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竺可楨: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

[複製鏈接]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7-10-4 0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按:魯迅說過:「把科學東扯西拉,羼進鬼話,弄得是非不明,連科學也帶了妖氣」。這個論壇有股妖氣,和它的題目不符,不是什麼真正的"學術教育"。用竺老先生的文章來掃掃。http://www.xys-reader.org/blogs/duanhaixin/2007/04/15/caaecisaaeaaaaaaeaeoeacyecca/

duanhaixin on Apr 15th, 2007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這個問題,近兩年來很引起人們的注意。不但國人有許多議論發表,即歐美人士亦注意到這個問題。各人的意見雖有不同,但歸納起來,大多數以為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先天的沒有這種能力,而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環境不適宜的緣故,在《科學與技術》期刊上陳立先生《我國科學不發達之心理分析》一文里的結論是:」中國科學之不發達,我曾溯源於:(一)擬人思想的泛生論;(二)沒有工具思想的直觀方法;(三)沒有邏輯;(四)沒有分工;(五)客觀與主觀的混淆;(六)理智的不誠實等等。但這一切我都指出,系反映著客觀社會的組織,在宗法階段的社會,便只有宗法社會的思想。」
  去年浙江大學夏令講習會,錢寶琮先生《吾國自然科學不發達的原因》演說里有這樣幾句話:」我國歷史上亦曾提倡過科學,而科學所以不為人重視者,實因中國人太重實用。如曆法之應用早已發明。對於地圓之說,亦早知之。然因不再繼續研究其原理,以致自然科學不能繼續發展,而外國人則注重實用之外,尚能繼續研究,由無用而至有用,故自然科學能大有發展。為什麼我國民族太注重實用呢?實由地理、社會、文化環境使然。中國為大陸文化,人多以農業為主,只希望能自給
自足之經濟。」
  同樣,中英科學合作館英國李約瑟博士,在民三十三年湄潭舉行中國科學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人會演講里,亦以為近世科學之不能產生於中國,乃以同於環境即地理上、氣候上、經濟上和社會上的四種阻力。地理方面,中國為大陸國,向來是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和西方希臘、羅馬、埃及之海洋文化不同。氣候方面,亦以大陸性甚強,所以水旱災患容易發生,不得不有大規模的灌溉制度;而官僚化封建勢力遂無以掃除。中國經濟,和社會方面,秦朝以來,官僚士大夫專政階段停留甚長,社會生產少有進展,造成商人階級的沒落。使中產階級人民無由抬頭,初期資本主義無由發展。而近世科學則與資本主義同將產生。
  抗戰前數年,德籍猶大人維特福格爾在他的研究中國社會的著作中,有一段專講」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他開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半封建主義的歐洲,在經營規模並不大於中華帝國,甚至往往小於中華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完成了許多的科學發明和貢獻。這一切顯然是表示了初期資本主義的各種特徵,狂熱地催促小資產階級去積蓄勢力的環境下所完成的。」拉狄克在《中國歷史上的根本問題》中曾經指出歐洲產業革命以前的西歐社會關係,和中國的這種關係有某種根本的
