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教會歷史: 唐朝景教的介紹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9-26 0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蠻好的介紹, 貼來一起學習一下.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253439016633518626


第一章 福音傳入有待證實諸說
  
  研究歷史的基本功是搜集並處理史料——去偽存真,在眾多史料中較為獨特的是民間傳說。一類傳說雖屬無稽之談,其背後卻隱藏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一類傳說則很可能屬於尚待證實的史料,一旦得到證實,便成為有力的實證。雖暫時無法作為研究依據,但也不可輕易否定拋棄。
  一、 多馬傳入說
  不少教父認為與保羅向西旅行宣教同時,多馬也開始向東方傳教。他先到印度的馬德拉斯附近傳福音,隨後沿西海岸到達馬里伯,取得豐碩成果。再後來他離開馬里伯開始向中國旅行佈道。約公元68年,多馬返回印度,遭迫害殉道。照此傳說,多馬到中國傳教應是東漢明帝年間(58—75)。歷史學家多認為在2世紀末之前,基督教才被傳到印度西南的馬里伯。當時有羅馬商業船隊從紅海出發經阿拉伯、錫蘭等地到達馬里伯,船上的基督徒商人將福音帶到該地。
  另據野史稱,當耶穌未死前,印度剛達福魯斯王遣商人阿班至西方尋求建築宮殿的能工巧匠,耶穌派多馬偽充奴隸,賣與阿班。多馬到達印度,以其精湛的技術,得到印度王的賞識,並說服他成為基督徒。后多馬前往印度其它地區,勸其王不遂,被殺。
  又有傳說,稱多馬是於公元50年或51、2年到印度西海岸馬拉巴,在當地建有7座教堂,並任命牧師,使其國王與人民全都歸依基督。又出發去中國,在北京傳道,後於72年被殺。
  上述傳說多見於古代遊記,自16世紀以來,考古方面陸續發現多馬司院之古迹古墳、所謂聖多馬山也出土有相關石碑,甚至還曾發現鑄有與多馬傳道有關的剛達福魯斯王肖像的貨幣。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些多屬後人偽作,不足為憑。
  二、 巴多羅買傳入說
  印度有傳說稱當保羅在西亞傳教時,使徒多馬和巴多羅買開始向東方傳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羅買則進而到了中國。
  主后180年,應印度使臣的請求,亞歷山大主教派亞歷山大學校的校長潘特納到印度宣教,他在印度西南部屬於卡諾拉州一帶,發現基督教已經在當地生根,並且擁有希伯來文的馬太福音。可見十字架的信息必然早已深入印度,據稱20世紀60年代在該地仍存在著如同古城般的基督徒社區。
  三、 基督徒避難傳入說
  公元64年,羅馬皇帝尼祿大規模逼迫基督徒,公元70年耶城被摧毀,部分基督徒向東方避難,當時正是佛教傳入中國之際。若避難基督徒確將福音傳入中國,時間應為東漢明帝永平年間。
  四、 敘利亞傳教士傳入說
  東漢時間,曾有兩名敘利亞傳教士來到中國,名義上是來學習養蠶和治絲技術,但其真正目的可能是來華傳教。
  五、 三國孫吳時代傳入說
  一般認為,最早提及中國基督教的是羅馬人阿爾諾比烏斯的《駁斥異教徒》一書,該書寫於公元300年左右,書中稱當時基督教在中國已有傳播。這與中國的一項出土發現相互印證: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江西盧陵一帶出土了一個鐵制大十字架,上刻三國孫吳赤烏年號(238—250),並鑄對聯一幅:「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有人認為「萬民懷大澤」即指耶穌蒙難救世之舉。
  
  上述撲朔迷離的零星記載尚無法稱為信史,不能被普遍接受。目前公認中國基督教史的開端,因著明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而被定為唐代。
  
