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台灣在美公關攻略:每年花費超325萬美元

[複製鏈接]

85

主題

243

帖子

14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畫天 發表於 2007-8-23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美國,究竟是誰在支持台灣?為何支持台灣?和美國沒有外交關係的台灣如何影響美國政治決策,讓美國始終不願放棄這個遠離自己的孤島?南方周末記者經半月調查,台灣在美的種種「公關」、「遊說」,逐漸浮出水面。

  8月21日,陳水扁過境美國,在阿拉斯加暫停一個半小時。其「外交」內幕,尚無從了解。但南方周末記者經過調查了解,在以往台灣地方領導人「訪美」、「過境美國」背後,遊說發揮巨大作用。其實,遊說對於台灣的作用遠不止於此,任何涉及台灣的政策、法律都是其遊說公關的對象。

  7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決議,要求美國政府稱台灣為「主權國家」!提出這項議案的4名議員要求美國國務院、國防部等部門解除對台「外交關係」禁令,允許台灣「高官」訪問白宮,正式文書以「國家」口吻稱呼台灣。

  美國參議院多數派領袖辦公室(Majority Leadership Office)的工作人員克里斯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每年都會通過數十個親台議案,其中不乏「保衛台灣」等高調錶態。

  「解決台灣問題,最大的障礙不在台獨勢力,而在美國。一旦台海有事,美國的態度可能會給中華民族統一大業帶來重大威脅。」北京大學中國國家戰略中心秘書長於鐵軍認為。

  台灣如何影響美國政治決策,讓美國始終不願放棄這個遠離自己的孤島?南方周末記者經半月調查,台灣在美種種「運籌帷幄」,逐漸浮出水面。

  暗流藏於K街:「議員們從不埋單,掏錢的是說客們」

  美國首都華盛頓北部,一條寬敞大街橫貫東西,當地人稱之為K街。美國猶他州參議院議長瓦倫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條看似普通的街道,影響之大,堪比美國白宮和國會山。

  而台灣當局,也正是通過這條街上的暗流,跟美國方面建立頻密聯絡。據了解,李登輝訪美、「加強台灣安全法案」的通過,許多對台海問題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背後,竟都有幕後力量推波助瀾,而這股暗流,就隱藏在K街之間。  

  華盛頓當地人說,K街有「四多」:高級餐館多,豪華轎車多,銀行多,遊說公司多。南方周末記者自美國公共誠信中心了解到,K街為代表的華盛頓遊說業十年間營業額由15億美元飆漲至25億。說客數量在近五年中也翻了一番,由1.7萬增長到3.4萬人,其中包括約240名前國會議員和2000多名前政府官員。

  在華盛頓,有許多向客戶收費,然後為維護客戶利益,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和政府高官的「說客」。這些人許多本來就曾經是議員和高官,憑藉在位時與當權者私交甚篤,退休之後「發揮餘熱」,開辦遊說公司。這些公司能量巨大,經常對美國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其客戶包括國內的利益集團,如大型石油公司,軍火公司,行業協會,也還包括國外政府、機構等等。而K街正是遊說公司最為集中的地方。

  肯塔基州參議員、曾做過十年職業說客的理查德·羅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美國遊說業存在的根本依據是美國的言論自由理念和美國憲法關於言論自由的規定,即每個美國公民都有權自由表達意見和看法,包括對政府的表達。但因為大多數平民缺乏時間與精力去找政府,於是說客們以公民身份行使這一權利,就有了合法性基礎。

  K街諸多的遊說公司帶動了這條街上的高級餐廳消費。2020號的Prime Rib餐廳,是華盛頓最著名的高級餐廳之一,除富麗堂皇的大廳外,還特別備有安靜的私人包間。Prime Rib的「精製牛排」多次奪得全美烹飪比賽大獎。該店公關部的比爾·卡特(Bill Crater)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店是議員等政界要人以及說客最喜歡光顧的地方之一,甚至包括美國總統、副總統及其家人,「這裡就是華盛頓的上流社會」。

  「我們餐廳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不少也是亞裔人士,日本人,韓國人,還有不少台灣人。」比爾說。  

  該店普通的一份牛排要50多美元,最便宜的紅酒也在50美元以上,20年前釀造的法國紅酒標價800美元。一份「貴賓級」正餐約需1000美元,相當於一個美國人月薪的三分之一。

