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空海法師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9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章 前言

  「前言」部分,上次們有講說一切要歸○。不管過去如何輝煌或坎坷,一切歸○,因為我們裝填很多正確跟錯誤的資訊,綜合起來讓我們現在沒辦法以一個○、一個全新的心態來認清佛法,導致我們在聞、思、修上面,會有很多的障礙。但是,「歸零」也不是要你們都不要相信、都放下其他的,只要來相信我空海的就好,不是這樣!「歸零」是讓自己重新開始、讓自己新生,從原來舊有的框框窠臼裡面脫胎換骨出來,超越我們原來的思想框框範圍,超越我們原來的思考模式,超越我們原來的判斷方式,這樣我們才能夠再重新認清真理、認清佛法。
  所以,「歸零」的力道是非常強,作用也非常大。一方面讓我們身心柔軟,讓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能夠重新給以柔軟、軟化,等於讓我們這個器具重新清洗過、重新認識。「歸零」是給自己脫胎換骨、給自己新生,不必等到下一世,不用等來世,設若我們現在可以「歸零」,我們現在就是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所以「歸零」是非常重要,讓我們打開無限的視野,如實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讓我們以無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這裡我們每天都要練習、每天都要做,不是說「好!我今天歸零」,但是明天又恢復到原來的習性窠臼裡面,我們卻不知道。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記得!除非你已經證到阿羅漢,就算你證到初果,還是一樣要「歸零」,證到二果、三果,也是一樣「歸零」。
  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解脫者,他只有活在「零」的世界,活在「空」的世界,他內心裡面沒有什麼成見,他就是如實的來看待這世間,如實的來看待這個實相,那個「零」就是讓我們不帶成見、不帶偏見,沒有貪、嗔、痴。所以,我們說要斷除貪、嗔、痴,就是我們每天「歸零」,就是讓我們每天能夠我們貪、嗔、痴的這些習性斷除掉,這樣你慢慢的用功,就自然水到渠成,整個貪、嗔、痴都完全斷除。所以,「歸零」方面非常重要。
  在宗教方面,我們可以把它概略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屬於迷信型的宗教,第二是信仰型的宗教,第三是智慧型的宗教。
  什麼叫做迷信型的宗教?就是不斷要去祈求加持、消災、保佑、發財啦!不斷去祈求各種神像、各種佛、各種菩薩、各種偶像,然後請他們加持、消災、幫忙……,然後讓自己發財,讓自己樣樣都能夠符合自己的意願,就是屬於迷信型的宗教。不斷向心外求,而且這一種是越多神越保佑,他越好。一般民間的信仰,大部分都是這一種型態,什麼神都拜、什麼都好,覺得越多越好,好像越多這些保障,就可以越安心,是屬於多神教的信仰。
  第二是信仰型的型態,已經慢慢提升到是要求心靈的寄託、精神的寄託、心靈的安慰。一般來講,通常是在祈求發財、祈求陞官,還是屬於名利方面比較多,但是這一類信仰型的宗教,已經漸漸進展到精神層次方面,希望能夠有一個心靈的寄託,所以這一種往往是需要一個超級的神、超級的偶像,讓他有一個心靈的寄託,大部分可以歸納是屬於一神教方面的體系,他會認為很多神的這些,都是向心外求,都是停留在迷信,唯有我們這個一神,才是真正究竟的神。現在世界上很多宗教是屬於信仰型,信仰精神方面的寄託。
  第三個是智慧型的宗教,它是重視在求真求證,然後讓我們去了悟、去覺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原始的佛教是屬於這一個層次的宗教,但是慢慢演變之後的佛教,變成落入在這兩個層面,這是非常可惜啊!所以,我們第一堂課要跟大家講解,有關於佛教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讓大家知道佛教原來是屬於智慧型的宗教。
  很多宗教是變成怎麼樣呢?你只要相信就好,講求的是信,你只要信就得救,現在絕對沒有批判任何宗教,我們是如實來講。但是,佛教呢?不是要你信就好,不是說佛陀怎麼跟你講,你就怎麼信。佛陀絕不是說我是權威的,我怎麼跟你講、你就怎麼信,不是這樣!佛陀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佛陀跟我們講這些真理,讓我們去求真、去求證,要經過你的實修實證。所以,絕對不是要你只是信,這就是佛教智慧型的型態,跟一般其它宗教型態不一樣的地方。
  再來,耶穌有講過一句話--「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這一句話是不錯,但是很多眾生又把這些話曲解了。不是耶穌才是真理、才是道路而已,真正有見到法的人、真正有看到真理的人,他本身就是真理的化身,也就是佛教所講的「法身」。他本身見到法、證悟到法,了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他是一個覺悟者,他本身就是一個「法身」,他本身有這個真理實相存在,可以協助有緣人去認識這個真理。所以,耶穌講說「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耶穌本來最初也不是說你只要相信就好,事實上也是透過他,去找到他所找到的真理。但是,因為耶穌講話很純真、很率直,一般眾生沒辦法容許耶穌所講的,因此後來他就在人類貪、嗔、痴的會合之下,耶穌被釘死了。結果,原來耶穌所要的這一種智慧型宗教,又落入到信仰的層面,所以也是很可惜。但是,這樣也是很不錯啦!已經有這樣的一個層次上來,當他機緣成熟,一樣可以來到實際去求證,覺悟到什麼是真理的層面。
  第一種類型的迷信型宗教,如果以一般眾生的人數分佈來講,大概有60﹪的人是屬於迷信型的情況,有30﹪的人會從多神信仰來到一神信仰,再來大概有10﹪的人會超越以上兩個層面,進入智慧型求真求證的宗教型態,漸漸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前面迷信、信仰兩種型態都還有一些神、很多神的存在,信仰型是一個超級大力神讓你依靠、讓你依賴。
  以究竟來講,佛教是「無神論」,因為佛陀看的很深、看的很透,不管多麼厲害的神,他們也都是屬於緣起和合的眾生,他跟你、我都完全平等,所以我們跟佛陀也是完全平等,跟耶穌也是完全平等,只是大家還沒有認識到真理,會認為佛陀是高高在上、耶穌高高在上。其實,我們跟他們都是完全平等的,不管再多麼厲害的神都一樣,佛陀是要我們去認清,去找尋、去認識這個真理、我們叫做「法」。於是佛陀講出來的法,我們稱作「佛法」。
  原始佛法是要我們「自依止」,要自己去親證,然後回到法上面來,回到真理上面來,這時候你本身就是法身,就很清楚知道「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就是耶穌所講的真正含意。當然,一般的宗教就像我們讀書,必須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這樣一直逐漸上來,到越上層次的人數會比較少、越來越少,都是要自依止、法依止,前面的階段都還是有所依靠、依賴,我們修行層次要慢慢提升上來,如果大家因緣許可,就直接契入原始佛法,凈土思想都是一些方便法。
  如果佛教裡面還有很多的燒香拜拜、祈求、加持……,又會落入在迷信、信仰方面,因此我們要逐漸提升,來到心靈智慧的成長、成熟。我們的原始佛法就是直接講述這方面,現在我們就直接回到如何去求真求證,生死輪迴、痛苦不安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其他的宗教是你只要信仰就好,多神信仰就是說你來拜拜、來拜我、供養我,你對我虔誠一點,我就給你加持、給你保佑。原始佛法不是這樣,佛陀不是要這樣,因為這都是向心外去求。如果向心外求,記得!他能夠給你利,也能夠給你弊;他會帶給你利,也會帶給你弊,也就是會帶給你副作用。所以,他會帶給你天堂,當然相對的,地獄也在旁邊侍候你。
  就像說地下錢莊,你要借錢很快,有求必應,很快!但是之後呢?很多的後患就跟在後面,所以,如果你向心外求,能夠求得到或是越靈驗、越快的,記得!它的利跟弊是相對的,它會給你天堂、也會給你地獄。真正智慧型的宗教,當你慢慢一直提升上來,體悟到法、體悟到真理之後,會超越這些。因為天堂、地獄這些,利、弊這些,都還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當你慢慢體證到究竟解脫、究竟「空」、涅槃無為之後,一定要超越二元對立,來到一體實相世界,「阿含解脫道次第」第34章提到的《心經》,就是在講述一體世界,要超越二元對立。
  但是,所謂的「超越二元對立」,絕對不是我們用頭腦所能夠去想像思惟。現在的想像思惟,就像我們的眼睛還沒有好,還是一個瞎子,然後用頭腦去想像陽光、去看陽光,就像瞎子去摸象,以「瞎子摸象」的角度來理解。佛陀講說一定可以實際去體證到真理,一定可以去超越二元對立。佛陀要我們回來如實面對自己,你的苦、你的不安,原因在哪裡?如果沒有苦、沒有不安,就不必修行啊!也沒有修行這回事。一般眾生對這個苦、不安、逆境,都認為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都是怪東怪西,當我們面對這些不可意境,就是求啊!求啊!不斷的去求啊!佛陀就坦白講,這是沒完沒了,是向心外求。
  佛陀要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的這些問題,然後找尋出到底原因在哪裡。當你能夠找到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才能夠把這個苦、不安的根本原因剷除掉,你才能夠解脫自在。所以,當你了解原因,然後對症治療之後,才能夠解脫啊!你去了解原因,包括實際去求真、求證、覺悟的過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次第的聞、思、修、證。要了解原因,你一定要進入聞思,就是我們這些課程所要做的工夫,沒有經過這方面課程的薰習,沒有正確的聞思、正確的理解,就沒辦法進入實修。
  沒辦法進入正確的修,就沒辦法親證、沒辦法解脫!如果還一直停留在向心外求的層次,沒有經過正確聞思的基礎,後面的證悟階段就不可能達到,於是就會變成向心外去求,或是說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只要我們回來這裡,大家一定會覺得修行是很落實、很紮實,每一天都可以逐漸體會,每一天都可以逐漸凈化,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往後大家可以實際去感受到每一天每一周都在提升、都在凈化。
  何謂「法無定法」的法?就是美醜沒有絕對的標準。美醜、善惡、是非……,沒有絕對的標準。以審美的標準來比喻,你認為她很美,另一個人卻未必認為很美。做這一件事情你認為是善,另一個人也未必認為是善。以政治方面來講,包括說建不建核四的政策方面,有的政黨就認為不建核四才是善的,有的政黨卻認為要興建核四才是善的,然而到底建不建核四?是善、還是惡?它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所以,「法無定法」是世間法方面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在二元對立的世界,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喜歡哪一個角度,就會排斥你不喜歡的那個角度。但是你有你的喜歡、他有他的喜歡,你的角度跟他的角度在看呢?對美醜、是非、好壞,就沒有絕對的。
  所以,這又是在修行方面一個很重要關鍵,修行就是要超越二元對立相對的世界,提升到絕對的世界。但是,要你一下子就契入到這裡,是非常不容易啦!如果沒辦法契入到這裡,也是過渡時期的一個方便法,我們不能夠排斥。銀行能不能幫助你解決困難?可以啊!但是你不能老是要依靠銀行借貸過日。因此,銀行可以幫忙我們,但是最好是我們無債一身輕。