差別。若不承認這種見解,則中國環境既和歐洲產業革命以前的環境一樣,那為什麼沒引起科學的萌芽和科學的發展呢?」對於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除了歷史科學、語言科學和哲學而外,中國只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得到了真正科學上的成就。而就整個情形看來,那和工業生產的形成有關的自然科學,不過停滯於搜集經驗法則的水準罷了。……漢代或漢代以前的中國,為什麼在數學上和天文學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假定這些科學的產生,是建築在各種大規模的治水工程和水利工程上
的社會秩序需要上;那麼只有這個時代才是這些科學的成立時期吧?」接著他:」中國思想家們的智力,並沒有用在那可以形成機械學體系的各種工業生產問題上面;並沒有把處理這些問題作為根本的緊急任務,這個遠東大國的根本智能,集中到了其他的課題,即農業秩序所產生的,及直接和農業秩序有關的,或在觀念上反映著農業秩序的各種課題。」他的結論是:」他們在這裡還不能夠從亞細亞社會和歐洲社會的關聯中,檢討亞細亞社會為什麼不能以解體過程中的歐洲中世紀的半封建主義那樣的方法和程度,去推進大規模的工業經營。我們僅僅確認這個事實:即是精密的自然科學的停滯,是和這種工業上的停滯互相平行的。……中國自然科學各部門所以只有貧弱的發達,井非由於偶然;而是那些妨礙自然科學發達的障礙所必然造成的結果。」
  上述四位作者對於本問題的結論,統歸根到中國舊社會之不適宜於產生自然科學。錢主淙、李約瑟和維持福格爾三位先生一致主張是農業社會的制度在作梗;陳立先生的意見是由於宗法社會的組織,兩者的意見實是二而一。因為宗法社會只有以農業為經濟核心時才能維持,才能發展。
  據京都大學教授森谷克己的意見,宗法社會的功能是:(一)祭祀祖宗。(二)逢年逢節時合族的聚餐,(三)親族的喪服,(四)同宗不婚的習慣,而最重要的是(五)它的經濟功能,即古時所謂」兄弟異居而同財,有餘則歸之於宗,不足則資於宗」一族內財產之有無相通辦法,(《中國社會經濟史》,中華書局,1936年)森谷克己又說:」在中國原始的姓氏社會的諸多職能,在字法下是很多保存著的。在這裡就出現了中國社會進化之一特性。」農民安土重遷,可以和鄰縣鄰村的
人老死不相往來,所以容易保持宗法社會制度。到了工商業逐漸發達,天下之大,隨處可為家庭,宗法社會的制度,即無以維持。《呂氏春秋·上農篇》對於這點說得很透澈,」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本而事未,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徒,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人民到皆有遠志無有居德的時候,宗法社會決難維持了。我們若承認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所以不發達,是由於中國社會農業勢力之偉大,和工商業之不發達,接著就發生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農業社會能保持這種壓倒的勢力如此之久?英國拉斯基教授說:」政治哲學必須以歷史哲學為基礎。歷史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治史者各有各的觀點。類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或者以為出於天命,或一種不可阻抑的勢力,如黑格爾即作如此觀;或者以為由於天氣之變動,如熱帶宜於獨裁,溫帶宜於民主;亦有把歷史當做幾個偉大人物的成功或失敗事業史觀者。……但是經濟生產方法的改進,最足以左右一切歷史上的變動。」
(《理想與實際之國家》,英文)拉斯基又說:」歷史上變動最快的時代,亦就是經濟生產方法變動最大的時代;歷史上穩定的時代,亦即是經濟生產方法比較固定的時代。「而且他舉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和20世紀初葉幾個時期作為歐洲生產方法變動最大時期,亦是思想最燦爛時期。我們從經濟生產的觀點來研究歐洲近世科學之興起,方能了解16、17世紀歐洲科學之進步,決非偶然之事。一般人以為近世科學起源於伽利略、牛頓幾個偉大傑出人才,實是大誤。自從1492年哥倫
