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項羽不死於烏江 (文:馮其庸)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0-14 2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項羽不死於烏江 (文:馮其庸)


烏江自刎,這是千古流傳、人人皆知的一個歷史人物項羽的結局。但這個傳說是否可信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思考,甚至連史學界都沒有予以注意,一直都是沿襲舊說。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安徽定遠一個中學老師寫的文章,題目是《項羽究竟死於何地?》。他徵引《史記》、《漢書》的材料,結合當地的一些遺跡,指出項羽是在東城(今安徽定遠)自刎的。文章發表后,得到一些好評,還被多家報刊轉載。

    恰好我從1982年起,開始調查《項羽本紀》的一些史跡和地理位置,我曾調查過「下相」(今江蘇宿遷,項羽的出生地)、古盱眙(項羽立楚懷王孫心為義帝處)、東陽城(東陽少年聚眾起事,立陳嬰為長,號為「異軍倉頭特起」處)等等,後來又調查過鴻溝(在今河南鄭州,楚漢相爭以鴻溝為界)、彭城(今徐州)等處。1986年我又兩次調查垓下、靈璧和定遠的東城、陰陵、虞姬墓,又到烏江作了調查。2005年11月14日,我再次到定遠調查了東城、陰陵、大澤等遺址,二十年前調查過的古城遺址,現在都已立了碑記。前一次的調查后,我腦子裡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今年的這次調查,使我決心對這個問題作一番考證。


一、司馬遷對項羽敗、死的敘論

    要考證這個問題,還得從最早的記錄——司馬遷的《史記》說起。

    《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兩句涉及烏江,當另作分析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相反,卻是明確說「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嬰以御史大夫受昭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破籍東城」,「擊斬項羽」,「共斬項羽」,「從灌嬰共斬項羽」,「以都尉斬項羽」,「追籍至東城」等等,因為他們都是從灌嬰追殺項羽於東城的,所以有的只簡略地說「共斬項羽」,其地點當然都是在東城。由此可見,《史記》里確實不存在烏江自刎之說。相反,卻都是用論斷式的語言說:「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這樣斬釘截鐵的斷語,以後的班固、司馬光、袁樞等都沒有異詞,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項羽本紀》「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一段文字將作如何解釋呢?

    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我認為後世的誤解正是從這裡開始的。當然後世的誤解,以訛傳訛,遠遠超出了司馬遷的這段文字,完全違背了司馬遷的原意。所以,要重溫原意。


(一)項羽當時所在的地點

《項羽本紀》: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據此,項羽當時所處地點是在東城,而「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後面還有「卒困於此」、「天之亡我」、「今日固決死」等項羽的話,可見項羽已困死在東城,不可能突圍出去了。司馬遷的這些明確的敘說,加上這裡的地理環境,是這一歷史事件的基本事實,我們分析問題,不能離開這個基本事實作任意的猜測。


(二)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項羽本紀》的這句話,是意向性的話,是想東渡烏江,而不是已經到了烏江。一個「欲」字,充分說明了它的意向性和它的未遂性,這是一。其次是「東渡」這個詞,既具有方向性,又有距離感。「東」字表明烏江在東城的東面,而且含有一定的距離(據安徽省交通部門提供的資料,東城離烏江還有二百四十華里)。如果說項羽已經到了烏江渡口,而且渡船已在等待,項羽是站在烏江岸邊,那就不是「欲東渡」的問題,而是立刻上渡船的問題了。否則他突然到烏江來幹什麼呢?難道還要想想要不要渡烏江嗎?正是因為他還在東城,離烏江還遠,所以說這句是既有方向性又有距離感並且是意向性的話。我們分析問題,千萬不能把項羽所處的地理位置弄模糊了,更不能把這句話的實在語意弄錯了。項羽此時是在東城,這一點必須明確記住。項羽是「欲」(想要)東渡,實際上還沒有離開東城。因為一個「欲」字,不可能把項羽一下就轉到了二百四十華裡外的烏江。


(三)項羽「烏江自刎」是空穴來風

    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段文字,與上文明顯矛盾。上文是說「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這話是說項羽自己想渡烏江,烏江亭長是順著他的思路勸他速速渡江。不料項羽卻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好像他根本沒有想渡烏江,上文「欲東渡烏江」似乎根本不是他的念頭,文章前後明顯不接。這是矛盾之一。

