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8月24日08:28 長江商報

昨日中午,襄樊重型機械廠宿舍,放暑假在家的王可(化名),在自家簡陋的陽台上,支起一張小桌子,給同院的兩名小學生輔導暑假作業。
早前報道:
·香港宋姓老闆為五名不感恩貧困生叫屈 願意資助
·湖北5名受助貧困生不感恩被取消資格引發熱議
·湖北5名貧困大學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
受助方:結對子資助讓人倍感壓力
愛心企業家:只想給她們一次挫折教育
█核心提示
去年8月,襄樊市總工會組織「金秋助學」活動,該市19位女企業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對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一年後,其中三分之二的貧困生未給資助者寫信。今年暑假,該市總工會再次組織捐贈時,3名女企業家表示「不願再資助無情貧困生」,停止了繼續資助。
幾天來,在輿論漩渦中的雙方當事人一直保持沉默。
昨日,涉事的幾位企業家和學生,首次接受採訪,回應外界的眾說紛紜,袒露內心世界。
昨日中午,襄樊重型機械廠宿舍,放暑假在家的王可(化名),在自家簡陋的陽台上,支起一張小桌子,給同院的兩名小學生輔導暑假作業。
此前一天,這名18歲的 女大學生因媒體報道被捲入輿論的漩渦。
2006年夏天,家庭貧困的王可考上大學后,襄樊當地一位企業家資助了她1000元,並承諾連續資助4年。但如今,對方認為她「冷漠而沒有感恩的心」,取消了對她的繼續資助。
「今年上半年,因為自己的原因,我的確疏於與她聯繫,她的做法我也表示理解。」王可說。
「與企業家聯繫少,並不是我不懂得感恩,而是不習慣這樣的方式。在我看來,在學校好好學習,將來能回報社會才是最大的感恩。」面對連日來的輿論壓力,王可首次向外界袒露心聲。
此次因同樣原因被取消資助的,還有另兩名貧困學生。襄樊市總工會女工部部長周華玲說,自2005年開展企業家與貧困學生結對資助活動以來,共有5名貧困學生因同樣原因被取消資助資格。
「結對資助」引發的事端
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學會上,一位女企業家生氣地說:「我今天來了,但沒有帶錢,不是不願資助,只是希望我所資助的學生能抽時間到公司去介紹一下學習情況!」
在周華玲看來,襄樊市總工會資助貧困大學生9年來,「一直都很順利」。誰也沒有料到,「結對資助」會成為誘發此次終止資助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們的目的,也是為了讓貧困學生能得到更好的幫助,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後果。現在弄得我們的工作也很難做了。」一直致力於貧困學生幫扶的襄樊市總工會副主席周萍也很沮喪。
企業家首次反映這樣的情況,是在2004年首次結對資助之後。一年後,又有企業家反映,資助學生一年了,學生沒寫一封信彙報自己在學校的情況,甚至連一個電話都沒有。
2006年8月17日晚,襄樊市總工會再次舉辦「金秋助學會」。在這台以「感恩」為主題的聯誼會上,總工會負責人專門提到學生要懂得感恩,並給每名學生和家長發了一封公開信,希望學生上學后能給企業家多寫信、打電話。末了,組織者還用心良苦地安排了一個互動節目——讓受資助學生到舞台上與演員一起學跳舞蹈《感恩的心》。
一位參加了這場聯誼會的當地記者回憶,聯誼會很感人,很多人甚至當場決定捐款。
然而,在今年的助學會之前,更多企業家反映,仍有學生一整年都沒與她們聯繫。事情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學會上發展到了極端。
當天,一位女企業家在會場上生氣地說:「我今天來了,但沒有帶錢,不是不願資助,只是希望我所資助的學生能抽時間到公司去介紹一下學習情況!」
但此後,那名學生沒有照這位企業家說的去辦,這位企業家就轉而資助了另一位新生。
周華玲說,此前的助學活動,大多是企業家捐助后,統一由總工會交到貧困學生手中,資助雙方互不認識,也沒有這樣的問題出現過。
周華玲從檔案櫃中取出幾封收藏的信件說,助學活動已連續舉辦了9年,資助學生數百人,但給總工會寫信表示感謝的也只有寥寥幾人,「甚至在助學活動上的一些發言稿,也是我們替學生代勞的」。
然而,本報記者在採訪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幾名學生家長時,他們都表示,這樣結對的資助方式讓人很難接受,「會讓我們背上沉重的精神壓力」。
無關人情冷暖 只是世態炎涼
感恩無能者不僅僅是貧困大學生
不能假定某類人天生就不懂感恩,那樣討論就失去了意義;不妨設身處地想想自己會否那樣。當貧富差距不能得到良性解決,資源被看作掠奪目標,彼此都是競爭對手,人這時很難有感恩的心。
要先形成中產階級,才會形成陽光心態
說白了,讓社會下層還要有什麼陽光心態,有些難為人。中產階級可以經受一些物價波動,照樣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白貓胖丫頭。下層就不行,經濟上有點風吹草動,就是普遍焦慮。
上大學的價值並未體現