  第二章 景教①入華
  
  一、 聶斯托利派(Nestorians)
  道成肉身的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關係,在聖子的神性未被確立(見早期教會關於三位一體問題的爭論)之前,一直是個小題目。只要你認為聖子的神性低於聖父,基督是否為人、神結合,並不是一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362年,在亞歷山大城召開的主教會議上,亞他拿修提出了基督的人神二性問題,從此教會展開激烈討論。
  428年,安提阿教會的著名傳道人、敘利亞人聶斯托利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任命為君士坦丁堡主教。此人精力過人,口才出眾,廣受信徒的歡迎與敬重。他的基督論可以說是十分坦率且大膽。他並不否認基督的神性,只是強調基督人性的現實性與完整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把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分開,但是卻敬拜一個整體。」他從來也沒把基督分割為「兩個兒子」:神之子與馬利亞之子。但拒絕將基督人的行為和所受的苦難歸給基督的神性。他反對把馬利亞當成「神之母」,因為那樣做等於宣稱神性可以由一位女人產生,或者說上帝可以只是兩三個月大的嬰兒。他的名言就是「上帝並非兩三個月大的嬰兒。」
  上述神學觀遭到以亞歷山大主教西利爾為首的亞歷山大學派的激烈反對,雙方展開論戰②,羅馬教會支持西利爾,而帝國政府則支持聶斯托利所代表的安提阿學派。為了維護帝國的安定和秩序,狄奧多西二世決定於431年在以弗所召開宗教會議解決爭端。西利爾一派搶先到達以弗所,在以弗所教會監督梅農的支持下,不等安提阿學派代表到會,便於6月22日晨擅自開會,控告聶斯托利教導基督是兩個人,定聶斯托利為異端,罷免其教職。並給聶斯托利送去罷黜書:
  「與加略人猶大同出一轍的聶斯托利,我們向你宣布:你犯了用說教破壞聖經的罪,又犯了不遵守教會法的罪。現以431年6月22日公會議的名義,把你從所有聖職中罷黜,並剝奪你在教會中的一切身份。特此通告。」
  6月26日,以安提阿主教約翰為首的40名安提阿學派代表到會後,對西利爾等所作的決議提出了抗議,同時另外召開會議,以破壞會議的罪名將西利爾和梅農撤職。隨後到會的羅馬代表加入西利爾一方,又把約翰撤職。雙方互相指責,大吵大鬧。最後,狄奧多西二世只得以騷擾罪把西利爾和聶斯托利全都撤職。但雙方論戰仍未結束,到433年,在帝國政府的干預下,雙方達成協議,暫停論戰,安提阿學派不再支持聶斯托利。而聶斯托利的追隨者則形成獨立的聶斯托利派繼續堅持其神學主張。435年,聶斯托利被皇帝定為異端,被流放到阿拉伯和埃及沙漠地區,451年去世。許多主教不滿以弗所會議的不公平,拒絕接受對聶斯托利的判決,也遭到流放的下場。
  令人驚訝的是,就在聶斯托利凄慘地去世那一年召開的迦克墩會議上,基督完全的人性被肯定,會議宣告「基督只有一個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而這兩性之間的關係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換,也不能分割。」當初的勝利者西利爾反被指控主張基督只有一種性質,即獨性論而被判為異端。
  實際上聶斯托利受到譴責,主要屬教會之間的不和多於教義上的分歧。西利爾的敵意來自於亞歷山大城和君士坦丁堡傳統上的矛盾,以及對聶斯托利影響力的嫉妒。他利用以弗所主教對君士坦丁堡擁有較高權力的憎恨,耶路撒冷主教脫離安提阿而獨立的願望,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中。西利爾還獲得了一般基督徒的支持,因為從情感上他們很願意接受基督是上帝扮成人的看法,並在聖餐禮中敬拜祂不朽的肉身。而帝國政府介入教會內部事務,也最終促成了不公正的結果的產生。
  在馬丁·路德看來,聶斯托利派與基督教正統派之間並沒有什麼重大差異,因而在許多方面為其辯護。他在1539年所著《宗教會議及教會論》中,論及聶斯托利問題,認為以弗所會議對聶斯托利基督論的攻擊是不公正的,在信仰上聶斯托利沒有被判異端的理由。
  由於東羅馬帝國政府的逼迫,聶斯托利派被迫往東方發展,先後在敘利亞、波斯等地宣教,同時與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諸教會斷絕了關係,宣布成立獨立的教會,即迦勒底教會,亦稱亞述教會。組織上採取主教制。他們宣教的足跡遍及阿拉伯,穿過中亞平原南下印度和錫蘭,甚至在7世紀初傳到中國。
  
