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能「救天下」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0-2 07: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2006年開始,文化界國學(儒學)熱風生水起,引發的爭論也方興未艾,從100名學者共同打造國學博客圈、10名博士對「耶誕節」與「耶教」的公開聲討,到新民間私塾「孟母堂」該不該辦、孔子誕辰要不要定為教師節,傳統與現代化的碰撞將一個個爭議性十足的問題拋了出來。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還是讓我們先從儒家的誕生開始談起,看看儒家兩千多年的命運流轉…




  1古儒的聖人是「周公」而不是孔子

  儒家最早受到官方提倡的漢代,當時就曾經有過一個爭論,儒學的宗師到底是誰?現在大家都認為孔子是儒學的第一號宗師,可是孔子本人,乃至先秦時代的這些儒家,他們一般來說沒有把孔子當做聖人,而他們心中是有一個聖人的,這個聖人是「周公」。後來孔子的地位重新被抬高,應該說已經到了宋明理學時代…

  2古儒的追求——恢復周制

  本來意義上的儒學,它是以宣傳三代,或者是宣傳西周那些理想作為主要的內容,因此當時把被認為是奠基者的周公作為尊崇的對象。」「三代」為盛世,為聖治;周公為極盛,為至聖。此後則求「小康」而不可得,而如今則是「禮崩樂壞」。這是儒家主流的看法。因此古儒實際上是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復興西周價值的這樣一個學派

  3西周社會的特點——小共同體本位

   那個時代基本上是熟人社會的一種小共同體關係。儒家所設想的社會秩序,就是一種溫情脈脈的父權負責的統一體,父親有權利,但是也有責任,父親不能開除兒子,父親就是要養兒子,你對子弟負有責任。所以,儒家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一個君,臣才能像一個臣;父要像個父,子才能像個子

 4西周價值的破滅導致儒家的產生

  在西周沒有儒家,因為那一套東西,當時是習以為常,沒有必要把它理論化。但是到了春秋戰國,已經不行了。小共同體本位那一套東西已經處在禮崩樂壞的局面,因此那個時候捍衛古制的人,就需要把古制理想化、理論化,以求「興滅繼絕」,因此就產生了儒家



   名家談儒學   



李澤厚:高喊孔子救天下沒有用!  

  
陳志武:對儒家文化與儒家孝道的反思  
  
翟振明:怎樣對孩子進行讀經教育   


  1儒家與法家的不同

  古儒是和春秋戰國時候的歷史潮流格格不入的,當時法家要想統一,儒家是認為就是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而且認為應該恢復到西周時代的八百諸侯的小共同體時代。孟子說「國雖百里可王也」,國家為什麼要搞那麼大?他們以一種王道,所謂王道,就是我前面講的長者政治,父權和父責相對應,他們以王道反對霸道,霸道是強者政治,以貴族政治反對官僚政治。現在有些人說儒家主張專制主義,其實秦始皇那樣的絕對不是他們的理想

  2法家的成功——秦統一與焚書坑儒

  秦統一以後,乃至在秦統一之前,整個戰國時代,一直到秦漢,中國社會出現了持續四百多年的法家化過程,這的確將西周的那種小共同體本位社會完全改變了模樣。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第一是瓦解小共同體;第二,揚忠抑孝,鼓勵大義滅親。法家實際上是性惡論,其實他自己也不怎麼相信大義。他說的大義滅親,實際上是用現實的利害來促使人們去趨炎附勢,為了專制皇權而解構小共同體

  3秦漢以後——儒表法里兩千年

  古儒設想的是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小共同體內可以靠親情達到,在陌生人社會中他認為應該向小共同體那樣,但是他也知道這只是應該,如果不這樣怎麼辦?他們給出的答案就是如果不這樣,那麼我可以革命。也就是說你這個君主如果不像父親一樣待我,我當然不像兒子一樣孝敬你,我就可以造反。革命這個詞最早就出自於儒家中,就是所謂的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總結起來就是在家靠親情、在國靠革命,維持權責對應就是靠這個。
  可是到了秦漢以後,這就不能講了,尤其是漢景帝時代,漢景帝已經說了這個話不爭論,你們不能說,於是大家就不能講。不能講以後,很多儒家就逐漸變成了法儒,權責對應的思想為無條件忠君的思想所取代


   談論儒家需要確定的前提   




秦暉:如何界定"儒家"這個概念

   我們看任何一個學派,都主張要看它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然這是很好的,但是這是不是儒家的特點,恐怕就很難說了。像《論語》這部書,講了很多人生的哲理,而且有很多,不管是什麼家都是適用的,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但是作為古儒時代的特點,作為古儒那一套價值觀與別人不同的經典就是「六經」,現在六經看到的原本,不管和西周的東西有多大的距離,至少當時人們都認為這些東西不是孔子的原著,而是孔子整理的西周典籍。因此古儒實際上是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復興西周價值的這樣一個學派。離開了對西周這一套的分析,我們是沒有辦法認識古儒的