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歐工商業大為活躍。海洋中船隻之駕駛,需要專門工程知識;貿易繁盛,金市不足應付,礦冶迅速發展,而開礦時又發生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在15世紀末,歐洲己有十六種機器為礦中去水的用途。航行發達,望遠鏡與羅盤針之製造日趨於精密。經緯之測定,又要天文知識。到1660年左右,英國有一班學者,專門為了好奇心所驅使,來集會討論研究一切事物,自宇宙以迄蟲魚。這就是英國皇家學會的起頭。英國皇家學會之所以成立於17世紀中葉,亦非偶然之事。因當時富商巨賈之特興,造成了一個有閑階級,時常往來旅行,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孜孜為利,而是為求知心所驅使。這實在是近世科學之開端。
  我們了解近代科學和社會進化的關係,再來看我國歷史上是否有一個時代可以獎勵工商業的發達,初期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中產階級能起而與專制封建勢力相抗衡,如同16、17世紀歐洲新興勢力之與封建宗教相奮鬥呢?歷覽兩三千年我國歷史,只有在戰國到西漢中葉一個時期有此可能性;而這個時期亦是中國思想史、科學史上最燦爛的一個時期。馬乘風《中國經濟史》里說道,」內為戰國時代之經濟發展,所以隨之以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亦均活躍異常。在中國文化史上來看,除
了近代歐化勢力東漸以外,幾乎找不出一個時代。能夠與戰國之百家爭鳴萬壑奔流相比。」張蔭麟《中國史綱》中亦說:」自從春秋以來,交通日漸發達,商業日漸進步,商人階級在社會日佔勢力。儒家法家雖統主張加以嚴厲裁製,–但漢代統一中國后,一方面廢除關口和橋樑通過稅,一方面開放山澤,人民墾殖,給工商業以發展的機會。此時牛耕逐漸推行,加以政府的放任,蓬勃之氣象,為此後直至海誦以前,我國工商界沒有超出過的。」在漢代文景二帝時候,商人的勢力最大,當時富
商往往也是大地主,專川澤之利,管山川之饒,他們的生活,據晁錯說:」衣必文綉,食必粱肉,……因其宮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邀游,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犒,」繼文景而君臨帝國的漢武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人。他即位后第二年,即派張春去西域。從建元六年到元狩元年,十六年中,專力排擊匈奴,計九次出塞,所斬獲人數在十五萬人以上,把河西走廊改設武威酒泉二郡。從元狩四年到太初五年,十七年中,又把南越、朝鮮、西南夷收為郡縣。漢武開拓疆域,論時間與範圍統是空前的,與西歐相比,這正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闢了廣大殖民地,使工商業大可發展。據張蔭鱗云:」張騫使西域以後,各國報聘繼續為郡國英豪或市井無賴辟了新的出路。」照理論講,文景之世商人勢力既如此龐大,而接續漢武又開拓疆域,使工商業更有用武之地,那麼初期資本主義就應該產生,而近代科學亦應該見萌芽了,但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並不如此,其原因又何在呢?
  地理的環境是有關係的,若是西域不是一片荒漠,而是一塊沃土,如歐洲的烏克蘭或是茫茫大海如大西洋,那大概我們歷史上的發展就要大不相同。但這種推想,不能解決目前所討論的問題,灌溉的制度和君主專制政權之確立,是平行不背的;但不是樹立君主專制政權重要的因素。從戰國時代魏西門豹鑿十二渠,韓、鄭國為秦鑿徑水渠,蜀李冰等築灌縣水渠,直到漢武帝在關中鑿六渠,這期間水利的事業的確大有發展。黑格爾、恩格斯、馬克思和馬札爾輩統主張水利工事的統制,建立了中國專制政權。李約瑟和維爾亦多少抱這種見解。但建立秦漢專制政權的因素,決不只此一端,馬乘風舉出:(一)財政的管理及田賦的徵收;(二)常備軍之訓練和調動;(三)各地執行民法和刑法的衙門;(四)專門選拔為皇帝作愚民政策,為國家做辨護士的考試和選拔制度。這四者對於確立秦漢專制政權統比灌溉水利事業更加有力量。
