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題:美國亞太同盟安全體系及其發展趨勢 作者:劉棟(洛陽),本刊特約撰述
冷戰之後,亞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美國因此對其亞太同盟體系進行了相應的調整。「9.11」事件后,出於反恐與亞太安全的需要,美國的亞太同盟又有了新的發展。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已形成了以美國為基軸、正式的雙邊同盟為骨架、非正式的安全關係以及「志願同盟」為補充的、涉及軍事合作的各個領域、範圍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扇形同盟結構。從「9.11」事件后這些同盟在美國亞太戰略發揮的作用來看,這個同盟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美國與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組成的雙邊同盟,其中日本與澳大利亞分別被美國視為亞太戰略的「北錨」和「南錨」,而日美同盟更是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關鍵;第二層次是美國與泰國、菲律賓的雙邊同盟、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安全關係;第三層次是由美國牽頭、針對特定事態所組成的「自願同盟」。除此之外,美國與台灣的安全關係也得到不斷提升,形成了事實上的「准同盟」關係。
全球安保與地區安保:雙軌發展的日美同盟
日美同盟是美國亞太同盟的基礎,也是美國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而日本則希望借美國的力量實現「普通國家化」的目標,因此,當前日美同盟的調整力度最大,調整內容最為廣泛。 「9.11」事件以來,日本乘美國「反恐快車」,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全力配合美國,力圖通過與美國的合作,將日美同盟的合作範圍推向全球。2003年6月,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大背景下,日本推出「有事三法制」,擴大了自衛隊參與境外行動的自主權。而小泉政府更是藉此次伊拉克戰爭,明確將日美同盟定為「世界中的日美同盟」。2004年1月,日本配合美國向伊拉克派兵。對於此次向伊派兵,日本政府指明這並非基於日美安保條約,而是為了實現「世界中的日美同盟」。 2006年6月29日,小泉在訪美期間與布希發表新的共同聲明,並明確寫入「世界中的日美同盟」的內容,藉此向世界宣揚日美同盟的國際意義。同時,小泉與布希表示「日美在反恐、維持地區繁榮穩定、推動自由市場思想與機制的發展、保護人權、確保航行與商業自由、提升全球能源安全水準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因此美日要加強全球合作,共同應對多樣化的挑戰。(參見「Japan-U.S. Summit Meeting The Japan-U.S. Alliance of the New Century」,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ummit0606.html)
為適應「周邊事態」的新發展,日美同盟對某些地區熱點的態度開始呈現出清晰化的趨勢。2005年2月19日,日美在「2+2」會議上發表聯合聲明,提出12項「共同戰略目標」,並明確將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納入日美共同關注的範圍之內。 與此同時,日美同盟自2004年8月開始對駐日美軍進行整編,使日美軍事力量朝著一體化、實戰化和即時化方向邁進,以更有效地應對「周邊事態」。2005年10月29日,日美「2+2」會議發表「中期報告」,初步達成日美軍事部署的規劃;2006年5月1日,日美軍事部署的「最終報告」出爐。根據兩份軍事力量調整計劃,駐守在美國本土華盛頓州的陸軍第1軍司令部將遷移至日本神奈川縣的座間基地;將設在關島的第13航空隊司令部與設在東京橫田的第5航空隊司令部合併;在今後6年內分階段將駐守沖繩的80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移防關島;在駐日美軍的橫田基地內設立日美「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以加強雙方的軍事合作;在2008年派駐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接替屆時退役的「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據日本報刊指出,美國在新太平洋調整軍事部署的目的是將亞太美軍指揮權集中到日本,以「牽制軍事現代化的中國,並為防止台灣海峽危機做準備。同時保持對北朝鮮的遏制力,以期完成對台灣海峽和北朝鮮這『兩個正面的作戰戰略』」。( 日《產經新聞》,2005年2月28日)
