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金剛經》思解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0 06: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讀頌《金剛經》多年,也寫過多篇有關讀經的感悟。但至今讀經仍有許多地方不能深解,自知這是由於自己無明障重,小根小器所致,因這部經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但我以為不解並不要緊,只要將不解之處揣在心中,處處用心,必會桶底穿破,自見一番天地。我多有如此體驗,隨拈幾束告知同修,或許有助於人。儘管這其中的領悟並非透徹,也不一定準確,然而這種方法我以為確有可取之處。
  《金剛經》中說:「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對此我久思難解。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豈不怪哉!是神通還是其他?一日陪夫人進金飾店,夫人進店后在櫃前觀看各種飾品,我抬眼四顧店內,金碧輝煌,飾品更是琳琅滿目,金光耀眼,使人眼花繚亂。此時我心中猛然生起久揣在心中的那句經言,哦,我明白此金飾店儘管品種無數,式樣繁多,但我卻皆知。何以故?戒指非戒指,故名戒指,項鏈非項鏈,故名項鏈,一切飾品都是黃金所作。佛觀世界眾生之心,豈不如我觀見首飾店飾品一般。難怪《金剛經》中如是表述:「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佛在《金剛經》中多次說到,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這也足以使人發楞。一部近萬字的經典,怎麼只要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便有無量功德,那麼通篇經說了那麼多的理義又有什麼用?豈不是白說了。疑團放在心底,好幾日都不能釋懷。一日在誦《金剛經》時,疑團生起,帶著疑團讀經。讀著讀著心底忽然一亮。一部《金剛經》道來說去豈不全在一個相字上著力嗎,佛與眾生豈不恰如一相之隔嗎。捅破這一層相牆,佛與眾生豈不一體相通。展眼望佛學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也就是這個理,如來只不過變著各種法,通過各種比喻將這個理告訴眾生。若是眾生都能受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不與佛相同。難怪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如來確確實實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金剛經》說:「若善男子善女子,能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看來,受持讀誦此經是能消業的,真能消嗎?如何消?頗叫人有些費解。
  按佛理而言,有業即有報,業在未形成果報前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但佛為什麼又教誨我們讀此經能消業呢。這豈不自相衝突,自我矛盾嗎?此疑久置心中放不下,時不時要從心底生起來,叫我思考。忽有一日心中一亮:業是什麼,業是眾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業相,生命是業,世界是業。若受持讀誦此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得佛知見,業尚何存,豈不消也。此時也記起一句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來此教確是真諦。
  佛在《金剛經》中一再強調自己沒有說法,也未得法,而且說他自己往昔在燃燈佛所也無法可得。這就有些使人犯難了:無法可得,何以成佛?佛在經中明明白白在向須菩提教授般若多羅密法,還叫其「汝當奉持」。然而又再三強調自己沒有說法,而須菩提也一再呼籲自己無法可得。這實在有些叫人不好思議。
  一日與家人一道去郊外遊玩,獨自一人站在一山莊的草坪之中,近看草坪有如綠茵,抬眼看草坪前有一水塘,塘中有幾隻水鳥點水飛過,舉目遠望,山巒重迭,藍天白雲,虛空無限。這抬眼收目,一遠一近,一高一低,真是一處一景,變化無窮,然自己那能見的靈性卻始終未變,只不過境來應物、境去不留。這一悟頓時感到通體明亮,無拘無束,融入虛空,真乃不可思議。後來自己反思,此境此時有所得嗎?實無所得。這真是得者不得,不得者得,得也不得。如來所教,確實是真實不虛。