  但究竟哪一種勢力能最有效地建樹了帝王的政權,摧殘了商業的發展,毀滅了近代科學的萌芽呢?這我們不能不根據歷史上的事實。在春秋時代,商業尚未發達,當時帝王並不感覺到商人奪取政權的威脅,所以《左傳》有」務材順農,通商惠工」之說;《國語》有」輕關易道,通商寬農」之語。那時農工商尚不分厚薄高下。春秋時代經商的子貢,不失為孔子大弟子,太史公《貨殖列傳》稱:」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市以聘請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到了戰國,鐵器己普遍應用到農耕上;施肥的方法盛行,大規模的灌溉事業亦統建設起來;農業生產大大的增加,商業亦隨之以活躍。自越之計然、秦之商秧以後,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商為末之議論勃興。漢代初期,工商業更有長足之進步。富商之衣食住,擬於王侯;收養豪傑,權傾人主。當時的知識階級如賈誼、董仲舒之流,就統主張嚴厲地裁抑商人。但是裁抑自裁抑,輿論自輿論,而文景之世,商業勢力仍然繼長增高。所以晁錯嘆息道:」法律賤商人,而商人已富貴矣。法律貴農人,而農人已貧賤矣。」漢武開拓疆土,本可使工商業更形繁榮;但是相反的,商業於漢武之世反形凋落。這是因為根據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武帝厲行了三種制度,使商人統瀕於破產。第一是商人加算,與聽人告緡,始於元狩三年。明邱浚《世吏正綱》卷四云:」古者關市之徵,蓋惡其專利,就征其稅,非隱度其所積之多少,而取之也。武帝於元光五年,既算其行者之車,至是又並算民車,且及舡焉;凡民不為吏不為三老騎士,苟有輕車,皆一算。商賈則倍之,缸五丈以上者出一算。匿而能告者以半畀之。匿而被告者稱告緡。」自告絡令施行后,據說中產以上的商人,大抵破產。第二是商人不得名田。漢初富商大賈,亦多為大地主,或投資農村,如蜀宛氏之規定商人下得名田,即不得置產業;使商賈與大地主絕緣,商業資本遂以偏枯。第三是將當時最大的私人企業,鹽和鐵收歸國營。這也是元狩三年的事,置鹽宮凡二十八郡,鐵官凡四十郡:設有私鑄鐵器及竄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據《史記·貨殖列傳》,秦漢之交的幾位大富翁,以職業而論,多為礦冶。我們把貨殖傳的幾個富翁,列舉起來。猗頓用鹽起家;郭縱以鐵冶與王者相蠟富;巴蜀寡婦清傳丹穴,擅利數世,秦始皇為築懷清;蜀卓氏用鐵冶富,至憧千人,田池財獵之樂擬於人君。此外以冶鐵致富者,尚有程鄭,宛孔氏,曹邴氏。惟白圭以善觀時變,如今日之投機家,操縱市場。宣曲任氏以窖藏致富,乃今所謂囤積居奇。此外則齊師史以運輸致富,烏氏倮以畜牧致富。假定司馬遷這統計可靠的話,那麼以鹽鐵起家致富的,在當時富翁總數里,十一個中要佔到七個。自鹽鐵歸為國有,這類財產就要被收沒了。從上面所敘述之事實看來,自春秋到漢初三百年中,我國商業有欣欣向榮的趨勢,到漢武帝國勢昌盛的時代,正應該繼續發展,以達到像西洋初期資本主義的階段,卻為漢武帝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所打斷了。
  從戰國到漢初,一方面是工商業發達時期,一方面亦是中國思想上最燦爛的一個時期。諸子百家各種學說,統在此時出現,好比西方紀元前六百年到二百年時代的希臘。戰國時代中國思想之所以突然解放,亦有其社會之背景。張蔭麟說道:」當封建時代的前期,貴族不獨專有政權和田土,並且專有知識。閑暇和教育,是他們所獨享的。在封建制度演化中,貴族的後裔,漸漸有降力平民的,知識遂滲人民間。」(《中國史綱》第六章)馬乘風亦說:」戰國時代以前,知識是貴族所獨佔
的,貴族與農奴處於絕對不同的生活狀態之下。到了戰國時代,因為階級關係的變動,昔日隸屬關係之羈絆,已被打破,所以平民而求知識就成為可能的事了。」(《中國古代經濟史》第一冊第二百六十一頁〕因為求知識之機會由上層階級推廣至於中層,甚至於下層階級,思想就驟然解放,而突然發生異彩,一時學說並陳。但何以在這思想解放的時代,科學的思潮不能發展?對於宇宙的觀感,天然事物的剖析,中國趕不止希臘呢?對於這一點,張蔭麟先生亦有很好的解答。在《論中西文化的差異》(《思想與時代)第十一期)這篇文章里,他說道:」中西文化的一個根本差異,是中國人對實際的活動的興趣,遠在其對於純粹活動興趣之上。以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和我國的《大學》、《中庸》來比,是極饒興趣的事。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真理的觀玩。至善的生活,是無所為而為地觀玩真理的生活。《大學》所謂止於至善,則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差別還不夠明顯么?中國
