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協議」束縛著誰的良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26 0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bs.phoenixtv.com/fhbbs/viewthread.php?tid=2744575

陽光下的刀    發表於 2007-8-24 13:28   

河南省省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楊德恭說,自從2001年省慈善總會成立以來,「助學」一直就是慈善事業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學生受到資助后,並無任何感恩之心,對捐助方也無任何錶示,這有時真的讓捐助方很「受傷」。 據了解,去年,中國移動河南分公司出資30萬元,資助了100名大學生。但是,僅有兩名有回饋,彙報了學業。

在廣東,有一個成功的案例:當地的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每年都要拿出100萬元,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被資助者必須簽《道義契約》。契約要求,受助學生進入社會後,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償還助學金,並比照學生貸款支付利息,以幫助其他大學生。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批受助學生畢業后,半個月里,即有21人償還16450元。這也許證明,如果有了約束,即使是無形的,學生們也將學會感恩。

楊德恭對「道德協議」更深刻的期待是,不僅培養受助學生的感恩之心,還能對其慈善意識進行啟蒙,進而普及全體參與的平民慈善。「受助學生現在簽協議,被要求回捐,培養起了感恩心,基金也才能長久運行。」楊德恭說。一年前,河南省慈善總會開始醞釀和受助學生簽訂「道德協議」,以讓受助學生學會感恩,並在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回報社會。

今年8月18日,省慈善總會聯合一企業共同設立「愛心接力慈善助學基金」,5年注資100萬元,用以幫助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在這次捐贈儀式上,省慈善總會明確要求,受助者需簽訂一份「道德協議」。雖然在形式上稍有「強制」意味,但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張明鎖卻認為,這個協議簽得對。「應該不會傷害到大學生,助學貸款不是也得簽協議嗎?責任和義務從來都是雙向的,大學生得到捐助,理應再回報社會。」

協議要求受助方承諾,參加工作后,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要自願回捐不少於受助的資金3000元。與此同時,平頂山魯山縣兩名企業家出資220萬,資助82名學生完成學業,這些學生也要簽訂協議,承諾每年彙報一次學業,畢業后3年內還清錢。感恩之心要用協議來「強迫」,這是否違背了慈善救助的原則?為了消除「道德協議」只是為了錢的誤解,省慈善總會計劃,在未來的「道德協議」中,增加一項新內容,如果受捐助者沒能力回捐資金,可以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回捐」,如幫助孤寡老人,做義工等,即奉獻勞務、愛心。去年考上武漢大學並接受省慈善總會「金秋助學基金」一名學子,入學半年後,他曾認真地給省慈善總會寫了一封信,彙報了學習、生活情況,並附上一首自己寫的表達感恩的詩。「其實,接受別人的捐助,我們應該自覺回報。『道德協議』以書面的形式要求,也是一個必要的提醒。」但他同時認為,自己雖然沒有簽「道德協議」,但接受了捐助后,感覺壓力很大,像是欠了別人,不像接受助學貸款那麼坦然。(來自商報)

在道德協議的事件中,資助者就真的在意一句感謝嗎?慈善家投給社會的每一份資金,一如種子。那麼,這個種子萌芽、生長、開花,他都是關心的。這種關心有什麼不對?

如果慈善家把錢捐助出去之後,就不管不問。其實,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畢竟,這個社會無論如何發展,窮人都永遠存在,換言之,慈善行為也將一年年延續。讓慈善家知道他的錢用在什麼地方,結果如何?效果怎樣?才能使他有很多的信心來繼續他的慈善行為。

自古以來,知恩圖報也是中華民族一直堅持的對人的德行的一種考量。試想:如果一個人,連知恩圖報都不會?都不懂?會是什麼人?譬如:在很窮的時候,出於慈善有人幫助他,當他用這筆慈善金度過困難,而度過困難,或者大富大貴時,他就應該記住他當年的恩人。

誠然,這種恩不是去報答他的恩人,而是將恩人的恩持續下去,他可以做一份恩,也可以做數份恩,在他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如此,我們的社會,溫暖通過一隻只手的傳遞,才會更溫暖,更實在。慈善金給誰花銷?怎麼花銷?慈善家包括社會,都有一定的知情權。

凡事都有度。慈善家和社會要求受助者知恩圖報,並沒有錯誤。但是,一定不能忽略:對受助者而言,尊嚴比金錢更重要。不能因為資助他們,就過於苛責他們,或者讓他們沒有尊嚴。

其實,道德存在人們的心間。但是,當一些人受過資助而悄無聲息,或者太過於心安理得(不好好學習,或者用資助者做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那麼,政府出台的道德協議,未必是壞事。

道德協議是我們這個社會境況下的無奈產物。或者薄薄的道德協議,能讓這個不誠信的社會,多一些誠信吧!我們可以相信,知恩圖報,誠信做人必然是我們這個社會在未來的發展動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