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熱點時評:請允許我代那五名貧困生道歉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26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edu.sina.com.cn/l/2007-08-23/092013887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09:20   中國青年報
  記者:李曉亮

  早上一開電腦,就彈出了這則新聞(不少網站都作為重磅新聞重點推薦):受助一年多,沒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楚天都市報》8月22日)

  旁邊古道熱腸的同事們忙著義憤填膺地對襄樊這5名學生大加撻伐,耳邊議論未停,我臉上已燒得發燙。其實他們不知道一個月前,我也是一名來自襄樊的貧困生。

  囿於家境,我大學后三年的學雜費,均來自國家助學貸款,無此「綠色通道」,我就不可能如此順利地讀完大學。作為一名曾受資助的貧困學生,我對來自國家的每一分錢都懷著敬畏和感恩之心,學習期間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自力更生解決生活費,全力以赴贏取獎學金。雖談不上回報社會,但這是我覺得自己在學校時唯一能做的,而且也算做到了。現在剛出校門,我目前的想法是儘快還上貸款,卸去幾年來揮之不去的心理壓力。

  雖然自認在貸款上學問題上,我的表現還算稍能自慰,不致有道德上的虧欠和負疚感,但看到那幾個老鄉的作為,我還是感到一種愧疚。感同身受,我在心裡默默問自己,設身處地,若我是「金秋助學」中受助一分子,我會是現今為人所鄙的五分之一嗎?

  我發現好像並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覆。我回想起了小時候的教育環境:那是一個人人牢記「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老師的法寶」的地方,那是一個人人仇官仇腐的地方。以我的老家襄樊棗陽為例,那時當地名謠:龍飛了,橋塌了,棍(桂)支著。「龍」、「橋」、「棍(桂)」分別是連續三任父母官,後來我離鄉上大學那年,研究生學歷的「容」上任,但大一回家據說又「榮歸」(容被雙規)了。大二時,遠在異鄉的我,路過學校報亭,又被一知名新聞周刊封面大書的「襄樊孫楚寅」「中國官場地震」等字扎傷了眼,竟沒敢走近細閱。難道就因自己是襄樊人?

  那5人應和我是基本同一批入學的。在那一個反腐民諺如此發達的地方,在一個民間心態覺得幾近「官民對立」的地方,在一個類似的負面新聞遮天蔽日的地方,在一個應試教育把學生異化為只認分數不認爹的地方,長期在此條件下鍛造出的學生,讓他學會感恩真的有點奢侈。甚至可以說在那種情勢下,整個社會都缺失感恩。

  我離家也有4年了,不知現在情況是否有改觀。若大環境不變,學生要懷感恩之心,則只能依靠個人道德修為和家庭教化。所以有受助后感恩圖報的,也有不知道感謝的,對此,請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我無意於為以上學生辯護,我希望能代表他們向全國人民道歉,如果我有此資格的話。也請道德家在揮舞輿論大棒時,也能看到現在資助制度和社會環境及目前教育的一些不足,比如缺少人性化關懷,曾出現過監視消費等帶歧視性的規定,對貧困生進行道德炙烤的資助等。指責是容易的,但是置身世外的指責,又有多少意義呢?

  「貧困是貧困者獲助的權利」,我們不妨多嘗試匿名的「盲助」,這亦無礙受助者的感恩。如有論者所言,當扶貧助學成為我們身邊的一件平常事,當施善與受助的人都懷有一顆平常心,施恩不圖報,受惠常感恩,助學才更真摯、更深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