人講好德如好色,而絕不說愛智,愛天。西方人說愛智愛天,而絕不說好德如好色,「蔭麟先生所指出這中西文化在價值意識的差異,是極重要的一點,蔭麟先生很謙虛他說:」我不知道有什麼事實可以解釋這價值意識上的差異。」據作者的意見,以為這也是因為中國社會一直以農業為核心的關係。希臘社會曾經經過游牧時代。她是一個半島,沿岸布滿了無數的小島,所濱的海是內海,而非大洋,和海外來往是很便利的,所以商業從頭即易於發達。我們是一個大陸國家,長江以北沿岸極少
島嶼,一入茫茫大海,就毫無歸宿。從殷墟時候起,即以農為主要經濟生產。中國有史以來,並不知用乳酪。天上星宿,只有龍、鳳、牛、龜,而沒有畜牧時代主要的產業,山羊或綿羊。中國古代是否經過一個畜牧時代是疑問,即使經過亦必年代很久遠,或是時間很短促。從殷商到漢初,經過至少一千二百年以農業經濟為核心的社會,其束縛人民的思想、習慣、個性的勢力自然非常雄厚。以農業為中心的社會,人民個性的好處是誠樸、穩重、和平和堅忍;缺點是愚昧、自私、乏冒險心
和不能合作。到如今,我們民族還仍然反映這種優點和缺點。《呂氏春秋·上農篇》云:」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朴,朴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舍本而事未,則好智;好智則多作;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古代帝王就利用這理論來提倡重農抑商。農業社會勢力大,求知之心不能發達,而科學思想亦無以發展。
  照上面所講,希臘古代求知之精神既如此充足,為何希臘亦只能發達科學到一定階段,而近世科學亦終不能實現呢,這其中重要因素,是由於奴隸制度盛行於希臘。所以古代希臘一班哲人,如發明幾何學之畢達哥拉斯,主張原子論之德漠克利特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輩,雖有閑暇以沉思其高尚之理想,而不願胼手既足以作實驗,而近世科學,非手腦並用不行,英國拉偉教授說,」有閑階級思想上之努力,可以得到理論上之發展;但有閑階級不願動手。奴隸階級可以作實際之工作,但不敢獎勵使之了解高深之理論,埃及希臘羅馬之所以對科學上機械上貢獻之有限度者,正以此數國社會上階層之結構。」故據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之意見,生產勞動者不具有公民資格。希臘社會組織為有階層的。希臘人之奴隸,即希臘人之機器。只需奴隸之代價便宜,即不需另覓代替品。反觀我國社會情形,亦和希臘相似,孟子謂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士大夫階級是勞心者,而農民苦力是勞力者。這樣階層機構,迄今還存在,長衫階級以及學農學工的大學生,仍認動手做工為可
恥,這種觀念不改變,中國自然科學亦難望能發達。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而此種機構,此種思想,到如今還大部遺留著。人民一受教育,就以士大夫階級自居,不肯再動手。在學校所習科目,只問其出路之好,待遇之豐,更不校量科目之基本訓練如何,個人之興趣如何。把利害之價值放在是非價值之上,而社會上一般提倡科學的人們,亦只求科學之應用。怪不得維特福格爾說:」在現在的日益走向解體過程中的中國,上層階級和最高官廳,也對於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加以獎勵。但他們所懷抱的意義,和西洋完全不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誰也不能否認。」據容閎所著《西學東漸記》,謂同治六年,曾文正公方初定捻軍回到上海,去就南京兩江總督任,極注意於其親自手創之江南製造廠,文正見之,大為歡喜,容閎因勸其設立兵工學校,以期中國將來不必需用外國機器,及外國工程師,大為文正所讚許。從曾文正到現在,我們提倡科學已近八十年,而仍有人主張」西學為用,中學為體」或類似的謬論。希望原子彈之發現,能打破這班人的迷夢,而使中國科學人於光明燦爛的境界。
(摘自《竺可楨文錄》 浙江文藝出版社)

