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現代人的通病及困惑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8-14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代人的通病及困惑

                    智中法師

二十世紀末以來,人類精神文明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危機。生活在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科技、信息、知識爆炸的新時代,現代人普遍對「生命」及「存在」迷惘甚至焦慮。「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的終極價值為何?」「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恆困擾著當下每一個不安的心靈。在現實生活中若得不到堅實安心的答案,生命將變得苦悶、憂鬱。然而大多數的人總是先要求日子過得下去,才有餘裕去思維生命的問題,但是有真正滿足的一刻嗎。

我們從出生以來,很快的成長、然後變老,一步步的邁向死亡;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因為太多的慾望等待滿足,即使滿足了又有新的慾望,只有拚命的向外追逐,忙著工作,也忙著吃,忙著穿……,人生就真的有如「忙盲茫」那一首歌似的。「忙」:一旦心亡失掉了,就不會思考生命目標,不知為何而忙;於是就像無頭蒼蠅似的「盲目」亂竄;最後茫然的不知如何,只有順從著社會習慣、價值,而渾渾噩噩的過了一生。

一個人壽命無常,從出生以後,慢慢長大,經過幾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總得一死。生命的短暫,的確容易使人興起要實時行樂的想法。只是,人活著不是只為了吃喝玩樂,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不是嗎?人努力了一輩子就是為拚命掙錢,為了吃、喝、穿、用,一生忙碌,難得喘息,直到老死,難免還是被吃、喝、穿、用所奴役。

錢是人生最重要的嗎?有錢,萬事皆能嗎?! 沒錢,萬事不能嗎?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得到嗎?想想,很多心理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充實,都不是來自於金錢。這是說,物質並不是生活的一切,物質不見得能主宰人的幸福快樂。那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人追求不真實、無恆久性的幸福快樂,終究不夠理性,人生的意義,更重要是活得自在無礙。

世人皆想擁有快樂。但是,快樂的要素和如何獲得它的觀念卻因人而異。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縱使知道幸福會輕易消逝,人們還是日以繼夜地找尋幸福。但是,在一番苦幹之後,通常人們仍然距離幸福非常遙遠,為何會如此呢?現代人的生活非常艱辛——人們辛苦地奮鬥,希望得到金錢上的報酬、生活上的舒適和奢華。但是,這種生活方式不會帶來快樂,反之,它帶來的是焦慮和壓力。凡人「生命」層次的問題自然有人問,但是生命的意義,卻都交給宗教、哲學去處理了。我們所知道的自然與社會科學,實在不足以回答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與現實生活無關。關心的人自己去宗教中找答案可也。



現代人的四種通病

傅朗克將現代人的心理通病,歸納四種:朝生暮死的生命態度、宿命的態度、從眾合模以及狂熱。前三種會否定自己的人格,第四種狂熱則會否定別人的人格。如政治的狂熱者,會將別人的人格政治化,意見相左則否定別人。狂熱者為了目的還會不擇手段,故隱藏了危險性。傅朗克認為西方前兩種比較普遍,后兩種則支配了東方世界。

把佔有慾、權力欲的偏態合理化,甚至社會化,已使現代化社會走上庸俗、無趣、厭倦的生活。弗羅伊德的「心理動力論」(指性)、「快樂原則」,乃至阿德勒的「權力原則」、「現實原則」,甚至部分「自我實現(表現)」的發展潛能……都有單元論、化約論的誤導,這樣也容易把主義(在此指信念、信仰)、夥伴、客體等當手段,而喪失了「實現意義」的自發性。總之,「重視實然,忽視應然」,「一味追求快樂、降低緊張、不要壓力」,於是產生了一種庸俗化的民主消費生活。

生命的意義,不是老問:人生有什麼意義?而是「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藉負責來答覆生命……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於今,『三大侏儒意識應運而生,在「唯生理論」、「唯心理論」、「唯社會論」的觀點下,人只不過是……一堆「驅力」的合成,或一組「心理機轉」,要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產物而已』所以當代我們需要「高層心理學」來補充「深層心理學」,「一旦我們把我應(應然)帶進來,我們即是以人類存在的客觀一面--意義,補足了主觀的一面:存有(實然)。」

其次,一旦懂得自己生命的定位,懂得意義而盡量去做,也就懂得:「逝去的,即已逝去;未來的,卻將再來」。「你的經歷,無人能奪」;「存在過了,就是一種最確實的存在」





自我超越的需求

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者Maslow(1970)曾提出所謂的「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以說明人類行為的動機。依照他的看法,個體是在不斷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滿足個人不同層次的需求,以發展其自我。在Maslow早期的理論(見圖 2-1)中,個人所要滿足的需求,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最後是追求獨立自主,以自我發展界定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需求。

然而,人本主義最多只能解決個人現世的問題,卻不能解決人類有關生死、永恆與真理的困惑;同時,人本主義所主張的以人為主體、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常被誤解為自我的自私或自我中心,而淪為「唯我主義」(Selfism)及「自我崇拜」(Self-cult)(李安德,1992)。因此,Maslow晚年(Maslow,1969)遂在金字塔的頂端,即自我實現之上加上了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需求,如圖 2-2。Maslow指出:只有自我實現、自我肯定是不夠的,必須更上一層達到心靈的自我超越,才是較圓滿的(Maslow,1968)。

自我實現需求

自尊需求

歸屬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圖2-1 早期Maslow的需求層次

所謂的自我超越或靈性成長,乃是指個人的眼界向內在的深度與外在的廣度上擴展。Elkins(1988)與四位心理學家在對有關人類之靈性層面長達十年的研究之後,指出所謂心靈的自我超越者至少擁有以下九項因素(components):

1.確信超越層次的存在:

基於心靈的自我超越的經驗(如:Maslow指稱的高峰經驗),而相信超越一般意識狀態的超越層次的存在,並自其中獲取力量。

2.確知個人生活的意義與目的:

相信生命具有深刻的意義,個人的存在必有其目的。

3.生活的使命感:

擁有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vocation)乃成為他行動的動機。

4.生命的神聖性:

相信所有的生命皆是神聖的,對生命時時保有虔敬和讚歎的心情。

5.欣賞物質價值,但不以其為生命的最終價值。

6.利他主義:

7.理想主義:積極獻身於實現人類各種正向潛能與改善世界的高尚理想。

8.能夠深刻理解生、老、病、死種種苦痛經驗,乃生命存在不可避免的事實,並因而更能欣賞與熱愛生命。

9.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與自己、他人、自然,或是個人所肯定的終極存有的關係上,皆能體現其靈性上的體悟,並展現其個人的風格。

Maslow (1968)曾說:「如果沒有超個人(或超越)的成長,我們將變得暴戾、空虛、絕望或冷漠。」「超越需求的匱乏,將使我們產生超越性病態(metapathologies)──靈魂之病。」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在實務工作中都發現這種具有鬱鬱寡歡(melancholy)、不快樂(anhedonia)特徵(James,1961)的「存在性的精神官能症」(existentialneurosis)(Frankl,1978)或稱「超越性的心理病症」(metapathalogies)(Maslow,1968)的不健康狀態。 Assagioli便曾指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令人不解的是,它會引發某種無聊、倦怠、空虛與無意義感,而令人不知不覺開始尋求其它某種東西,另有他求。」「另有他求」並不是指量上的增加,而是質上的推展,許多心理學家稱之為「靈性的危機」。因為,自我超越的需求既是人性的一個基本層面,低層潛意識的壓抑會導致不健康的現象,壓抑高層次的需求同樣也會帶來遺害(李安德,1992)。事實上,這種危機在科技已經進步到連人的基因都可以改變的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似乎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許多妻、財、子、祿具足的成年人和衣食無虞的青年們,不斷地抱怨心靈的空虛、孤獨、無意義,對生命感到有所不足。

許多人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對這種現象提出解釋,並指出:在資本主義強調工具理性、自由競爭,一切都朝向商品化發展的現代社會裡,一切人的性質,如:勞動力、人際關係、尊嚴、榮譽、愛……等都可以被化約為商品,以量的價值交換。因此,人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精神與心靈都被所謂的工具理性與商品化所取代;人的心靈與精神感到空虛、虛無;生命沒有意義,人與人之間日益疏離,苦悶、無奈的情緒乃普遍存在於社會所有成員之中(彭昌義,1992)。在社會中也因而出現至少兩種不同的行為取向:有些人藉由聲光色影、藥物,以尋求享樂與麻醉;另一些人則轉而朝向追求心靈與精神滿足的方向,如宗教以及各種靈性成長、潛能開發的靈修活動,以找尋生命的意義。學者們指這些現象乃是人們對物質主義極端發展的一種心靈反思運動。根據調查,愈是物質生活豐盛、人民教育水平高的地區如美國、日本,愈有這種傾向(遠見,1993)。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文明理性的現代社會中,精神病患者愈來愈多,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愈來愈興盛的部份原因(彭昌義,1992)。而如前所述,人既是多層次的存在,對於不同層面的問題(需求和困境),必須以對應於該層次的方式予以滿足和解決,例如Maslow即主張在傳統心理治療或輔導員之外,應有所謂的超越性輔導人員(metacounselors),以因應人類因自我超越需求的匱乏所衍生的各項問題。

Ken Wilber(1981)指出:人類的問題便在於每個人都在心靈內劃定界限,就好像在心靈內開闢戰場一樣。由於個人視宇宙的某個部份為自我,其它部份為非我,於是每個層次內都有不同部份的世界變成敵對的非我,宇宙多元的生命現象便成了陌路。從心理學的概念來說,便是每個層次都有其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病症。而各種心理學理論與治療技術以及宗教信仰乃各自在不同的層次上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強調減少癥狀、增加適應的心理分析學與大部份的傳統治療方法,都是為了癒合意識與潛意識的過度分裂,企圖重新結合人格面具與陰影,重建一個堅強而健康的自我,幫助個人在角色層次上,重新活出一個自我來。至於人本論的心理治療,則是在癒合自我與身體的分裂,重新組合身體與心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甚至開發個人從自我局限的心理活動擴展為有機生命體時,釋放出來的生命潛能。而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Assagioli的心理綜合學(psycho-synthesis)、瑜珈和超覺靜坐等,則是為協助個人超越有機生命體的層次,促成「超乎個人」、「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最後,佛教的禪或印度吠陀哲學,則是為了癒合有機生命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能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邁向一體意識(若水,1991)。
當個體朝向自我超越之路,追求更深、更廣的自我了解與自我統整,他將能獲得較正確的自我認同、更加穩定的情緒、較能無條件的自我接受與自愛、對自己的人格發展具有更深的責任感、人際關係改善、有更平衡的身心發展、充滿活力,並且感受到更深且更真的自由等等幫助(李安德,1992),而禪與禪修(zen meditation)則一直被視為是自我超越,通達一體意識的絕佳途徑(Wilber,1981)。許多有關禪坐的研究結果皆支持上述的觀點。這些研究指出:禪坐對於許多臨床病徵有正向療效,如:壓力(stress)、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身心癥狀、精神官能症和憂鬱癥狀的減緩、增進個人的真實我與理想我的一致性、促進個體之自我實現、幫助個人發展自我意義感、增進個人的責任感,增進內控感,以及增進正向的自我評價和創造感等(引自Shapiro,198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