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七大代表縱論社會主義民主:視民主若生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0-22 1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10月20日13:06   人民網   

上世紀後期,鄧小平同志有一個毋庸置疑的命題,叫做「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使中國人看到了民主對於社會主義的意義。5年前十六大報告中有關於「中國共產黨人一向以民主為己任」的論斷。金秋十七大上,我們黨對於民主的認識更加深化,將民主視若社會主義的生命。它的含義是,假如沒有民主,社會主義就無以生存。

代表們注意到,胡錦濤同志的報告用近7頁篇幅專章論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一詞在報告中出現了60多次。



61年前,在延安,黃炎培對毛澤東說:「我生六十餘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毛澤東肅然相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

61年後,在北京,胡錦濤面對兩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視,朗聲說道:「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在我黨走過86年風雨歷程的時候,在我黨執政半個世紀又8年的時候,在我黨召開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十七大代表們看到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的勃勃生機;看到了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看到了高揚的社會主義民主旗幟展示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民主從來沒有離他們這樣近

這是秋天奉獻的收穫,這是令人期許的起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社會主義民主走進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的黨員和普通人感到,民主從來沒有離他們這麼近。

看了這個被媒體報道的故事,你就會明白一切——林英海代表在今夏的一天接到了到省委開會的通知,到達會場時被告知討論十七大報告徵求意見稿。十七大開幕那天,拿到報告稿,他仔細看了一遍:好多修改意見被吸收了。

有5560個像林英海一樣的普通黨員,參加了報告稿的徵求意見。差額選舉黨代表的比例也由10%擴大到15%。十七大代表選舉首次有了公示程序。

從十三大到十七大,林英海一直是代表。問起他的突出感受,這位古稀之年的代表沛然說出一句話:「越來越民主。這是越來越成熟的表現。」

在一個國家播撒民主之火,首先它的執政黨要有民主的導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性建設,以改革的精神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民主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實現民主執政的根本途徑是通過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人民民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要積極探索發展黨內民主的有效途徑和形式,制定和實施落實黨內民主的具體措施,推動黨內民主制度化、規範化;

要充分尊重黨員在黨內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推行黨務公開,積極拓展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願的黨內民主制度;

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廣益,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要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拓寬選人用人的視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注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優秀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

要通過擴大黨內民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代表們說,這些反映了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的新要求,體現了廣大黨員幹部對發展黨內民主的新期盼,對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豐富了黨員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的內容與形式,黨員的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2004年10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充實了黨員享有的各項權利,完善了保障黨員權利的具體措施,明確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在保障黨員權利方面應盡的職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制度規範。

各級黨組織採取有效措施落實這一條例,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進一步拓寬,黨員來信來訪接待處理工作進一步規範,黨員控告申訴受理工作進一步加強,一些侵犯黨員權利的案件和誣告陷害的案件得到查處;

按照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逐步推進黨務公開」的要求,各地黨務公開工作逐步推開,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進一步完善,黨組織的活動更加透明;

黨的基層組織在保障黨員權利中的作用得到加強。一些基層黨組織探索建立了黨員議事會、民主懇談會、黨員旁聽縣鄉常委會(黨委會)等制度。

代表們說,這些舉措培養了黨員的民主意識,提高了黨員的民主素養,調動了廣大黨員參與討論黨內事務的積極性。

——推進民主討論、集體決策、責任約束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民主決策機制更加健全。


中央政治局帶頭執行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制度。中央作出重大決策之前,都要廣泛聽取各地、各部門和民主黨派等各方面的意見。從十六屆四中全會開始,中央決定將全會文件徵求意見的範圍擴大到十六大代表,以進一步集中全黨智慧、凝聚全黨共識;

各級地方黨委結合實際進一步健全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的重大決策,廣泛發揚民主,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集體討論決定。凡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廣泛實行聽證、公示等制度,集思廣益,集中民智,使決策既符合客觀實際,又有堅實的群眾基矗對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實行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使決策更加科學化。一些地方黨委還探索建立重大決策記名表決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書記末位表態制等制度,把民主討論、集體決策與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結合起來,強化了決策的責任約束、減少了決策失誤。