  二、 景教入華之背景
  1、 經濟方面
  漢代,中國與波斯之間已經開闢了交通路線——絲綢之路,使外交使臣、負販商賈或傳道人員能夠自西向東來到中國。開闢交通的目的雖有外交、通商和傳教的不同,但無疑通商是最為主要的。當時的中外國際貿易是以絲絹為最重要的商品,據記載後漢時,安息(波斯)為了壟斷與中國的絲絹貿易,曾一度遮斷了大秦(敘利亞)與後漢王朝的交通。
  至隋唐,中西交通以絲綢之路為主,盛行於西亞的三種宗教——火祆教、摩尼教、景教也分別隨之東傳進入中國。沿東西往來的貿易通路上,多有景教徒聚集的地方,且駐有景教的大主教或主教。在中國與波斯之間,密布著一張交通網,與中國重要的國際貿易都市相連接,而這以經濟政治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交通網,也正是從西亞傳入中國的三種宗教的宗教網。
  2、 政治方面
  波斯介於中國和歐洲之間,兩國在政治上建立了親善關係。當其受伊斯蘭教勢力侵擾之際,波斯人多來唐避難,且唐初有不少波斯人在朝廷中任高官顯宦。
  李唐氏族是否其他民族雖然尚無定論,但唐代對於外族採取寬大懷柔的政策,及其對西域文明之兼容並蓄的態度,則確是歷史事實。由於唐王朝的民族政策絕不排外,所以他的聲威遠及外邦,當時僑居長安、洛陽的西域人人數最多。這使得來華傳教者,得以久留中國。唐代的宗教政策也寓於民族政策之中,處理宗教事務的鴻臚寺,實際上無異於外交衙門。唐代因自稱與老子是本家,故歷代尊崇老子,保護道教;同時也繼承隋代規模,利用外來的佛教來加強統治;而隨各國人來華的各種宗教,都為王朝歡迎。
  
  三、 景教的發展與衰微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聶斯托利派傳教士敘利亞人阿羅本來到唐朝首都長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親往長安郊外,迎來阿羅本入城,並請進宮中詳細詢問教義,阿羅本呈上《聖經》、聖像,並說明傳教目的,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信仰,太宗讓他到皇家藏書樓去翻譯經典。三年後即貞觀十二年(638年)秋,太宗下詔①准許景教在中國傳播,命人在長安義寧坊建造一座教堂,稱波斯寺(后改稱大秦寺),用於安頓景教教士。
  高宗時,尊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在長安、洛陽、沙州、周至、成都等地都修建了景教寺。此後二百餘年間,景教基本上受到了唐王朝歷代皇帝的支持與保護,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發展,史稱「法流十道」、「寺滿百城」,全國信徒多達20餘萬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唐肅宗時中國陷入安史之亂,當時一代名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帳下,就有一位名叫伊斯的景教僧人,他「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軍功卓著,被朝廷封賞。
  此外還應知道的是景凈其人。景凈,波斯人,一說來自波斯的敘利亞人,身任景教「省主教兼中國總監督」。他學識淵博,翻譯了敘利亞文經書32卷,包括福音書、保羅書信、詩篇以及祈禱書等。對佛教、道教也有深入研究。
  景凈還是著名的景教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碑文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分序和頌兩部分,文中介紹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其中包涵了三位一體、神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約聖經、教會、宗教生活等內容。並敘述了景教自太宗九年至建中二年140多年的歷史,尤其突出記載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和個人善行。頌詞則是對上述景教歷史的總結。
  景教在中國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唐王朝的政策。從貞觀九年到會昌五年(845年)這二百餘年間,雖可謂景教的全盛時期,但也非一帆風順。其間至少出現過三次危機:其一為武則天聖歷年間(698—700年)佛教徒在洛陽逼迫景教;其二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年)長安士大夫詆毀景教;第三次更為嚴重,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士大夫對景教發動猛烈攻擊,幸得皇帝干預,才使景教免遭厄運。然而好景並不太長,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禍及景教,寺院被毀,中國信徒被迫放棄信仰,外來宣教士被驅逐回國。景教經此一擊,此後便一蹶不振,傳教士兩個多世紀的慘淡經營,只落得「寺廢基空在,人歸地自閑」(楊雲翼句)的結局。此後,景教繼續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如乃蠻族、克烈族、汪古族等部族都舉族歸依景教。
  
