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切唯心造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4 2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夏正寅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后,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華嚴經》云:「三界所有,故是一心。」又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裡,「心造」即識變義。《經》云:「一切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唯識學講,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具有了別的功能,總稱為「識」。它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緣相應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生起的相應的感覺。當六根緣六塵時,如沒有六識作意,則不能了別。俗話說:「心不在焉。」如:一個人專心讀書時,旁邊有人喊他,有可能聽不見。以眼根、色塵、眼識為例:照相機鏡頭比作眼睛,膠捲比作眼識,如果未安裝膠捲,空鏡頭對著風景(色塵)則不能成像。當安裝了膠捲后,鏡頭對準風景,按下快門(眼識作意),方能成像。
第七末那識,意譯為「意」。此識的自性是「恆審思量」,它向內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內在自我,由此產生我痴、我慢、我見、我愛四種惑,為生起煩惱、令人流轉於生死之本,故稱此識為「染污意」。此識外為第六識生起的根,內為第八識生起的根,它在八識運動變化中起著樞紐的作用。
第八阿賴耶識猶如寶庫,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眾生無始以來的種種善念、惡念、善行、惡行這些信息都貯存於阿賴耶識中。此識因積集諸法種子故,故名為「心」。此外,此識還有種種異名,如:所知依、阿陀那識、一切種子識、異熟識、藏識海、根本識、窮生死蘊。阿賴耶識有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去後來先作主公五種作用。阿賴耶識屬無覆無記性,能持受善惡諸業的熏習,並與具有能熏義的前七轉識,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和合俱轉,它能持受種子,使之不失。一切有情就是在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生起現行諸法,現行諸法又熏成種子,這種現熏生中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有情依阿賴耶識中地、水、火、風四大種為因,引業力為緣,因緣和合,變現根身相。同時,以引業力中屬於共業的部分為增上緣,因緣和合,變現出彼此相同的有情所依存的器界。不同類的有情看到的器界並不相同,如:貓狗見到的是黑白世界,而人見到的是七色世界;很多動物能分辨出的聲波,人卻不能聽到。一切有情的根身由阿賴耶識隨業力攝受執持,故爾不壞,若離此識,根身隨即壞爛。有情命終時,前七轉識先離身,而阿賴耶識后離身;有情轉世,也由阿賴耶識現行相續,隨業引果,先來受生。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以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二取種子及業種子為因,依他(眾緣)為緣,兩相結合而生起。這些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是虛妄分別。然而眾生為無明所盲,不明依他緣生法的真實相,起顛倒夢想,生我法執著,迷事迷理,故於依他起性上不證圓成實性,而得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是遍於諸法上計度分別執有我法;依他起是從自熏習種子為因,依他增上等緣所起之虛妄相;圓成實是一切諸法之真實相,其實質為空性。這裡以海市蜃樓為例來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海市蜃樓是一種常在空曠的沙漠中或海洋上出現的自然現象,它通過光線的折射,將遠處的風景透射到沙漠或海洋上,使之出現幻景。有時在沙漠中旅行之人,正當在赤日炎炎下又饑渴又疲憊時,突然望見遠處一片綠洲,又驚又喜,拚命追去,最終一場空喜。這個人執這個幻相為真相,本來無而執為有,即為遍計所執。這種幻相是依緣而生起的,它要在空曠的沙漠或海洋上,晴朗的天空,合射的光線折射等等,這些都是幻相生起的條件,這就是依他起相。實質上,這種遍計所執之我們自認為真實之相,是屬依他起的虛妄分別的緣生相,而其實體是空,這種空性就是圓成實相。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為這個假相所騙。
萬法皆由心生,若人內心煩惱執著,昏暗愚痴,顛倒沉迷,則造業感果,在生死海中流轉,不能出離。《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眾生之所以在穢惡充滿,染污不潔的有漏器界中流轉,皆為有情心不清凈所致。因為整個宇宙皆是眾生心識隨業力之所變現,有相無體,猶如夢幻影像,不是實有。既然一切皆由心造,則欲覓凈土者不可離心向外尋覓,只有自心徹底清凈了,隨其凈心所現的世界才是清凈的世界。什麼是清凈心?《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中,六祖為惠明說法:「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清凈心就是對境不迷,內心無著,沒有分別執著,了達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只有如夢幻泡影的假相。
《維摩詰經》中,世尊為了讓眾生明了心凈則佛土凈的道理,將娑婆世界變現為清凈莊嚴、眾寶嚴飾的無漏佛土,並教誨說:這個國土本來都是清凈莊嚴的國土,但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度化下劣之人,因此把清凈莊嚴美妙的凈土隱蔽起來,而示現這不凈之土。如同諸天人共用一個寶器盛飯,隨其各人的福德不同,而飯食各異。同樣道理,由於人心的凈穢不同,境由心生,境由心變,境由心滅,其所見的國土當然也各不相同。
既然一切唯心所造,娑婆世界眾生欲得凈土,當轉迷為悟,轉識成智,就是要多聞正法,如理作意,依教奉行,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心常起正見,不分別,不執著,通過聞思修所熏成的清凈種長期輾轉熏習,不斷增盛,同時阿賴耶識中彼對治的雜染有漏種子不斷減少,終至心地清凈,妙湛圓寂。正如六祖惠能偈告後人: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四川綿陽 2005年元月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9-24 23:56 編輯 ]
日知而智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沙發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5 00:00 | 只看該作者
迷糊與半迷糊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
柏桐 發表於 2007-9-25 0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睡眠不足, 白日夢遊. 痛苦兩步, 快樂三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5 0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我也迷糊,不迷糊,就畢業了。
放到這裡,想看看的時候好找。有明白的人還能指點一二。大家還能交流討論。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5 0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chico 的帖子

那八識我就迷糊著呢.

前五識相當於數據輸入,而後面的,就是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的結果了.

咋還要分成這八個呢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5 0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柏桐 的帖子

我夢故我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7 23:30 | 只看該作者
八識,大概是硬碟。存東西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主題

3759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8
buffer 發表於 2007-9-27 2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chico 的帖子

如有不敬之處,懇請見諒!我這也是不知從哪裡聽來的:


老少兩個和尚在江邊走,看見水上風吹帆動。老和尚開口道,你看見帆在動么?其實不對,是風在動。你看見風在動么?還是不對,是你的心在動。這時候小和尚答道,師父,我只看見你的嘴在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主題

91

帖子

4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夜貓子

積分
45907
9
鄉下人進城 發表於 2007-9-28 00:15 | 只看該作者
感覺是這經師在照本宣科。八識與心是什麼關係?心又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8 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buffer 的帖子

小和尚看得沒錯,的確是嘴在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8 0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鄉下人進城 的帖子

大概的理解了一下唯心造,不知道對頭不對頭,

也就是說,外界客觀事物是客觀事物,而我們因為外界客觀事物產生何種想法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比如說,路邊兩小童打鬧,這是個客觀存在。
觀眾的心思卻不同。
家長怕互相傷了孩子,急。
邊上的人怕孩子不小心撞了別人,憂。
同齡的孩子感覺好玩兒,樂。
過路的人看了就是看了,無所謂。

同一件事,因為心態不同,自己的感受也不同。
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0: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