[ 本帖最後由 iamcaibird 於 2007-10-4 15:42 編輯 ]
鳥也玩科學,順便關心一下人類的神精生活

0

主題

63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沙發
殺奴 發表於 2007-10-4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iamcaibird 的帖子

中國科技的不發達,主要原因是制度造成的.

說  "希臘社會曾經經過游牧時代。她是一個半島,沿岸布滿了無數的小島,所濱的海是內海,而非大洋,和海外來往是很便利的,所以商業從頭即易於發達。"
中國沒有半島和海島嗎?
是中國的大統一壓抑了科學的發展, 皇帝從他的利益出發,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 讀書人讀書就是為了皇帝做奴才, 不是做學問.
皇帝常下令要閉關自守, 不讓中國人出海做貿易. 鄭和下西洋是官方的活動, 沒有全民的基礎, 科學就沒有了土壤.

要是中國的大地分成 5 到6 個獨立的國家, 互相競爭, 就像春秋戰國時代, 科學能不進步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3
小辣辣 發表於 2007-10-4 10:4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殺奴 於 2007-10-4 10:08 發表
中國科技的不發達,主要原因是制度造成的.

說  "希臘社會曾經經過游牧時代。她是一個半島,沿岸布滿了無數的小島,所濱的海是內海,而非大洋,和海外來往是很便利的,所以商業從頭即易於發達。"
中 ...

一般人以為近世科學起源於伽利略、牛頓幾個偉大傑出人才,實是大誤。自從1492年哥倫
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歐工商業大為活躍。海洋中船隻之駕駛,需要專門工程知識;貿易繁盛,金市不足應付,礦冶迅速發展,而開礦時又發生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在15世紀末,歐洲己有十六種機器為礦中去水的用途。航行發達,望遠鏡與羅盤針之製造日趨於精密。經緯之測定,又要天文知識。到1660年左右,英國有一班學者,專門為了好奇心所驅使,來集會討論研究一切事物,自宇宙以迄蟲魚。這就是英國皇家學會的起頭。英國皇家學會之所以成立於17世紀中葉,亦非偶然之事。因當時富商巨賈之特興,造成了一個有閑階級,時常往來旅行,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孜孜為利,而是為求知心所驅使。這實在是近世科學之開端



那西方科學的發展即使從1492年開始.  那一前呢?  祖沖之(429年—500年)關於圓周率的計算,準確到小數點后七位,在世界上領先了1000年。算不算科學?   《墨經》中的光學部分,雖然只有8條,僅300餘字,但次序安排合理,邏輯嚴密,堪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前5條,首論影的成因,次述光和影的關係,第三以針孔成像論證光的直線進行,接著又說明光的反射,最後討論光、物、影三者的關係,這樣,光學中的影論部分已基本具備了。后3條分別論述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規律,正是光學中像論部分的基本內容,8條合起來即為幾何光學的基礎,沒有做過實驗是寫不出來,沒有對實驗的忠實紀錄也是寫不出來的。這也算不算科學?   談到生物學,不能不想起達爾文(1809年—1882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說:「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的發現,那就未免和事實相差太遠,……在一部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經有關於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其後,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年)一書中,又引用了大量中國資料,作為他的學說的例證,我們的祖先不僅認識到變異的普遍性和它同環境、條件的關係,而且認識到可以利用變異為材料,通過人工選擇來培育新品種。宋代王觀在《揚州芍藥譜》中說:「今洛陽之牡丹,維揚之芍藥,受天地之氣以生。而大小深淺,一隨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異容異色間出於人間」。又說「花之顏色之深淺與葉蕊之繁盛,皆出於培壅剝削之力。」這把遺傳和變異的關係,以及人工在變異中的作用說得一清二楚。所謂「天地所生之性」即遺傳性。人工選擇的方法,中國也有多種多樣。這就是變異性. 在公元前1世紀的《汜勝之書》中就提出小麥的穗選法,說:「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收割下來成束曬乾,收藏好,順時種之,則收常倍。」到了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關於人工選擇的記載就更多了,在豬、羊、雞、蠶和禾、粟、穄、秫等家養動物和栽培作物中,普遍地應用了人工選擇的方法來選育新品種。這算不算科學?   馬和驢雜交產生的騾子是個典型的例子。騾結合了馬和驢的特點,而勝於馬和驢。它從馬那裡得到體大、力大、活潑等優點,又從驢那裡得到穩健、不易激動、忍耐力強的優點。到目前為止,像騾子這樣有用的種間雜交,也還是少見的。至於無性雜交的嫁接技術,在我國更是普遍。《齊民要術》就有利用不同種的樹木進行嫁接,來提早果樹結實和改良品質的記載。這種雜交技術算不算科學?  它們可都發生在在1492年一前. 因此中國古代科學並不落後.  僅近3-4百年來滿清政府興文字獄. 閉關鎖國. 才使中國的科技落後的.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4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7-10-4 12:2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小辣辣 於 2007-10-4 10:42 發表