  1第一階段:引西救儒——西方實行的那一套才是儒家理想

  事實上,之所以造成晚清中國人要學習西方,其實最強大的動力就是的確感到我們的制度不如他們的制度更仁義,當時的中國人,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謂的純儒們,第一感覺不是說人家的船堅炮利厲害,而是說人家的那一套制度,的確是儒家的理想就在人家那裡,不在我們這裡,我們好像跟人家一比成了夷敵了,人家才是所謂的禮儀之邦。郭嵩燾、徐繼畲這些人,他們從儒家的立場,說我們儒家的道德的確是不錯,但是我們這個道德被我們自己人破壞得很厲害,我們如果不從西方學仁義道德,我們這一套東西就站不住腳

  2第二階段:西儒對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是儒家文化

  維新運動失敗以後,維新派中的一些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在政治策略等方面的拙劣,為了給自己的失誤作粉飾,也為了維新派寄望於光緒而不願在指責王朝專制制度方面走得太遠,於是就把失敗說成是因為中國人素質太差。這樣就產生所謂的「新民說」,產生對國民性的質疑。對國民性的質疑勢必要進入到教化層面,於是就說這幾千年的教化有問題。而教化用的是儒家,於是西化必排儒,排法反而成為次要,甚至不要

  3西、儒之間真的有很大的矛盾嗎?

  我們要問一個問題,是不是如果我們需要學西方,就一定要反儒學,就一定要把儒學給拋棄掉,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涉及到西、儒關係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現在不管是贊成儒學的人,還是反對儒學的人,似乎都認為這兩者的確是有很大的矛盾。但是這種現象是不是在歷史上一直有?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考慮一下西、儒的關係怎麼會變成這樣?不管是儒學還是西學,或者說叫基督教文明,各自的內部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到底是西、儒的差異大,還是各種西學或是各種儒學內部的差異更大,這本身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兩個謬誤:對儒家的"神化"與"妖魔化"

  如今儒家似乎成了「中國傳統」的代名詞。「弘揚傳統」的人傾向於神化儒家,「反傳統」的人又傾向於「妖魔化」儒家。結果便造成了兩類神話:例如崇儒者都說,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五千年(現在好像還有更向前延伸的趨勢),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如此連續性的文明,可見儒家凝聚力世界第一。這種說法的硬傷太明顯了!又如反儒者加之於儒家的最普遍的惡評,便是說儒家「虛偽」。一頂「偽道學」的帽子不僅使儒家聲名狼藉斯文掃地,而且在歷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現因恥於做「偽君子」而人人爭當「真小人」的痞風頹習。其實虛偽與其說與某學派、不如說與專制制度有關

  2「新儒家」能救天下嗎?

  用儒家的設計來凝聚社會,不僅現在行不通,以前也沒有行得通過。傳統中國這個官僚制帝國的龐然大物,過去雖有「儒表」,實際更多地是靠「法里」來維持的。如果儒家的「偽善」至少優於法家的「偽惡」,那麼在引進新的制度安排的條件下,我們能否藉助這種「偽善」戰勝「偽惡」進而走向真善,至少是達到前述第一種制度下的「好的偽善」呢?今天如果真有所謂「新儒家」,他們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呢,還是與這個方向為敵而力圖維持乃至強化法家的「偽惡」遺產?人們在看,若孔孟有知,他們也在天上看著呢

  [結語]: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在近代以前,儒家實際上是沒有辦法解決禮崩樂壞的,而且已經屈從了「大盜」和「鄉願」,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這樣。但是現代,在通過啟蒙引入西方的制度因素后,似乎就有了一種可以擺脫「兩千年秦政與荀學」之壓抑的可能,即通過「西儒會融」來使中國走向一個更好的狀態。而新儒家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現在基本上是在形而上層面談論問題,在形而上層面談問題如果不落實到制度層面的話,就很難有實際意義。也就是說,就「中國的問題」而言,應該反思的是它的「反儒不反法」,甚至「以法反儒」,從而反掉了「儒表」卻強化了「法里」。我們的反思結果,就是「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秦暉:如何界定"儒家"這個概念

   我們看任何一個學派,都主張要看它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然這是很好的,但是這是不是儒家的特點,恐怕就很難說了。像《論語》這部書,講了很多人生的哲理,而且有很多,不管是什麼家都是適用的,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但是作為古儒時代的特點,作為古儒那一套價值觀與別人不同的經典就是「六經」,現在六經看到的原本,不管和西周的東西有多大的距離,至少當時人們都認為這些東西不是孔子的原著,而是孔子整理的西周典籍。因此古儒實際上是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復興西周價值的這樣一個學派。離開了對西周這一套的分析,我們是沒有辦法認識古儒的




風水該不該發揚光大


終結中醫是當務之急?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0: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