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副局長女兒成受助貧困生,誰該反思?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26 1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8/0826_23_202125.shtml
2007年08月26日 08:10新京報

湖北襄樊市近日有5名貧困大學生因「不感恩」,被資助者取消受助資格。記者調查發現,一名被取消受助資格的大學生的父親,是當地城管局副局長。

之所以城管局副局長的孩子報虛假材料接受資助,問題的癥結,可能在於到底是委託的中介機構主導資助,還是由資助者本人主導資助?如果是由資助者本人主導,那麼,這一問題就可能會避免。

2003年7月,筆者在西安做記者期間,曾參與了對一些高考貧困生的資助。當時,記者根據求助熱線,對當地一些貧困生進行了報道,公布了他們的聯繫方式,由資助者自己決定資助。有一位在西安旅遊的深圳商人孫先生,在看到一期報道后,就決定資助其中一名貧困生。

但是,孫先生一定要親自去資助者家中看看。當他到達這位資助者家裡,發現她的確貧困時,便資助了她,並鼓勵她好好學習,有困難還可以和他聯繫。事後孫先生告訴我說,他決定親自上門,就是擔心受助者家的情況不真實,而走了這麼一趟,就覺得心裡踏實多了。

孫先生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把錢資助給真正需要這筆錢的人,他選擇了實際考察,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是否需要受助者「感恩」,也只能取決於資助者本人的意願,而不能強迫他們一定要這樣做。受委託的中介機構可以為此而牽線搭橋,但卻沒有權力「包辦」,這種「包辦」的結果是,因為其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也會導致一些不真實的資助。

不少受助者,在情感上容易自卑,這往往會導致他們的行為處於被動。這時,如果資助者僅憑書面材料就資助,而缺乏與受助者感情上的主動溝通,那麼,一方對另一方的平等資助關係,就容易被扭曲。資助方既難做到把對貧困生的資助,化為感情上的溫暖,從而發自肺腑,也會因對受助者心存懷疑,而可能會提一些有悖平等關係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覺得,在受助者成了城管局副局長女兒這件事上,除了當事人,資助者和受委託資助的中介機構,也都有反思的必要。

作者: 薛亞波   編輯: 傅泗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