日知而智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沙發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9 23:28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理解起來還真不太容易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難處在這裡,一定要超越二元對立,來到一體實相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03:02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由於本課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譯,大部分就只念有劃線及重點的地方,也不是去解釋經文內容,而是解析經文的重點精華,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及精神詮譯出來,而不是做一些白話翻譯而已。如果要白話翻譯,坊間有出版白話翻譯的書。
  佛陀在這一段經文就很坦白告訴我們,世間有三件事情是大家很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很不愛、不念,不會很喜歡不可意境界的現前,「不可意」就是很不喜歡的境界,佛陀就直接講出是老、病、死。如果世間沒有老、病、死這三種事情,我們不必修行,因為大家就沒有苦。沒有老、沒有病、沒有死,就沒有苦。沒有苦,又何必要修行,真的就沒有修行。但是,偏偏事實上實相的存在、現象界的存在,卻都是老、病、死不斷在逼迫著。各位可以慢慢的去凈化、靜下來,然後看看我們自己,回來檢視我們自己,我們內心深層的不安,原因在哪裡?佛陀就直接指出來,因為有老、病、死的問題。
  我們說有「我」、「我所」、有「身見」……,都是因為這個「我」很怕死,於是才演變出很多的抓取,只要「身見」沒有破,就會一直抓、抓。不要想說「我應該沒有抓啊!」除非你是四果阿羅漢的解脫者,不然都一定有在抓,只是有沒有發現到而已。有的是抓「名」,有的是抓「利」,有的是抓財產、妻兒、子女,有的是抓各種的成就。有的人認為那些出家人、宗教師,應該就是已經放下世間的這些,就沒有在抓了?!除非他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縱使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都還是一樣有在抓。
  由於這些是很微細的觀察點,以後我們慢慢再加以剖析,自己要慢慢去看、慢慢去發現「我在抓的是什麼?」事實上,所謂的抓取,是因為我們內心有不安存在,如果是真正大安心,就是解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抓取。由於我們內心有一些不安存在,所以要透過一些抓取,來讓我們感覺到有所依靠、有所依,讓我們的心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心的地方。問題是你所抓取來的,你自認為能夠滿足你的需要,讓你感覺安心,但是佛陀又把你再解析出來,它頂多只是暫時性、一時性的滿足而已,不可能是永遠的,不可能是究竟的。
  如果沒有去把真正不安的原因找出來,你的那些抓取就好像小孩子靜不下來,他需要打電動玩具、打電腦……,或是去飆車、去跳舞,或是吃一些藥丸,這些都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我們大人的抓取跟小孩子的抓取,在表相上是不一樣,然而本質上卻是一樣。大人一樣有大人不安的這些層面,一樣也會抓取一些「所依」,來讓自己安心。
  有的人會問我說,以前的觀念認為百子千孫,就讓人感覺到很滿足。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沒有!那些感覺都只是一時。當你所抓取的那些,起了一些變化之後,你又會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佛陀就是要我們去認清:為了要掩飾這些不安,於是透過向心外去抓,由於你所抓取的那些,一樣都是無常生滅,所以你是去抓個無常生滅,還是去抓無常。但是,偏偏這個無常又會讓你去觸到內心,因為沒有安定感、沒有永久感,於是內心的不安還是會存在。包括自己逐漸面對老、病、死,看到別人的老、病、死,看到自己老、病、死,內心隱隱約約的不安都是存在著。
  在老、病、死方面,不是說世間的學問、成就多高,就可以掩飾得了,沒辦法啊!世間的成就,就算再得三個博士學位,得到諾貝爾獎,問題還是存在啊!唯有當你回來面對,然後找出它的原因,再對症治療,這樣才能夠知道病根,「究竟法」就是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然後從根本來治療,不是只治標。佛陀很明白講出來,因為有老、病、死。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一位學員的年紀已經七十歲,因為他罹患有氣喘病,常常被病折磨,於是他說:「你說死亡會可怕,可是我不怕死,我怕病……」說他怕病、不怕死,因為他罹患氣喘病多年,無法痊癒,常常為病所折磨,發作起來是比死還更難受。我跟他講:因為你常常在生病,現在還沒有真正進入「死」,所以還沒有體會到。事實上,他說他怕病、不怕死,很多人認為說一死百了。然而,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不是那麼瀟灑,眾生就是怕死,事實上老、病都是死亡的一部分,不是說到死的時候才死。因為老、病已經在不斷向你示現死亡這個死神在旁邊,所以會那種懼怕存在。
  佛陀講:為什麼一個人沒辦法斷老、病、死,會有生死輪迴之事呢?因為有貪、嗔、痴。總共有十個結,其中「身見」、「戒禁取結」跟「疑結」,是代表十個結裡面的三個結,這裡先講出比較粗的三個結。為什麼一個人沒辦法斷那十個結呢?因為「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佛陀就引導我們大家一層一層去找出原因。因為他一直在找原因,後來就知道原來原因在這裡。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沒有慚愧心,所以放逸。「放逸故不恭敬」為什麼沒辦法解脫苦、不安,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慚愧。在本書的第四章,就有提到慚愧心的重要,如果學佛沒有體會到慚愧心,就算你很認真在修行,還是在「世間法」裡面繞,還是在「世間法」。所以,這裡就有提出來說,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就會放逸,放逸所以不恭敬,不恭敬所以習近惡知識。
  為什麼說沒有慚愧心,就會不恭敬、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呢?因為一個人沒辦法照見自己是井底的青蛙。在第一堂課有跟大家講過,要拉開我們的視野,才能夠照見原來往昔自己是在井底的青蛙,往昔自己是在「夜郎自大」。當你能夠發現到這個事實,慚愧心會生起,才會走上解脫道。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沒有精進要走解脫道,就「不欲見聖」、「不欲聞法」,於是「常求人短」。
  「常求人短」就是常常在批判別人,常常在看別人的不對,指責別人的臉黑。真正的解脫法是反過來,回來照見我們自己,看我們自己的臉黑,看我們自己的貪、嗔、痴。前面所講的,就是輪迴的原因。「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因此「不信、難教、戾語、懶墮」。就像我要跟你直接講解脫法,你卻認為這是小乘,是自了漢、不了義,於是不相信,會執著於「需要很厲害的超級偶像、超級大佛、超級的神,可以幫我加持、可以幫我成就……」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懶墮,懶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掉」就是一個人很輕浮、吊兒啷噹,沒有積極想要學佛,還需要外人的鼓勵、獎勵,聞法的動力還不夠積極。真正的解脫法是返回來照見我們自己,看到我們自己的臉黑,看到我們自己的貪、嗔、痴。
  「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因為沒有心要走解脫道,於是就去求世間的名利。所謂的「習近邪道」,就是不斷在追求世間的名利。只要誰能夠告訴你何時可以快速發財,怎麼樣走旁門左道可以快速陞官,就把對方拜為是你的善知識、恩人。「不正思惟,習近邪道」的邪道,不要誤認為「我們所走的才是正道,別人不跟我相同的,就都是邪道……」不要落入這樣的分別。「邪道」代表就是沒有真正走在究竟的解脫道上。
  「懈怠心故身見、戒禁取、疑結」就沒辦法破除,因為這十個結沒辦法破除,貪、嗔、痴就沒辦法斷除,會帶著很多的無明,然後在茫茫人生大海裡面一直盲目衝撞,不知何去何從,抓、抓、抓、抓到後面,又是無可奈何的面對老、病、死,於是這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我也曾經遇到一個人說,他的阿媽講說「她已經不怕死」,於是問我這種說法跟解脫者的不怕死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是沒有選擇,因為這一條路你一直走,走來到這裡,哇!死神就在前面,後退無路啊!沒有選擇的餘地,跑也跑不掉,變成說怕也沒用,於是就麻痹了,因此這不是解脫者所謂的不怕死亡。
  真正的解脫者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都是解脫自在,已經沒有生死之事,也沒有這回事了,生死一如。所以,他處處展現都是大安心,不是無奈、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如果一個人有貪、嗔、痴,就沒辦法離老、病、死,後面這一段就是佛陀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前面是解析生死輪迴的原因,我們要究竟解脫,它的原因、它的層次是怎麼樣呢?只要你斷除貪、嗔、痴,就能夠離開老、病、死,不落入生死輪迴。但是,你要斷除貪、嗔、痴,必須要先斷除身見、戒禁取、疑結,也就是以此類推。你要斷除這三結,也就是十個結,必須要怎麼做呢?必須要聞法、聽聞佛法,要實際去修,這又有一個層次、次第、步驟。
  佛陀又歸納:「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為什麼一個人能夠解脫自在呢?因為有慚愧心,能夠照見到自己的不足,照見到自己被過去很多的觀念框框限住了,常常在劃地自限,常常自以為是。當照見到我的心,原來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因為我們有貪、嗔、痴的展現,於是內心裡這一面鏡子,就不會平整,它就會有凹凹凸凸。但是,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境界,會因為彼此的貪、嗔不同,而展現不同的反應,所謂的「法無定法」就是這樣。你認為這件事情是善的,你就會貪,就會把它抓取過去。這件事情他覺得可有可無,沒什麼!於是這個事情對他來講,也不會起什麼作用。如果他會起嗔,就會去排斥,會把這個境界推掉。因為每個人的感受、覺受都不一樣。
  他會起嗔,就會排斥這個境界,原來是一條直線,會把它排斥成一個凸形的線出來,然後這是乙所喜愛,就會抓過來。所以,同樣的這些境界,事實上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所抓取而形成的境界,這樣就是沒辦法如實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在這種層次情況,就是落入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我們去扭曲,然後不知道。如果不能照見到這樣的心態,我們的慚愧心很難產生出來。
  所以,如果一個人有慚愧心,就會不放逸。為什麼不放逸?因為看到自己的臉黑、自己的醜陋,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貪嗔痴,他會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虛心的要學習,虛心的要走上解脫之路,不會再像以前的我是、我能、我慢,自以為「我是大學問家、我是大學者、我是一等的科學家、我是頂尖的化學家、我的功勞很高很大……」會看到這些都是展現我慢的情況,就會虛心下來學習,於是就會「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就是親近善知識,一方面也是說他本身也想要做善知識,希望真的能夠成為明眼人、解脫者,當你有發出這種菩提心、願力,就會物以類聚。

