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恩來年少時曾在東北鐵嶺生活 影響一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7-10-19 2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10-19             中國新聞網

  1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會見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李勃曼時曾提到1910年那次離家的事:「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周濟渠,按周家譜系先取名貽德,后改名貽謙,再更名濟渠,號竭之。他於清同治10年9月15日(公元1871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駙馬巷周氏老宅,1936年去世於漢口,1937年安葬於南京永安公墓。

周恩來五祖父周鳴鹿(譜名駿龐,號敦甫)雖曾還生過周貽震和周貽升,但這兄弟倆均系未成年早夭,因此,周濟渠等於是周鳴鹿的獨生子。他在周家同輩兄弟中大排行老三,因此周恩來稱之為三伯父。

周濟渠幼年讀書很刻苦,讀的書也比較多,所以他還年輕時,就已精通經史子集,是位飽有學問的學者,並能寫一手漂亮的顏體字。他的父親出於對他前途和出路的考慮,還給他捐納了一個「國學生國子監典簿銜」,以期他在清末官場中有個發展。在他長大成人後,就為淮安多家有名望的人家聘為塾師。他的同輩和後輩鄉坊故老都喜歡喊他「老夫子」。這句淮安方言的意思就是褒獎他是個學問很高的人。因為周家在淮安的特殊關係和地位,周濟渠也被引進師爺行業。但淮安地處淮河下游,清朝末年,朝政腐敗,淮河等主要江河疏於治理,淮安先後於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和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兩次發大水,整個蘇北一片汪洋,淮安城頭上幾乎可以行船。當地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四齣逃荒。周濟渠所在衙門也不得不大批裁減員工。師爺本來就是個既不「入品」也不在「級」的人員。自然屬裁減之列。周濟渠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帶上妻子和四歲的兒子周恩彥,離家去東北投奔時任奉天右參贊的妻兄錢能訓。

周濟渠是成人後由父親做主,先娶淮安曹甸(今屬寶應)大戶人家的曹氏為妻。曹氏去世早,他又於光緒30年(公元1904年)續娶寄居淮安城裡磚橋的錢馥蘭為妻。錢馥蘭的哥哥錢能訓,是浙江嘉興人。光緒24年(公元1898年)他中了進士,在清末和民國年間曾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1918年曾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代國務總理,同年12月任國務總理,直到「五四」運動爆發才被迫引咎辭職。周濟渠與其妹結婚時恰逢在京任監察御史的錢能訓去南方有事,便順道回老家淮安參加了妹妹錢馥蘭的婚嫁事情,並在淮安住了一段時間。期間,錢能訓也曾多次去駙馬巷周家作客。當時周恩來只有6周歲,錢能訓見其聰穎靈秀,十分喜歡,特意幾次輔導周恩來的書法,給幼年的周恩來留下深深的記憶。

東北地區本是滿清王朝的發祥之地。清入關后雖定都北京,但仍給東北以許多優惠措施。如把盛京(今瀋陽)定為大清朝的陪都,建奉天(今瀋陽)府為京府等等,事實上是把整個東北地區建成一個類似於今天的「特別行政區」。所以,當時東北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較關內發達。

周濟渠到東北后,錢能訓就安排他到鐵嶺任稅捐局主事,兼管鐵嶺的礦務。這在當時是一般人很不容易謀到的「肥官」。

也是緣於清末大水,1909年秋,周濟渠奉命去湖北賑災,10月清廷詔示周濟渠在湖北賑災任內「捐加四品銜並指歸分省試用」。

就在周濟渠這次赴湖北前,時在東北奉天的周貽賡就委託他這次去南方時,能順道回淮安老家看看,去東門外祖塋地祭祀一下祖先,並把12歲的周恩來和時在武漢的周恩來父親周貽能一起帶來東北,以便讓他這個侄兒能繼續上學讀書,也好讓他的胞弟周貽能生活有個著落。

周貽賡是周恩來的親伯父,在周恩來父輩嫡親兄弟中居長。他也是利用周濟渠與錢能訓的姻親關係才到東北謀上差事的,當時已在奉天度支司任司書(相當於今天的財政科會計)。周貽賡在去東北前曾在淮安先後娶過王氏和繼配趙氏兩任妻子,但皆未生育,且去世較早。到東北后,他又續娶山東的楊氏為夫人,仍無出,便一直無兒無女。而當時周恩來因已失去嗣父母和生母,在武漢做小職員的生身父親又收入微薄,根本無法養家糊口,故他只能失學在家。但他不甘心學業荒廢,多次寫信給他的四伯父,祈求到他身邊讀書。周恩來嫡親弟媳王士琴老師生前85歲時還曾對筆者說,四伯母(指周貽賡續弦楊氏)生前曾對她說過,恩來那時年歲雖小,但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給四伯父的信寫得很感人,「親愛的四家伯,我多麼想念書啊!」所以,周貽賡也深深地被他這位侄兒打動了,就趁周濟渠南方之行托他將周恩來帶去東北。周濟渠本來就是個熱心人,加之他和周恩來又是伯侄關係,也就滿口答應下來。待他的湖北公事一結束,就和七弟周貽能一道乘船順江東下,再輾轉淮安,帶上侄兒周恩來一起乘船北上。那是1910年初春的季節。就這樣,12歲的周恩來從垂柳吐翠、百草排芽的故鄉淮安來到了冰天雪地的東北鐵嶺,邁出了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步。

到鐵嶺后,周濟渠把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安排到鐵嶺縣衙門當紅筆師爺,又為他們父子倆找了一處安身之所――彭家大院。大院主人彭廣心老人的兒子彭左清在鐵嶺商會工作,和周濟渠是同事。當時,彭左清要求周貽能在閑時的每天晚上輔導彭家孩子的古文和書法,他們父子便可免費寄住於彭家大院西廂房。周貽能一上任便被安排去齊齊哈爾出遠差,而鐵嶺的「家」還沒來得及安排好,周貽能只好拜託彭家人,把恩來寄托在彭家暫時生活。筆者1999年秋季曾走訪鐵嶺,據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馬阿寧女士介紹,周恩來在那短暫的時間裡,曾替彭家的管家於百川家放過馬,餵過馬。也就是從那%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6: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