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聊齋》先進的善惡觀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11-3 2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林書 http://www.zbsq.gov.cn/html/2005/07/28/20050728151358.html

      統觀《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的其他文章、書信、濤詞,深知他信奉和篤行的是孔夫子提倡的修齊治平,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邦國。他直到古稀之年仍應試不輟,可見要從科舉走上仕途的願望何等強烈。然而蒲松齡雖熱衷於「科舉」,卻不是終朝死讀應舉之書, 而是在應舉、糊口(教書)的同時,思考人生、觀察生活,「立德、立功、立言」,在《聊齋志異》中展現他的觀察、思考,實現他的人生追求、美學追求。

     因為蒲松齡思想的主導方面是儒家的人世思想,對人性的認識和崇尚的是孔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善的,崇高的人性更是美的,所以他把記錄和創造崇高的人性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聊齋 ·自志》中有「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我們也可說「集腋為裘,蒲松齡感而為《聊》」。蒲松齡「感」到的、展示的具體內容是哪些 呢?在《聊齋》里我們看到的首先是關於是非觀、善惡觀方面的。 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福善禍淫」,其判斷是非善惡、確定賞罰的標準多是根據現實的行 為結果,不看動機,那許多「偽善」之舉也就可能受到讚賞;同樣,對 於偶然的「過失」,往往也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殺人償命,自古而 然」,無法參詳,聽任刑罰,也沒有改悔的機會。孔子雖然說「別標準下,難免出現是非顛倒、善惡不分、賞罰不當,人性的美醜也 就常遭到歪曲和顛倒。

     蒲松齡正是看到了這些,特別在開宗明義《考城隍》篇中提出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新的善惡、賞罰標 准,這四句話還可進一步補充出其未盡的涵義,即:「無心為善,應 予重賞;有心為惡,應予重罰。」蒲松齡明說的和暗含的涉及、強調 了這樣三個方面內容:

     一、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首先要看動機,而不是只看現實的行為結果。

     把「心」(即行為動機)引入到判斷標準中來,這是他的一大創 造。從人的靈魂深處挖掘行善作惡的隱秘和原動力,這就比單純從 行為結果考慮更加全面、深刻。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同樣是善行,如果是有心為之。在蒲公 看來就不應賞。因為「有心之善」不是出於本心,即便是為行善而行 善的真善(如吃齋念佛),因其本身已包含了某種受報答的期待(升 天成佛),所以還不能稱其為「真善」;何況還有很多是同時已伏下 殺機的逢迎討好者的「偽善」呢?「君子可以欺以方」,小人、奸佞常 以小善來掩蓋大惡和姦謀。《聊齋》中也有具體例子,如《黎氏》中的 狼精黎氏,剛娶進門是「婦便操作,兼為兒女補綴,辛勞甚至」。她的 這種舉動就是偽善,是為了讓謝生放鬆警惕,為自己飽餐一頓作準 備。所以賞有心之善,即難免有失察之嫌.又難免有縱惡之失。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因為客觀情況是複雜的,聖賢尚且有 過,何況普通人?犯了過當然要受責罰,可這也要看動機:若是意 外的過失,非出本心,如投鼠損器,或如「東郭先生」之類的事與願 違,就不必按例受罰,只要「能改」就好。《蓮香》中的李氏,因與桑郎 燕好,陰霾之氣,使心愛者一病不起,對李氏而言,實在是無害桑郎之心,是「無心為惡」,所以結果沒受懲罰,並因真誠改過而終與桑郎偕好;《聶小倩》中的聶小倩屢次害人是受鬼物役使,出於無奈, 過賜勿

     憚改」,「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等等,那只是原諒「君子」和「刑不上大夫」的借口,是不能變更是非、善惡的標準和確定賞罰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 知。」(白居易《放言》)就說了這種情況。在這種簡單的、淺層次的判 後來在寧采臣的感化、幫助下,改邪歸正,成為佳偶;《鍾生》則對 「以石投犬,誤斃一蛙」,而將遭橫暴的鐘生以解星人命,救助、緩解 這前世誤結下的冤讎。這都是說「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即使罰來, 也有緩減。當然,因為生活是複雜的,有時候雖是無心之失,卻受到 了不應有的責罰和冤屈。《公孫九娘》即如此,萊陽生實在是偶然的 粗心,忘記問清埋骨之處,未能實踐移葬九娘骸骨的諾言,因此受 到了九娘的冷遇,再也不認他這個情人,不容他改過彌補!蒲松齡 對此很不贊成,他在「異史氏曰」說:「脾鬲間物,不能掬以相示,冤 乎哉!」也是說「無心為惡」,應「雖惡不罰」!