  你會想成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因為有聽聞到正法,就不求人短,我們的心就不再去看別人,挑剔別人的缺點、毛病,而是回來凈化我們自己,因為知道所有的眾生只要還沒有解脫,同樣都是貪、嗔、痴具足,我們去看別人臉黑,事實上我們臉不見得比別人白。所以,當真正回來看自己,你會看到「啊!真的!我沒有比別人好,我的貪、嗔、痴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的慚愧心就會發起來,讓自己會更加柔軟的再凈化自己。

  「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你能夠精進,就不會「掉舉、住律儀、學戒」因為到「不掉、住律儀、學戒」,就是已經進入實修了。前面是「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再更前面有「樂聞正法」,有聽聞到正法,進入聞、思、修,這樣才會進入實修。所以,就會「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就是佛教所講的戒、定、慧。以後我們講解到有關「戒」的時候,將會提到為什麼要有持戒的這些,但是不要讓戒條又成為你的束縛、捆綁。「戒」本來是要幫助你解脫,結果又被戒條束縛住,反而又是更增添很多的束縛。

  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心不懈怠」因為不斷積極精進用功,就能夠向初果、證初果,再來證二果、三果逐步上來。於是「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什麼階位?就是證初果的斷三結。「不著身見」就是「身見結」破除了,「戒禁取結」也破除了。有關「持戒」方面,是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否則「戒」會變成是你的束縛,如果「戒禁取結」這個結沒有破除,也不可能證到初果。以後我會再講述如何才能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而不是被戒條、戒相所束縛。

  「不疑」是因為對於佛陀所講的「三法印」,能夠去體會這些實相,於是就不會懷疑,是來自於你前面階段的實修實證。記得!所有疑問的破除,是來自於你的實修實證,只要你還沒有親證到,不管你的信心多麼堅強,裡面都有疑的成份存在。所以,「不疑」一定要來自於你的實修親證。「不疑故不起貪、嗔、痴」不起貪、嗔、痴,前面說「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初果,然後你繼續用功、再繼續努力,就二果、三果這樣逐步上來,貪、嗔、痴就能夠斷除、斷凈,十個結斷凈就是證到阿羅漢。

  一個人沒有貪、嗔、痴,就能夠離開老、病、死。為什麼能夠離開老、病、死?因為當一個人慢慢凈化之後,你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沒有貪、嗔、痴,這樣能夠如實照見事象原來的本來面目,不會去扭曲它。就像上次有講到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你可以去看到那個幻相、假相,然而卻不會被那個境界嚇跑,也不會被那個境界吸引而去抓取,因為你能夠看到實相,所以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於是根除掉老、病、死的原因,可以把真正的苦、不安的原因解決掉,這樣現世、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現在這一堂課,先把整個解脫的架構、重點核心標示出來,讓大家明了到達解脫的層次、步驟,扣住解脫法的核心,其他的方便法要怎麼樣權用,就是看個人。

  佛陀在《雜阿含》、《中阿含》的好幾經裡面,有提到解脫的次第、層次、步驟,以前我在聞思階段協助相當大的恩師--楊郁文教授,在所著《阿含要略》有歸納及系統的整理,如果有心要再深入經典,這一本也是可以參考、值得研閱,他就是把這幾經散卷歸納整理,讓我們大家參考自己現在是在什麼層次、什麼階段,走到什麼步伐。就像現在要開車到哪裡,你現在走了多少,還有多少沒有走,你會清楚知道。所以,解脫道真的是很清楚,也絕不模糊、不含糊,有沒有解脫?自己心裡清楚明白。以前我也是參考這方面的歸納次第,再經過個人的實修實證之後,做出比較詳細的整理,就是各位手上這本「阿含解脫道次第」所列的整個次第。

  現在再請大家回來看這本書的目錄,第一章到三十六章,就像蓋高樓大廈,第○章就是打地基,當地基打穩之後,再來一層一層的蓋起來,這些都有前後的次第關係,從第一章的「概論」,第二章是「善人、慈悲喜舍」……,再來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再來為什麼要有慚愧心?都是一個層次、一個步驟,如果沒有具足這些基礎,很認真跑到山上去住茅棚、閉關專修,很認真去參禪,很認真的去念佛,很認真的去持咒,那麼你走偏差了,也不知道啊!落入在「世間法」裡面繞,不知道啊!因為一個人要照見到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們要釐清楚什麼叫做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方便法?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很扎紮實實一步一步的深入。

  所謂的「十六階」,是後來論師整理出來,《阿含經》也有出入息念十六勝行,以後要進入實修實證,現在還是要實際的聞思,然後逐步落實,資料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只要你能夠「歸零」,靜下來好好進入聞、思、修,具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修、要證就不會困難,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我不敢保證、不敢講。所以,你要進入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聞思的基礎,四念處是屬於實修,但是前面的聞思基礎要有。

  修行的步驟要清楚明了,聽聞佛法之後,然後去思惟、去求證、去體悟,慢慢對法的信心才會建立,才會死心塌地的進入實修。具備正知正見之後,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出世間法,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什麼叫做解脫道,什麼叫做究竟法,如果這些觀念沒有正確建立,光是在「修」上面,落入在世間法,或是說走偏差了,你對照不到的,你察覺不到的。

  所以,很多人講說修行就在四念處裡面好好的修,這樣就好了,結果很多人修四念處之後,越修越厲害的。就像很多喜歡參禪的人,他越參禪、越修之後越厲害,於是背著一把劍,到處去跟人家較量,到處要去砍、要去殺,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如果你不清楚前面的次第、步驟,光是在這裡修,真的會越修越厲害,這樣第一個步驟的慚愧心都沒有具足,怎麼走上解脫道?!真正證初果,他是修跟證齊行,「證」就是要斷十個結,簡單講就是斷貪、嗔、痴。如果修行不是回來斷十個結、斷貪嗔痴,則都是在世間法。

  要斷十個結、貪嗔痴,沒有了解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差別,是沒辦法真正斷除的。因為在你認真修行的背後,都還是有很多的抓取,因此要先聞思,然後再修證。我們這整個解脫道的次第,第1章到第6章是屬於人天善法,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第7章到17章是屬於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跟方法,第18章到27章是實修的內容跟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實證、證果的內容方法,第34、35兩章是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

  所以,只要大家好好下工夫閱讀這本書,然後再於課程一起聞思、討論,建立正知正見之後,後面的修、證很快。如果沒有前面這些聞思基礎,你在這裡再花十年的工夫,也極有可能都是在世間法裡面繞,在聽聞本課程的講述以後,就會知道很多觀念是跟以前觀念有很大不同,你根本沒有想到那些、看不到那些的,我們就是要把那些觀念深入解析出來。事實上很多的上課內容,不可能聽一次就能夠消化吸收,當你的心越寧靜,聆聽的深度及吸收的內容就會不一樣。

  剛才有一位同修就問我,如果對老、病、死方面還沒有那麼深刻體會,修行的動力就沒辦法打入骨髓,怎麼才能夠讓老、病、死方面的體會更深?我們今天的幻燈片會播放這方面,而且今天老、病、死方面,還只是播個概論部分,有些很震撼性的畫面,在後面幾次課程再陸續播放。當然,幻燈片內容不是很恐怖,而是以前我們習以為常,在逃避的、不想看的,現在以如實的畫面播放出來,沒有刻意去醜化,而是讓我們看到實相、進入如實觀。因為我們要了解五蘊、六根、六塵的無常,以及根、塵、識的無常,還會播放一系列實際屍體的幻燈片,以醫學解剖的角度來看全身的臟腑,一個器官、一個器官播放出來,讓大家很清楚可以看到、了解,因為這也是實相。

  雖然失明的人有某方面的障礙,但是很多器官卻是很敏銳,只要有心學法、有心聞法,一樣可以補足他的不足,所謂「勤能補拙」。所以,不是失明的人就不可以聞法,就不可以修行。我們修行就是從原來的不知不覺,要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再提升到先知先覺,有的人會認為你在說老、病、死,但是我沒有這方面的感觸,你說人生會有很多的苦,佛陀講說「苦諦」,但是我體悟不到那些苦,所謂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我覺得現在過得很美滿、很好,我體悟不到那些苦……。

  但是,佛陀以前在皇宮裡面身為太子,難道他的生活會比你差嗎?世間的榮華富貴會比你差嗎?佛陀為什麼會要放下一切要去修行?就是一個人的智慧成長到一個階段之後,他去看到世間現象界的這些生、老、病、死,現象界的這些無常、生滅變化,讓他很震撼啊!在《阿含經》有這樣的比喻,當不知不覺的人本身碰撞到了事情,也還感覺不到,會覺得說「我實在很歹運!我實在很衰!天公對我很不公平!……」都會怪很多的境界,怪很多上司對我不好,老闆對我不好,太太、老婆、先生對我不好……,都是責怪別人對我們不好,責怪我們比較衰運……,怎麼辦?於是趕快來祭一祭、趕快來拜一拜,還是趕快去……,把外面的這些障礙剷除掉……,這樣就好。

  這樣的情況就是你本身踢到鐵板,還不知道要覺醒,還在責怪東、責怪西,就是所謂的「不知不覺」。當你遭遇到自己的親人死亡,還沒有覺悟,一樣是在「不知不覺」的境界。然後再從「不知不覺」的層面,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亦即從別人踢到鐵板的境界裡面,從別人遇到一些老、病、死,遇到一些波折、挫折裡面慢慢去體會。有人曾經名利權勢很高很大,但是一個「無常」轉變,就成為階下囚,當看到一些現象界之後,從中體會當自己在追逐名利,到最後也可能落入同樣的情況,慢慢就會「後知後覺」,然後再進入到「先知先覺」。於是,不一定是發生在自己的親人,當他看到世間的現象之後,了悟到自己也會是這樣,當我看你在老、病、死,就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不是別人在老、在病、在死,他會看到別人是在示現,他是天使啊!