  四、 景教在華宣教策略及其得失
  1、 上層路線
  景教初入中華,便與統治階層發生了密切關係,體會到了獲得皇室好感與支持的重要性,將上層路線作為傳教的方針,盡心為皇室效力,竭力討皇帝的歡心,進貢各種奇巧珍玩。這樣的依附策略雖有其必要性,但超越一定限度就會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一旦失寵於某個皇帝,就會遭到致命的打擊。
  其次,該教的聖職人員幾乎完全是外來傳教士,信徒也以來自西域及中亞的人為主體,如何讓中國人理解並接受福音尚處於起步階段,所譯經文詞句難懂,僅適合士大夫階層閱讀。
  2、 信仰本色化之先河
  唐代儒釋道三教鼎立,景教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和生存,便極力順應,進行本色化的努力。
  景教在教義敘述中採用了道家所常用的語句,如以道家之「天尊」稱基督教之「天主」(《序聽迷詩所經》);形容其「真主無元,湛寂常然」(《老子道德經》「湛常存」);「鼓玄風而生二氣」;「渾元之性,虛而不盈」(「道沖,而用之久不盈」);而信徒應「無欲無為」,「能清能靜」(《志玄安樂經》)。至於報出家門之「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就完全是《老子道德經》「道常無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的語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稱:「宗周德喪,青架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分明是說老子於周朝末年騎青牛西行的故事,而盛唐景教東來,則含有老子之教再興之意。
  來華的景教士不但附會道家之言,更藉助於當時極為興盛的佛教的術語:妙有、慈航、世尊、僧、大德、法王、慈恩、功德、大施主、救度無邊、普救度等。景教典籍也多模彷彿經形式,用語也多與佛經相仿;並以「佛」代稱「天主」、將希伯來文之Eldhjm 譯作梵文之阿羅訶A-rhat ;且景教人物的漢譯多稱為「僧」,如僧景凈、僧業利、僧行通、僧靈寶;約翰譯為瑜罕難法王、路加譯為盧伽法王、馬可譯為摩矩辭法王、摩西譯為牟世法王。此外,作景教碑文的景凈也曾參與佛教經典的翻譯工作。
  另外,景教在中國還非常強調儒家思想之忠孝二道。景教碑極力宣揚帝王功德,讚美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讚美高宗「人有康樂,物無災苦」;玄宗「皇圖璀燦,率土高敬」;肅宗「止沸定塵,造我區夏」;代宗「德合天地,開貸生成」;德宗「武肅四溟,文清萬域」。並大力提倡上層宣教路線:「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帝王從聖教,上行下效,而異端邪說,不能而阻之也」。還宣稱諷頌景教《志玄安樂經》能夠安邦定國:「行吾此經,能為君王安護境界,譬如高山,上有大火,一切國人無不睹者,君王尊貴,如彼高山,吾經利益,同於大火。」另,該教從敬畏神順勢又導引出忠君孝親即尊君事親思想:「為此普天在地,並是父母行據。此聖上皆是神生,今生雖有父母見存,眾生有智計,合怕天尊,又聖上,並怕父母。」;「眾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懼聖上」;「先事天尊,第二事聖上,第三事父母」(《序聽迷詩所經》)。為了順應中國國情,景教甚至開了祖先崇拜的先河,其碑文稱:「七時禮讚,大庇存亡」。既為生者祈求息災延命,又為死者祈求冥福。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9-26 03:39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沙發
Servant 發表於 2007-9-26 03:24 | 只看該作者
這是我從那裡一個圖面一個圖面「抄下來的」咚咚。
--------------------

主日學:中國基督教史。   第一課:基督教早期入華史(635-1807年)

經文:「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1.古代傳疑:(傳說,沒有文字證據及考古證據)