那西方科學的發展即使從1492年開始.  那一前呢?  祖沖之(429年—500年)關於圓周率的計算,準確到小數點后七位,在世界上領先了1000年。算不算科學?   《墨經》中的光學部分,雖然只有8條,僅300餘 ...


有些人從西方留學回國后. 自認為他掌握了現代科學.  對中國的古代科學史不作深入研究. 就斷言中國古代沒有自然科學. 而事實正好相反. 請看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的意見:
他寫的7卷本34分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每冊的扉頁上都印上他的這樣一句話:「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中國保持了一個其他地區和民族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也就是說,一千年前,中華文明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從四分天下到半壁江山到獨領風騷,中華文明一直在前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5
 樓主|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7-10-4 15:4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殺奴 於 2007-10-4 10:08 發表
中國科技的不發達,主要原因是制度造成的.

說  "希臘社會曾經經過游牧時代。她是一個半島,沿岸布滿了無數的小島,所濱的海是內海,而非大洋,和海外來往是很便利的,所以商業從頭即易於發達。"
中 ...


你還沒有脫離制度決定論。春秋戰國時代是什麼制度?同時「先進」制度的為何有科技發達國,有的是落後?同是大帝國的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是科學大國?而其他西歐小國不是科技大國?

[ 本帖最後由 iamcaibird 於 2007-10-4 15:51 編輯 ]
鳥也玩科學,順便關心一下人類的神精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6
 樓主|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7-10-4 15:48 | 只看該作者
To:辣椒和大老千:

科學不等於技術,工藝的發達並不意味著科學的建立。總之:經驗不等於科學。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所有工藝技術上的成果的總和,敵不過一本《幾何原本》對科學的貢獻的萬分之一。
鳥也玩科學,順便關心一下人類的神精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7
小辣辣 發表於 2007-10-5 04: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iamcaibird 於 2007-10-4 15:48 發表
To:辣椒和大老千:

科學不等於技術,工藝的發達並不意味著科學的建立。總之:經驗不等於科學。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所有工藝技術上的成果的總和,敵不過一本《幾何原本》對科學的貢獻的萬分之一。


請問什麼是古代?  什麼是近代?   什麼是現代?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技術?
數學是科學還是技術?   天文學是科學還是技術?   數學家是科學家還是技師?
本文題是古代  中國  沒有   自然科學

中國古代沒有自然科學嗎?  顯然是否定的.

英國科學史教授.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他寫的7卷本34分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每冊的扉頁上都印上他的這樣一句話:「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中國保持了一個其他地區和民族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也就是說,一千年前,中華文明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從四分天下到半壁江山到獨領風騷,中華文明一直在前進。

[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07-10-5 08:05 編輯 ]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9: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