2006年5月12日,美日兩國政府又決定,著手制定針對台灣海峽爭端以及朝鮮半島「有事」的「共同作戰計劃」等軍事合作計劃,該計劃包括「共同作戰計劃」和「互相合作計劃」。 而據2006年1月11日的《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當前正在探討修改「周邊事態法」,修改方案將正式提交國會審議。這次日本提出修改之後,將明確指出「周邊」就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而且還直接指出法律的修改主要是因為「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感到擔心」。
可以說,當前的日美同盟是沿著兩條軌道并行發展,即基於日美安保條約的「周邊事態」合作與「全球性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
動搖的「支軸」:若即若離的美韓同盟
韓國是美國應對朝鮮半島事務的重要夥伴,也是美國在歐亞大陸邊緣的重要「橋頭堡」。隨著冷戰的終結,特別是朝鮮半島形勢與亞太局勢的變化,美韓同盟在安全領域開始出現分歧。但是同盟關係對於美韓兩國在亞太的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兩國的分歧實質是在新形勢下的磨合與調整,因此當前的美韓之間暫時呈現出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
第一,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的分歧與協調。所謂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指的是駐韓美軍介入朝鮮半島以外的地區衝突。2003年10月,美國在第4次「美韓同盟政策構想會議」(FOTA)上首次提出「戰略靈活性」的要求。2005年2月美韓安保會議(SCM)對該問題開始正式協商。但是,韓國要求在大國的均衡關係中謀求發展,不願意因駐韓美軍的行動而捲入到與其他大國的衝突中去;因此,2005年3月,韓國總統盧武鉉公開強調:「未經韓國同意,駐韓美軍不得捲入東北亞衝突。」 美韓之間就「戰略靈活性」的分歧公開化。經過12輪秘密協商,2006年1月19日,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與美國國務卿賴斯在首次韓美部長級戰略對話期間就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達成原則協議,韓國表示「理解美國全球軍事戰略的變化,尊重美實現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的必要性」;美國則強調「在實現『戰略靈活性』的過程中,尊重韓國立場,不會在違背韓國國民意志的情況下介入東北亞地區衝突」。( 韓《朝鮮日報》,2006年1月21日)但是,隨後韓國一再表示,韓國不會允許駐韓美軍捲入東北亞地區爭端。這表明,韓國對駐韓美軍捲入台海衝突而與中國關係發生逆轉存在顧慮,從而也就使「戰略靈活性」難以有效實施。
第二,對朝鮮的政策分歧。盧武鉉總統曾指出:「在國際的議題上,我們從未與美國意見相左。但現在有了,即如何應對朝鮮的問題。」 冷戰結束之後,美韓的對朝政策分歧不斷加大,特別是在布希上台後,美國對朝強硬政策進一步升級。例如,布希將朝鮮稱為「邪惡軸心」、「暴政前哨」,並試圖通過強硬政策解決朝鮮核危機。而韓國盧武鉉政府則繼承了前任金大中的對朝「接觸政策」,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南北分歧;在朝鮮核問題上,韓國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努力促進六方會談,反對訴諸武力。而且,韓國國防部在2005年3月發表的《2004年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取消了對朝鮮「主敵」的稱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韓國對朝鮮定性的質變。美韓對朝政策的鮮明差別不僅使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難以有效實施,而且為同盟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第三,對韓國軍隊戰時指揮權的調整。韓國軍隊的指揮權問題一直是美韓同盟的一個焦點。隨著冷戰後韓國自主性的增強,韓國於1994年從駐韓美軍收回了平時韓軍的指揮權。但韓國軍隊戰時指揮權的歸屬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近年來,在駐韓美軍的調整進程中,美國開始計劃向韓國歸還戰時作戰指揮權,增強韓國軍隊的自主性;同時,進一步縮小並降低駐韓美軍地面部隊的規模與作用,但增大海軍和空軍的功能。駐韓美軍司令貝爾2006年3月7日就指出,「今後將以韓國獨立指揮本國軍隊作戰、美國進行支援的形式取代目前的美韓聯合作戰指揮機制」。「韓國軍隊在未來行使獨立戰鬥指揮權時,美國的支援作用將主要體現在以空軍和海軍為中心」。而且,美韓還會繼續就雙邊合作及駐韓美軍的定位進行深入磋商。 這表明,美國在某種程度上開始順應韓國的自主要求,在提高韓國地位的同時也相應地要求韓國承擔更多的責任。