     不過,對於那些確系「預謀」的「有心」之惡,就要重罰。在蒲公看來有這樣幾種:不盡孝道;虛偽、欺詐;吝嗇、為富不仁;無愛心、 無責任感;自私、貪婪;貪贓枉法;好色好淫等等(另外,由於時代的 局限,女子的「妒」也被蒲公列入該受懲罰的「惡」的行列),這些在 《聊齋》中有多篇對之形象演繹。《馬介甫》中的虐待公公、侄兒、打 罵丈夫的悍婦,改嫁屠夫后,被屠夫「以屠刀孔其股,穿以毛綆,懸 樑上」,以毒攻毒,真是痛快!《細侯》中的富商既賄賂官府讓情敵滿 生久羈牢獄,又偽作滿生書信而騙娶細侯,最後兒子被殺,妻子逃 走,告到官府也未能奏效;《竇氏》中富家子弟南三複騙取了佃戶女 兒的愛情,生下一子,可不僅不娶她為妻,甚至還忍心看這母子飢 寒交迫,死在他家門前,結果蕩產傾家,身死宗絕;《雲翠仙》中輕薄 浮蕩的梁有才騙得雲翠仙嫁給他后,不思珍惜,不但整日聚賭,還 欲賣妻為娼,最後美人財富盡失,自己也因殺人被收;《阿霞》中舍 舊求新的景星,不但新、舊皆不可得,連原本屬於自己的功名也由 他人替代了;《牛痙》中自私的陳華封不願把治牛瘟病的秘方告訴 別人,自己的牛卻也死光,最終「始悟葯之不靈,乃神罰其私也」; 《雨錢》中貪財的秀才,請求狐仙為之作法生財,結果受到狐仙的戲 弄;《李司鑒》中的作惡多端的李司鑒被神判自殘(割耳、剁指、自 閹);《續黃粱》中貪暴荒淫的曾某,生時被充軍、斬首,死後還受盡 冥刑;《武孝廉》中忘恩負義的武孝廉,不但喜新厭舊,還欲殺救命 恩人,最終遭受狐仙報復,性命不存,富貴成空;《邵九娘》中不育而 奇妒、殘暴虐待小妾的金氏受到冥罰,害上心病,須得小妾用針扎 方得痊癒。以上各例都是因作惡受到了應有的責罰,《聊齋》中這樣 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值得一提的是書生的「口 孽」也被蒲公划人「惡」的範疇,《辛十四娘》中的馮生,「少輕脫,縱 酒」,因輕薄之詞差點惹來殺身之禍;更有甚者,《周生》中周生替縣 令夫人(徐)寫一謝「碧霞元君」的文章,文中不敬之詞句「致神怒」, 結果「未幾周生卒於署,既而仆亦死,徐夫人產後亦病卒」,幾句不 敬文詞就殃及三四條人命,所以「異史氏曰」:

     狂生無知,冥譴其所應爾。但使賢夫人及千里之仆,駢死 而不知其罪,不亦與刑律中分首從者;反多憒憒耶?冤已! 這個罰過於罪的故事矯枉過正的重點在於警告文士慎於筆 墨,不要只顧「恣情縱筆」,讓「淫縵之詞」褻瀆神明,殃及無辜。這就 從反面豐富了「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觀點。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沙發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1-3 21:17 | 只看該作者
這麼高深的俺只能用心學習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3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11-3 21:18 | 只看該作者
二、蒲松齡提倡的真善、至善是「無心之善」。

     這裡的「無心」,不是「無意」的、偶然的行善,更不是欲禍之反 福之的歪打正著式的行善,而是出於人的善的本性,自然而然的行 為。對蒲公來講則主要提倡讚揚的是「忘機」之心,丟開智謀、機關 等「機心」,淡泊寧靜,不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有, 一切純任自然,以天性中的童心與愛心來行善,善是自然而然,行 善本不為求賞。古君子都以「忘機」為人生美好境界,「陶然共忘 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鬢絲禪榻兩忘機」(蘇 軾《和子由送春詩》)。所以蒲松齡新的善惡標準所真正倡揚的是自 然忘機,忘懷得失的人性。

     蒲松齡認為出於人的本性的善應該受到重賞,其表現有多方 面,但最大的善是「仁孝」,《考城隍》篇未有《何評》、《但評》提示本 篇要旨:

     一部書如許,托始於考城隍,賞善罰淫之旨見矣。篇內推 本仁孝,尤為善之首務。

     ——何評

     考城隍,寓言也。自公卿以至牧令,皆當考之。考之何?以 仁孝之德、賞罰之公而已矣。

     ——但評

     指出本篇主旨是倡揚仁孝,書中主人公因考中城隍要「赴任」,可是 有老母在堂,不能遽去,而考官「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 《陳錫九》篇末作者又評道:「善莫大於孝,鬼神通之,理固宜 然。」可見蒲公對「孝」的重視程度。《張誠》、《曾友於》、《二商》等篇 皆可謂是蒲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思想的形象演繹。 其次,蒲松齡熱烈讚揚的「無心之善」是以主動、無私、舍己為 特徵的助人。書中寫了許許多多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故事,如《丁 前溪》中的楊妻,雖然貧不能給,卻竭盡全力招待前來避雨的路人; 《大力將軍》中蒲公盛讚查伊璜「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 哉!」;《鞏仙》中鞏仙的「袖中乾坤真箇大,離人思婦盡包容」;《陸 判》中陸判為友人及其妻換心、換頭;《嬌娜》中嬌娜以口舌度仙丸 為孔生治病;《花姑子》中花姑子的「壞道」救安生;《宦娘》、《封三 娘》、《青梅》中非人間女子的為他人作嫁衣裳(尤其是宦娘,嘔心瀝 血成就良工與溫如春的姻緣,譜寫了一曲崇高的愛的奉獻之歌); 《罵鴨》中的鄰人甚至以罵行善等等,方式雖不同,原則卻是一致, 即其助人都是真誠主動、不求回報、甚至犧牲自己。這些天性為善 者在故事中雖不一定受到直接的報答,蒲松齡卻向他們獻上了最 激揚的讚歌!

     排在「無心之善」第三位的當數美「狂」、贊「痴」(用心專一、用 情專一)。

     《聊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青鳳》中讚揚耿生之狂態,《冷 生》中讚揚大笑成文的冷生,這也是孔子以來的「美狂」傳承。蒲公 更特別贊「痴」,在《阿寶》中針對孫子楚追求阿寶的「去其枝指」、 「魂隨知己」等「痴舉」,熱情洋溢地贊道:「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 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且如 粉花蕩產,盧雉傾家,顧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過,乃是真痴,彼 孫子何痴乎!」指出孫子楚的「痴」是情志專一,不計其他,孫子楚正 是因為這種「痴」才嬌妻、功名齊得;《連城》中的喬生也具有類似的 「痴」勁,蒲公在「異史氏曰」中評道:「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 議其痴;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而不 能自己也。顧茫茫海內,遂使錦銹才人,僅傾心於蛾眉之一笑也,悲 大!」說喬生傾心於連城的一笑,不是「痴」,而是覺得知己的難得, 所以分外珍惜;《石清虛》中的邢雲飛「好石,見佳石,不惜重直」,甚 至願意犧牲自己三年的壽數而與石相伴,蒲公說他「欲以身殉石, 亦痴甚矣屍但正是這種「痴」,感動靈石,使之四次失而復得,並在 邢去世后別人慾奪之時「墮地,碎為數十餘片」,以身殉知己:《鴿 異》中的張幼量,癖好鴿,「按經而求,務盡其種」,「其養之也,如保 嬰兒」,引得鴿仙主動上門贈以異種。蒲公在篇末評道:「亦以見鬼 神之怒貪而不怒痴也。」《黃英》中的馬子才「世好菊,至才尤甚。聞 有佳種,必購之,千里不憚」,引來菊精姐弟與之相伴;《香玉》中的 黃生用一顆至情至誠的心,不但贏得了牡丹、耐冬仙子的愛戀,還 感動了花神,使牡丹死而復生,蒲公贊其是「情之至者,鬼神可通。」 《葛巾》中的常大用「癖好牡丹」,到曹州看牡丹,「作懷牡丹詩百 絕」,為貪看牡丹,竟至賣衣服作盤纏,感得花仙情動,以身相許,也 是…阡之專一,鬼神可通」的「痴」福;《白秋練》中的慕生與白秋練則 都是愛濤的情痴,情人誦詩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最終二人衝破 家庭的阻力,喜結連理。以上都是「痴」這一「無心之善」受到大獎賞 的例子,至於雖「痴」而受盡磨難的,那是因他們或是陷入誤區,或 是同時還作為「惡」,如《書痴》中的郎玉柱「尤痴:家苦貧,無物不 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晝夜研讀,無間寒暑」,起初也感動得 顏如玉來與之相伴,但因私心太重,美人與書想兼得,結果書被焚 盡,佳人遭劫。《棋鬼》中「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 生」的「癖嗜弈」的書生,因生時父親勸之不聽,氣死父親,以至被冥 王以不孝之名罰到餓鬼獄中。