劉先和
摘自《浙江佛教》2006年第2期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20 06:51 | 只看該作者
析 「人 無 我」
  造成眾生苦痛的原因在於實「我」計執。我的定義是常一主宰,從我(妄執)的本性說,我是樂的,從我所表現的作用說,是自我作主,由我支配的權力意志。我到底是什麼?從凡情所執的我來說,不外乎「即蘊計我」、「離蘊計我」二類,一般所說我去、我拿、我喜歡、我想像、我作為、我認識等等都是不離自己的身心——五蘊。所以一般的我執都是執五蘊為我的。但是五蘊是和合體,且又是生滅無常的,苦的,這與「我」的定義是常一的、主宰的、樂的正相矛盾。因此,說五蘊就是我,從理論上是講不通的。
  我們可以具體地分析一下,色、受、想、行、識五蘊到底有沒有「我」。所謂色即是物質的根身,這根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成分和合構成的。分別具有「堅」、「濕」、「暖」、「動」的性質。如骨肉臟腑、血液、體溫、氣息等即為四大種所造色的體現。地大成分構成堅性,故有任持的作用;水大成分就有濕性,故能凝聚不失的作用,火大成分就有熟變作用,風大成分能起運動作用。四大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基本分類,可以說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四大遍一切物質界,彼此融會和合構成物質。人之色身也是如此。一旦這四大離散,色身也就壞失。如人死後,氣息沒有了,血液也停止循環,體溫也就不存在了,接著津液離散,皮肉腐化,剩下一堆白骨,終究也要化為糞土,歸還大地。故色身無「我」。
  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心裡活動的精神現象,心理現象不如物質現象那樣容易了知,要自己從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佛觀察心理的主要活動分為三類:一受蘊,在我們與外境接觸時,內心上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如接觸到可意的境界時,內心起一種適悅的情緒,這名為樂受;接觸到不可意的境界時,內心起一種不適悅的情緒,即是苦受。另有一種非可意非不可意的境界,使人有一種不苦不樂的感覺,此名舍受。把一切所領納的精神作用合起來稱為受蘊。二想蘊:想是在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起的認識作用,凡舉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對於外境的了解、聯想、分析、綜合都是想的作用,把一切構划聯想、概念合起來成為想蘊。三行蘊:行是造作的意思,與外境接觸時,內心生起如何適應、改造等的心理活動,依之動身發語而成為行為。行是意志的,以此執行對境界的安排與處理。其他的心理活動,凡是受、想所不攝受的都可以包括在這行蘊里,把一切內心的活動,善惡的行為歸納起來為行蘊。四識蘊:也是心理活動,是以一切內心的活動為對象的,就把主觀上的受想行等客觀化了,於此等客觀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別認識的作用。識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主觀力,一方面即是受想等綜合而成為統一性的。把各種心識合在一起成為識蘊。
  通過以上分析,若沒有外境,內心的精神活動就生不起來。所以能起內心的活動,是因為有許多條件和合而成的,離開條件,精神的獨一實在性就不可得。在這五蘊當中找個自我是沒有的,有的不過是物質與精神現象所起的協調作用而已。若離此五蘊想找一實體的自我,是找不到的。身體是色,身心上的苦樂感是受,認識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別統攝一切心裡活動是識。除此各種活動以外,還有什麼是實體的自我呢?佛為破眾生實我計執,故說五蘊無我。有部學者以為佛說五蘊無我,這個我雖是無的,而五蘊法是有情組成的元素,是實有,這是不知佛所說的密意。我執雖然除去,法執又轉深,因此說「五蘊皆空」。五蘊中的自我固不可得,五蘊法的自身也不可得,因為五蘊法也是由因緣而存在的,由此所起的作用和形態都不過是關係的體現。如果五蘊的某一點是真實的,那末這就是我了。事實上真實的自我不可得,故五蘊皆空。但這種體現、作用與形態雖空,而幻有的作用還是存在的。如五蘊和合的身心有動身發語的作用,有身軀四肢寬長的形態存在。
  離蘊計我,這是其它一般宗教主張的,他們認為除五蘊外,別有是常是樂的微妙而神秘的我。有的說我與五蘊是相屬的,以五蘊是屬於我,是我的工具。我利用足就能走,利用了眼睛就能見,利用意識就能明了認識。有的說是相互存在的,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五蘊比我大,我就存在於五蘊中。這些離蘊計我的主張,若以正理推求,決不能成立。因為離開五蘊就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而眾生執我,都是不離身心自體的。離蘊有我,那麼這個我不但支配自己的身心,而且也可以支配他人的身心。這個我不僅是一身,而是多身了。事實上這樣的我是不存在的。個人身心活動不能帶動他人身心的活動,故離蘊亦無我。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假名施設而已。我本不出這二類,後來佛法中的犢子等部,執有「不即蘊不離蘊」的不可說我,這是誤解世俗的施設我為自相有,「執假為實」的分別妄執。
  眾生的苦痛不外內外兩種,屬於內自身心的,如生老病死等,屬於外界引起的,如愛別離飛怨增會、求不得等。這一切的苦難,根源都在眾生把自己看成實有體性,大至一國,小至一家,互相鬥爭,苦痛叢生,這都是由於不能明白無我的道理。於是不惜犧牲他人以滿足自己。我這樣想這樣做,你也這樣想這樣做,於是彼此衝突,相持不下,無邊苦痛就都跟著而來了。若知一切法都是由於條件和關係而存在,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依賴而生存,則彼此相求,彼此相助,痛苦也就不生了。總之,若處處以自我為前提,則痛苦因之而起,我執為出生一切痛苦錯亂的根本,由此眾生在生死中輪迴不息。若了達諸法性空——無我,則苦痛自息。