——把「群眾公認」原則貫穿於幹部選拔任用的全過程,幹部工作中的民主進一步擴大。

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成為幹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和基礎環節,考察預告、任前公示、試用期和黨的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無記名投票表決重要幹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幹部考察更加全面深入;

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已經成為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為進一步打破論資排輩、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促進幹部能上能下找到了重要突破口。有的地方探索實行廳處級聯考、分類選拔的辦法,即省(區、市)、市(地)聯合公選廳、處級領導幹部,統一發布信息、統一組織報名、統一考試閱卷、統一公布結果,規範了操作,整合了資源,降低了成本。

代表們認為,這一系列擴大民主的措施進一步拓寬了選人視野和選人渠道,豐富了幹部選拔方式,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改進提名方式、擴大差額選舉的範圍和比例,健全黨內選舉制度取得新進展。

今年結束的地方四級黨委領導班子換屆中,普遍採取了差額推薦、差額考察的辦法,一些地方還在差額推薦、差額考察的基礎上探索實行差額表決,使換屆的過程成為擴大黨內民主、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過程;

一些地方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範圍,在村一級實行「兩推一馴,根據黨員、群眾的公開推薦,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產生黨支部(總支部)書記、副書記。在鄉鎮一級實行「公推直馴,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鄉鎮黨委書記、黨委委員和紀委委員;有的地方還對縣(市、區)級政府主要領導人實行「公推公馴。

代表們說,這些新的實踐和舉措,對於進一步落實黨員和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與監督權,拓展黨內選舉的視野,提高黨內選舉的質量,增強被選舉人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

——合理劃分黨委常委會與全委會的職責許可權,黨的全體委員會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中央率先垂範,實行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向政治局通報民主生活會情況;

各級地方黨委領導班子也按照中央要求,向同級黨委全委會述職和報告工作、接受全委會監督,全委會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2004年,中央組織部頒發《黨的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對下一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表決辦法》,對重要幹部任免實行全委會票決制的辦法作出詳細規定並得到普遍執行。一些地方還把全委會票決制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同級黨政職能部門的正職,運用到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等事項,進一步提高了全委會的地位。經過這次地方黨委換屆,副書記職數明顯減少,常委會同全委會的職責進一步明確,全委會的作用得到明顯增強。

——擴大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黨的代表大會的權威得到更好保障。

按照十六大關於「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積極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的要求,各地大膽探索,取得了寶貴經驗。試行黨代會年會制的地方,賦予每年舉行的黨代會審議黨委、紀委工作報告,增補黨委、紀委委員,接受代表提案等職能。

代表們說,這一做法改變了過去黨代表只能在五年一次的黨代會召開期間發揮作用,全委會難以向黨代會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監督的狀況,提高了黨的代表大會的權威,促進了黨內權力配置和運行的科學化、民主化。

試行黨代表常任制的地方,賦予黨代表評議權、建議權、提案權、質詢權等權利,黨代表在黨代會閉會期間積極參與重大決策,自覺監督黨委、紀委及其成員,充分反映選舉單位黨員的意見和建議,並接受選舉單位黨員群眾的監督。

——著眼於促進領導幹部廉潔用權、依法用權、公正用權,加大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和同級相互之間的監督力度,黨內民主監督的有效性不斷增強。

2003年12月,中央頒發《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把黨內監督的重點明確為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的主要負責人,為開展黨內民主監督提供了根本依據;

五年來,中央和省一級黨委陸續建立巡視制度。中央巡視組對省級領導班子,省(區、市)委巡視組對地市級領導班子進行了普遍巡視,對巡視中發現的問題採取實地督察、發函督辦、重點查處、整改結果報告等辦法認真加以解決,有力促進了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依法行政、秉公用權。各級黨組織把民主生活會作為領導班子內部監督的重要形式,切實提高民主生活會的質量,充分發揮領導班子成員相互監督的作用,自覺接受上級黨組織的監督;

述職述廉、誡勉談話、黨員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進一步健全,使領導幹部接受組織和群眾監督的領域更加廣泛、重點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體。