     實際上很多大作家本身也有很多「痴」性。曹雪芹說他的《紅樓 夢》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蒲松 齡更是如此,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把他的主要生命傾注於被 正統思想視為「街談巷議之說」的「小道」,為了「成孤憤之書」而刁; 惜「門庭之凄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而且在藝 術實踐中「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痴且不諱」,這實在是難 能可貴!

     除以上三方面外,蒲公所倡揚的善還有多種,如真情、誠篤、愛 心、同情心等等,這些在《聊齋》中也有形象演示。《瑞雲》中不以媸 妍易念的賀生,以其真情娶得了色藝無雙的瑞雲;《小謝》、《邢子 儀》中的書生都是不私奔女者,不愛一色,而天卻報之以兩;《王成》 中貧窮懶惰的王成,路不拾遺,蒲公贊他「一貧徹骨,而至性不移」, 菩薩為之撮土為肉,折柳為骨,死而復生;《蕙芳》中的以貨面為業 的馬二混別無所長,只因為人「樸訥誠篤」,所以仙女也翩然下嫁; 《王六郎》中許姓同情溺鬼,每飲則邀與共,結果得到了溺鬼王六郎 的幫助,王六郎不願溺婦相代以投生,結果得到了更高的獎賞;《花 姑子》、《西湖主》里的男主人翁,對受傷害的動物救護、釋放,都是 出於本能的同情也屬無心之善,結果不僅自己逃過了劫難,還獲得 了佳偶。

     在此之中,《小翠》可算是特例。王某庇護遭劫之狐不是出自本 心的行善,純是偶然,不屬蒲公所倡揚的「無心之善」範疇,可卻受 到了狐的厚報,不但痴兒子變聰明了,終日虎視耽耽的政敵,也自 作自受,遠謫他方。蒲公在篇末的「異史氏曰」中評道:「一狐也,以 無心之德,而猶思報;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顧失聲於破甑,何其鄙 哉!」王某的受報答不是來源於為善的獎賞,反而是作者以狐的有 情有義襯托王某的鄙陋。《聊齋》中還有很多篇章借動物的行善故 事來罵盡世上作惡的人,如《蛇人》、《義犬》、《義鼠》、《趙城虎》等 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4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11-3 21:19 | 只看該作者
三、容人改過,提倡向善,並提示人要加強「獨善」。

    蒲松齡高於前賢的還在於提示了善與惡不是一鑄而定的,而 常會發生轉化,這比儒家的「聖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 生的惡」不可變的思想前進了一大步。所以對於應該重罰的有心之 惡,作者運用發展的觀點,懷著善良的願望,認為只要能改就好。 《瞳人語》中佻脫放蕩的方棟,因輕薄神女,被罰失明,積年盡心誦 經行善,方才漸復明,篇末蒲公明白道出:「鬼神雖惡,亦何嘗不許 人自新哉。」《聊齋》中有許多惡人改過成為善士,最終得到善報的 例子。但善惡的變化是有條件的,必須經歷——場道德上的痛苦的自 我更新,要有一個除舊布新的艱苦過程。而且改惡從善不僅有自身 的覺悟,還必須有他人的幫助,《罵鴨》中的盜者因偷吃鴨子而生了 一身鴨毛,一碰就痛,無術可醫,夢諭須得失主罵之方可消,起初想 耍小花招騙罵,可不成,只得說明真相,請求失主罵,終於罵到病 除;《翩翩》則是一個仙女不棄浪子,以仙法改造浮蕩好色的浪子的 故事,羅子浮一有淫心,衣即化葉,而這轉化的遙控器正掌握在一 旁不動聲色的翩翩手裡,最終使羅改邪歸正。

     蒲松齡雖說不讚賞有心之善,但並不否定。出於他的勸善本心 和對崇高人性的期望,他提倡向善、行善,包括有心之善。《三生》末 作者說道:「賤者為善,如求花而種其樹;貴者為善,如已花而培其 奉:種者可大,培者可久。」如果有心為善,只要不是偽善,總比作惡 好。

