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來"剩閑"皆寂寞:將于丹比孔子,孔慶東大不敬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9-5 1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網讀書頻道於2007年8月30日轉引《重慶日報》文,稱「孔慶東語出驚人:于丹就是2000年前的孔子」。引文如下:

    「孔子就是2000年前的于丹」

    ——太缺少

    雖然對現在的《百家講壇》不滿,但對於《百家講壇》培養出的「學術超女」于丹,孔慶東卻讚賞有加,作為孔子直系傳人的他,還拿自己的老祖宗打起了比方,稱「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他認為,現在這種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講論語誰都會出錯

    于丹講「論語」被諸多學者詬病,但孔子的這位傳人卻對於丹非常寬容。孔慶東認為,這麼多觀眾喜歡于丹,是因為她彌補了知識普及上的一個重大欠缺,「有人覺得自己水平高,出來指出錯誤也是正常的,但不應該就此否定於丹的價值。孔子以前講周文王,還天天被人罵呢,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但是你看看現在罵孔子的人都在哪裡?事實上,孔子的話也不一定每句都對。」

    孔子也是心靈雞湯

    孔慶東認為孔子的高明之處,其實在於他思想層次豐富,他既有高深的思想,也有讓人倍感親切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孔子和于丹都是起著心靈雞湯的作用,勵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不愧為孔子的直系七十三代孫,出語非同一般,何止驚人,簡直可謂驚世駭俗。

    有人用了這樣一個譬喻給孔慶東副教授之語作闡釋:假如倒退2000年,于丹就是孔慶東的祖宗。此譬喻多少有點兒那個,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對孔慶東副教授的調侃。

    有傳聞說,香港導演張堅庭力邀于丹出演孔子紅粉知己。因不知該傳聞的真假程度,故而不敢妄言。不過這條傳聞也的確吸引了不少視線,大家都在迫切地等著欣賞足以震驚世界的國產大片。

    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學術乎?娛樂耶?世間不缺愚和智,如今更多聖(剩)與賢(閑)。這等熱鬧場面,或許于丹本人也始料未及?難說。于丹作為北師大影視傳媒系主任、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策劃,若論及其炒作能力和功效,應當說還可以,但若論及其拿自己來炒作,就未免有點兒徇私嫌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消息說,于丹想引退:「我想做個單純的大學老師。現在的願望是儘快逃離媒體關注的漩渦中心,回到學者的身份。」 這恐怕就由不得她自己了。孔慶東副教授的驚世駭俗之語,無疑是想把活著的于丹「捧」進孔廟去供著,于丹莫非不願意?還是唯恐折壽了自己?

    從現在回溯2000年應該是漢代的新王莽時期,作為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慶東,不知道自己祖宗的事迹及其生卒年月倒也罷了,怎麼連最起碼的歷史常識都可以信口開河地胡扯呢?自漢武帝始將孔子封為「聖人」,孔慶東副教授的意思,或許是將于丹也當作了「聖人」吧。假如孔慶東副教授一不留神將日期倒退2220多年,得,活著的于丹說不定是要被秦始皇給「坑」了呢。孔慶東副教授不就是想說于丹像孔子么?孔子生活在春秋之末諸侯混戰的動亂時期,于丹好像生活在新中國的和平時期,兩者在此並無可比性;孔子有周遊列國的經歷,于丹在統一的國度里似乎不可能有那麼複雜的周遊經歷,兩者在此也無可比性;孔子四體不勤,于丹五穀不分,兩者在這一點上多少有些相像。孔子啥時候說、如何說過周文王?又是如何挨罵、挨誰怎麼罵的?孔子想「復禮」,而于丹想「復」什麼?孔慶東副教授沒有說。「天天罵」孔子的人們早就死光光了吧,而孔子還「活著」;批評于丹的學術界人士,按自然規律也是要死的,而于丹憑著其邏輯混亂的《論語心得》就能「萬壽無疆」?這個極有可能,不流芳百世,也得遺臭萬年。現在的人誰也沒有預知五百年的能力,更不可能知道後世人將如何看待于丹的《論語心得》。然而,孔慶東副教授似乎有先見之明,于丹定是能與孔子一樣地與世長存了。不妙,寫到這裡感覺孔慶東有點給於丹做輓聯的嫌疑。

    《論語》,充其量也就是語錄而已,況且孔子「述而不作」沒有專著,更多的人也沒有精力到茫茫典籍里挖掘其語錄的相關故事,如此便可以怎麼理解都成了。這是于丹最好的借口----我就是這樣理解《論語》的。「半部論語治天下」,開創了以語錄治國的先例。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文革時期高唱語錄歌造反的情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語錄源自一九二七年三月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相隔四十年後,新中國成立十幾年的時候,人們在號召之下胡亂地引用,所激發出的鬥志給和平時期的文化事業造成的浩劫,至今仍歷歷在目。不問出處,不問時間、地點,不問作者的經歷和思想,隨意理解、傳播語錄,其危害後果已經被歷史所證明,此不贅述。而今,將《論語》烹製成「心靈雞湯」的用意何在?或許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讓天下人都一飽「心靈雞湯」的口福?亦未曾可知。

    孔慶東副教授的七十三世祖孔子本人說過:「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作者司馬遷也曾說過:「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可見,《論語》精神和思想的實質,隱含在了《春秋》當中。為避免後世人錯誤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與孔子同時期的左丘明為筆意隱晦的《春秋》作了《春秋左氏傳》,即《春秋左傳》。「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一部「尊賢隱諱,奸慝懲戒」且一字見褒貶的《春秋》,與《論語》出自同一個孔子,若要比較準確地理解《論語》,必以《春秋左傳》為基礎。如此說來,孔子是個嚴謹的思想家而非烹制「心靈雞湯」的廚子。于丹可以不看《春秋》而隨意理解《論語》,甚至可以將《論語》加點「蔥、姜、蒜」烹製成「心靈雞湯」,而孔慶東就不可以。孔慶東副教授畢竟是孔子的直系七十三代孫啊,怎麼也傍著于丹將自己的祖宗貶低成「廚子」 呢,這可是對其祖宗的大不敬了。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