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潛規則多了 文化圈就爛了

[複製鏈接]

239

主題

728

帖子

33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dchildren 發表於 2007-9-17 2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別以為潛規則就見不得光,事實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當潛規則大行其道,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那還叫秘密嗎?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作家石鍾山前些天在博客上大肆抨擊文學藝術界的賄選現象,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石鍾山提到:「每一屆各種獎項評選前後,最忙碌的莫過於評委的手機和銀行卡了,評委們的電話費增加了,銀行卡數值的增長速度也是很快。」這事看上去太「微不足道」了,對比那些形形色色的官場腐敗,專家評委們撈點小錢,又算得了什麼?就連石鍾山自己也說:「這種現象圈內圈外的人都知道」。

  這話裏多少透露著無奈。但是,大家心知肚明,並不意味著這種現象符合正義原則。大家都懶得再說,更不說明它就可以招搖過市。所以,不妨順著石鍾山先生的話頭,談談此事。

  當然,就此大談文化賄選的危害性,那也太書獃子氣了。潛規則對社會體制(不僅是文化領域)的破壞力,只要看吳思先生的相關論著,也就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領域出現賄選現象,根源就在於專家、評委們的文化話語權沒有受到有效制約。市場主義盛行是文化賄選的思想土壤,而權力與權利的不對等,又為權力尋租創造了空間。顯而易見,除了道德自律,幾乎沒有什麼明文規則,可以捆住一些評委貪婪的雙手。而那些參選者,也不得不為了滿足評委的貪慾,往他口袋裏塞錢。

  還有必要區分的是這種文化賄選的兩種類型。這在石鍾山的文章裏也有提到。他說,這種事情如果是民間或行業類的獎項也就罷了,「更有甚者,竟將這種評獎的潛規則波及到了一些政府的獎項,變相成為政績和業績。」可以看到,前者是一種「評獎經濟」,充其量是一種不道德的市場行為;後者則涉及公權力運作,可以稱之為「文化腐敗」。而「文化腐敗」不僅和公權力運作密切相關,由此還必然出現浪費、侵佔公款等行為,從而傷害了公共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評委們伸手拿錢就不是什麼微不足道的事情了。一旦評獎活動與公權力掛鉤,其危害性並不小於其他領域的腐敗行為。2004年底,南方某市發生過一場「強推電影」的鬧劇。該市有關部門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初中學生安排在上課時間,自費購票觀看一部電影。而人們發現,該部電影的女主角就是該市某領導的女兒。這一通過行政力量安排大家看電影的舉措,由此倍受質疑。

  更有趣的是,這部電影改編自這位領導女兒的小說。而這部作者自稱為「練中文」的小說,居然獲得大小不少獎項——其中包括全國年度優秀暢銷書、全國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省新人新作獎、、市青年文學獎。就在電影公映階段,這部小說還獲得被稱為「最具權威的四大文學獎項之一」的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不無湊巧的是,當年這一評獎活動,就在作者所在的城市舉辦。這一切,讓人不得不懷疑那些獎項的公正性。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此番石鍾山的態度令人激賞。他說,自己之所以站出來,「首先我覺得自己還是正直的人,有責任的人,同時,又是這個圈內的人。為了讓圈裏圈外都乾淨一些,我說了,也做了。只有乾淨了,我們才能在圈裏多玩幾年,如果有一天,圈內圈外都爛掉了,想玩都沒得玩了」。程式正義當然是遏制「文化腐敗」的主要力量。但在相關制度失效甚或規則缺失的狀況下,輿論的監督作用就尤顯重要。換而言之,有一個人站出來,公開拒絕文化賄選、反對「文化腐敗」,文藝界就少一點污濁混水,也就多一分正義的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魏英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