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訊╱題:民進黨激進化轉向的標誌——「正常國家決議文」評析 作者:李秘(上海),東亞研究所台灣政治室主任
8月27日、8月30日,「正常國家決議文」 先後在民進黨「中常會」和「中執會」通過,並將於近期提交「全代會」最後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是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事件,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長遠影響。
「正常國家決議文」的三個轉向
民進黨有關「國家定位」的主張曾經歷過四次重要演變,先後有1986年創黨時的「住民自決」、1987年的「四個如果」決議文、1991年的「台獨黨綱」和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是第五次重要演變。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比,「正常國家決議文」有三個重大轉向。
(一)不再認為「現狀已經獨立」
為因應2000年「總統」選舉,民進黨以「台灣前途決議文」修正「台獨黨綱」。該決議文稱,「1992年的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它承認「台灣現狀已經獨立,維持現狀就是台獨」。(1)「正常國家決議文」雖然同意「台灣前途決議文」中「主權獨立」的論述,卻進一步提出台灣「主權」的「五大不正常」,要求「早日」改進。這實際上是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維持現狀就是台獨」的認知,而認為現狀尚未獨立,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追求「完全獨立」。(2)
(二)不再默認「中華民國」
「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台灣過去幾次「修憲」,民進黨都參與了,所以不必否定「中華民國憲法」,故承認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根據這一條文,民進黨默認台灣仍戴著「中華民國」帽子,過去幾年「憲改」的主要目標並非「制新憲」,而是體制內「修憲」。(3)「正常國家決議文」則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並把摘掉「中華民國」帽子作為明確目標提出來。為「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這個幽靈的糾纏」,民進黨對內提出「早日完成正名制憲」、「以『公元』紀年」,對外則提出「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組織」。
(三)不再將「公投」局限於「防禦性」目的
「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現狀就是獨立」,「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根據這一條文,「公投」僅僅防止「獨立現狀」被改變的消極目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台獨」的積極目的。正是基於「台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才在「公投法」增加了「防禦性公投」條款,謝長廷才會說「獨立不需要公投,統一才需要公投」。而「正常國家決議文」則突破了這樣的一個限制,它規定 「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未來民進黨將不再局限於「防禦性公投」,而是尋找機會發動「台獨公投」。
「正常國家決議文」出台的原因
(一)游錫堃與謝長廷的政治角力是直接原因
「謝蘇配」成局后壓縮了游錫堃的政治空間,讓游對謝的心結加深,所以有人解讀「正常國家決議文」就是「一個企圖搶權的黨主席用來牽制他自己同黨總統候選人的怪招」。(4)游錫堃宣稱,為了「破解一中憲法迷障,化解支持群眾對總統參選人的疑慮」,必須制定「正常國家決議文」,否則會讓民進黨支持者不知道為何而戰,也會影響到他的輔選力道。而謝長廷則擔心,游錫堃主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的一系列激進主張會「嚇跑中間選民」,不利於選舉。謝長廷競選總部和民進黨中央幾乎要「各走各的路」,「謝的人馬在黨中央吃不開,游的人馬在謝大選架構中被邊緣化」。(5)在民進黨「中常會」上,邱義仁代表陳水扁敦促謝、游雙方各讓一步,提出「早日完成正名制憲」和「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的論述,迴避了「國號正名為台灣」的敏感字眼,同時保有「正名制憲」的精神,讓游、謝雙方都能接受。黨內「立委」認為,「決議文」的內容保留謝系主張的「台灣命運共同體」,以及游系主張的「正名制憲」,雙方皆大歡喜,「這項決議文對選舉未必有加分效果,但至少代表黨內整合成功」。(6)
(二)民進黨的激進化轉向是深層原因
1999年,民進黨內的基本共識是:民進黨的選舉罩門在於其長期標舉的「台獨」立場,唯有對這個立場做妥協,才能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也才能避免大陸在民進黨當選后的強烈反應。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們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正是根據這個「決議文」的精神,陳水扁在2000年才會在中美的壓力下作出「四不」的承諾。但是執政7年來,陳水扁卻是策略性和漸進式的去挑戰中美套在他頭上的緊箍咒,連帶也打破了「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保守傾向。從宣稱「一邊一國」、否定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推動「公投」和「憲改」等,每一項措施都是在挑戰「四不」和「台灣前途決議文」。(7)在陳水扁的不斷操縱下,民進黨的務實派在黨內逐漸邊緣化,激進派開始成長為主流。在最近一次的民進黨內初選中,務實派被打成「十一寇」而紛紛落馬,激進派則「捷報頻傳」。這種政治生態促使民進黨開始拋棄「台灣前途決議文」而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作為新的政治綱領。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明年「大選」的影響
(一)促進民進黨內「激進派」和「務實派」整合
今年5月民進黨初選讓黨內「務實派」與「激進派」的政治分歧擴大,「務實派」認為台灣的民主化是一種「有效自決」的過程,所以台灣已是一個獨立國家,沒有必要再宣布獨立。「激進派」認為,雖然主權已屬於台灣人民,但尚需「法理獨立」、加入聯合國,才算是正常獨立國家。(8)雙方分歧的擴大讓「泛綠支持者對參選人的凝聚力不足」。(9)
「正常國家決議文」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這兩種不同意見,它一方面認為「台灣已是一個獨立國家」,這與「務實派」的觀點接近;另一方面又認為「中華民國體制不正常」,必須進一步推動「正名制憲」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又是向「激進派」的觀點靠近。所以,「正常國家決議文」通過「台灣已經獨立,但尚未正常化」的論述整合了「務實派」和「激進派」的政治分歧。「正常國家決議文」在「中常會」通過後,起草小組召集人蔡同榮表示,「基本教義派」也可以接受這個版本,「不會再出來開記者會反對」。(10)
(二)促使謝長廷偏離「和解共生」、「憲法一中」主張