    「烏江亭長艤船待」,這句話讓人產生錯覺,好像烏江亭長和項羽都已經在江邊渡口了。而實際上項羽並未離開東城,也已不可能離開東城。所以這句話並非寫實,烏江渡口離開東城還有二百四十華里,烏江亭長怎麼可能艤了船,跑到東城來接項羽呢?這是文章明顯的紕漏。這是矛盾之二。

    那末太史公的文章會有矛盾紕漏嗎?有。這種矛盾紕漏前人早已指出。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說:「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六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序》說:「駰以為固之所言,世稱其當。雖時有紕漏,實勒成一家,總其大較,信命世之宏才也。」近人李長之也說:「他在《史記》中根據已成的東西處是遠超過於自己的摸索的。懂得這種情形,就不怪《史記》中風格之雜了,也不暇怪他偶而有著矛盾了。」可見無論是古人或今人,都已經注意到《史記》的敘事中,是存在著「矛盾」和「紕漏」的。總之,「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與下文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是前後矛盾的,而「烏江亭長艤船待」這句話並非事實,與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完全不相符,所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此這句話是不足為據的。

    上文已經提到,司馬遷寫《史記》引用了前人很多的書,《楚漢春秋》引用最多。《楚漢春秋》是陸賈所作,陸賈是劉邦同時人。可惜《楚漢春秋》於「垓下之圍」以後的文字,全部斷缺,只到「美人和之」為止。我揣想垓下之圍以後的文字,《楚漢春秋》不可能沒有,因為這正是項羽徹底失敗毀滅,劉邦取得最後偉大勝利的重要情節,陸賈不可能不寫出來取悅於漢王。所以我認為《史記·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文字,完全有可能是采自《楚漢春秋》。這當然是我的一種推測,並不是確證。但不論怎樣,現存的這段文字是確實存在著矛盾的,這是客觀的存在。而另一客觀存在,是《史記》里無論是《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等等,確是無一字說到項羽烏江自刎,相反倒是明確說「身死東城」,其他有關的文字,也與此完全相同,絕無異詞。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上述矛盾,是《史記》在傳抄中的錯簡。我們知道,《史記》有六朝抄本兩種:《史記集解張丞相列傳》殘卷,此卷日本高山寺藏,羅振玉有影印本;另一種是《史記集解酈生陸賈列傅》一卷(藏、印同上);另有唐抄本九種,宋刊本若干種,均詳見賀次君著《史記書錄》。賀次君還說:「傳世《史記》各本,文字互有差錯,時愈晚而錯愈多,故凡舊鈔皆勝與宋以後刊本。」這話我認為是可信的,我曾檢過南宋建安黃善夫本、南宋乾道七年蔡蘿弼本、南宋淳佑三年強杼桐川郡齊本,這三個南宋本,只有一字之差,即黃本作「吾為汝德」,其餘兩本均作「吾屬若德」。可見《史記》到南宋文字已定型了。《史記》自西漢宣、成之世,到東漢初已開始流傳,並且是以單篇流傳的,後來才有全書。因當時是以竹、木簡書寫,一部《史記》,當然要汗牛充棟了,所以先以單篇流傳是很自然的,這樣必然更容易殘損和致誤。現在我們既讀不到接近原著的《史記》,也讀不到完整的《楚漢春秋》,對於上述矛盾,自亦無法解決。但我們也不可能憑空把它解釋為項羽已經到了烏江,因為烏江在漢代屬歷陽(唐稱和州),與東城是相隔遙遠的不同地域,如項羽真死在烏江,則司馬遷的論贊應該說「身死歷陽」或者徑說「身死烏江」,而不應該說「身死東城」;《高祖本紀》也應該說「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歷陽」或「烏江」,而不應該說「東城」。歸根結蒂,《史記》說項羽死於東城是沒有錯,「項羽烏江自刎」的空穴來風,與《史記》並無關係。《史記》「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這一段文字的前後矛盾是客觀存在,不能曲為之解。項羽既不能一轉念就出去二百四十華里,烏江亭長也不可能單身獨行二百餘里殺入重圍到東城來救項羽。所以只能把這個矛盾揭示出來,以待后解。


