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鄭永年: 中國為什麼對民主社會主義感興趣 因為歐洲政改道路漫長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0-16 2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些日子,中國社會——尤其是知識界,就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發表在《炎黃春秋》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謝韜提倡中國放棄中國所實行的傳統社會主義,而走歐洲式社會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謝韜直言不諱地說,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謝韜文章發表后,支持陣營和反對陣營都比較明確,但官方的回應則顯得模稜兩可。儘管一些官方學者在回應中表示民主社會主義不適應於中國,但又認同民主社會主義中的很多因素。

  謝韜在這個時候明確提出中國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並非其個人的意向和偏好,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本欄已經說過,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在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問題,近年來中國社會各界對「中國向何處去」"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與此同時,無論是所謂的「右派」還是「左派」,都對中國發展的方向感到迷惑。

  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模式,於是端上檯面。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新領導層形成以來,提出諸多新的執政理念,如科學發展和以人為本等,而這些也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因此,最近這些年,中國方面派出很多代表團到歐洲考察。民主社會主義也很自然在中國內部政策話語上開始佔有重要性。

歐洲政改道路漫長

  在當代,凡是訪問過歐洲的中國人,大多都會對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從歐洲模式中看到了數代中國人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在應付今天中國面臨的諸多社會弊端如環境惡化、收入分配差異過大、社會失去和諧等等過程中,人們都可以從歐洲找到有用的經驗。

簡單地說,歐洲經驗的核心就是如何從原始資本主義和平過渡或者轉型到人本社會主義。

  歐洲也經歷過原始市場經濟或者資本主義。以單一利潤為唯一目標的原始市場經濟在推動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也就是當時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繪的悲慘世界。

  當時歐洲的政治人物也面臨艱難的選擇,要不推翻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及其代表其利益的政權,要不改良這個經濟體系及其政權。

  因為歐洲各國歷史條件的不同,各國作了不同的選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總體上說,先進的西歐走上了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而落後的東歐和俄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但不管怎樣說,歐洲從原始市場經濟過渡和轉型到人本社會主義或者福利資本主義,是通過漫長而艱苦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市場經濟本身絕不能過渡和轉型到人本社會主義化或者福利資本主義,因為資本的唯一目標就是利潤。今天所說的人權或者社會福利不是資本的本質和內在部分。

  改革資本的主體就是政府和社會。歐洲改革的過程是複雜的,但簡單地說,通過改革,歐洲社會達到了資本(經濟權力)、政府(政治權力)和社會(多數人的權力)三者之間的相對均衡狀態。這也就是人們今天所看到的歐洲和諧社會。

  當然,這三種權力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體現形式,一些社會傾向於強調經濟效益(資本),而另為一些則強強調社會公平(福利)。

  不管如何,沒有一個歐洲社會只強調其中一種權力的。所以,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民主社會主義對中國就具有了參照意義。

  當然,中國不會也不可能把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整個地移植到中國。如上所說,不存在單一模式的民主社會主義,歐洲各國都有其符合自身特點的民主社會主義。中國要學歐洲經驗,就要對民主社會主義進行理性分析,看哪些符合中國國情,哪些方面需要改造。

三種力量之間的均衡

  在中國各社會群體中,除了少數市場崇拜者(市場原教旨主義)或者國家崇拜者(國家原教旨主義者)外,大多數人實際上不難接受歐洲模式所強調的三個力量之間的均衡狀態,尤其是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之間的均衡。

  市場力量的中心是效率,社會力量的中心則是公平與社會正義。而中國缺失的正是經濟效率和社會正義之間的均衡。

  中國對民主社會主義爭論最大的就是「民主」部分,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多黨制問題。但即使在這方面,人們也不應當對民主社會主義作機械的理解。

  民主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在歐洲的意義上,民主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容許多元社會力量進入政治體系,通過國家的力量對資本的力量構成制約。第二個層面是利益代表,就是有不同的政黨代表不同的社會利益。

  在第一個層面,歐洲對中國具有借鑒意義。中國的問題就是社會力量對政治參與的缺失。因為沒有有效的政治參與,社會對資本的制約無從談起。

  同樣,對政府來說,因為缺少社會力量的支持,很多意在節制資本力量的政策舉措也很難落實下去。就是說,社會的參與政治無論對社會本身還是政府,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第二個層面,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儘管反對實行多黨制,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實際上也和民主社會主義有相當的一致性,那就是共產黨要代表不同的利益。

  這些年來,在利益代表方面,執政黨也作了不少的努力。不僅在理論層面,利益代表獲得了合法性,而且在實際制度層面,努力建設利益代表機制。

  還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在建設符合中國情況的政治體系,但另一方面也要考量和國際接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國深層地融入國際社會,政治體系接軌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突出。可以預見,民主社會主義不失為其中一個現實的選擇。
·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 本帖最後由 Atlantician 於 2007-10-16 07:56 編輯 ]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