  是天使在告訴我真理、佛法。如果你會看,處處就看到真理、看到佛法,進入「先知先覺」;如果你不會看,處處看不到法、看不到真理,還會想逃到他方世界去看。有的人根本還欠缺修行動力,於是會想說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找到真理、找到法、就可以解脫……。要回到現在、回到當下,你才能夠見到法,如果你真的會看,天使處處都在,老、病、死都是天使。

  記得在中鼎公司前任董事長剛往生沒多久期間,有一位中鼎同仁問怎麼樣幫他念佛?怎麼樣具體幫忙善後工作?於是我就跟他講:最重要是他這樣的一個示現,幫忙你多少?不是說你去幫忙他。當然,我們以慈悲心、善心去幫忙他,這是很好,問題是他幫忙你多少?他是個天使、以身作則,在示現你真理、示現你佛法,你看到了嗎?體悟到了嗎?我們去幫他念佛,去幫他做一些善後工作,不要還是落入「不知不覺」,要「先知先覺」啊!如果你會看,他就是佛菩薩,就是天使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若前任董事長的過世,能讓你們體會到法,他就是死的很有價值,不要讓他白死,他真的就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03:3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柱,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之福。
  爾時,世尊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
  諸結漸漸薄,轉見於道跡。
  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
  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
  不殺無害心,亦無勝負意;
  行慈普一切,終無怨恨心。

  「諸結漸漸薄」的「諸結」就是十個結,你能夠走在出世間的解脫道上,就會漸漸淡薄。「轉見於道跡」會走在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如果你現世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至少可以不墮三惡道、生梵天上,也就是一種生天法。「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可以很快速到達「滅度」,也就是貪、嗔、痴的斷盡,煩惱的止息。「滅度」不要以為是灰心滅志、消極悲觀,是讓我們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從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身體力行,可以很快走上解脫道,然後從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上來。為什麼「慈悲喜舍」會有這麼多的好處呢?經文前面的敘述就有告訴我們可以獲得這些。原始佛法的意旨,讓我們本身真正獲益,要從菩薩心、慈悲喜舍方面開始,不是向心外去求偶像,求人家來加持、灌頂,求別人來給我們庇祐、保佑……,這些都還是向心外求。所以,我們本身能夠力行慈悲喜舍,本身就能夠真正自利利他,才是真正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仁者無敵」,我們內心的不安,是來自於我們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還有很多敵人、很多的逆境,當一個人能夠慢慢擴展我們的心胸、界線,你的敵人也會化成為你的朋友,於是很多的擔憂不安會消失於無蹤。當你的心量擴展到無量無邊,就沒有敵人啊!即謂「仁者無敵」。一個人行慈悲喜舍方面,可以慢慢來到超人格層次,證到二果、三果的人能夠做到超人格層次。如果你沒有再超越,還是有一個「我」,還是有「我」的,有「我」在,深層核心的「自我」,還沒有突破、還沒有放開,還沒有體證到「無我」,就沒辦法證到涅槃、四果阿羅漢。所以,這方面要再超越,進入到「無我」。

  「超人格」層次是一個人的心量擴展到無邊無際。舉例來講,德雷沙修女本身就在具體實踐「無我」的精神,她離開她的家庭、離開她的國家,然後來到印度,超越種族、國家的界線,也超越宗教的界線。只要眾生有苦,她就接納,能夠幫忙多少、就幫忙多少,她的胸襟、胸懷真是做到「超人格」層次。像孔子也是到達「有教無類」的超人格層次。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停在「超人格」層次,仔細分析深層裡面還是有一個「我」,就是佛教裡面所講的「五上分結」尚未超越。

  「五下分結」的貪、嗔方面,可以很容易超越,但是最後面的「無明結」、「身見結」,也就是「五上分結」的深層「自我」,如果沒有照見到,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夠照見到,就可以體證到「無我」。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慈悲喜舍」,它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再者,如果一個人真正在修行,力行慈悲喜舍,隨時都會散發一種柔和、安詳的氣氛,家人會感受到你的改變。

  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有一位七十歲的老菩薩很不容易,一來上課之後,就有很多的感觸。後來她就講,雖然她是女性,但是在家庭裡面,先生、小孩子都很怕她,她都是要當老大。當她聽聞解脫道課程之後,於是有很大的改變,慚愧心生起,家人很明顯感受到她的轉變、她的柔軟。所以,如果原來你是一家之主,常常展現大男人主義,現在慢慢去柔軟、去轉化,讓家人真正能夠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軟、那一份安詳,這就是在學佛方面,具體展現你的聞、思、修,家人是一個很好的檢驗者。慈悲要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我們很容易對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對家人、對自己慈悲,我們很容易對別人很好,但是不容易對自己的家人慈悲。

  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遍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游。

  一個人「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游」,然後「二三四方,四維上下,遍周一切,普周一切」,這是我們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次第,慈悲喜舍就是這樣,以後我們真正在實修實證上面,說要自利利他,要利益眾生、行菩薩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個很重要步驟,修行一定要從這個「點」建立起來了,才能擴大到這個「線」。從這個「線」,才能擴展到「面」;從這個「面」才能擴展到空間。你要先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這個「點」沒有先凈化、沒有先做到,後面這些會變成只是空談。

  有的人認為我們要積極地去行菩薩道,去幫忙別人解除世間的痛苦、病苦,但是你自己的苦沒有比別人少,你自己的不安沒有比別人少,自己的貪、嗔、痴沒有比別人少,你這一「點」沒有先凈化,不可能去凈化世間,變成只是在「世間法」的慈悲上面繞而已。「世間法」的慈悲喜舍,與「出世間法」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樣的。「世間法」的慈悲喜舍,亦即一般世間的行善,是積極想要去幫忙別人,幫忙外面的眾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內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內心的不安。

  「世間法」的行善,是認為被救濟的對方有苦,而施捨的這一方呢?他是沒有苦,他是樂的,我能夠去行善、我能夠去布施、我能夠去救濟……,從行善布施裡面產生「樂受」,產生一種滿足感,這是世間的善。然後在行善裡面,背後還會有所求,有的人是為名,大部分都是為了出名,或是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聲,都是有所求。

  然而「出世間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樣了。他是看到自己跟眾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裡面,看到自己跟眾生都是在苦海裡面,然後發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發,會慢慢展現出一種「三輪體空」的去接觸,「三輪體空」的一種幫忙眾生,這背後因為他感恩對方是一個天使,來示現我真理、告訴我佛法。所以,當他在做的時候,是無條件、無所求在做,不為任何名利。

  我們如何具體力行慈悲方面呢?第一,要先對自己慈悲。為什麼要對自己慈悲?你先對自己慈悲,才能夠擴及到你的家人。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你的家人;能夠善待你的家人,才能夠善待你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再來才能夠擴及到整個眾生。這就是從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從點、線、面、空間……。如果沒有好好善待自己,我們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儒家有一句話滿好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種層面的逐漸擴展,就是從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維上下」就是整個宇宙虛空都包括。

  我們要怎麼樣做呢?我們先看到自己的貪、嗔、痴,先看到自己的臉黑,先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自己的不安,當然一方面也看到眾生的不安,看到眾生的苦,但是我們要先回來照見自己。如果我本身的苦沒有解決,就沒辦法幫忙眾生解決苦。如果我本身還是一個瞎子,怎麼樣告訴眾生法呢?怎麼樣告訴眾生正確道路呢?……以此可以類推。

  展現慈悲,以及弘法方面,也一樣是要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亦即原始佛法所強調的,要回來自己本身開始凈化。你真正大慈大悲,有看到整個世間的苦,一定會回來這個「點」上面。當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貪、嗔、痴,這時候你會將心比心,看到整個世間眾生都在苦海裡面,這時候原來批判、指責別人的心態,那一種向外指責的手指,會回來看自己。但是,這時候有的人會起挫折,事實上首先就是要能夠接受自己,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步驟。因為當你認真回來看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貪、嗔、痴?!我的心態怎麼這麼的可怕?!我怎麼還會有這麼齷齪的心態?!……。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當你認真回來看看自己,就可以看得到,不要成為假裝的聖人,不要成為聖人,要如實做一個真人。不要掩飾自己的臉黑,不要掩飾自己的貪、嗔、痴,你掩飾自己的臉黑,掩飾自己的貪、嗔、痴,就是讓自己沒辦法走上解脫道,就是對自己不慈悲,這一點你就沒辦法做到了。所以,重要的是回來如實發現自己的不足,回來發現自己的貪、嗔、痴,這樣當你發現到之後,慚愧心就會生起。然後就是要做一個真實的人,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真誠,誠心愛戴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不足,你才有這一種雅量、胸襟去接納眾生。

  這是有深淺程度,第一要先看到自己的貪、嗔、痴,看到自己的臉黑,這時候慚愧心會生起,下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你要如實接受自己,這樣才能夠將心比心去接納眾生,心量才會擴展。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甚至第一層的發現都還沒有,都還是在偽裝,戴著很多面具,會變成表面上是做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但是內心呢?在自欺欺人啊!欺騙自己啊!就好像說人家打你一個巴掌,你在很多人面前覺得要表現出「人家說我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我必須不能夠生氣,必須要表現出一副涵養很好,讓人家感覺說這個人修養很好啊!……」但是你私底下呢?卻是在懷恨啊!私底下卻一直在那裡拉扯啊!在那裡跟自己過意不去。

  原來你是想要生氣,但是為了顧及一些顏面,你卻不敢生氣,於是把情緒壓抑下來。但是你壓抑下來,並不是說你真的消化那個境界,只是表面上要做一個讓人家覺得說你是有修養的人,這樣就是讓自己偽裝起來,於是就沒辦法如實,沒辦法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樣就容易變成自欺欺人。第一點,你對自己就沒有慈悲,因為壓抑下來,很容易形成內傷,這樣事實上是在殘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就變成很拘謹、很壓抑,表面上為了博得人家的好名聲,做一個表面的修養工夫,你內心是在殘害自己,在深層裡面就是對自己不慈悲。