     但是蒲公又強調引人向善時必須自身修行過硬,否則將會善 遭惡報。如《姬生》寫姬某是不羈之名士,聽說舅家狐仙作祟,就想 引導狐仙「俾人正果」,多方滿足狐仙的酒菜金錢。結果自己卻飲了 狐狸的迷魂酒,大發盜念,到富室家「竊取貂裘、金鼎而出」,淪為盜 賊,幸虧妻子設法歸還失主,這才免被作為盜賊捉拿,後來這段隱 私,卻又被狐狸在考官面前揭發,差點被斥逐。雖然後來向文宗坦 白,「賞禮有加」,但姬生這種有意的「引邪人正而反被邪惑」確是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的例證。不是「室有賢助」,幾乎成為善得惡 報。但明倫評曰:

     故嘗謂不能造乎可磨可涅之境,不如謹守乎不善不入之 言。

     說的是「欲引邪人正」而不為邪惑,須自身具有飲盜泉而不貪的忘 懷得失的襟懷。而且要在無意之中以身作則引邪人正,不可自己 「道行」淺薄,卻以為自己能「引邪人正」,而貿然去引邪人正。這種 「有心為善」,不僅不得賞,還會招來災難。

     縱覽以上各例,可知蒲松齡以豐富的事例.形象地闡述、展示 他所倡揚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一新的 是非、善惡、賞罰標準,並在這一過程中展示人性的崇高之美。 蒲松齡何以在開篇中就列是非、善惡、賞罰,並多方面加以豐 富?這是由蒲松齡的世界觀、美學觀決定的。在蒲松齡看來,分清 是非,明辨善惡,公正賞罰是普通人立身行事最基本的方面。他是 信奉「性善」的,人既性善,又能明察是非、善惡,人性之善就會得到 最好的展示和發揮,「知恥近乎勇」,善得到發揮,過得到改正,人性 的崇高之處就會不斷向高層次發展。

     還有一方面是蒲松齡意識到分清是非、善惡、賞罰是草草小民 ——最廣大的人群,最普遍關心的,是每人、每天立身行事都會碰 到的,普遍意義太大了。處世公正,賞罰得當,百姓就會安居樂業, 民風民俗就會好起來。這也是古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原始公平 意識,所以他要開宗明義地提出。

     蒲松齡又是一位才大似海、筆妙如環的文章大師,自然而然地 以美好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展示、實踐自己的美的追 求,完善著《聊齋》美學的每片枝葉。為我們後人提供了許許多多有 益的啟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1-3 21:22 | 只看該作者
俺見過可親一朋友為蒲松齡和別人吵架.哈哈哈

不知道他會不會來頂你的轉貼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6
sumw 發表於 2007-11-4 00: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長白山 於 2007-11-3 21:15 發表
王林書 http://www.zbsq.gov.cn/html/2005/07/28/20050728151358.html

    不過,對於那些確系「預謀」的「有心」之惡,就要重罰,   蒲公看來有這樣幾種:不盡孝道;虛偽、欺詐;吝嗇、為富不仁;無愛心、 無責任感;自私、貪婪;貪贓枉法;好色好淫等等... ...


不過,對於那些 JDJ 中某些 古板死硬的 JDT們   對世人的善惡觀是如下的

甘地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也是一個肯定聽過接觸過基督之道的人,若以基督徒的標準,印度教沒有
原罪觀,而他亦犯下十戒中的不可雕刻及跪拜偶像,以及除耶和華以外
,別無真神兩條罪,甘地一定落地獄無疑。另一邊廂,最近台灣的基督教界正有人作見證,


上帝的大能令犯了 綁架殘忍殺害白冰冰十六歲女兒【加上裸體棄屍   】十惡不赦大罪兇犯陳進興也能真心悔改,臨刑前成了 JDT ,

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一幅畫,偉大無私的聖雄甘地,在地獄中受不滅之火煎熬,

而作惡多端的陳進興,卻在天堂把酒談歡, ...

請問 資深基們 亊實果真如此嗎!?   據大多數 JDT 心裡確是如此認為的!?     

因為假如 甘地 信的印度教能上天堂得永生,  世人又何必一定要 入JDJ ,

希望有 JDT  能為 JDJ 說說其中讓人信服的大道理



  假如冇基們回應, 拜託 反基 們追一追

[ 本帖最後由 sumw 於 2007-11-4 00:4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