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學界怪現狀:于丹丟了自己賴別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9-13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yinianzhiji   活力新兵    http://bbs.phoenixtv.com/fhbbs/viewthread.php?tid=2779662

#1發表於 2007-9-12 09:17   
文/薏怠

  近日,于丹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表示,今後她將迴避媒體的採訪,希望能離開輿論的漩渦,回歸學者的身份。在上海書展期間,于丹收到了不下20家媒體的邀請,但是她拒絕了大部分的採訪。于丹說今後將在媒體上少露面,「我現在很希望大家忘記我,我希望大家記住我做的事,忘記我這個人,因為我需要一種安寧的真實」。于丹認為,「媒體有放大作用,但是放大後會帶來喧囂。我不愛這種喧囂,所以我在慢慢淡出,我想做個單純的大學老師。現在的願望是儘快逃離媒體的漩渦,回歸學者的身份。」從2006年開始,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上陸續講了7集《論語》、10集《莊子》,在全國迅速走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媒體把于丹冠上了「學術明星」、「女易中天」、「學術超女」等稱號。「我不是娛樂圈的,我是個學者」,于丹澄清。

  從看到于丹的第一天起,我就是把她當學者來看待的。只不過就是,就她宣揚的東西,跟上和超越了社會,還是在拖社會前進的後退而言,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仍沒有把她當成娛樂人物,直到今天還當她學者。然而,講儒學,講著講著,于丹體味出了「我不是娛樂圈的,我是個學者」,倒是令我沒有想到。

  那麼,于丹走紅全國,有了「學術明星」、「女易中天」、「學術超女」等稱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把她看成娛樂圈的了嗎?上檔次的有易中天比著,不入流的有超女比著,于丹夾在易中天和超女之間,而且顯然離易中天近,離超女遠,所以明擺著誰也沒有把她看成娛樂圈的。即使媒體熱追,有炒作的意思,也是奔著她的學術造就去的,而和追歌星、影星、體育明星等兩樣。

  「我不是娛樂圈的,我是個學者」,是于丹自己的感觸,更具體的是于丹現在的感觸,跟幾月前、一年前的感觸別一番滋味。如果說于丹現在的感觸是良知的話,那麼她此前的捲入媒體旋渦就是一個「不理智」了。因為,路是她自己走的,雖然有《百家講壇》的設計但是仍然取決於她個人走不走和怎麼走。再後來,于丹出了幾本書,還到書店去簽名售書了,並且任由媒體炒作了。這一步又一步,能說不是于丹當時當地的理智?

  易中天的觀眾和讀者不比于丹少,可易中天沒有感覺到自己被當成娛樂圈的了,事實上也沒有人把他當成娛樂圈的。但是于丹,卻感覺到了。他倆走到今天,有了截然相反的感觸,關鍵就在於丹走著走著自己把自己娛樂化了,怪不得別人,人家易中天則沒有把自己娛樂化,還是學者有個學者的樣。我見過於丹的好多個形象,但是至今最令我難忘和噁心的,倒不是她在電視上和書上的不經意的走型,而是她拜孔。4月21日上午11時,白衣黑裙,于丹肅立在孔子墓前,臉上沒有了招牌式的微笑,代之以少有的莊重肅穆……在孔子墓前,完成了她孔子故里的朝聖之旅。之前,于丹還在孔子研究院參加了「于丹工作室」揭牌儀式,受聘為孔子修學旅遊節形象大使、濟寧旅遊形象大使。按理說,以于丹對孔子的信仰程度,既然學者就應該有學者獨到的拜孔方式。但是,看看她與當地官員並排站立,聚焦於閃光燈和攝像機下,特意拿個樣,當時心裡有多大成分在想著孔子,就留下了問號。

     「既當***又立牌坊」,是中國文化人幾千年不朽的里程碑。現在,于丹講述的儒學脫胎於《論語》、《莊子》,但又跟以前的《論語》、《莊子》多少有點不同,加上了「與時俱進」的含義。如果單從學術上,以學問對學問,于丹不服她在拖著一輛破車亂跑,尚且有說服力的話,那麼她對自己的這種孔子墓前的一本正經和書店前為了金錢眉飛色舞地簽名售書,應該汗顏了。反正,越來越多的世人看清楚了,于丹也有表裡不一的時候。

  學者追名逐利,不是單發生在於丹身上,也不是自於丹開始的,已經有好多年了。一些專家、學者,課堂上的身影少了,文章和著作少了,然而各式各樣的會議、論壇、慶典等上卻能夠見到他們。放下了學問,原因就在追名逐利,為了出名,為了賺錢。流風所及,泥沙俱下,追名逐利的學者和追名逐利的學者之間還有時候翻臉,相互打壓,目的就是揚自己的名,賺自己的錢。于丹紅火起來,大賣其書的時候,有人寫了一本《喪家狗——我讀〈論語〉》,也大賣其書,就是一個明證。

  學者,做學問,夠活一輩子了。但是,有的學者刻意了追名。名,對一個學者,重要嗎?重要,好名是一個學者一生的靈魂。朱自清,由於高風亮節,還有很多人懷念和崇拜。不過,人家是淡薄名利。相反,不論多大的學者,一旦追名逐利,追商業的名,逐商業的利,就有銅臭的味道了。據說,有的教授竟然連縣一級的項目論證、慶典等也參加,之所以屈尊,為的就是拿那個幾萬元、幾千元的出場費。于丹從課堂講學,到《百家講壇》講學,再到出書,又到出席各式各樣的儀式,就是掉進了這種商業炒作的旋渦之中。

  于丹口口聲聲「媒體有放大作用,但是放大後會帶來喧囂」。殊不知,沒有了輿論的這種監督,提醒一下,得有更多的人丟了自己,越陷越深。

  今天的于丹,名出夠了,錢賺足了,提到要淡出了,到底是清醒還是夢話?不能她一說就輕信了她,還得看她今後怎麼走。

  (特別聲明:本人作品均為原創,除本人直接網路發表外,未經允許,任何人、任何媒體不得轉載,違者高價賠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6: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