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中國男女近年仙逝主要原因

[複製鏈接]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5-9-17 2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JM) 有幾篇與中國公共衛生有關的論文,摘要如下與君共賞。脫離臨床多年,紙上談兵在所難免,還望專業人士不吝賜教。

該文作者來自中美權威機構與院校 (醫科院-協和, 安貞等及 Tulane 大學醫學院 -位於新奧爾良, 美國南方四所 top 醫學院之一,和霍普金斯醫學院). 資料來源於長期大規模追蹤性調查, 且統計嚴謹。

主要原因:心臟病,癌症及腦血管疾病
預防:控制高血壓,戒煙(危害男大於女, 城大於鄉),運動和改善營養(農村)

主要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病。

主要癌症:惡性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癌。

飲食:除了遺傳,環境,地域和職業等因素外,個人飲食習慣亦舉足輕重.肝癌-減少或避免飲用烈酒;食道癌-避免過熱湯粥 (河南林縣等的教訓)。口腔-減少辛辣食物攝入 (台灣的教訓-過量檳榔和辣椒,NEJM);結腸癌-每天吃一個蘋果。

US Surgeon General and DHHS 推薦(July, 2005)-飲食多樣化

運動:近年臨床研究證實(NEJM),中老年人最好的運動方式為慢走和慢跑,而運動過激引起的肌肉與膝關節損傷很常見.吾之愚見,最好練太極拳,心腦同一,動靜結合。

通過該文的歷史對比,由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主要卒因已從貧窮病(傳染病等)轉化為富貴病(心血管疾病).各項指標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警示:本文取樣於40歲以上人口,若君界不惑,充分利用保險之免費年檢實乃明智之舉。

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full/353/11/1124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9-18 04:5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無名老師提醒大家愛惜自己身體,很實用的信息。祝無名老師中秋快樂!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5-19 20:45 | 只看該作者

生命在於運動

近年有幾篇論文(自然神經科學等,Nat. Neuroscience) 探討了運動對神經再生與學習記憶的促進作用(由於已經高度分化,中樞神經系統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 僅僅局限於大腦的兩個結構,部分腦室和海馬 Hippocampal-齒狀回 DG). 雖然目前諸理論模式還處於探索完善階段, 但看來方向對路. 生命在於運動, 只要適量受益無窮, 有些東西寫起來分寸很難把握, 諸位若有見教或問題盡可討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Blue Ivy 發表於 2006-5-19 23:11 | 只看該作者
要學習科學的生活方式: 注意飲食, 適當鍛煉, 保證休息和睡眠時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730

帖子

17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0
5
招財貓 發表於 2006-5-21 04:05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不如美國人喜歡戶外運動和鍛煉身體,這一點特別需要注意和加強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2-17 23:20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漫談

近來自然等專業期刊和主流媒體都在討論一件事情, 頭牌藥廠的一項大規模藥物臨床試用叫停. 雖然具體細節還不太清楚, 可能是由於少部分人的血壓升高導致死亡過百(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其另一種明星產品專利將於數年內過期, 去年銷售額120多億美元, 用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 王曉東老闆的諾獎即與此相關 Medline: LDL and disease). 一時股票降價公司裁員1萬人(10%). 在大部分的經典藥理學教學或參考書的序言里都會有這樣一句話: 是葯三分毒. 有一位諾獎大師不管有多忙, 但每年醫學生的藥理101事必躬親, 一絲不苟. 他認為如果有學生沒有認識到用藥的重要性和掌握其基本原則, 那就是他的嚴重失職. 諸位每天打開電視恐怕都會見到一些藥品廣告, 有時還有醫生現身說法. 關於是否應在大眾媒介播放醫藥廣告一直有爭議, 前幾年有一位剛剛卸任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到處演講, 大聲疾呼: 讓沒有受過適當專業訓練的大眾建議醫生開某種葯實在是滑稽之至, 起碼是不太嚴肅. 雖然本人並不同意她的一些觀點, 但還是 覺得有些提法很有新意. 這位學者認為有些品種沒有顯著療效, 而且有些新葯並不見得比同型老葯好得到哪兒去, 只不過是藥廠為了取代專利即將失效品種, 保住利潤的權宜之計. 有時候有的頭條新聞會報道某葯有奇效, 但隨後又被質疑. 最近有兩個例子都很有意思, 其一為近兩年葡萄酒業大力宣傳的喝紅酒有利於健康, 並輔以相應數據. 而最近哈佛與NIH合作的一篇自然論文卻指出, 實際上欲達奇效您得每天喝100瓶. 而近年應市的藥物平均開發成本近8億美元. 另外一個例子是幾周前回家路上聽的NPR現場採訪, 有一位人物信誓旦旦, 口若懸河, 說得是有些海鮮重金屬含量微乎其微, 您儘管放開了招呼, 而有備而來的記者來了一句, 據查這研究經費來自還海產協會, 這場鬧劇只得不歡而散. 本人愚見, 適量吃海產並無大礙, 人類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有些適量刺激亦有益處. 據法醫與毒理學研究, 早期巴黎街頭工作者的面色慘白即與自服微量重金屬有關(慢性砷中毒).