  所以,慈悲不要以為光是一般的慈善方面,第一點先回來接納自己,讓自己的種種虛偽、不如實方面都放下,能夠如實回來面對,讓我們自己放下種種面具、種種包袱,這樣就真的邁向解脫自在,這方面非常重要,先對自己慈悲,然後再來再逐步擴展。因為你能夠看到自己的這些苦,也可以看到原來眾生都是有同樣的這些苦,那麼你就能夠點、線、面這樣逐步上來,至於怎麼樣具體實踐慈、悲、喜、舍,在下一堂課會再來解析。

    【幻燈片】

  我們在這世間不斷一直在沖啊!忙忙碌碌啊!有的人認為說「我現在還沒有危機意識,我現在沒有生、老,病、死……」能不能靜下來好好做一個深度的檢視?我一直在忙,忙忙碌碌是為了什麼?那些前輩呢?他們又得到了什麼?給自己一個深度思惟的空間。這是在大台北地區,去年七月炎熱夏天,艷陽高照的時候所拍攝的,大家有沒有看到整個都是空氣污染?還有這是代表一種高壓電,我們常常生活在很多的壓力之下,有沒有?能不能回來看看這些壓力,是來自於我們很多的抓取呢?如果能夠看到我們成為慾望的奴隸,很多的這些抓取就會慢慢鬆開,很多的壓力也會漸漸的減少。但是,絕對不是說消極悲觀、逃避,而是讓我們的生命重新做一個過濾,哪些方面是增添我們的抓取、增添我們的苦、增添我們的束縛呢?自己要去過濾一下。

  這一張是代表我們在茫茫人海裡面,天天都是這樣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年很快的過去,十年很快的過去,再來很快的面臨退休,面對老、病、死……。很多人一直跟著社會、跟著世間的腳步在走,但是當他上了年紀之後,再回頭看是百感交集,再來又是無奈去面對老、病、死,這時候是變成無所選擇的面對老、病、死。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要從「不知不覺」的層次,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然後再慢慢提升成為「先知先覺」,要回來如實面對自己的不安。

  這邊有幾張幻燈片都是在傳達眾生內心的不安,內心的不安都會透過很多的儀式,來掩飾我們內心的不安,但是眾生往往都是向心外在求,在供桌擺了一些鮮果鮮花之後,然後心裡就很多的祈求。不要想說「現在我是知識份子,不可能是在這樣的層面,我不會做這些……」,這樣我們又不容易看到它。這些一樣在告訴我們法,雖然說你可能不會這樣做,卻是一樣做其他的事情,只是事情的表相上不一樣而已,本質是一樣的。內心的不安要透過種種的禮拜、企求,然後希望能夠加持、保佑,就是落入信仰型跟迷信型的宗教。

  這張幻燈片是在龍山寺所拍攝的,眾生拿了一些東西要給諸神祇吃,就這樣祈求了一大堆,這裡面都有很多的有所求。這裡是行天宮,每天都有好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在這裡,都在做什麼?收驚啊!為什麼要收驚?最主要是內心的不安,希望透過一些儀式,讓他能夠認為說找到安心。但是佛陀要我們靜下來反省、反觀,這樣做真的能夠安心嗎?還是只是在治標呢?還是只是在吃一些止痛劑呢?還是只是在吃一些安慰劑呢?所以,我們要從迷信的層面,提升到信仰的層面;再從信仰的層面,進入到智慧型的層面。

  這是在大台北市裡面,算是首善之區,人文知識水準各方面都是很高,但是你不要以為只有老頭子是這樣,年輕人也很多啊!他們只是代表告訴我們,眾生內心的苦、不安,於是不斷在向心外在求,在跪啊!在拜啊!一點燃三柱香,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很多的企求,就一直在向心外在求。大家看這些幻燈片,不要以為說:「那是他們啦!那是阿婆啦!我不是那種層次、我不會這樣……」這樣我們就看不到法,你要看到他也是代表你,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除非你能夠真正找到解脫道,不然我們都是一直在心外在求,求取安心、求取保佑、求取加持。只要你有所求,就一定有苦,背後就有很多的依賴。

  祈求是代表我們內心是不安的,因為你有不安,才會有所向心外去求,它代表的是一種形式而已,要看到實質、本質上面。因此,你可能不會這樣做,但是你做其他的,要去看到你內心的那個求,要能夠找出內心的不安,這樣才能夠找到病因。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說這都是別人,事實上他們都是在告訴我們,是我們自己啊!他是在示現我們,這是一面鏡子啊!幻燈片是提供給我們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讓我們如實來看,不要以為這是別人,這是我們自己。

  眾生透過一些儀式,認為這樣就可以把一些妖魔鬼怪驅除掉,可以把我所不喜歡的境界消弭掉,這都是向心外在求,這樣真的就可以把內心不安的境界消除了嗎?你不喜歡的那些妖魔鬼怪就消失了嗎?所以,我們就是要不斷去提升、去探討,真的要找到病根、病因,而不是說只做一些表面讓我們安心、吃一些止痛劑而已。內心的不安,不斷去請人家指點迷津,除非裡面的人,他是一個真正明眼的善知識,才能夠告訴你正確的解脫道路,不然他也是會用機率概論,用一些統計方面的說法來告訴你,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

  往往在做這方面的背後,我們都有一個心態,就是在做趨吉避凶、趨樂避苦,會去追逐我們所要的,然後逃避那些我們所不想要的,像這種層次、情況,還是會只是落入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你有很多的境界是你要的,很多的境界是你不要的、很想排斥的,因為我們有貪、也有嗔。我們怎麼樣去超越這種貪、嗔?怎麼樣超越那一種要跟不要?超越那種二元對立呢?這就是我們課程所要進入聞、思、修、證的。

  這些偶像是因應市場需求產生的,有人喜歡這樣的形狀,有的人喜歡這樣,其實這些偶像是眾生塑造出來的,然後我們又成為這些偶像的一個被救度者、被救濟者。我們去塑造一個偶像出來,然後又祈求這個偶像來保佑我們、加持我們。事實上,這些都是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出來的。經典呈現在我們面前,光是在這裡拜、拜、拜,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就解決了嗎?如果這樣膜拜,能夠真的讓你走上究竟解脫,這樣的方法就是一個究竟法;如果無法到達究竟解脫,這些還都只是方便法。

  我們不是在比較法門的殊勝高低與否,而是經典所要告訴我們的法、真義、真理,我們有沒有去體會到?如果沒有體會,光是一直在膜拜這些經典、真理,對你來講還都是很遙遠,甚至你認為要到他方世界才能夠找到。事實上,法、真理都是如實呈現在你的眼前,我們要把心澄凈下來去觀看。

  這張幻燈片是代表我們到山上去修行,有時候一兩天、三四天,離開滾滾紅塵到山上去修行。有一位朋友曾經到中部某一座很有名的佛寺,然後就跟寺裡面的法師講:「我很羨慕你們出家人,我們在滾滾紅塵是是非非計較,覺得很苦!很羨慕你們這些人能夠出家,在這邊修行,我覺得你們很好,沒有這些是非爭執……。」於是有一位在寺廟裡面算是排前幾位的出家眾就坦白回答說:「我們這裡是非才多呢!」讓他很驚訝,他說:「奇怪?我很羨慕你們的生活,很羨慕你們的境界,你怎麼這樣跟我講這裡是非才多?……。

  於是我就跟他說:他講的是實話,如果你沒有找到解脫法,沒有回來向內凈化自己,就算你到深山裡面去修行,還是一樣煩惱不斷、是非不斷,各種抓取不斷。所以,就是要回來凈化我們自己。

  剛才有同修問:對老、病、死方面,他沒辦法深刻體會,要如何深刻體會老、病、死?現在秀出的幻燈片,就是讓大家先從天文方面的黑洞,來了解我們生命的黑洞,讓我們體會老、病、死。只要進入黑洞的勢力範圍,太陽系的所有星球,慢慢都會被它吸引,然後并吞消失掉,所有現象界的有形物質,最後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所謂「一切來自於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空」,這一句話含意很深、很深,以後我們可以進入實際的體悟、證悟到。

  我們再來看看「生命的黑洞」,以前大家看到這些畫面,會覺得是不吉祥的、是不好的,也會麻木、不知不覺,認為那個人是自然死的、英才早逝,頂多只是覺得惋惜,不容易去體會到黑洞的厲害、吸引力有多大,黑洞是隨時都在你身邊,而且是隨時等在你身邊,然後它會說:「總有一天等到你啊!」這就是黑洞的魅力,它的吸引力很大,你慢慢會進入到裡面。這裡面有一個老兄,他已經進入黑洞裡面了。如果你不知不覺來看這個畫面,你也沒感覺、也看不到,事實上他已經在告訴我們法,告訴我們真理--生、老、病、死。如果你有覺知來面對這些畫面,問問自己:當我面對、瀕臨死亡的時候,能不能真正很自由、很瀟灑、很自在?

