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思想與新世紀啟蒙

[複製鏈接]

2156

主題

2603

帖子

193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4

積分
19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雨瀟瀟 發表於 2007-10-2 0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露鋒

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聊天、打遊戲的網民隊伍,尋求虛擬的短暫快樂的時候,我在網路上發現了一個新的別樣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沒有美眉圖片的感官刺激,沒有張飛戰岳飛的熱鬧遊戲場面。這個世界,雖以虛擬的方式存在著,卻比我們看到的現實更加真實、生動,更加動人心魂。這個世界,就是散佈於各網路的民間思想,以及這些思想組成的精神家園。
     
    以前我對網路並沒有好印象,以為只是供一些無聊的人們聊聊天,打打遊戲,至多也就是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而已。然而,當接觸了民間思想網站后,我徹底去掉了這種成見。筆者雖有多年網齡,但至今與網上聊天、打遊戲無緣。而一些也許不為他人關注的民間思想網站,卻如此讓我流連忘返,在網上「淘」思想成了我最大的快樂。
     
    我忘不了第一次訪問《思想的境界》帶來的閱讀快感和精神震撼。雖然那時已是2001年6月,《思想的境界》已在2000年10月被勒令停止更新,我看到的只是「漏網」的殘存頁面而已。此後,《不寐之夜》、《思想評論》、《問題與主義》等其它一些民間思想網站陸續進入我的視野。不僅僅熟悉了任不寐、余世存、王怡等在傳統媒介上鮮見的民間思想者的名字和災變論、神學自由主義、后極權主義等不同於主流的民間思想,對李銳、李慎之、劉軍寧、徐友漁等知名知識分子更深沉的思想也有了更透徹的了解。
     
    每次在網上「淘」思想,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近年來聲名鶴起的歷史學者吳思,在《潛規則》、《血酬定律》這兩部著作里,表面上言說的雖是歷史,但在字裡行間處處可看到現實的影子,文章滲透了作者深切的現實關懷。但我在讀到《血酬定律》後記《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時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好象作者有東西沒有說完。根據多年當編輯的經驗,猜度作者本來把想說或者該說的已經說出來了,或許是在出版過程中因目前語境限制而被刪掉了?帶著這樣疑問,我通過網路終於在一家民間思想網站搜索到了原文。這篇文章原題為《帝國及其變體的命運》,長達5萬餘字,而在《血酬定律》這本書中看到的刪節稿才2萬字。同時搜索到的相關資料表明,這篇文章的刪改稿曾在 2000年出版的《戰略與管理》發表過,見刊的也僅2萬餘字。在這篇洋洋5萬言的長篇論文中,作者以如椽大筆,在歷史敘述中回答了當代中國人的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什麼地方?我們往哪裡去?特別是文章後半部分對中國現實的洞察和評判,以及中國今後走勢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催人猛醒。這是我近年來看到的關於中國命運的最深刻的文章之一。至此,才真切體會到網路對思想傳播的獨特作用。在當今特殊的語言環境里,若沒有網路,這篇充分體現吳思先生最深沉的思想的原作恐怕只能鎖在抽屜里。若沒有網路,熱愛思想如我一樣的讀者不知何時才能讀到這篇振聾發聵之作。
     
    如今,讀書已經成了一種最奢侈的高消費,嚴肅的寫作卻成為回報率最底的行當。吳思是幸運的,他不僅屬於網路世界,也屬於現實世界。他不僅在精神上獲得豐收,著作暢銷之時也應是物質豐盈之日。而任不寐、余世存等民間思想者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在網路上的思想表達,不僅沒有任何經濟回報,還要為自己的道德勇氣承擔風險。從世俗眼光看,這是一種得不償失之舉。他們儘管常常不得不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四處流離顛沛,他們儘管文才橫溢,憑一支筆寫些媚上或媚俗的文字完全可以討得體面的生活。然而,他們固守著道德底線和思想貞節,頑強地抵抗著霸權話語和庸俗意識的圍剿。當下,一些被豢養著的假學者所製造的偽思想和學術泡沫充斥市場,這些民間思想者的獨立思考更加顯得彌足珍貴。現實留給他們的精神空間是如此之窄,他們不得不讓自己的思想存活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里。這個虛擬世界因他們的思想的存在而變得鮮活、生動和更有意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半期的那些日子,我因愛文學而寫作。雖有文字不時現面報刊,但大部分被刪改得面目全非。編輯再三解釋是話語環境使然。雖然我仍筆耕不斷,但從此較少向報刊投稿。因愛文學而愛思想,因愛思想而愛讀書。多年來,我一直沉浸在節衣縮食換回的近萬冊藏書中,貪婪地尋覓著思想的只翎片羽,有時也將自己的思考付之筆端。曾有好心的朋友多次勸我寫點時髦文章以撈個烏紗或攢點銀子什麼的。我不忍當面拒絕他的善意,雖每次點頭稱是,但至今未付出行動。我知道,那並不是我應該和樂意逗留的天地。我所尋求的是另一個在我看來更有意義的世界。經歷漫長的等待和苦心孤詣的尋覓,我終於在網路上找到了久違的思想共振。這使我幡然猛醒,從純個體性思考的沉溺中抬起頭來----不管思想是成熟還是稚嫩,都不要讓它沉在心底,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只有這樣你的思考才更有意義----於是我才有《知識分子的「游擊戰」》、《宗教信仰與未來中國》等文見諸網路。網路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路上的民間思想對我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網路在這方面的意義,不僅僅屬於象我一樣尋覓思想的思想熱愛者。從思想傳播這個層面上來說,網路有更廣闊的社會意義。
     
    五四運動至今已有八十餘年,但啟蒙的目的並未達到,啟蒙的任務遠未完成。進入新世紀,意義的失落和社會政治的脫序再次困擾著中國人。五四的科學和民主是否足以解決當前信仰和秩序的雙重危機?中國社會又如何落實自由、民主、公正這些普世價值?對於這些問題,上世紀的思想家只給予了嘗試性的回答,而將更好的答案留給新世紀的人們,留給更智慧的一代思想家。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需要產生原創性思想家和重新進行思想啟蒙的時代。
     
    作為一個思想家,顧準是不幸的。在那個極端年代,他大多數的傑出思考只能用書信這種純私人化的方式表達,因此當時沒有幾人知道或理解他的偉大思想。有真思考而不為人知,有真思想而不能用益於社會進步,這是思想家最大的痛苦,也是思想家所處國家和時代的極大不幸。相比於顧准,新世紀的思想家則幸運得多。網路,為新世紀的思想家表達、傳播思想和民眾啟蒙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為廣闊的空間。網路對中國社會的最大意義也許就在這裡。網路在這方面的意義,也許目前還不被廣泛認識,但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充分顯現出來。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魯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