若有大礙最好求醫, 不過本人一般頭疼腦熱從不吃藥. 前天見到一份統計材料, 近年隨著更年期雌激素替代療法的降溫, 乳腺癌發病率有所減低(去年曾向一位UCSF的大牌婦產科醫生討教過, 她主持過幾項大型臨床研究). 日常吃鈣片維生素還是有益的, 不過宜適可而止, 否則既使是比較安全的水溶性維生素(C, B 等)吃多了也不過就是全都便宜了茅房了.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6-12-19 16:2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87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1
7
tygzren 發表於 2006-12-18 15:3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大師的<用藥漫談>.葯有三分毒,不可不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138

帖子

4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42
8
mnx5488 發表於 2006-12-21 1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138

帖子

4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42
9
mnx5488 發表於 2006-12-22 2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10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2-23 20:38 | 只看該作者
不敢, 多謝諸位賞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11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2-1 21:55 | 只看該作者

失眠

剛剛讀完李大夫回憶錄, 本人不懂政治, 只能就原文中的醫學問題討論一下.

書中提及老人家晝伏夜起, 長期失眠及一些用藥細節, 李大夫當時竟然敢用葡萄糖充數(安慰劑), 而且還真見效. 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生物節律, 入睡時間因人而異, 特別是時間窗口, 有些睡眠效率較高的人可以在睡意來臨時幾十分鐘內有效入睡, 而有些人窗口只有幾分鐘, 稍縱即逝. 睡眠窗口大多隨年齡增長而縮短, 故很多老人入睡困難, 所以"小睡大補"不無道理. 鎮靜催眠葯的應用範圍很廣, 但分寸不太容易把握. 古今中外殊途同歸, 都是從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入手. 但藥物用久了就會打破生物體內的內源性物質的動態平衡, 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和副作用就產生了耐藥性和成癮, 如有些受體通過減低密度或亞基變異減低對藥物的敏感度. 適者生存, 在長期的遺傳與進化中各類動植物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代謝系統, 在東京、廣州、北京等地都有海鮮館兒經營毒魚-河豚, 而且價格不菲, 若處理不當人類食用這種魚會產生嚴重的毒性反應亦或致命, 東京有一句俗話就叫作"拚死吃河豚", 媒體時有名人中毒報導. 吃這種魚口腔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大概與湘蜀菜的麻辣感近似, 而有些海蛇、蚌類及魚類卻以河豚魚為食, 可安然無恙(神經毒素的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 一位美籍日本學者進而發現了河豚毒素對神經心血管及肌肉的作用機制( 鈉離子通道阻斷劑-河豚毒素).

另外書中提到了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 老人家諷刺李大夫那點兒歷史知識都是從戲劇里聽來的野史、演義, 所以這位醫生開始系統性的涉獵史書. 寫希特勒啤酒館時順便讀了一遍我的奮鬥(以前只讀過中文版), 在英文版的序言和其它幾篇文章里, 幾位學者對其文化層次、語法及遣詞用句的習慣進行了傳統與現代分析(計算機歸納、統計), 發現其知識大多來自奧地利地方戲劇, 語法極其混亂辭彙量亦有限. 近幾年國內出了不少著名傳統藝術家的回憶錄, 其中有幾位亦提及基本歷史、文化知識來自戲文(新浪讀書有節選). 李大夫自嘲為開業的萬金油醫生, 放棄了喜歡的外科專業, 不過能對全國各科名醫水準了如指掌, 功夫也不潛.

另外書中有些細節不對, 八大處(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不包括卧佛寺、碧雲寺. 兒時經常去八大處爬山, 記得大概兩個小時就能轉一圈兒, 而卧佛寺、碧雲寺相距較遠. 印象最深的是二處的清泉茶水和巨大金魚(鯉魚變種, 當時號稱長壽之最)和七處的泥塑金身(老和尚圓寂後作防腐處理、泥封).

書中提及口腔科會診有誤, 當時只有口腔系, 沒有學院.