代表們欣慰地發現,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新發展蘊含的豐富經驗,已經赫然出現在十七大報告中。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0-22 11:13 | 只看該作者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專家解析說,這體現了我國民主建設的特點。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代會報告上就開始體現出類似意思,只是說法上有所區別。

為什麼說體現了我國民主建設的特點呢?專家表示,「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所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有必要通過黨的民主建設,以黨內民主作表率,帶動人民民主。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間緊密聯繫,但也有所區別。第一,黨內民主要求更高,包括在民主理論上更符合規律、在選舉程序上更體現民主精神、在民主制度上更完善、在民主生活上更合理、對黨員更透明;第二,黨內民主要求在民主之外,還要強調義務、紀律和奉獻等因素。

代表們說,我們黨是執政黨,黨內民主程度的高低,實現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民主和社會民主。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找出既堅持黨的領導,又把黨的領導和發揚人民民主緊密地統一結合起來的新的執政方式、執政體制。十七大報告強調了「提高科學執政、民主治政、依法執政水平」,用意即在於此。

科學執政從執政目的來講,強調的是執政要合乎規律性,體現人民意願,為人民執好政;從執政過程和手段來講,強調的是要「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配置和運用權力,治國理政。通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來執政,通過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來執政,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來執政。

民主執政,從執政目的來講,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從執政過程和手段來講,強調的是把執政放到現代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中來考察、來實施,通過民主的制度和程序來運用權力、管理國家。健全和完善黨內民主制度和黨內監督機制,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完善黨內領導體制、選舉制度等。

胡錦濤同志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

參加過六次黨代會的韓培信代表說,早在黨的八大上,就曾提出過黨代表任期制,但因故未能施行。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浙江台州等地試點至今。十六大報告對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給予肯定,十七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這意味著將通過常任制這一形式,使得黨代表在黨代會閉幕後也可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十七大報告的這一導向性論述,發展了此前的相關認識,指出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徑。

民主之花從來沒有這樣紅

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桑玉成教授分析說,在經過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政治發展的任務就顯得越來越迫切也越來越重要。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特別是中期,鄧小平同志就反覆強調過,我國的改革是包括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改革,而且指出,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無法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就會遇到障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在十七大胡錦濤同志的報告中,對於政治建設和政治發展又一次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報告從6個方面闡明了未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和目標,為我國的政治發展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相較以前「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表述,這一變化引起代表們的共鳴。

代表們說,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既要積極穩妥,又要不斷深化,向縱深推進,才能與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的形勢相適應。

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如何深化?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一個方向、一個根本、一個目標,即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專家指出,政治文明是用以評價刻畫社會基本政治特性和政治生態的概念。在政治哲學的意義上,它所表達的基本意味是:社會基本政治制度的民主正義、社會公共管理的公正開明與合理高效、社會公民之政治倫理素質的普遍正當、文明和優雅。在古代經典《易經》中,早有所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睿哲文明,溫恭允塞」、「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和「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諸說,已然提示出統治(統制)、官德和社民德行三大社會政治文明要素。

代表們認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要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源泉和基礎,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執政黨,還是領導黨。她的執政資格不僅來源於憲法的賦予,也來源於中國人民對黨28年浴血革命取得政權的擁護和58年社會主義建設豐碩成果的認可。

桑玉成說,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於國家政權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特徵,也是我國政治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必然要求。但是,黨畢竟是黨,國家應該還是國家,黨執政治國的實質是:黨通過其綱領和組織,向國家機構和政府組織推舉黨的領導幹部,黨的領導幹部在國家和政府機關的領導崗位上,遵循黨的綱領和黨的主張,將黨的意志貫徹到政治過程之中。也就是說,黨執政治國並不意味著黨直接通過黨的結構和黨的組織來進行實際的國家治理和政府管理。這是政治科學和政治實踐的一般準則。在胡錦濤同志的報告中,這樣的意識非常清晰,他指出,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可以認為,這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法治政治的要義之所在。

