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罰不出一顆感恩的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26 0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0at3.html
罰不出一顆感恩的心     2007-08-23 06:06:55

在湖北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取消5名貧困大學生繼續受助的資格。原因是,他們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這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

雖然資助者完全有權支配自己的錢,決定捐款如何使用,選擇資助誰不資助誰,但筆者認為,僅僅因為「他們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就取消資助,是欠思量的。

誠然,資助者完全可以從以上的行為中,「推斷」這些貧困生沒有感恩之心,但是,為什麼這些貧困生冷漠、缺乏感恩心?這是過往的教育使然,在他們所接受的基礎教育中,太強調分數上的競爭與分數上的優秀,而忽視了關愛心、責任心的培養與塑造。沒有感恩之心的情況,不獨存在於貧困大學生中,而是當今學生中比較普遍的現象,否則,就不會有針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在校園中蓬勃開展了。

另外,就貧困學生本身而言,他們往往由於家境的貧困,在社會中時常受到歧視和排斥,心理十分自卑,不善於表達,不善於溝通,性格內向,是不少貧困學子的共同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主動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與他們這種性格有關。

捐贈者應該分析以上情況,來看待貧困學生沒有「感恩行動」的問題。正因

為有以上的背景,更應該注意在捐贈中,引導貧困生逐漸樹立感恩的意識、培養健康的心理,而不是採取「取消捐贈」的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會使這些貧困生失去經濟來源,使學業陷入困境,還會使他們備受輿論指責,這可能導致他們對社會更冷漠,心理更自卑,這是比當初沒有任何捐贈更糟糕的結果。

我經常反對電視台把貧困學生邀去參加節目,讓貧困學生對著鏡頭流眼淚,對著捐贈人磕頭說感謝,因為我知道,這種感恩情懷的表達,是表面的、形式化的,甚至是侵犯學生隱私並傷害學生自尊的。最近,有一些學校實行「准有償資助制度」,要求受資助的學生「靠自覺、靠誠信、靠感恩的品德和情懷」在工作後分批償還資助金;河南省今年則要求接受慈善助學基金資助的學生簽訂道德協議,工作之後自願捐贈不少於受資助額的善款。這些「嘗試」,將資助「條件化」,把回報「契約化」,能否達到培養資助者愛心的效果,很值得懷疑。

一位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內地貧困學生,到學校第二年,才知道他的獎學金捐贈者是一位印尼華僑,但不知道其具體姓名,這位華僑要求學校不向學生公布他的更多身份信息,更談不上要求捐贈的學生給他們寫信彙報自己的學業,向其表達感謝,但他會通過校方了解被資助學生的學業情況、生活情況,並希望學校老師,及時和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珍惜學習機會,成為有用之才—這是捐贈者認為最好的回報。

我們的教育過程,正缺乏這樣的師生交流、溝通環節,學生們無法在學習生活中得到老師們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的教誨,無法得到怎樣做人的系統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只知道考出卷面的高分,而在大學階段,則有不少失去了人生進步的目標,覺得大學生活沒什麼意義。

改變這種情況,不是以協議、規定等各種手段嚴格約束貧困生,來「強化」出他們的責任心、感恩心,而是改變我們的教育。教育引導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多給貧困學生一些寬容,審視我們自身對待教育的態度,就是多給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些完善的機會。

新鮮人註:    本文與"「道德協議」束縛著誰的良心?"一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建議兩文對照參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