這本書史料豐富, 可讀性強, 但缺憾也不少. 以前在南方一個台灣文化中心一下子借到了幾個版本的蔣公傳記, 加上在國內讀的"金陵春夢", 一共是六種, 作者從作家到衛士、秘書、親屬、故舊, 演義、親歷林林總總, 總能悟出點兒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12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2-5 21:09 | 只看該作者

洪水猛獸

The alchemist's symbol for arsenic is a menacing coiled serpent, and perhaps rightly so. The element of arsenic has certainly earned a great deal of infamy from the reign of the Borgias to the novels of Agatha Christie, and in more recent times as a toxic contaminant of drinking water. But the symbolic serpent also coils around the staff of Aesculapius, an international symbol for medicine; arsenic the poison is also arsenic the healer

這段話摘自美國科學院網頁-中科院陳付院長, 上周聽了他的一次演講, 很有意思, 基本內容以其2004年當選外籍成員時的就職演說為藍本, 再加近年來的研究進展. 首先陳博士糾正了介紹中的細節, 特別申明上饒醫專當時是培養鄉村醫生的地方(主持人為一位華裔學者, 因發現某致病基因獲總統獎, 近年還發過自然遺傳等佳作). 演說的主線為急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型診斷等)及其藥物治療, -砷化合物(三氧化二砷) 、維生素A和冬蟲夏草, 砷中毒是個老話題, 砒霜是一種經典的毒藥,殺人、滅鼠、除蟲都好使. 古人用各色銀餐具就是為了讓客人放心(砒霜接觸可以使銀器表面迅速變黑), 電視劇水滸中武大郎中毒那一段兒就演得惟妙惟肖, 一定是有高人指點. 而近年法醫學雜誌上還為拿破崙的死因爭論不休, 根據其頭髮分析, 可能是慢性中毒而且是間歇性的, 一種說法為該島非常潮濕, 雨季害蟲肆孽, 而當時大多用砷製劑殺蟲.

陳博士用的是極低的劑量(微克水平), 而且是用於存活期短的病種. 在FDA的藥物審批作業程序中, 對類似藥物的長期毒性資料的要求也有所放鬆. 藥理學的兩大分支分別為藥效學與藥物代謝動力學, 前者是研究藥物對人體的作用, 而後者為探討機體對藥物的處置. 舉一個例子, 在現代醫學實踐中, 如神經、精神兩科, 在癲癇及精神分裂症的控制上用藥劑量較大, 故每天都要監測患者的血尿濃度, 以便隨時調整劑量. 在著名藥理學參考書中(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By Louis Sanford ( Goodman, Alfred Gilman, 名字有點兒亂, 因為這位大師獲諾獎後事情太多, 主編的位置就讓賢了. 而這本書是其當年從老爹手裡接下來的, 業內同仁一般將其稱作"聖經')附錄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常用藥品的葯代動力學參數.

又扯遠了言歸正傳, 總的感覺是其思路不錯, 獨闢蹊徑, 理論與臨床有機結合, 療效顯著. 以前實習在血液病房呆過, 記得就沒見過幾例成功的, 夜裡有病孩兒逝去, 護士長總把去太平間的差事派給咱, 不過在那兒供職的兩位均是見過世面的主兒(49年以前, -剛出國時參加美中友協某分支春節聚會, 因提及"解放后"這個詞 一位在京城長大, 溫文爾雅, 出身新竹清華的大公司資深工程師面有不悅, 還問咱是不是黨員, 從此遂改口), 聽的段子貨真價實, 保證沒有演義, 而且遇到好事兒(疑難病例、名醫會診)護士長首先想到的準是敝人.

周末讀了血液病進展及陳博士近年的論文, 大多發在血液病的主導期刊(Blood)和美國科學院院報上(PNAS). 中央駐滬研究機構及上海諸藥廠有機合成及藥物開發均有一定基礎, 如能充分利用, 強強結合, 定將錦上添花, 更上一層樓。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2-7 18:1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531

帖子

11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13
hjm00600 發表於 2007-2-7 11: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1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5-18 19:15 | 只看該作者
昨天聽了一段兒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紐約市衛生局長的採訪. 自從反式脂肪禁令發布以來, 反映強烈仿效的也不少, 自七月一日起上百位檢查員將對所轄的24,000家餐館進行檢查, 前三個月只警告不罰款, 一年後禁令範圍將從目前的煎炸、塗抹擴大至烘烤類食品. 記者問及有些業主表示將用動物脂肪替代, 這位醫生出身的官員表示, 在找到理想油源之前只好兩害取其輕. 另外關於逐步標明熱量值的規定阻力也不小.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5-18 19:2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47
1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9-12 21:00 | 只看該作者