-使徒多馬(12門徒之一)-當使徒保羅啟程將福音帶給西方,作「外邦人的使徒」的時候,使徒多馬則向東方進發,將福音帶到中國,印度等地,後於歸途中,在東印度殉道。
-巴多羅買(12門徒之一)-一同來東方傳福音的有多馬和巴多羅買二人,多馬去了印度,而巴多羅買則來到中國。;
-基督徒在尼祿皇帝的時候,逃難到了中國--公元65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70年耶路撒冷被毀,四散逃難的基督徒中,有部分來到東方,僑居中國;
以上三種傳說,都指同一時期,即公元65-70年,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事。這是的基督徒多為猶太人,福音主要靠口傳。

-敘利亞的傳教士,在東漢時,有敘利亞教士二人,藉學習養蠶冶絲,來到中國傳教;

-三國時代鐵十架的傳說—明朝洪武年間, 在江西廬陵掘得大鐵十字架,上鑄赤烏年月(即三國孫吳時代,公元238-250年)。鐵十架上的對聯可解作對基督的頌讚:「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假如十字架真的是基督教的遺物,那麽可以想像,基督教在第三世紀的中國的土地上,曾一度開放美麗的花朵。

2.唐朝景教(635-845年)

-捏斯多流派-----五世紀的一個異端,認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分開的。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被定為異端,被逐出境。 後傳到波斯這一帶的地方。
-公元635年的時候,波斯的傳教士(僧)叫阿羅本,帶著經卷,傳入中國,經卷是波斯文。 唐(太宗)朝是昌盛時期,接納各種宗教。當時,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去迎接他們,協助他們翻譯聖經,准他們建景教寺,准他們在各個地方傳教。先被叫做「波斯經教」,禮拜堂被稱做「波斯寺」,傳教人也叫「波斯僧」。天寶四年(745A.D.)玄宗批准易名為「大秦教」(大秦==羅馬)。後來改名為景教。「真道無常,妙而難掩,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景教自唐太宗貞觀九年進入中國開始,歷十四朝皇帝,至武宗,前後在華傳播達210年,期間,除曾在武則天掌管的半個世紀內遭到迫害外,大抵上皆受到朝廷禮遇;特別在太宗,高宗,玄宗等朝。但是,景教主要在朝廷,在貴族中傳,也傳到其他地方。表面看來也非常興盛。「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以上是據碑文記載)盛極一時,但僅在官員中,而且中國籍的的教會領袖不多。

-景教碑—記載景教傳入的過程;黃巢之亂時,埋入地下,直到明朝1625年,才被挖出來;現在中國西安碑林(南門);高2。36米,寬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被額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九個大字,碑文共有1780個字,由景教傳教士景海撰。里被年份是公元781年,建碑人是寧恕。
-景教碑文內容分《序文》和《頌詞》兩大部分,碑的兩側刻有70位景教傳教士的名字。在《序文》中,僅用四百多字刻有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三一妙身,無元真主」指出基督教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匠成萬物,然立初人」說明山地創造了萬物,然後又造了人;「神天宣慶,室女誕生與大秦」是指天使向人民報喜,童貞女瑪利亞在猶太生下聖嬰耶穌,他是救世主,在地上完成救贖后升天,凡信耶穌的可獲永生。《序文》提到「均貴賤於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義。還主張不宜蓄婢養奴,不應積聚財富,要常常幫助窮人,天天祈禱,第七天禮拜等。
-在敦煌,也發現了有關景教的經卷。二十世紀發現的景教文獻計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尊經》,《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志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贊》
-唐武宗時期,公元845年的時候,道教教士趙歸真,上書皇帝,要求禁止外來的宗教(佛教,景教)。武宗皇帝禁教僅一年,佛教恢復,景教從此就沒落了。

3.為什麽一個流傳中國的景教,在一年之內,就沒落了呢?