鞏固「南錨」:強化的美澳同盟
澳大利亞一直是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有效合作夥伴,而澳大利亞也試圖藉助美國的力量在亞太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近年來美澳同盟得到不斷加強。2004年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公開宣布,澳大利亞「將發揮美國副安全官的作用」。 2004年7月,澳大利亞與美國正式簽署導彈防禦體系諒解備忘錄,澳被正式納入美國全球導彈防禦體系。設在澳大利亞北部的「松峽」衛星中繼站將承擔為美國提供導彈預警服務的任務,從而成為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在海外的一個核心基地。同時,澳政府還同意美國軍方在其北部建立三個大型軍事訓練中心,澳美兩軍將在2007年啟用這些訓練中心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但是,在對華政策,特別是台灣問題上,美澳之間的政策則明顯存在著分歧。例如,2004年,澳國防部長里思在與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舉行會談后表示,澳大利亞不會自動與美國站在一邊,如果台灣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澳大利亞可能在台灣問題上採取與美國不同的立場。
升級多邊同盟體系
在調整雙邊同盟關係的同時,美國還試圖以日美同盟為基礎,不斷推動亞太區域內各友邦之間的聯繫,努力使原來各自獨立的雙邊同盟相互「聯網」、並升級為多邊同盟體系。一方面,應對朝鮮半島事務的日美韓「三邊協調與監督機制」(TCOG)出現從外交協調機能向軍事合作領域延伸的趨勢。2006年3月7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倫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為了更好地應對挑戰,美國在加強與日韓雙邊軍事同盟關係的同時,也正在把它們發展成為一個三邊的軍事合作機制,「希望能促進三國間更穩固的軍事合作」。法倫還表示,歡迎韓國把視野擴大到地區的安保和安全上,美日同盟、美韓同盟應針對亞洲安全環境的變化而採取對應措施。同一場合作證的駐韓美軍司令貝爾還透露,駐韓美軍將從純半島事務中抽身,變成一支地區軍;同時,把目前在韓國留守的聯合國軍司令部轉變成「多國聯合軍機構」,以便在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時,驅使多國參與軍事行動。
另一方面,日美澳安全對話機制趨於成熟。2001年7月,美澳在兩國防長年會上提出建立美日澳三國非正式對話機制,日美澳三國對話機制被首次提出。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訪澳時,兩國又明確表示了建立三方高層安全對話機制的重要性。2006年3月18日,日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美國國務卿賴斯與澳大利亞外長唐納在悉尼舉行首次「美日澳三邊戰略對話」。日本《讀賣新聞》19日發表社論稱,擁有相同民主主義價值觀的日美澳三國進行戰略對話,對地區和平和安定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日美澳之間圍繞亞太地區的高層對話機制的形成,為美國協調三國關係,在盟國的輔助下實現自身利益創造了條件。
反恐:美國與東盟合作的催化劑
「9.11」事件后,美國打著「反恐」旗號不斷加深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傳統盟友或安全夥伴的軍事合作,與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非盟友的防務交流亦大有拓展,從而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美菲同盟與美泰同盟為核心,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積極合作,並帶動東盟整體參與的東南亞反恐網路。