事實上,很多人雖然交學費並不輕鬆,大學也不是好好念的,因為無法確知,好好念書就會有好的工作!當你做一件並不激動人心的事,那麼幫助做這件事的人,你很難感激他。
離建個人信用體系的目標還很遠
無論是貧困學生還不了貸款,還是個人支票難普及,都說明個人信用體系在我國既缺制度建設,也少感情認同。停留在捐助即施捨的層面是不夠的,施捨是偶然事件,而捐助、回饋應該是常態。
贅語
這裡不是要對不懂感恩的人予同情,可憐之人雖有可恨之處,但可恨都不是天生的。如果能找到機制原因,那麼可恨就會得到化解。道德的呼喚與培育生長道德的社會土壤一樣重要。
大學生不還貸款是咋回事
畢業一把火燒得凈四年嗎
輿論兩邊倒
孫立平:捐贈行為的常識邏輯
涉事學生首次回應:「並不是我冷漠,只是不習慣這樣的方式」
「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報喜?怕對方認為自己驕傲;報憂?又怕對方擔心我向她伸手要錢。我很矛盾,所以,很少與企業家聯繫。」王可說,更重要的是在學校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我更願意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面對輿論壓力,涉事學生一直保持沉默。22日,本報記者即奔赴襄樊。但直到23日上午,記者才輾轉在襄樊重型機械廠宿舍找到其中一名涉事學生。在承諾化名后,王可才答應接受記者採訪。
「沒有給企業家寫信,並不表示我冷漠,只是我不習慣這樣的方式。我時時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同時,這也讓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壓力。」說話時,王可始終將頭深埋,用手撥弄著自己的裙角,「我之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總工會也沒有通知我」。
王可說,給小學生補習功課,一個暑假可以賺幾百塊錢,「夠我幾個月的生活費,我更願意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王可2006年考上大學,因父母雙雙下崗家庭困難,襄樊市總工會將她確定為資助對象,當年獲得1000元資助。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她在中秋節和春節期間,都給資助她的企業家發了簡訊表示感謝。今年春節期間,她還參加總工會組織的交流,向企業家彙報了入學半年的學習情況。
王可坦言,大一下學期因為自己的原因,的確疏於與那名企業家聯繫。期間,她給總工會寫過一封一頁紙的信。但本報記者在總工會沒有查到那封信。
王可說,她一直存有感恩之心,但並不認同寫信或打電話向企業家彙報情況的做法,「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報喜?怕對方認為自己驕傲;報憂?又怕對方擔心我向她伸手要錢。我很矛盾,所以,很少與企業家聯繫。」她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學校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
「我們不是那種知恩不報的人。」王可的母親李紅雲(化名),目前在幼兒園做保育員。李說,她的職業不是沒有愛心的人所能做的。女兒不善於表達感激之情,他們一家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壓力。在女兒被資助的一年裡,她經常查看 日曆,逢節日就敦促女兒給對方打電話或發簡訊問候。今年母親節,她還讓女兒給對方發簡訊問候。
「但是,我考慮了一下,她也不是我的母親,這樣的問候似乎不合時宜。」王可說。
李紅雲說,因為資助的企業家是賣地板的,一年來,她開始關心起別人家的 裝修,只要有熟人家要裝修,她就讓別人到那家企業去買地板,「雖然只做成了一筆生意,但我們心裡一直感激著人家,並將永遠記得對方的恩情」。
對於這次拒絕資助,李紅雲表示理解:「是不是資助我們,由企業家自己決定,也許有比我們更困難的學生,更值得資助。」李紅雲說,還是更願意接受組織的資助,「當初知道是這種結對資助后,我就不太願意接受,擔心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總是覺得欠著別人什麼」。
涉事的另一名女學生,現在全家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我們之所以背井離鄉到外地賺錢,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健康地學習,保持自尊心」。這位母親說,女兒楊敏(化名)一直很內向,不太願意與人交流,即便在家,也不太愛說話。放暑假休息幾天之後,家人就讓她到外面去打工,接觸一下外面的世界。現在孩子知道這個事情后,傷心不已。
這位母親說,她雖然理解企業家的做法,但不贊同企業家因此而讓孩子背上如此大的精神壓力。
愛心企業家心情複雜 「希望能繼續做朋友,有困難還願幫她」
馬建先說,取消對楊敏的資助,她也有相當大的壓力,思考再三才下定決心,「企業並不是想從她們那裡得到點什麼,而是不想讓願望落空」。
在去年8月的金秋助學會上,襄樊市白鶴實業公司書記、經理馬建先資助了楊敏。當時約定,馬每年資助1000元學費,直到楊敏大學畢業。這一次,馬建先和另兩名女企業家拒絕繼續提供資助。
