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者Maslow(1970)曾提出所謂的「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以說明人類行為的動機。依照他的看法,個體是在不斷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滿足個人不同層次的需求,以發展其自我。在Maslow早期的理論(見圖 2-1)中,個人所要滿足的需求,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最後是追求獨立自主,以自我發展界定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需求。
Ken Wilber(1981)指出:人類的問題便在於每個人都在心靈內劃定界限,就好像在心靈內開闢戰場一樣。由於個人視宇宙的某個部份為自我,其它部份為非我,於是每個層次內都有不同部份的世界變成敵對的非我,宇宙多元的生命現象便成了陌路。從心理學的概念來說,便是每個層次都有其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病症。而各種心理學理論與治療技術以及宗教信仰乃各自在不同的層次上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強調減少癥狀、增加適應的心理分析學與大部份的傳統治療方法,都是為了癒合意識與潛意識的過度分裂,企圖重新結合人格面具與陰影,重建一個堅強而健康的自我,幫助個人在角色層次上,重新活出一個自我來。至於人本論的心理治療,則是在癒合自我與身體的分裂,重新組合身體與心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甚至開發個人從自我局限的心理活動擴展為有機生命體時,釋放出來的生命潛能。而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Assagioli的心理綜合學(psycho-synthesis)、瑜珈和超覺靜坐等,則是為協助個人超越有機生命體的層次,促成「超乎個人」、「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最後,佛教的禪或印度吠陀哲學,則是為了癒合有機生命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能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邁向一體意識(若水,1991)。
當個體朝向自我超越之路,追求更深、更廣的自我了解與自我統整,他將能獲得較正確的自我認同、更加穩定的情緒、較能無條件的自我接受與自愛、對自己的人格發展具有更深的責任感、人際關係改善、有更平衡的身心發展、充滿活力,並且感受到更深且更真的自由等等幫助(李安德,1992),而禪與禪修(zen meditation)則一直被視為是自我超越,通達一體意識的絕佳途徑(Wilber,1981)。許多有關禪坐的研究結果皆支持上述的觀點。這些研究指出:禪坐對於許多臨床病徵有正向療效,如:壓力(stress)、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身心癥狀、精神官能症和憂鬱癥狀的減緩、增進個人的真實我與理想我的一致性、促進個體之自我實現、幫助個人發展自我意義感、增進個人的責任感,增進內控感,以及增進正向的自我評價和創造感等(引自Shapiro,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