古葯傳奇

昨天下午新到的自然醫學電子版( Nature Medicine) 有一篇醫學新聞提及陳竺博士的工作, 作者是個中國通(David Cyranoski; 常駐東京負責亞洲組稿), 文中簡述了三千年來砷化合物的應用, 從梅毒治療到控制失眠. 砷為一些經典鎮驚安神成藥的重要成分, 不過用的最多的是汞. 一般重金屬過量均對中樞神經等系統產生抑制, 主要是通過阻止動作電位的發生, 而動作電位是一種全或無的生理現象, 不能調節幅度, 所以過度抑制就會影響基本功能, 如神經科應用較廣的一種葯(NMDA抑製劑)從臨床試用到正式治療不斷有病人反映頭痛等, 癥結即在此. 這種葯的設計理念為選擇性的阻斷病理性噪音(生物物理術語, 即過量鈣離子內流), 不影響細胞的正常活動, 而這種作用是通過對離子通道動力學的精細調節來實現的. 兩家葯業巨子剛剛完成了第二代葯的大規模臨床試用, 估計明年初即可上市, 希望能明顯的減低副作用. 還有就是謀害親夫(潘金蓮, 俺也寫過). 文中的重頭戲為採訪巴黎大學讓. 道塞教授(諾獎大師, 陳博士的導師之一, 用了將近兩個小時才理清了陳博士與兩位導師的師承脈絡. 不過在醫學史上巴黎諸傑均有一號, 如巴斯德研究所和巴黎大學, 當年為了首次艾滋病毒檢出前者曾與NIH打得頭破血流, 後來二強握手言和也算是喜劇結局, 所以權且當作醫史補課也沒浪費時間). 這位大師簡述了砷化合物的歷史應用及1970年代哈醫大開始混合應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s2O3)和汞治療急性白血病, 92年首次在中國發表引起業內注意. 96年起與陳博士合作, 97年發表了重要論文(血液).  新澤西的一位學者(Dr. Raymond Warrell)評審了這篇論文, 並要求作者發表藥物製作細節, 未果遂於數月內自行合成了相同製劑. 1998年這位學者就此申報專利並成立了公司, 由於動物毒性作用沒有藥廠願意投資開發, 所以這位能人用部分中國資料報批得以進行嚴密監控下的小規模臨床試用. 2000年公司以一千五百萬出手, 2005年這個藥物又以七千萬美元易手.  買主是賓州的Cephalon, 目前每個療程耗資5萬, 療效顯著銀流滾滾, 但很多病人都用不起,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一位黎巴嫩醫學教授(貝魯特美國大學)說過去兩年全國只有五位患者用了這葯, 其中四名痊癒, 另一位中途因籌錢停葯不幸過世. 伊朗不承認美國專利, 已經批量生產了該葯, 在近年6月的全美臨床腫瘤年會上宣讀了一項臨床試用結果(迄今最大規模), 141名患者中85%痊癒. Cephalon目前也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推行減價計劃.

採訪中雙方各執己見, 公司代表認為根據國際專利法, 這項專利的基點是臨床應用而不是化合物本身, 而大師認為中國人早就發表過臨床資料, 而他們的工作不過就是簡單的"煮葯"(有些搞合成或分子生物學的主兒經常開玩笑說自己的謀生手段是Cooking). "自然醫學"處境微妙, 一般情形經典臨床病例報導及權威性綜述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及各主導專科期刊, 醫療政治及行規等有醫學會會刊(JAMA), 而臨床前研究有臨床調查(JCI). 不過這份刊物夾縫中求生存, 辦得有聲有色, 如其名醫、科學家介紹就很有特色. 近年首次質疑網上百科醫學條目的也是這家(人命關天, 而最活躍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 筆墨官司熱鬧了一陣子, 這位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補救措施, 如盡量引用原始文獻等, 雖說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但若不到火候恐怕還是不得要領. 不過也有抄得好的, 讀者文摘就很有品味. 另外. 自然系列的博客也很有水平, 有一次讀到過一段自然神經科學主編與兩位大家的討論, 內容是如何審稿兒和鑒別原始資料, 真可謂字字璣珠.

採訪中讓.道塞教授對弟子戴上三品烏紗甚敢欣慰, 不過衛生部長這把交椅也不是好坐的. 雖說是清水衙門但管事兒不少,若遇突發事件更是如履薄冰. 歷任尚書中背景各異, 有紅軍時期的赤腳醫生、掛著將星留蘇的紅色專家、官太太、開藥鋪出身的地下黨, 還有一位與陳博士背景近似; 聖約翰出身的雙肩挑大夫(該校跟協和差不多全部英語授課, 有的老師講課個別中文術語不熟就得用英語對付), 還真巧了是陳博士的當家子(下了班再考證一下有沒有血緣關係). 大概座車也得換了, 過去從三品扶正是綠呢大轎換裝飾加轎夫, 如今恐怕就是奧迪更新換代了. 不知道那兩輛大紅旗還能用不能用. 李遠哲先生過去講過, 獲諾獎后衣錦還鄉, 官方的接風宴上竟然見到了五位加大出身的閣員.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9-14 19:2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