二、司馬遷的確鑿文字是:項羽「身死東城」

    大家知道,司馬遷《史記》在敘事上是非常講究章法和文法、字法的。記得我幼年讀到歸方評點《史記》和吳見思的《史記論文》時眼睛為之一亮,覺得以此法讀《史記》便會頭頭是道,條理分明。可惜以上各家於項羽之死皆拘於成說,而忽略太史公的原文字法。現在,我即以此法來檢讀《項羽本紀》自垓下之圍到東城自刎的一段文字的關節。

    「直夜潰圍南出」一句,一是點明時間,直夜,就是午夜、子夜。因為這時正是人們熟睡的時候,所以項羽選擇此時「潰圍」。但實際上項羽是未經戰鬥逃竄出去的,故漢軍直到天亮才發覺,如果及時發覺,則不待「平明,漢軍乃覺之」了。二是點明方向,是「南出」。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字眼。項羽為什麼要「南出」,因為此時只有東南方向還是他的地盤,東南方向就是楚尾吳頭,就是他的起兵之地。他起兵是八千人渡江而西,現在相反是向東南,所以從根本來說,項羽當時是想渡淮后再作掙扎的。  

    這一段關鍵的字眼,一是「八百餘人」,點明人數。一是「渡淮」,一個「渡」字,表明已經過了淮河。這是太史公文章交待地點的關鍵性的字眼,古人稱為文章的眼目。之後就是「騎能屬者百餘人耳」。特別要注意的是從垓下到淮河渡口,距離不遠,只有九十多華里,這短短的距離,經過渡淮,「八百餘人」只剩下「百餘人耳」,可見當時倉皇出逃,敗得凄慘,也是項羽所意想不到的。

    過淮河以後,繼續向南奔逃,但這時方向已偏向西南,因為陰陵在西南向。關鍵的字眼是「項王至陰陵」。一個「至」字,明確交待項羽已到了陰陵。下面的一句「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這裡關鍵的字眼是一個「左」字。實際上當時項羽是自北向南奔逃的,項羽的「左」,應是項羽的東邊,這是他的出路所在。只有田父的「左」,才是西邊,才是大澤。我曾兩次到陰陵調查,第二次就是今年11月16日,今陰陵舊城址尚在,已立有文物保護碑,老百姓叫此處為古城村。當時田父是面向項羽,是面北背南,所以他就「左」,是西邊。看來田父是用手指著方向說「左」的,項羽是依照他的指點向左即向西去的,所以才會陷人大澤中,如果按照項羽的位置向左,正好是向東南,這正是項羽的出路。田父要不是用手指著方向說「左」,項羽也就不會向西陷入大澤中。如今從古城村向西,便是一片大澤,其最低洼處至今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湖泊,水面上有長數公里的窯河大橋。項羽因為陷入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從文章來看,此時的「追及」,當是說已經攆上,尚未接戰,也就是說項羽與漢軍還隔著一段距離。所以項王才能「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這裡的關鍵字眼是「至東城」。一個「至」字,明確表明項羽已到了「東城」,而且「漢騎追者數千人」。還有一個關鍵字眼是「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渡淮后「騎能屬者百餘人」,也就是過淮河的還有百餘人,但從渡淮到陰陵只有七十華里的路程,項羽卻從「百餘人」減少到只有二十八騎。可見此時項羽真正已經勢寡力薄、窮途末路了。

    下面一段,還有三個關鍵字眼。一是「項王自度不得脫」。這是司馬遷明確的交待,項羽已不可能脫身了。二是「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司馬遷再次點明項羽已敗定,別無其他出路了。三是「今日固決死」。這更是十分明確地說明項羽已「必死」。以上這三種都是用項羽自己的話說出來的,更顯得項羽自己已經感到面臨末日了。下面雖然還有「願為諸君快戰」的一場戰鬥。但這隻不過是表現項羽至死不悟,表現項羽剛愎的性格,表明他「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錯誤思想而已。在項羽也並不是為了作突圍的衝殺,只不過是為了證明不是自己打不過人家,是天要滅亡自己。在他的腦子裡已是「今日固決死」的結局。經過這場戰鬥,二十八騎剩了二十六騎。