  黑洞裡面的容量有多大?你知道嗎?它不是裝一具屍體而已,就像我們前面所看到的天文方面黑洞,雖然好像小小的圓點,裡面一個小小黑點,但是再大星球進去裡面,都可以將其消失。黑洞裡面的容量有多大,知道嗎?它可以裝得下你所有的財產,可以裝得下你所有的名利、權位,黑洞可以裝得下你所有的國土江山。你所有的一切,它都可以把你裝得下,這就是黑洞的厲害。所以,很多人這樣忙忙碌碌過一生,到後來會感覺到人生是一場夢一場空,他的生命不知道方向,只是這樣跟著眾生的腳步在走,到後來面對老病、死亡方面,然後就是興起一種感慨,已經幾乎沒有選擇的面對。我們現在就要提前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要把真正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

  這是住在黑洞裡面的一位親戚要撿骨,我們來看黑洞裡面是怎麼樣呢?「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進入的,我們現在進入黑洞裡面來看看這位老兄,他從原來很英俊瀟灑的容顏變成這樣啊!這是黑洞的厲害,可以讓你不斷的變化、變化,不斷的消失,現在只剩下一堆白骨。再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之後,這些也都會化成為塵土,這就是黑洞的厲害啊!所有的名利、所有的權位、所有的國土江山,到最後你會換得這樣一堆白骨。只要我們生命的十個結沒有解開,生命的核心就會抓取著,這樣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又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出來,於是遇到因緣又會再起。

  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在哪裡,然後針對根本原因來解決。這就是一個「夜總會」,以前面對這些墳墓的時候,都會認為這是不吉祥,像我們在鄉下的小孩子,父母親遇到人家有喪殯,就會告誡小孩子要避開、要迴避,這是不吉祥,怕犯到、衝到。事實上,他們都是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真理,但是我們眾生呢?卻是不去看、趨吉避凶,認為這個是凶,這個是不好的,趕快躲避、趕快逃開,不管你再怎麼逃,黑洞、死神都跟在後面。

  我們在深入看看身體的實相,這是實際的屍體,這是一個肺臟、這是心臟、這是肝、這是橫膈膜、這是胃,然後這是腸黏膜,這裡面是小腸、大腸,這是氣管。以後我們還會播放一系列幻燈片,把各個臟腑器官再深入解析。

  這是帆船石,但是它有一個名稱叫做什麼石?這是額頭、這是鼻子,很突出的一個鼻子,就像美國總統尼克森,就算當到一位最高權勢的美國總統,當面對茫茫大海、生死大海,也是茫茫然。不是說當到最高權位的總統,生死大事就可以解決。佛陀就是體會到這方面的問題,才讓他放下太子王位,認為就算當到國王,也沒辦法逃離死神、黑洞,才體認到解脫的重要,就像每一個人面對茫茫大海,不知道何去何從,人生茫茫然的一種感覺。當一些境界衝擊過來,就常常被境界沖的昏頭轉向。

  有的人也許會認為「我現在生活過得很好,現在位高權大,覺得沒有那些苦……」。我們要即早靜下來做有深度的觀察,不然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又會無可奈何的走上老、病、死,進入沒有選擇的「黑洞」裡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03:40 | 只看該作者
這張幻燈片就像是一個人這樣不知不覺,然後慢慢面對茫茫的人生,所展現出的一種無力感。如果到老人公園或是老人公寓去看看,可以從很多老年人臉上的表情,看到那種茫茫然、無奈,要去看他們都是天使,在告訴我們法。就像一個年輕人,然後看著老一輩面對茫茫人生大海的無奈,當我們面對茫茫人生大海,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做有深度的觀察,然後讓我們從苦海之中超脫出來。就像有一首「海鷗」的歌詞,不怕狂風巨浪,要飛得越高、看得越遠,找尋理想的目標,要把生命的定位、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在這茫茫人生大海裡面,燈塔就非常重要,它會指引我們生命的方向--解脫道,燈塔一方面也是代表善知識,指引我們什麼是法?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實相?佛陀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善知識。

  這一張是燈塔,燈塔在我們茫茫的人生大海裡面,尤其是在黑夜、逆境的時候,是非常重要,具有很多的指標,引導我們到達安全解脫的彼岸。播放給大家看的這些幻燈片,都是我自己實際去拍攝的,這一張燈塔是在鵝鑾鼻拍攝的,覺得滿有啟示性,於是就把它用作書本的封面,就像善知識可以協助我們,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善知識他是一座橋,一座指引的工具,但是你不要執著在這個橋上。如果你的目標是鎖定在某一個人身上,去樹立一個山頭主義,又去抓住某某人,又是以方便為究竟。

  所以,佛陀要我們依法不依人,真正善知識絕對不會要你留戀在他身上,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指引的工具、指月的工具,協助你到達彼岸,協助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善知識是讓你從生死此岸度到解脫的彼岸,是一座橋樑。這一張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現象界的一切,看到更深的「空」,就是佛陀在《阿含經》裡面提到,我們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這一張含有很多的深義,以後課程就是要逐次了解「法住智」,然後你到後面才能夠體會到緣起性空,再來涅槃、無為、空。

  這張幻燈片裡面有很深的啟示,就像一條解脫道,我們透過「阿含解脫道」的課程,然後逐步的走,到後面我們又可以看到現象界的緣起、緣生、緣滅,然後體會到「空」。以後當大家慢慢聞思更深入之後,可以體會到這裡面有很深的啟示,如果我們能夠好好聞思修上來,就可以跟佛陀一樣,當你證悟到究竟解脫,你會體證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而這個「唯我獨尊」裡面,是絕對沒有「我慢」。只要有「我慢」,就還是在生死輪迴裡面。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體會到你跟一切眾生,跟一切的天地,跟眾生所認為的超級大力神,都是完全平等。要「自我」消失,你才能夠體證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跟整個眾生、跟整個天地,是溶為一體,這是34章《心經》所講的世界,以後大家有因有緣一定可以實際去體證到,但是這裡面絕對沒有「我慢」。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不可能體證到;只要我們好好修行,我們會「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就是我們的心花朵朵開。

  心要開,我們必須要先怎麼樣呢?凈化我們自己的貪、嗔、痴,打開我們的心,讓我們狹隘的心不斷開展,心一定要柔軟,柔軟才有辦法開。所以,當我們的心慢慢凈化、慢慢柔軟,一定可以進入實際的聞、思、修,可以「花開見佛」,「見佛」就是體悟到法、體悟到真理、體悟到實相。所以,不要以為「見佛」就是看到某某佛像。「花開見佛」的「花開」就是我們的心花朵朵開,我們的心柔軟、心開放、歸零,然後再來我們可以去「見佛」,就是見到法,見到佛陀所體悟的究竟法、涅槃法,體悟到了實相真理。

  「悟無生」就是當你真正能夠體悟到法,然後聞、思、修、證逐步上來,就可以體悟到「無我」。當你真正體證到「無我」,就可以真正體悟、體證到不生不死。所以,這些都不是口號,而是實際可以做到。

  這張是在佳洛水拍攝的,好像一尊佛像端坐在一張椅子上,這兩邊的手、他的頭、鼻子、眼睛、嘴巴,當我們慢慢走上解脫道之後,觀看緣起、觀看芸芸眾生,看到眾生在苦海浮浮沉沉,這時候你會大慈大悲憫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心花朵朵開,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真正解脫自在,只要大家好好逐步深入,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現在目標要先鎖定在證初果,只要大家好好聞思,一定可以證到初果。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修行者是沒有分別心,但是為什麼還要有「無緣」跟「同體」的分別心?這是一種方便權說,因為一般人還不容易了解所謂的「沒分別」,必須要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語言來體會,因為我們眾生一般是對於跟自己緣分比較親近的人,才對他們慈悲,跟我們因緣比較疏遠的,就沒有慈悲心,於是要透過進入到跟你緣分生疏的,甚至無緣的這些,都要有慈悲心,這些只是一種方便說,鼓勵我們要超越原來的這一種親疏觀念。但是,要真正體會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方面,你的「身見」一定要破,如果「身見」沒有破,嘴巴說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都只是口號。因為你的「身見」沒有破,還會有很多的我、我所、我的親人,很多的我、我所方面的因緣,還是有很多的親疏分別。

  所以,一定要「身見」破,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當然你體證到四果阿羅漢,真正的「無明結」破,就已經沒有所謂的「無緣、同體」,但是在之前是要有一個權說。

(補充說明書本第8頁)

  一個人要有慚愧心,才不會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親近善知識。一個人要斷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斷除生死輪迴,必須先有前面貪、嗔、痴的斷除,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貪、嗔、痴的斷除,才能夠斷老、病、死。因此,不是說你學佛、三藏十六部讀得多精通,經典看了多少,或是說你世間擁有多豐富的學問,就能夠斷除生死輪迴。真正要斷除老、病、死,解開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斷除貪、嗔、痴。

  所以,學佛的目標要確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夠解脫生死輪迴。一個人為什麼會有貪、嗔、痴這些呢?因為有身見、戒禁取與疑結,就是十個結代表前三個結。一個人為什麼會有種種的結呢?因為沒有聽聞正法,沒有如理思惟,沒有好好依著解脫道的次第,逐次的聞、思、修、證,於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錯誤了,卻不知道。一個人的生死輪迴,重點原因就在於貪、嗔、痴;因為有貪、嗔、痴,一個人才有生死輪迴,你要斷生死輪迴,必須針對這方面來著手。

  為什麼會導致我們這樣顛倒夢想呢?現在假設這是一個實相的面貌,它是一條這樣的直線,甲對這一個實相他非常喜歡,對這件事情顯現出來的彎曲度,就會是這樣的一個彎度。乙對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嗔恨,他很不喜歡這件事情,所以同樣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對這件事情,甲覺得可有可無、跟我無關,有也好、沒有也好,乙對這件事情非常喜愛,很喜歡這一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再來,面對這件事情,甲卻是很不喜歡、排斥嗔恨,所以這件事情對甲來講,有一種排斥力會出來,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曲線,對乙是可有可無,於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樣的這一條線(實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裡面呢?他是形成這樣彎彎曲曲的線,乙的世界是形成這樣彎曲的線,就是每一個人的夢幻世界,每一個人的「三界」都不一樣。「三界」是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貪、嗔、痴程度,不同的心境所顯現、所抓取出來的。當一個人不能夠照見到自己的心鏡,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沒辦法生起慚愧心,沒辦法虛心學習,看不到自己的知見、視野是很狹窄,很多自以為是、我是、我能、我慢,都會產生出來,就是因為看不到實相,於是就會在惑、業、苦的循環裡面輪迴。

  「惑」就是「無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態,是一個彎彎曲曲的心態,看不到自己在染污,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實相,就是一種「惑」、一種「無明」。然後在迷惑之中所造出來的,叫做「業」,這一種「業」會導致他的苦,於是就在惑、業、苦之中循環。「無明」的遮障,就是「痴」,導致看不到自己的貪跟嗔,這樣就看不到實相,沒辦法很清楚、很客觀看到「本來面目」。什麼叫做「如來」?「如來」就是把無明、無明行、無明衝動這些,轉為成為「明」。轉成為「明」之後,貪、嗔、痴也就止息,阿羅漢就是貪、嗔、痴的止息。