面對網友的指責,三名企業家也始終保持沉默。昨日,經過本報記者反覆溝通,馬建先和孫秀錦才接受了採訪。
馬建先從事了多年助學活動,性格開朗的她動情地說,取消對楊敏的資助,她也有相當大的壓力,「去年楊敏考上重慶大學時,全家連路費都拿不出來」,楊敏父母都是環衛所臨時工,「資助楊敏是出於對她父母的尊敬和同情」。
「但孩子入學后,沒給我來一封信,也沒有電話。她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怎麼樣,我一概不知。」馬建先說,她只是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新的困難,完全出於一種母愛般的關心。「有段時間我晚上很晚才關機,害怕孩子下晚自習打電話來我接不到。」但遺憾的是,不僅上學期間,就連寒、暑假,她都沒能得到楊敏的音訊。「大家都住在同一個城區,離得並不遠,寒暑假跟我們見個面的時間總是有的吧?孩子不懂事,家裡的大人為何不教?這是做人起碼的道德要求。」
「如果一個受助者連最起碼的感恩都做不到,將來如何服務社會?如何能幫助和他們一樣的貧困生?」馬建先說,她思考再三,才決定停止對楊敏的資助,「企業並不是想從她們那裡得到點什麼,而是不想讓願望落空」。
馬建先說,她所負責的公司本身有130多名困難職工需要安置,還有10多名殘疾人,因此從經濟上也難以抽出更多的錢來資助楊敏。
面對網友指責的「捐贈為圖回報」、「企業失誠信」,馬建先感到很無奈:「我不是不願再資助她,只是希望給她一次挫折教育。」馬建先說,作為一個集體企業的負責人,錢到底給了誰,資助者有知情權,「如果說我們企業家資助是要求回報,那不如和孩子簽一個資助協議,要求他們畢業後到企業服務幾年」。
另一位拒絕繼續資助的是光錦建材公司吉象地板分公司總經理孫秀錦。孫說,她以前也資助過很多大學生,雙方都保持了良好的溝通,有些至今還經常與她聊天,許多受資助的大學生在校參加獻血、參加志願者活動,讓她很欣慰。「當然,我資助的孩子沒有聯繫我,我也有責任,我應該主動關心一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大多資助者也沒有做到。」
孫秀錦說,取消了對孩子的資助,她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擔心孩子自尊心因此受到打擊,希望孩子能正確面對,保持一種健康心態,順利完成學業。「家庭貧困不要緊,要緊的是要有一種陽光心態。如果能夠溝通,我很希望能與這個孩子繼續做朋友,孩子有困難我也還是願意幫助她」。
慈善事業的尷尬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石人炳認為,採用一對一結對子資助模式,雖然讓企業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讓捐助雙方產生心理錯位,容易誘導雙方在慈善活動中的功利性。
襄樊貧困學生被終止資助,發生在這個「無根的慈善」廣受關注之時。昨日,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石人炳說,他一直關注著媒體及網上對此事的評論。學生方面,不感恩的做法確實不妥。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受助者得到他人幫助后,無論資助是多是少,都要懷有一顆感激之心,不僅要將愛心傳遞下去,還有必要以恰當的方式向資助人表示感謝。
對於學生的「失禮」,企業家也應有寬廣的胸懷,不應過分計較,要從教育人的出發點去處理。
「此事不僅反映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視,還暴露了我們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足,學校與家庭都應從小就培養孩子對父母、親人、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一種感激之情,感恩教育要滲透到整個教育過程中。」石教授說,良好的慈善活動需要一些良好的機製做保障,此事還折射出現行慈善捐助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工會作為一種專門維護工人權益的組織,更多的承擔了救助困難職工和職工子弟的義務。採用一對一結對子資助模式雖然讓企業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現捐助雙方產生心理錯位,容易誘導雙方在慈善活動中的功利性」。
石人炳教授建議,學生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社會也更應有一種陽光的捐助機制,建立更科學的運行機制,比如更多的基金會、非政府慈善團體,以保障慈善事業健康良性發展。
類似事件
貧困生接受捐贈前先簽道德協議:工作后要捐款
16歲貧困女學生因飢餓偷麵包被抓 寫遺書自殺
陝西高校貧困生申請作假將記入檔案
相關報道
貧困生報考師範寫信感謝總理 總理回信鼓勵
教育部承諾被錄取大學貧困生不必為學費發愁
教育部:不提倡報道「貧困生呼籲社會捐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