    總結上面這段文字的敘述方法,其用字的特點,是項羽每到一處都有明確的字眼來表達,如「項王渡淮」,明確用一個「渡」字,「項王至陰陵」,明確用一個「至」字,「至東城」,明確用一個「至」字,而且還加上「自度不得脫」,「卒困於此」,「今日固決死」,三個限定語。這就說明項羽再也無法脫身了。司馬遷的這些字眼,都是用得非常慎重準確的,無一是游移模稜之詞。所以,項羽被困住在東城是確定無疑的,是太史公文章的明確交待。

    再看下文「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上文所述,項羽無論「渡淮」,「至陰陵」,「至東城」,都是用的實字,但到這句卻用了一個「欲」字,這是個虛字,是一轉念,不是已經到了,它與「至」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能項王一轉念間就到了二百四十華裡外的烏江,更不可能項王一轉念,遠在二百餘華裡外的烏江亭長就來了。所以這句話,不僅與下文「烏江亭長艤船待」有矛盾,與上文「自不得脫」、「固決死」等話,也前後矛盾。總之,一個「欲」字,不能解釋為已經到了烏江。這是沒有任何別的辦法可以疏解的最關鍵的字。
所以我認為這兩個句子,其中可能有錯簡。我設想,可能「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一句文字有脫漏,我以為「於是項王」下脫「之眾」(大意)這樣兩個字,全句應為「於是項王之眾之乃欲東渡烏江」。這就是說想東渡烏江的不是項王,而是項王的部從,所以下文緊接烏江亭長的一段勸說,然後接「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一大段說明項王不能渡江的道理。這樣文章才上下貫通,沒有矛盾。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項羽困在東城,已只有二十六人。烏江亭長既不能從天而降,為什麼憑空多出一個烏江亭長來?如果要勉強解釋一下,那末這個烏江亭長就是二十六人之一,他或原是烏江亭長。烏江對岸就是金陵,是吳地,渡船是兩面停靠的,這一面是楚,那一面是吳,正是吳頭楚尾。也許這個亭長就是當年隨項羽從征的八千子弟之一,現在轉戰至此,他熟知吳中情況,也熟知烏江渡口的渡船,故勸項羽東渡烏江。而且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段話的口氣,一是極熟悉吳中情況,二是更清楚烏江渡口的情況。所以我設想這個烏江亭長只能是二十六人之一。我的這一猜測,當然沒有任何根據,但二十六人以外,不可能多出一個人來,因為東城離烏江還有二百四十華里,是無論如何來不了人的。

    總之,「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兩句,無論如何是前後矛盾的。如果從上面分析的是由於文字脫漏造成的,那這個矛盾就能順利解決了。總之,從司馬遷用字的準確性來說,從他的文法字法來說,已經明確交待項羽已逃不出東城了,所以他的「身死東城」是十分確切的、無可懷疑的。


三、《史記》原文敘述上的矛盾引起各家疏解上的矛盾

    由於上述《史記》本文的矛盾,所以以後各家的註釋,也往往隨之而差錯。

    先說《史記》三家注。前引《項羽本紀》正文「期山東為三處」句下,《正義》云:「期遇山東分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羽處。《括地誌》云:『九頭山,在滁州全椒縣西北九十六里。』《江表傳》云: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庸按,指『九頭山』),一日九戰,因名。」《正義》注文第一句還緊扣《史記》正文,《史記》所說的這座「山」,雖然未提山名,它的位置在東城是毫無問題的。但《正義》的第二句注文卻引《括地誌》冒出來一個「九頭山」,而且一下扯到了「在滁州全椒縣西北九十六里」,這就已遠離《史記》正文了。更離奇的是下文又引《江表傳》,說「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一下「九頭山」又到了烏江,山的名字是因為「一日九戰」而得名。為什麼「一日九戰」就叫「九頭山」呢?實在有點牽強。所以細按這些注文,都經不起深究。按常理,註釋是註解正文的,《史記》正文並未提到九頭山,注文卻突然冒出了個九頭山,正文的地點明明是在東城,注文又把地點轉移到全椒縣,又轉移到烏江,越轉越遠,而且連所謂的「九頭山」也從全椒轉到了烏江。可見這幾條注文是不可信的。2005年11月,我再到定遠,調查東城、陰陵,並請定遠縣文化局長計正山同志親自到全椒作了認真調查,實地調查的結果是,全椒縣根本沒有九頭山。何況據《本紀》明確說:「自度不得脫」,「卒困於此」,「今日固決死」,可見項羽已不可能突圍出來了,怎麼可能再到全椒和烏江呢?1986年,我曾到烏江調查,也沒有聽說有什麼九頭山。2006年1月,計正山同志又到和縣調查,和縣也沒有「九頭山」。可見《括地誌》和《江表傳》的著者都未經實地調查,只是以訛傳訛,不可輕信。在「項王欲東渡烏江」句下《集解》注云:「瓚曰,在牛渚。」據《元和郡縣誌》江南道宣州當塗縣:「牛渚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謂之牛渚圻,津渡處也。」牛渚,就是現在長江南岸的采石磯,屬當塗縣。在烏江斜對岸,中間隔著一條大江。如果按照《集解》的這條註釋,則項羽之死,不僅不在東城,也不在烏江,而是項羽早已過江了。所以上面古人的註釋,都遠離史實,也不符合歷史地理,都不能作為依據。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用在這三條註釋上,真是十分確切。