  當貪、嗔、痴止息之後,他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明鏡,所謂「明心見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凈的鏡子,當他的「鏡子」照見實相的時候,可以如實的反映出來,於是實相在解脫者的世界,形成一條直線。如果這個實相有彎曲,它一樣照出來是一個彎曲,他會讓實相如實的顯現出來,能夠如其本來的面目,來看待他、看清他,不會去染污、不會去扭曲,叫做「如來」。我們必須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夠「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見到真理、見到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的重點就在看到我們貪、嗔、痴的心態,只要還沒有解脫,每一個人都有貪、嗔、痴,你要能夠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觀、需要內觀。修行真正用功的著力點,是在歷緣對境之中,你要回來反觀、回來內觀。「歷緣」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處世之中,所經歷的各種緣。「對境」就是面對各種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對所呈現的各種境界,在歷緣對境之中,隨時回來看到我們貪、嗔、痴的展現,當你有看到的時候,才能夠斷除。如果沒有看到、沒有反觀的能力,就不可能斷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說像林崇安教授,所謂的「正念動中禪」,也是讓大家有一個環境,把萬緣放下,然後明、清凈下來,培養我們的覺知、覺察力,讓我們漸漸有一種反觀、覺察的能力。在歷緣對境之中,隨時去看到我們的貪、嗔、痴,讓我們這一面心鏡漸漸明、清、凈、平整下來,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才能夠看到實相、看到真理,這樣就不會像上次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看不到實相,然後會驚慌、驚恐。

  當你了悟之後,就會體悟「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無大千」,再來「惑」沒有了,因為已經具有正知正見、徹底了悟,所做所為就不再是惑、業、苦的輪迴,這時候你會從原來的「無明行」,提升轉為「明行」。《阿含經》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結果很多人會認為解脫者就像石頭不動,要坐如石頭入深定,才像是解脫。這些都是錯誤的解釋,沒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義,因為十二緣起裡面講說無明、行、識……這樣下來,沒有無明就沒有「行」了,認為解脫者不應該有「行」,不應該有各種動。

  佛陀35歲大徹大悟,但是佛陀在35歲之後,難道他什麼事都不做?都不動嗎?他一樣天天要托缽、天天要化緣,天天跟眾生在互動、在講經說法,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眾生不同的,就是眾生在無明的「行」之中,一個解脫者是「明行」。所以,同樣看這一件事情,有貪、嗔、痴的人看不到實相,會自以為是,以為看到的就是正確,很堅持自己的立場,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個「明行」的人,沒有貪、嗔、痴的人,他就能夠如實的反觀,叫做「如來」,能夠照見本來面目,重點在於貪、嗔、痴方面要能夠看到。

善人、慈悲喜舍、、第三節

  本節是敘述慈悲喜舍怎麼樣應用?有人來問佛陀的弟子:你們這些出家人、僧團,都是強調慈悲喜舍,你們認為外道的跟我們所講的慈悲喜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因為我們一樣有講慈悲喜舍,跟你們所講的有什麼不同呢?這時候佛陀就告訴他們:

  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舍心,為何所勝?」

  「世間法」的慈悲跟「出世間法」的慈悲,有什麼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見的慈悲喜舍,與「世間法」的行義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凈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法義分享】:修習慈悲喜舍,絕對有助於修習禪定與開發智慧。所以,事實上「慈悲喜舍」,是讓我們從「世間法」邁向「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橋樑,一方面可以軟化我們僵硬的心,一方面讓我們原來狹窄的心胸漸漸開擴,擴展到無量無邊。當一個人有慈悲心,敵人就會大大減少,再來各方面的敵對、對立,二元對立那些會漸漸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顧慮、擔憂會很明顯減少,這樣對於你的心寧靜下來,對於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緣。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助緣,你的心還有很多的顧慮,一打坐下來,還在貪、嗔的運轉,「誰欠我?誰對不起我?……」還在那裡嗔,什麼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於是打坐下來,還是妄想不斷,這樣就沒辦法靜下來。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凈最勝」如果一個人多修行慈心,對於內心的清凈益助非常大。我們原來很多的嗔恨心、很多的污垢,會因為修行慈心之後,有很大的洗滌作用。「洗滌」就能夠凈化我們污濁的心靈,叫做「於凈最勝」,可以讓我們的貪、嗔、痴凈化。「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悲心,就有助於從初禪到四禪,然後再進入「空無邊處定」。「空入處最勝」就是最有幫助於進入第五定的空無邊處定。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以此就可以類推了,你多修習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識無邊處定」。「舍心修習多修習,入無所有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舍心,就容易進入「無所有處定」。

  修習「慈悲喜舍」有助於進入四禪八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修習四禪八定,佛陀以前也修習過,但不是把四禪八定當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點著重在四禪八定,還是屬於三界裡面的初禪到四禪,是屬於什麼界?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 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 色 界」。一般眾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沒有修行或是還沒有進入禪定方面的人,雖然進入各種宗派裡面,但是還是在「欲界」,講更清楚一點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門,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還是讓人在「欲界」裡面打滾而已。

  佛教是有讓你進入到「色 界」、「無 色 界 」,問題是佛陀曾經經歷過這些,但他發現煩惱還是沒辦法斷除。當他進入深定,煩惱是可以暫時止息,但是當他出定之後,內心的煩惱、不安,還是一樣再現。所以,你進入這三界,又黏著在這裡,煩惱一樣沒辦法止息。如果有因緣,「色 界」、「無 色 界 」最好都能夠經歷過,體會到什麼叫做「三界」。當你真正體悟到「三界」,然後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 界」與「無 色 界」的「味」跟「患」,然後才能夠怎麼樣?這樣才能夠「離」啊!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9-30 04:2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03:40 | 只看該作者
「離」的力量有出來,你才能夠「入三界」,又能夠「出三界」,這樣才會成為一個解脫者。但是,不要迷執這裡。修習禪定是有助於我們進入「三界」,然而「入三界」、修深定,不是我們的目的。因為縱使你入深定,也沒辦法解脫,而是讓我們經歷過三界、體悟過三界,然後又不黏著。你要不黏著,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還沒有經歷過,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經歷過,然後又能夠看到它的「患」,就能夠「離」。至於怎麼樣去經歷?怎麼樣去看到它的「患」?以後我們有因緣會再深入實際的體悟。

  具體來講,慈悲喜舍怎麼做?我們再把第四節講完之後,再來歸納慈悲喜舍怎麼做。

  「是為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如果一個人行惡多端,沒有善惡因果觀念,他就不信解脫、生死輪迴方面,然後他就會怎麼樣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風。所以,他會親近惡知識,還是不斷在名利堆中打滾,就會找那些跟他內心相應的人,做為他的善知識。當然他就會聽聞惡法,以此就可以類推。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如果一個人能夠「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軟之心,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人天善法,就像《阿彌陀經》裡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國,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算你要生到極樂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到極樂世界,然後也是要聽聞三十七道品,完全在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裡面所講的內容。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來聽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

  一個人「具善人已」,便會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之後,就能夠聞善法。親近善知識之後,有正知正見,就能夠聽聞到真正有助於我們解脫的這些法,就是「聞善法」。聽聞善法之後,加上又有實際去聞思,於是就會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後,就會更進一步的正思惟,於是就正念、正知就會建立起來。正念、正知之後,會更進一步進入深度的實修,於是就會守護諸根,再來「便具三妙行」。

  什麼叫做「三妙行」?所謂「修行」的「行」,就是代表「三妙行」,「行」就是代表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三個「行」。「口行」就是講話,「意行」就是意念。把我們原來很衝動,很浮躁、很急躁的身體衝動,把我們原來的「無明行」,透過回來反觀、回來聞法之後,有回來實際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實際歷練,在修正、凈化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會柔軟,呈現出一種詳和的氣氛。當你的身心柔軟、詳和,就會展現出三種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三妙行」。

  所以,我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受用?有沒有真正改變?不是在裝填很多的知見,不是說懂得很多,而是學了、知道之後,有沒有實際真正受益?有沒有實際展現出來?聞正法、具足正知正見之後,就一定會慢慢展現出「三妙行」,身、口、意一定會柔軟,各種衝動都會慢慢自然緩和下來,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包括說大家現在就可以隨時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歷緣對境講話之時,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我們通常都只是急於想表達,別人講什麼,我們也不一定能夠聽到,就急於把心裡面一些醞釀的,趕快噼哩啪啦的講完了,這都是屬於「口行」的衝動。

  能不能在講話的時候,去聽到我們講話的聲調、音浪、音韻?講話的速度必須稍微緩慢一下,從原來每分鐘假設講200個字,現在減為每分鐘講180個字,或是講到160個字,把講話的頻率衝動緩慢下來,就會有空間聽聞到我們講話的聲音。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才會知道你在講什麼,不然很多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講什麼,就形成是惑、業、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家現在日常聽聞之後,平常就可以實際去做,你真的會有很明顯的改變。第一,聽到我們自己講話的聲音。再來,就是去看到你在還沒有講話之前,內心裡面已經在醞釀的念頭--急於想表達、想要去說服別人、想要去蓋過別人的「我慢」,那一種慢心,那一種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麼樣說服你,怎麼樣要洗你的腦……。

  那一種意念衝出來的時候,在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因為它有一個「意行」在先,然後才會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裡面,當你的意念在醞釀之時,能不能去看得到?再來,當你在講話的時候,能不能聽得到自己講話的聲音?這些都是實際在修行。所以,一個真正走在正法解脫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來越柔軟、詳和,越來越慈悲,這樣便具「三妙行」。一個人身心柔軟祥和下來,「便具四念處」,才能夠把四念處修好。上次有人問到: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這樣修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個綜合的應用、綜合的修行,你必須聞思具足,有正確的「知」,才會有正確的「行」。因此,四念處的修行方面,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往往只是在「世間法」的四念處裡面繞。如果聞思基礎具足,這樣就能夠把四念處修好,再加上七覺支的妥善的應用,至於七覺支怎麼樣妥善應用,以後我們的課程都會講到。四念處跟七覺支的綜合應用是進入實修,到一個情況之後,就會更具體的實際去體證到法,這時候你就會開悟--明、解脫。「明」就是會把原來的「無明」轉為「明」,「無明」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實相、對於真理,沒有實際去體證到。

  當我們的身心寧靜下來,實際去體悟之後,終於體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就可以漸漸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從一時的解脫,再來慢慢穩定下來,就是真正徹底的解脫,從初果、二果、三果這樣逐步上來,跟穩定度有關係,跟見法的深度也有關係。所以,修習「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這是非常重要。【法義分享】裡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