在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支持東南亞國家反恐行動方面,美國通過援助提高東盟國家武裝部隊、警務、海關、法律、金融等部門的反恐能力。 2001年11月,美國向菲律賓提供了4.6億美元的一攬子軍事援助,其中包括1億美元的對菲律賓武裝部隊的訓練援助、武器裝備及保養援助,2002年提供了722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2003年更投入超過1億美元用於對菲律賓的援助、訓練和進行聯合軍事演習;2002-2004財政年度美國共分別向印尼、菲律賓、泰國提供了43157、36598、3091萬美元的經濟與軍事援助。
美國與東盟國家在具體領域的反恐合作則包括反恐軍事合作、情報共用、人員培訓、建立防止恐怖分子入境的安全監控系統等。2002年8月1日,東盟十國與美國簽訂了《合作打擊恐怖主義聯合宣言》,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東盟成員國同美國以及彼此之間的情報共用、加大警務部門打擊力度、切斷恐怖主義組織的資金流入管道並且嚴厲打擊偽造旅行和身份證件的行為;作為回報,美國提供後勤、技術和財政幫助。
可以說,反恐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美國與東盟安全合作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密切美國與東南亞國家同盟、准同盟關係的催化劑。
形成中的美日台「准同盟」
所謂「准同盟」,指的是國際行為體之間非正式的安全合作關係,即雙邊或多邊心照不宣的、未簽訂正式軍事協定的安全合作關係。從形式來看,這些國際行為體之間並沒有簽訂軍事同盟協定;從法律條文來看,它們也缺乏相互援助、提供情報、共同抗擊敵人等具體的承諾條款;但從行為體的表現來看,它們卻一直積極地相互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交流軍事情報、參與聯合軍事演習等。它們在軍事行動中相互支持,在外交場合也交往頻繁。 自2005年日美「2+2」會議將台灣列入「共同戰略目標」以來,美國一改獨自行動的姿態,開始聯合日本共同介入台海事務,三方在軍售、情報合作與聯合軍演方面不斷加強合作,試圖結成美日台「准同盟」共同抗衡中國大陸。
在軍售方面,美國對台軍售呈現出即時化、簡便化的新趨勢。2001年4月24日,布希總統宣布對台軍售將採取一種「基於實際需求」(as-needed base)的程式。而為了簡化台灣的軍購申請程式,2002年1月,美國提出,今後台灣向美國採購武器不再經由「台美軍售會議」,改向「美國在台協會」申請,「比照美國與邦交國的作業程式,隨時處理」。
在情報合作方面,美台之間不但建立了軍事熱線,而且美台還聯合日本力圖實現三方的情報共用與互通。例如,有消息稱,「美日台已秘密在台灣東北角往沖繩宮古島方向,以及台灣南方往菲律賓方向,建立一條海底監聽系統,搜集中國水面和水底艦艇的情報活動」。 而美國支持台灣建立的「博勝專案」不但使台灣三軍作戰情報實現一體化,而且美國向台灣出售的「聯合戰術資訊傳送系統」(JTIDS)是美軍與日本自衛隊現役LINK-16資料鏈架構下的通訊次系統。因此,當「博勝專案」建成后,日美台將建立暢通的情報交流平台;一旦台灣事態緊張,日美台之間將實現情報共用。
在軍演合作上,2001年4月台軍「漢光17」軍演,美國首次派遣現役校級軍官赴台全程參與。隨後至2006年,每次漢光演習美軍都會派出現役軍官觀摩並提出指導意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4月,美軍以「撤僑小組」的名義直接進入台灣「國防部戰情指揮中心」——「衡山指揮所」,揭開了美台秘密聯合軍演的序幕。在日本方面,從2001年到2004年4月,台軍邀請了一批日本退役軍官組成軍事技術顧問小組,秘密抵台指導海軍水雷作戰的戰術與戰法。2004年3月31日至4月14日,台灣海軍舉行「康平」水雷作戰操演期間,曾有自衛隊退役少將「隨艦觀察」;而且「康平」演訓課目流程,也幾乎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彈演訓相近。
與此同時,美國還積極聯合日本籌劃三方「兵棋推演」。2005年「漢光21」演習期間,據台灣媒體透露,台軍可能藉助JTLS系統首次實現與美日的即時兵棋聯線推演。台軍人士表示,此次電腦兵推使用的JTLS系統是美軍現役系統,可以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聯機。其架構是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為主機,下面可與日本、台灣、韓國及美國各地駐軍等分機同時聯機。屆時台軍在進行兵棋推演的同時,駐日美軍部隊以及日本自衛隊也將利用該系統,同台軍一起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連結進行「司令部指揮所演習」(CPX)。
總之,構築全面的美日台「准同盟」關係是未來三方的合作方向,也是美國維護其在台海利益的重要手段。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