    三家注的問題,其錯都在不細研史文,不詳細實地查勘地理位置。都是從書本到書本,互相沿襲。古人讀史,貴在實地查勘,方能避免差錯。 


四、烏江自刎說的溯源述流

    我在前文已經說過,《史記》、《漢書》均無「烏江自刎」之說。現在所能查到的最早的資料,是晉人虞溥撰的《江表傳》。此書已逸,《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已輯入。但我檢讀此書,《江表傳》僅存「吳烈帝君於洛陽」一段共三行字,項羽則絲毫無涉。其他只能見《史記正義》轉引《江表傳》云:「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這是「項羽敗至烏江」的最早的文字,但並無「自刎」的說法。其次是《史記正義》引《括地誌》的說法。《括地誌》是唐人蕭德言、顧胤等所著,已佚,清孫星衍有輯本。《正義》所引《括地誌》文云:「烏江亭,即和州烏江是也。……《漢書》所謂烏江亭長艤船以待項羽,即此也。」這裡雖然提到「烏江亭長艤船待」這句話,但也未及「自刎」之類的說法,所以項羽烏江自刎之說,到唐代似乎還未有文字可稽。
我所看到的最早的項羽烏江自刎的文字資料是元代中期劇作家金仁傑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雜劇。

    可能正是雜劇的作用,「烏江自刎」的傳說才得以廣泛傳播。非常值得深思的是我在1986年去烏江調查時,訪問附近的農民,他們竟對我講楚霸王烏江自刎的事,還特別說到艄公說的「渡馬不渡人,渡人不渡馬」這兩句括。這分明是雜劇里的台詞,居然到現在還在口頭流傳!  

    認為《項羽本紀》是太史公的傑作,文章十分精勁,而又不失史實。但我認為項羽是自刎於東城而不是烏江。《項羽本紀》最後這一段文字可能有錯簡,因為現存的文字本身前後有矛盾,且容易引起誤解。「烏江自刎」是誤解這段文字的結果。但只要認真研讀《史記》對這一問題相關的記載,就可以看到,項羽「身死東城」是無可懷疑的,在《史記》本身找不出一點與此矛盾的地方。我認為項羽烏江自刎,是民間傳說,後來形成了雜劇,這樣就廣泛傳播開來了,但它畢竟不是史實。我於1986年前後曾兩次調查垓下,一次調查陰陵、東城,直到烏江。我就是從那裡的渡口過江到南京去的。今年11月,我又到東城、陰陵等地作了一次調查,前後相隔二十年,但印象卻十分深刻。當地還有許多遺址,如陰陵城的遺址,東城的遺址,虞姬墓等都還歷歷在目,正是因為調查,使我感到東城到烏江很遠,還有二百四十華里,項羽從垓下突圍出來是八百餘人,渡淮就只剩百餘人,從淮河到陰陵不足一百華里,百餘人就只剩二十八騎。從陰陵到東城經過激戰,還剩二十六人。這時漢軍數千人圍之數重,而且項羽已是步行持短兵接戰,如何可能再走二百四十華里的戰鬥路程,這段路程,比渡淮後到東城的路程還長,我認為項羽是實在無能為力了。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10-14 22:56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0: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