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葯傳奇
昨天下午新到的自然醫學電子版( Nature Medicine) 有一篇醫學新聞提及陳竺博士的工作, 作者是個中國通(David Cyranoski; 常駐東京負責亞洲組稿), 文中簡述了三千年來砷化合物的應用, 從梅毒治療到控制失眠. 砷為一些經典鎮驚安神成藥的重要成分, 不過用的最多的是汞. 一般重金屬過量均對中樞神經等系統產生抑制, 主要是通過阻止動作電位的發生, 而動作電位是一種全或無的生理現象, 不能調節幅度, 所以過度抑制就會影響基本功能, 如神經科應用較廣的一種葯(NMDA抑製劑)從臨床試用到正式治療不斷有病人反映頭痛等, 癥結即在此. 這種葯的設計理念為選擇性的阻斷病理性噪音(生物物理術語, 即過量鈣離子內流), 不影響細胞的正常活動, 而這種作用是通過對離子通道動力學的精細調節來實現的. 兩家葯業巨子剛剛完成了第二代葯的大規模臨床試用, 估計明年初即可上市, 希望能明顯的減低副作用. 還有就是謀害親夫(潘金蓮, 俺也寫過). 文中的重頭戲為採訪巴黎大學讓. 道塞教授(諾獎大師, 陳博士的導師之一, 用了將近兩個小時才理清了陳博士與兩位導師的師承脈絡. 不過在醫學史上巴黎諸傑均有一號, 如巴斯德研究所和巴黎大學, 當年為了首次艾滋病毒檢出前者曾與NIH打得頭破血流, 後來二強握手言和也算是喜劇結局, 所以權且當作醫史補課也沒浪費時間). 這位大師簡述了砷化合物的歷史應用及1970年代哈醫大開始混合應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s2O3)和汞治療急性白血病, 92年首次在中國發表引起業內注意. 96年起與陳博士合作, 97年發表了重要論文(血液). 新澤西的一位學者(Dr. Raymond Warrell)評審了這篇論文, 並要求作者發表藥物製作細節, 未果遂於數月內自行合成了相同製劑. 1998年這位學者就此申報專利並成立了公司, 由於動物毒性作用沒有藥廠願意投資開發, 所以這位能人用部分中國資料報批得以進行嚴密監控下的小規模臨床試用. 2000年公司以一千五百萬出手, 2005年這個藥物又以七千萬美元易手. 買主是賓州的Cephalon, 目前每個療程耗資5萬, 療效顯著銀流滾滾, 但很多病人都用不起,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一位黎巴嫩醫學教授(貝魯特美國大學)說過去兩年全國只有五位患者用了這葯, 其中四名痊癒, 另一位中途因籌錢停葯不幸過世. 伊朗不承認美國專利, 已經批量生產了該葯, 在近年6月的全美臨床腫瘤年會上宣讀了一項臨床試用結果(迄今最大規模), 141名患者中85%痊癒. Cephalon目前也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推行減價計劃.
採訪中雙方各執己見, 公司代表認為根據國際專利法, 這項專利的基點是臨床應用而不是化合物本身, 而大師認為中國人早就發表過臨床資料, 而他們的工作不過就是簡單的"煮葯"(有些搞合成或分子生物學的主兒經常開玩笑說自己的謀生手段是Cooking). "自然醫學"處境微妙, 一般情形經典臨床病例報導及權威性綜述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及各主導專科期刊, 醫療政治及行規等有醫學會會刊(JAMA), 而臨床前研究有臨床調查(JCI). 不過這份刊物夾縫中求生存, 辦得有聲有色, 如其名醫、科學家介紹就很有特色. 近年首次質疑網上百科醫學條目的也是這家(人命關天, 而最活躍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 筆墨官司熱鬧了一陣子, 這位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補救措施, 如盡量引用原始文獻等, 雖說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但若不到火候恐怕還是不得要領. 不過也有抄得好的, 讀者文摘就很有品味. 另外. 自然系列的博客也很有水平, 有一次讀到過一段自然神經科學主編與兩位大家的討論, 內容是如何審稿兒和鑒別原始資料, 真可謂字字璣珠.
採訪中讓.道塞教授對弟子戴上三品烏紗甚敢欣慰, 不過衛生部長這把交椅也不是好坐的. 雖說是清水衙門但管事兒不少,若遇突發事件更是如履薄冰. 歷任尚書中背景各異, 有紅軍時期的赤腳醫生、掛著將星留蘇的紅色專家、官太太、開藥鋪出身的地下黨, 還有一位與陳博士背景近似; 聖約翰出身的雙肩挑大夫(該校跟協和差不多全部英語授課, 有的老師講課個別中文術語不熟就得用英語對付), 還真巧了是陳博士的當家子(下了班再考證一下有沒有血緣關係). 大概座車也得換了, 過去從三品扶正是綠呢大轎換裝飾加轎夫, 如今恐怕就是奧迪更新換代了. 不知道那兩輛大紅旗還能用不能用. 李遠哲先生過去講過, 獲諾獎后衣錦還鄉, 官方的接風宴上竟然見到了五位加大出身的閣員.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9-14 19:2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