「正常國家決議文」規定了民進黨要「從『命運共同體』的台灣認同出發,強化台灣意識,建立台灣主體性」,通過「正名制憲」和「加入聯合國」來「建立一個正常國家」。這就將明年「總統」選舉定調「台灣主體意識」和「親中路線」的對決。陳水扁也說,「明年大選絕對是『台灣主體』對『終極統一』的選擇,也是『守護台灣』與『聯共制台』的對決」。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謝長廷有很大的約束作用。謝系「立委」高建智表示,一旦民進黨全代會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縱然方向跟謝主張的有些區隔,畢竟是全黨意志,身為總統候選人,謝也會往這個方向走」。 謝長廷曾經主張「和解共生」,但是在「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后開始轉向。謝營政策部主任林向愷就表示「2008年總統大選將是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的對決,謝長廷的政策等思維是以台灣為主體,這也是民進黨長昌配與國民黨馬蕭配的最大根本差別」。(11)謝長廷自己也說,「台灣已經獨立,但台灣還有很多不正常的地方,包括憲法中兩岸用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名稱,還是一個國家。有的政黨還叫『中國什麼黨』,這次選舉輸贏會影響到台灣是否變成中國」。(12)可見謝長廷已經放棄了「和解共生」、「憲法一中」的既有主張,而是完全被陳水扁綁架了。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台獨」主張開始理論化、體系化
過去民進黨也提出一些「台獨」主張,如「住民自決」、「成立台灣共和國」,但這些多為感性訴求,缺乏理論支撐。在「正常國家決議文」中,「台獨」主張已經開始理論化和體系化。它提出了「台獨」的五大目標:國際關係正常化、憲政體制正常化、國家認同正常化、社會公義正常化、政黨競爭正常化。它還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途徑:通過「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實現國際關係正常化;通過「深化民主價值,強化台灣意識」實現「正名制憲」;通過「推動本土文化與母語,落實教育台灣化」來促進台灣國家認同;通過「消除威權統治遺留的政治符號和資源分配不公」來維護社會公義;通過「追討國民黨不當黨產」實現政黨競爭正常化。
(二)兩岸的模糊地帶完全喪失
「台灣前途決議文」通過承認「中華民國」和「現狀」,為兩岸關係留下了一定的模糊空間。陳水扁就是根據這個「決議文」提出了「四不承諾」;雖然他後來用「四要」來否定「四不」,但這只是政策的宣示,只要「台灣前途決議文」還在,民進黨仍有可能恢復「四不」。但「正常國家決議文」出台後,「四不」就不可能再恢復。「決議文」明確規定「正名制憲」、「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些內容一改過去在「中華民國外殼」下謀求「獨立」的模糊策略,而是明確否定了「中華民國」,否定了「公投」僅能用於防禦性目的,也否定了「四不」的政治基礎。所以即使謝長廷上台,也不可能再提「四不」承諾。兩岸的模糊空間被大大壓縮,發生直接衝撞的危險也相應提高。
(三)島內「務實派」的政治空間被壓縮
「正常國家決議文」通過「正名制憲」、擺脫「中華民國」、「台獨公投」等論述從根本上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所以在民進黨內「務實派」和「激進派」的鬥爭中,「激進派」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而「務實派」淪為「非主流」。不僅民進黨內如此,整個島內的政治格局也是如此,在民進黨「激進派」的牽引下,一些「淺綠」群眾也逐漸接受和支持民進黨的主張;國民黨也逐漸放棄了原本的政治立場,開始向「本土」方向滑動,島內的政治光譜開始向「獨」的方向移動。整個民進黨和整個台灣社會都被陳水扁綁架,呈現出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傾向,這既傷害了台灣社會,也傷害了兩岸關係。
(四)以「台灣主體性」限制兩岸交流將成為民進黨的長期政策主張
「正常國家決議文」規定「經濟發展應以國家安全、社會公義與永續發展為前提」,具體到兩岸政策就是「兩岸開放性」要以「台灣主體性」為前提條件。這與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完全一致,所以陳水扁才會充滿自信地說,他「不認為台灣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在明年之後會有怎樣的大改變」。謝營相關人士也表示,謝長廷的「競選政策白皮書」在兩岸政策方面,「基本上仍將延續李登輝、陳水扁之台灣主體性的基調,不會有太大的差別」。(13)
「正常國家決議文」標誌著民進黨徹底拋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務實台獨」路線,而採取激進路線。「正名制憲」、「獨立公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成為民進黨的基本主張,而不再是陳水扁的個人政見。今後無論是民進黨的哪個政治人物上台執政,都必須按照「正常國家決議文」行事而難以回歸中間路線。對這個「決議文」的後續衝擊和長遠影響,海峽兩岸以及國際社會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1)梁文傑:「直接回到台獨黨綱」,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5月15日。
(2)陳儀深:「台灣地位論述總整理」,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7日。
(3)曹長青:「正常國家決議文,去一中疑慮」,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5月14日。
(4)周奕成:「以獨特取代正常」,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8月29日。
(5)「謝游切割,謝營、黨中央各走各的路」,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6日。
(6)「討論未見火爆,謝游矛盾整合」,台灣《聯合報》2007年8月28日。
(7)梁文傑:「直接回到台灣黨綱」,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5月15日。
(8)范盛保:「為台灣另闢戰場」,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9)游錫堃:「勝選之路」,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10)「蔡同榮:獨派可以接受這版本」,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8月28日。
(11)「謝營: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對決」,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12)「謝:別為決議文面紅耳赤」,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6日。
(13)「謝營: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對決」,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0月號,總第1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