一個個關於社會主義民主的新思路、新論斷,引起世界範圍內的高度關注——

報告進一步深化了對人民民主的認識,把人民當家作主界定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明確提出要「擴大」人民民主。報告還從諸多方面提出系列新舉,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以更充分的保障。

「公民意識」一詞出現在報告中。報告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推進政治發展的主體是全體國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是全體國民。因此,切實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礎,是實現我國政治發展目標的基本前提。報告充分闡述了這一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主張,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教育公民牢固地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人們清晰地記得,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甚至還非常忌諱有關民主、自由、人權這樣的政治概念,那時候很多人似乎總是習慣於將這些概念與資本主義相聯繫。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前提,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前提。從忌諱民主、自由等概念,到今天明確提出要通過公民教育,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樣的轉變不僅體現了我國政治發展的成果,而且也明確地展示了我國政治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

報告提出,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報告強調,基層民主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而「重點推進」,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範圍,推進廠務公開,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這讓人們看到了未來基層民主發展的未可限量與美好前景。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報告明確提出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的目標並作出具體部署,反映了黨在權力運行上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信心與決心。

為了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報告提出了許多具體措施: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等。

所在的位置: 騰訊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十七大代表縱論社會主義民主:視民主若生命http://news.QQ.com  2007年10月20日13:06   人民網    評論26778條 第 1 2 3 4 頁
馬克思曾指出,只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人類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馬克思把所要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界定為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以「每個人自由發展」來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發展」則是最為重要的民主價值。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條件下,自由的價值才可能實現。

十七大報告關於民主的論述,道盡了民主政治發展的思路、途徑和邏輯關係,叩開了通向更高更深層次的大門,更加燦爛地放射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

肩上的擔子從來沒有這樣沉

160年前,《共產黨宣言》誕生。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在世界驚呼中國成了地球的「經濟引擎」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更多關注與此相關的政治民主問題。在書寫了一張張民主的優異「答卷」后,十七大報告繼續描摹民主圖景,盡情揮灑民主的大手筆。

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大眾的政治參與。民主是「人民的統治」,沒有公民的政治參與,就沒有民主政治。馬克思十分清楚公民參與對民主政治的實質性意義,因而一直鼓勵勞動群眾的政治參與。後來,他欣喜地看到,在巴黎公社中,普通的勞動大眾不僅參與政治選舉,而且可以擔任公務員,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管理和對公社權力的監督。

儘管世界並不太平抑或地區局勢急遽變動,但風景這邊獨好。中國的基層民主實踐如火如荼,奮鬥不歇,創造不止。

代表們注意到,中國城市居民自治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在一些城市正悄然發生變化。傳統體制下,社區居委會實行「議行合一」,由於承擔公共服務過多,自治職能形同虛設;而今中國一些城市在社區管理中紛紛試行「議行分立」,使居委會專註於公共事務議事決策,還原其自治組織面貌以推進基層民主。

雲南昆明市盤龍區是試行「議行分立」的地區之一,目前盤龍區80%以上社區已建立「議行分立」管理體制。

一位代表介紹說,此舉的做法是在社區分別成立居民委員會和社區工作站。居委會履行自治職能,民主議事,形成決策后委託社工站辦理;社工站執行居委會決策,同時受街道辦事處下屬的社區服務中心委託,提供社區公共服務。

以前居委會忙於完成基層政府下派的各種任務,像是為街道辦事處「跑腿」的,無暇顧及社區建設和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難以履行自治職能。「議行分立」后,居委會委員不再坐班、不領報酬,委員由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其中包括居民代表、駐區單位代表和社區工作者。居委會委員採取輪流坐班、接待日、入戶走訪等方式,了解民情民意;每月定期開會商議,討論社區公共事務並做出決策。

社區工作站為居民提供辦理「低保」、老年人優待證等服務,開展政策宣傳,並落實居委會交辦的事務等。社區工作者由社區服務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服務中心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經費由街道辦事處提供,這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使社區服務實現了職業化和市場化。