摘自《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09:55 | 只看該作者
有了我之後人苦

想放這個我時人還是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4
有無 發表於 2007-9-20 10:5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9-20 09:55 發表
有了我之後人苦

想放這個我時人還是苦.

  
  什麼是「我」?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1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有無 的帖子

佛教說的那個我是什麼我解釋不出來
按俺自己的理解,"我"是給自己的一個定位.而這個定位又來自於對物質世界的過度追求.

比如說,沒車沒房時想買車買房,有了車房又要更貴的車更大的房.並認為,這是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
簡單的說,就是用物質來衡量世界,並根據這個定位自己.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6
有無 發表於 2007-9-20 11:10 | 只看該作者
  
  那麼換一個角度:這個「我」,是本來就有的,還是本來就無的?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1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有無 的帖子

俺感覺這個"我"是原來沒有的.

所以要把這個"我"去掉.

只是,由簡入奢易,反過來,難.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8
有無 發表於 2007-9-20 11:25 | 只看該作者
  
  你是說:這個"我"是原來沒有的,現在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1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有無 的帖子

首先聲明,這個對"我"的理解不代表佛教的觀點

僅是個人從佛教中領會到的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

所以,在當前的理解範圍內,這個"我"是原本不存在的.

不過,您如果較真於佛教本身的語彙,對不起,俺沒興趣.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829

帖子

2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5
10
待宰的羔羊 發表於 2007-9-20 1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你說這個的時候,我想到, 為什麼我們在學習方面, 經常沒這種動力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1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待宰的羔羊 的帖子

賣一點俺不知不解的東西吧,
當老師之前要經過上崗培訓,
馬馬虎虎聽了幾天教育心理學
其中講過學習動機的事情.

更具體的記不得了,但當時老師舉了個例子,說為什麼學生沒有學習動力.
他說,你看,現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卻不是因為知識本身讓人快樂而學習.
因此,學習成了一種外部的動機.
當這種外部的刺激消失或者是對這個外部刺激無興趣后,人就不喜歡學習了.
因此剛進大學時,多數的本科生會比較茫然,不知道應該幹些什麼.

至於解決的辦法么,全是大口號,你就不用再聽了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829

帖子

2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5
12
待宰的羔羊 發表於 2007-9-20 1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確實.....我僅有的一點動力就是我現在想知道OS的原理和構架, 所以還在學OS的東東.別的我都不學了.....
vicar, we didn't know what sin was until you came to the parish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20 1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待宰的羔羊 的帖子

興趣是一個好老師.

有時,當興趣暫時因為過程的不見曙光而消失時

信念就變成重要的了.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