  具體講,慈悲喜舍怎麼用?我們一般講說「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實際的次第來講,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觀的悲,是來自於見到眾生苦,眾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眾生的苦,看到眾生在苦海之中頭出頭沒,看到世間的無常--生、老、病、死,看到眾生面對生死的恐懼、恐慌不安,這些處處都有。有的人認為在生活上好像沒什麼苦,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不知不覺,敏感度太差了,沒有去覺知到。

  所以,我們要慢慢去看,因為處處都是有天使,種種苦這些都是天使在示現,在告訴我們實相,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去看到自己的苦、眾生的苦,當你看到眾生內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樣你才會產生真正的悲心,才會真正產生慈心。你的慈心是來自於見到眾生苦,這時候如果能夠深入到「身見」也破除,你就能夠做到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定是要「身見」破除以後,才能夠做得到,因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眾生的苦是一體的,看到眾生在茫茫苦海裡面,沒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當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脫之後,回來看眾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種悲憫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發。所以,一個人要證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沒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你的身心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絕對體悟不到「無常法印」,「無常法印」只是變成頭腦上的知見理解而已,因為「無常」是一個流體,是剎那生滅的流動、流體,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軟的,就無法對得上流動的實相、脈動的頻率,於是你就沒辦法體會到無常剎那生滅的流體。

  所以,真正要證初果,一定要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生滅的法流。記得!要證初果、體悟「三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是一個生滅的法流,它是個流體、流動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軟、心僵硬,就沒辦法真正見到「無常」。因此,證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軟心,證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則二果、三果就更不用說,證阿羅漢更是不用說。我們在大乘地區,常常會聽到批判阿羅漢是自了漢,阿羅漢是自私自利……,這些完全都是錯誤的批判,都是以訛傳訛,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阿羅漢,都是因為別人這樣說,於是也跟著這樣說。

  以實修實證方面來講,你證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軟心,你才能夠證到,才能夠會真正見法。如果不是心柔軟,沒有進入生滅的法流,你所知道的「無常」,以為已經知道「無常」,都只是頭腦裡面的概念,都是哲學名相,不是真正體證到「無常」。一個人真正從二果、三果這樣上來,一定都是越來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個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沒有說只為自己的那一種自私自利。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不用說證到阿羅漢,連證初果都沒辦法到達。所以,請大家放心!不會說一個人證到阿羅漢之後,就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形成焦芽敗種……,絕對沒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脫道」上,好好從向初果、證初果……上來,將來真的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明眼人,就能夠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們本身要成為一個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這樣瞎子引導瞎子,引導到哪裡都不知道。《阿含解脫道》的課程,不是裝填我們一些頭腦知見,是讓我們每次聽聞之後,要我們實際去受益,實際去受用,實際可以去做,實際的改變。學佛就是實際每天感覺到自己在脫胎換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凈化,你凈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為什麼佛陀在世的時候,早期要證阿羅漢好像都很快?事實上,本來要解脫就不會困難,只是後來把解脫道淹沒掉、荒蕪掉了,結果大家找不到解脫道,就變成越來越困難,到後來竟然形成三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對《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經過幾個月的聞思,建立正確的聞思基礎之後,就實際的來受用,實際的來改變,實際的來凈化。

  有一位學員在聽聞課程一兩個月下來,就有很明顯的改變,讓他自己都不太認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認得他。因此,我們的聞法就是要實際去受用,實際去改變,不是裝填一些知識。慈悲之心都是要實際做出來,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夠把「身見」漸漸破除掉。當你的「身見」漸漸破除掉,才能夠真正慢慢契入「無我」。所以,不要再把「無我」當做是學術的分析、解析,《阿含經》裡面處處都有講到「無我」,從五蘊、六入處或是六界方面解析「無我」,這些已經夠多、夠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拚命再去找「無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無我」,而是要真正實際做出來。以客觀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實踐「無我」的精神,他們一般對「無我」的落實與實踐,比佛教更積極而踏實。

  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很少建立山頭,不會說一個牧師或是神父出來,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後又去創立一個山頭。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師、很多的山頭,都一直出來,抓取我的、我的弟子……,這不是在批判我們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來是屬於智慧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卻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層次的宗教型態。

  所以,如果只是口頭上講「無我」,而不是實際做出來,這樣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們今天能夠把法義好好聞思,然後慈悲真正做出來,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現無我、無私,無條件、無所求,這樣就是「為法作見證」,實際體悟佛法的精髓,然後又展現出來。你的慈心展現,處處所做所為是為世間少苦離苦,考量點是為眾生、為世間,能夠為世間少苦離苦,能夠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為個人的名,不是為個人的利。

  什麼叫做喜心呢?就是一個人能夠轉向自在、靈活取角。這裡的「靈活取角」不是為個人的名,不是為個人的利,是為世間少苦離苦。什麼叫喜心呢?「喜心」是讓我們原來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夠柔軟,當你有柔軟下來,才能夠靈活,當你柔軟下來,才能夠從正面取角、才能夠轉向,才不會一直堅持己見、堅持一個角度。就像所謂的「人生不如意之事,佔十之八、九」,其實很多是我們固執己見,台灣話講說「橫柴拿入灶」、「不會駕駛船,就嫌溪流河道狹窄」。

  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心的僵化,才會怪東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們的心很僵化,就沒辦法靈活。「喜」就是盡量一個靈活取角,凡事盡量正面取角,當你產生痛苦、產生困擾、產生麻煩,盡量往正面取角。同樣一件事情,當你往負面去看、往負面去想,所得的結果就會是負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結果就會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處處可以實際去體會、去應用,往正面、往負面的結論就不一樣。再者,要轉向自在,有一句話是「山不轉路轉」,老子觀察實相界,然後從「水」之中,獲得很多的體會,「水」的柔軟,包括我們身心的柔軟都是這樣,如果你越覺得是境界把你阻礙,這就是心的僵化。事實上,不是境界把你礙著,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衝突磨擦,所謂「山不轉路轉」,你可以靈活正面取角,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無,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就是「喜」。

  何謂「舍」?以比較粗淺的層面來講,就是能夠提得起、也能夠放得下。眾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夠提得起、能夠放得下。以更深層來說,你要能夠離開二元對立,因為這個部分很深、很深,以後我們還會再進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還沒有真正的解脫,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你也許會認為說「奇怪?我不以為然啊!我不認為啊!……」因為你還沒有去反觀到、還沒有去覺察到,也就是說你的心還很粗糙,還沒有轉細、還沒有明、還沒有凈,反觀覺察力還沒有覺察到。如果你慢慢進入到深層去看,會看到眾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包括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就算證到三果的人,都還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

  證到四果的解脫者、阿羅漢,才能夠真正離開二元對立,進入一體的世界,這方面很深,以後我們會慢慢透過幻燈片,透過一些經文,來跟大家深入解析什麼叫做「二元對立」。如果我們沒有去看到,很難跳脫出這樣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二元對立」就是不斷在分別是非、有無、對錯、優劣、大小……,目的是要怎麼樣呢?襯托出己大人小、己優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說自己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認為是別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別人就不是,「異於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大家要慢慢去檢驗、隨時去檢查,以後我們另外會更具體來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們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給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時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夠完全放得下,才能夠得到無限,你能夠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實上就是這樣,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擁有的,你就得不到無限。包括生命深層的「自我」,如果不能夠大死一番,你就沒辦法「不生不死」,這裡已經是講到很深層的「舍」,包括說我的財產、我的種種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卻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三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三果的人,還是放不下生命,還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結」還沒有斷。

  「五上分結」是已經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對這個「自我」來挑戰。唯有最後的「自我」能夠大死一番,才能夠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後我們都會再跟大家來分享這方面,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實際體證到的。

  以上就是漸漸把解脫的方向確立出來,要清楚知道什麼是究竟解脫的方向,這樣才不會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夠有助於斷我們的貪、嗔、痴。記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檢驗得到自己有沒有在進步?如果你的修行無助於斷貪、嗔、痴,就是在「世間法」。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門的修行,但是每天在歷緣對境裡面,還是在貪、嗔、痴的世界裡面繞,這樣你就要重新檢討反省自己:我在歷緣對境這麼認真修行,這麼認真在念佛,這麼認真在持咒,這麼認真在打坐,為什麼我一下座、一離開禪堂,又是貪、嗔、痴再現?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種種方便法門,沒辦法讓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來檢驗自己的貪、嗔、痴,來斷除貪、嗔、痴,那麼都是在「世間法」裡面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檢驗標準。但是我們說要斷貪、斷嗔,先要知道我們的貪、嗔就是來自於「無明」,對實相沒有清楚認識,才會在那裡貪、嗔。所謂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了悟實相真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08: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chico 的帖子

"有慚愧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0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co 的帖子

認清自己不容易啊.

不過,現在看到特蕾莎,總感覺不對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0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chico 的帖子

突然之間靜下來,人生有更多樂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09:1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感覺多看這樣的貼總是有收穫的.

前幾天還感覺個別人不可理喻
昨天卻突然有了很深的同情

阿彌陀佛.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你要著急看,連接在這: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index.html
共36 章。我覺得他講的不錯,對我有幫助。
他用淺顯的語言,講清了「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大道理。啟發很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chico 的帖子

謝謝chico

俺收藏啦.

十一長假不打算出門擠人群,在家裡好好修行一下

剛才見一說講禪定,

我只試了一小會兒,就感覺雜念不斷.

那真是個功夫.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1:35 | 只看該作者
第3 章還沒看完,人為什麼痛苦?非要在「無常」當中抓「常」。一點要在念念遷流變化之中,執著個恆常不變的東西。
我們沒法不讚歎老祖宗的智慧「易經」。我們的祖先確實有智慧。「易」,遷流變化,而且把易研究通了。可惜自己看不懂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chico 的帖子

你們看得太深了.

俺是帶著世間的萬象看講解

好象一個個的都能解得開,所以就當成看明白了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1:41 | 只看該作者
凈空法師講隨順自然規律生活就自在。自然規律啥東西,易嗎,無常嗎!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難怪孔夫子,隨心所欲,而不越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chico 的帖子

人無貪念,就會自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1: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別小看自己。你才接觸幾天佛教的東西。說實話,你的確比我有悟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chico 的帖子



不是俺有悟性,
是因為俺不研究路標本身

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滿足了 .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