「議行分立」強化了居委會的自治職能,居民對社區事務的意見得到重視。

據了解,在2005年試點基礎上,盤龍區從去年12月起全面推廣「一委一站」社區管理模式,建立「議行分立」體制。目前,全區47個社區已有39個實行「議行分立」,其餘幾個社區也將逐步改制。

「議行分立」並非昆明市盤龍區獨創,類似做法在北京、廣州、深圳、廈門、青島、蘇州、珠海、蕪湖等城市一定範圍內探索實行,引起良好反響。

代表們說,社區居民委員會與農村村民委員會、企業職工代表大會一起,組成中國基層民主自治組織。城市社區管理實行「議行分立」,使居民自治組織全部精力投入到自治事務中來,對基層民主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這又是一幕基層民主的場景:8月15日,山東乳山市西峒嶺村村委會直接選舉的日子。紅色的選票箱前排著長長的隊伍,隊伍里有兒女攙扶著的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從外地打工特地趕回家的小夥子。一大早,村民們趕到了村委會大院,觀看13名候選人的5分鐘現場演講並向他們提問。

13名候選人都是自願報名的。每位參選人都準備了15分鐘的演講,從7月底開始通過村裡的有線電視播放給各家各戶。投票選舉分為兩輪,村民先從13名候選人中選出4名,然後再從這4人中選出3人,票決誰當選村委會主任和委員。選舉現場設有秘密寫票間,現場計票,當場公布。

有1100多人口的西峒嶺村,950人參加了選舉,上一屆村支部委員,46歲的姜俊華獲得了548票,成為新的村主任。另外兩名當選的村委會委員都是普通村民。

村委會主任候選人以前是由鄉鎮政府或村黨支部提名,再由村民投票,後來發展到由村民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后,開始實行村民直接選舉,村幹部按得票多少直接當選,任何組織和部門不得干涉選舉。

從1998年底到2005年6月,山東省已經順利組織完成了三屆村委會直選工作。第一年直選時,很多村民都不相信自己居然有這麼大的權利。現在,村委會直選已經進入了制度化軌道,農民的民主意識越來越濃,都慎重地用好手中的一票,選舉自己信得過的人。

除了村委會,基層黨組織的選舉也在發生很大改變。2000年,中央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進農村黨支部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開始實行「兩推一馴試點。「兩推一馴是指村黨支部成員候選人由黨員和群眾共同推薦,改變了以往農村黨支部選舉中的「少數人選少數人」的局面。儘管正式選舉仍在黨員內部進行,但數量上占絕對多數的非黨農民在村級黨組織選舉中發揮了近乎決定性的作用。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首次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起,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範疇。報告指出,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範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這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生動體現。

十七大代表、河南濮陽縣辛庄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說,赴京開大會之前,他曾集中時間到村裡調研,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收集整理好帶到了大會上。大會結束后,回到村裡,他還會把參加大會的盛況報告給村民們。

李連成說,作為我國民主制度的「末梢神經」,基層民主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民主大局。與普通民眾關係最為緊密,最能解決民眾生活中的「小事」,也最能彰顯中國式民主質量的是村民委員會、社區委員會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組織。胡錦濤同志的報告這樣重視農村基層民主,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感覺肩上的擔子沉甸甸埃

幾十年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與黃炎培對論天下的「跳出興亡周期唯靠民主」不時被人提起,那段三百二十九個字的對話耳熟能詳。

鑒往知今,一言山重須銘記,民主精華是國魂。

在2007年金色的秋日裡,十七大報告充滿激情地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時的情景:屆時的中國,將成為一個「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

「一個國家如果推行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政策,它就是民主的。」俄羅斯《專家》雜誌在評論中國特色民主發展道路時說,「民主建設的確是中國自身的需求,而非做給西方看的。」

巴西《聖保羅州報》載文指出,中共會借鑒他國政治體制的經驗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但永遠不會複製西方模式。隨著中國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家不再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而是開始放下偏見,以冷靜客觀的態度,認真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價值。

中歐論壇創始主席戴維·高塞特提醒國際社會:「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化,將有助西方政治學家發現『民主』這一概念的更豐富內涵。」

(法制日報)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3: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