-依附到佛教中;為了使福音本土化,大量借用了佛教的名詞,從而失去了獨特性,讓人認為是另外一支佛教,道教。
   刻碑的波斯人叫景凈(非常佛教化的名字),當時,翻譯了三十多本新,舊約單卷,這算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但是,在翻譯中,大量使用了佛教名詞。如:
上帝—天尊;得救—蒙度;詩篇--天寶藏經;使徒行傳—傳化經;
-富教於政—依附政治權勢來傳教--取得皇帝,貴族大臣的許可,在他們的幫助下,傳教:
好處--快,迅速;
壞處—政權的改變,政局的改變,都會使傳教的力量,傳教的資源,傳教的後盾,消失。
唐武宗才禁教一年,只有一年,(但是,非常激烈,全部的傳教士都驅逐出境;教堂停止活動與聚會;所有的宗教,除了道教以外,都不能傳教;)就可以是使個上百年的信仰,沒落。(只有邊疆的少數地方,還在信。)

-在傳教的過程中,如果將福音本土化的同時,又保留福音的獨特性?
景教是一個失敗的例子;(用佛教的名詞,但是,沒有賦予新的意思,內涵)
成功的例子,就是使徒時期,向希臘文化傳福音。(用希臘人的詩;徒:17;但是,賦予新的意義)。舊詞新釋。

4.元朝的傳教工作(1271-1368年)--也利可溫教。
--景教,自公元九世紀被逐出中原后,仍舊在北亞和中亞一帶有景教寺和教徒。其中,在蒙古一帶,有四個部落信奉景教,他們是,克雷,奈曼,茂基和雍古部落。當蒙古族建立元代時,大批蒙古部隊進入中原,其中就有景教徒,來到中國。
-蒙語叫做也利可溫教(信奉福音的人)。主要在蒙古人,色日人中傳,漢人信的少;
--沒有在中國建立領導者 ;
--另外一個失策,與佛教,道教爭領導地位,(蒙古人信也利可溫教,引起漢人的不滿)影響很小。
--承襲景教,領導中心在波斯--離中國太遠,不容易,不方便「遙控」,沒有培養本地的人才。

5.天主教(1245-1838年)
--教廷派往蒙古的大使,聖法蘭西教士,在十字軍東征時,來過中國,代表教皇來向中國表示友好之意。但時間短暫。
--比較重要的,有孟德高維諾(1293年來中國傳教,元朝,適逢元世祖忽必烈駕崩,但仍受到宮廷的接待, 並批准他可在京城設寺)他翻譯聖經,做兒童的工作,勸權貴來信主。他在北京居住撩4年,招收來哦大約1000多名教徒,多數是歲蒙古軍隊入京的西域人。他與328年在北京去世。羅馬教廷1333年才接到這個消息,教皇決定派方濟各會神父法國人尼古拉絲赴中國接任,但他沒有作成。他去世后,很少人再來。中斷了一段時間。
--明太祖(1368年)推翻元朝,實行排外政策,對基督教進行迫害,是元代本來基礎不穩的景教和羅馬天主教,也就在中國煙消雲散了。 這段時間,宣教士來中國,其阻力非常大。另外,中國的文化,經過兩千年,也發展的非常好。
--西方的改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歐洲人的鼓舞;
   1517年,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建立基督教,帶起了天主教的改革。
   1534-1538年,重要的天主教的差會(耶穌會)興起,往中國,非洲,南美洲派宣教士。在中國的天主教中,耶穌會是最重要的一支。(後來,有道明會,聖法蘭西斯會)
   耶穌會宣教士的選拔標準:獨身,有很高的學問—幾乎可以成為學者。
                               宣教原則:借著科學技術,與中國人交朋友。
準備一出去就不回來---有一種殉道士的精神。幾乎所有的宣教士都死在中國。

--葡萄牙人沙勿略 (耶穌會的六個核心人物之一)---1542年到印度,--馬來西亞,1552年8月,到廣東的上川島,試圖進入中國內地,沒有實現。雖然他沒有進入中國,但是,他是第一個超越了教會的差派,因為他準備長時間在中國宣教。他病死在中國。
他的名言:放棄你的小野心,準備為神做大事。

--葡萄牙人范禮安。--1578年到澳門,辦了宣教中心,舉辦了宣教預科班,先遣班,學中文。宣教士多為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人,少數人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他為使不同的國籍的宣教士之間的同心,做了許多努力。在十個月的努力,沒有什麽成效的時候,他發出了有名的感嘆:「中國這個磐石啊,你哪天能夠被打開呢?」

--義大利人羅明堅--1578年來到澳門,先學中文,然後接著一年一度的貿易機會,來到廣州。(當時,西洋人是不能進入內地的,廣州有外國人居住的地方)。他以商人的身份,居留在廣州,是天主教能夠進入中國的第一人。1582年,到廣東的肇慶,開始建天主教的教堂。(當時叫遷花寺,寺是道教的;廟是佛教的)。1607年去世。

--義大利人利瑪竇—1580年到澳門,后在廣東省,與羅明堅一起住,一起傳教,一起讀書。他用了20年的時間,精研中國的古籍,是第一個這樣做到的傳教士。他精通中國文化,同時,也借著傳授天文,地理,後來得到中國人的好感。(當時的宣教策略)。
1601年,開始在北京講學,後來一直住在北京,開始結交士大夫,進入中國的權力中心和學術中心,帶領許多中國士大夫信主,如李光藻,楊廷筠,徐光啟(其中有一個,因為有多個姨太太,沒有被同意受洗,直到把姨太太都辭去,才同意受洗)。這些士大夫所寫的書,對中國的知識界,有相當大的影響。直到今天,他們的書,也有參考價值。這是中國傳教史的一個轉折點。利瑪竇成功的培養了當地的有知識的人,一起來傳教,給後人做了一個榜樣。
他自己也寫了20多本書。另外,他用「道成肉身」的原則,來說明一個「入境隨俗」的精神。他認為,如果要被中國接受,衣食,住行,服飾,都要與中國人完全一樣---他自己也穿士大夫的衣服。1610年在北京去世。

--1605年,只有200多天主教徒;1635年,在明朝還沒有滅亡之前,有神父24個,修女5個,12個省有17個傳教站。50年後(1651-1664),有10萬4千天主教徒。(從1807年更正教來華,到1949年,130年間,只發展到80-90萬基督教徒)

6.南京教案衝突(1616年)和欽天監教案(1659-1665年)
--南京教案—明朝萬曆年間,南京禮部的沈(璀)上書要滅天主教。理由1)天主教圖謀不軌;2)教士修曆法,破壞了中國的道德;3)教士叫人不要拜祖宗,破壞了中國的倫常。當時,許多傳教士被捕,被趕出去。
--欽天監教案—1659年,基於同樣的理由,許多教士被捕。
--從這以後,開始出現了對天主教的反抗。其理由,都是一樣的。
--如何回應呢?

7)天主教的回應傳教策略。

--介紹西方的科學--曆法,氣象,地圖,水利,數學,藝術。以這些作為傳教的切入點;
--著書立說--駁斥拜偶像;說明教理;註解聖經;建立一個教義,讓中國人可以明白,可以了解。
--任職宮廷--因為科技的發達,可以走上層路線。與景教類似。不過,也傳到平民。
--精研中國文化,力求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具體的三個步驟:合儒,補儒,超儒,三個重要的原則。這三個原則,今天還有用。
--「迎合」中國習俗---只要不妨礙「根本信仰」,其他的都可以接受。--比如,他們認為,教徒可以祭祖,敬孔,但是,信徒可以免去一些儀式。

8)最後的禁教。
--起因是「祭祖和敬孔」
--基於以上的原因,耶穌會允許教徒「祭祖和敬孔」。但是,道明會(dominicans)反對,上訴於教皇;
--教皇派大使,問康熙皇帝,到底「祭祖與敬孔」是否有宗教性質?康熙皇帝的回答是:「文化習俗,不是宗教信仰」。教皇同意耶穌會。
--道明會不服,再次上告教皇。教皇再次派大使到中國。后禁止中國教徒參與「祭祖和敬孔」的儀式。
--康熙皇帝本來對天主教是相當歡迎的;但是,由於教皇的禁止規定,康熙皇帝禁止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只剩下在宮廷任職的天主教徒。
--雍正皇帝也禁止過一次;
--乾隆皇帝也禁止過一次。
--在禁教的開始的時候,中國與西方式差不多的。但是,禁教100多年後(1840年),就差得更多了。




思考題:

1)為什麽一個流傳了兩百年的景教,在禁教一年之後,就一蹶不振?

2)在當今把福音傳回中國的時候,如何避免混合主義的出現?

3)合儒,補儒,超儒,是早期天主教傳教士所用的原則之一。這個原則,對我們今天的傳福音,仍然有指導意義。如何用中國文化的知識,來介紹聖經的概念,如:罪;信;得救;恩典,等基督教的基本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