  「這裡的價格是一般華盛頓餐廳的兩倍,和全美餐廳的平均水平相比,則要高出數倍,連給服務生的小費也比別處高出許多,而這裡也只是K街多家高級餐廳之一。」《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記者凱瑟琳說。

  美酒佳肴,誰來埋單?「議員們從不埋單,掏錢的是說客們。」美國記者朱迪(Boss Jody)在其文章中道出K街的「潛規則」。「而遊說公司的公關費用,花的都是客戶的錢。」理查德·羅丁介紹說,一般的遊說公司公關費用,都從委託客戶交付的費用里出。

  據《紐約時報》報道,議員們在K街的高級餐館用餐,常得到「意外驚喜」。前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迪雷夫婦和朋友在某高級餐館甫一坐定,餐館經理旋即收到某說客的電話:「請把第6桌的一切費用都記到我賬上!」文中所提到的迪雷也是美國眾議院中著名親台派之一,在多個議案中旗幟鮮明地支持台灣,曾在1998年提出《加強台灣安全法》並推動之通過。陳水扁2001年過境得克薩斯州,迪雷特意邀陳水扁在自家後院品嘗燒烤,邀其一道觀看棒球比賽,並贈送牛仔馬靴。

  理查德·羅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台灣是K街最大的客戶之一。美國公共誠信中心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台灣公關花費每年均超過325萬美元。 

  追溯「秘密鏈條」:3個來源、3駕馬車 

   那麼,每年砸進K街的巨款從何而來?台灣前資深外交官張亞中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台灣的遊說費用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立法院」批准的「外交」預算,即所說的「明賬」,二是陳水扁在「國安機構」的「秘密賬戶」,即「暗賬」。三是李登輝時期的國民黨黨產,如「中華開發基金」等。

  三賬合一,共有多少錢?據張亞中披露,2007年台灣的「外交」預算是280億新台幣(1元人民幣約合4.1元新台幣),其中用於「秘密外交」上的花費約在50億到60億之間。而對於「國安局」的秘密賬戶,一直不為人知。

  2001年台灣「監察院」在調查「國安機構」員工侵吞公款案時,追溯到李登輝在任的1994年,有一筆30億巨款未上繳。親民黨「立委」秦慧珠指出,該賬戶在李登輝任職時代流向了由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主持的台灣「綜合研究院」。

  自美國司法部獲得的信息顯示,1994年6月27日,一家「台灣民間機構」以每年150萬美元,與美國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卡西迪公司簽約,打破當時美國遊說公司的簽約金額記錄,而合同甲方的署名,正是劉泰英主持的「台灣綜合研究院」。雙方在合同上白紙黑字,卡西迪要幫助台灣接觸美國媒體和政要,加深美國對台灣的歷史、文化、民主發展的了解,而其重點則是「促成李登輝訪美」。

  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表態,不會讓李登輝訪美。但卡西迪公司還是竭力施展計策。卡西迪的骨幹力量由民主黨離職政客構成,創辦人傑拉德·卡西迪曾在1969—1973年擔任美國參議院法律顧問,在民主黨黨內江湖輩分極高,是柯林頓的「長輩」。除卡西迪本人外,還有里根時期的國防官員、中央情報局中國事務專家福特等人。

  卡西迪公司對眾多國會議員、白宮高官及其家屬、助理施加影響,包括宴請國會議員及其家屬,以「民間名義」舉辦午餐會,晚餐會,請議員演講,並付給議員高額演講費,向議員家屬贈送購物券等。

  除了卡西迪,另兩家公司特別對於台灣事務「熱心」,一家是Powell Tare公司,主要在學術界組織「美台關係論壇」及各類討論會,並邀請媒體報道,另一家是Michael Govan公司,聯繫眾多美國民間組織,發動各種「請願」活動,表達對李登輝的「期盼」。而南方周末記者在美國司法部了解到,這兩家公司實際上都是卡西迪旗下子公司。

  僅促成李登輝訪美一項,台灣的花費約千萬美元,主要來自外交預算和國民黨黨產。「一般來說,客戶的錢打到公關公司之後,即被匯入公司總賬,公司的說客出去遊說,所需一切費用皆可從總賬報銷。所以對於說客來說,關鍵是讓議員和高官們滿意,保證遊說成功,而花多少錢基本無需考慮。」羅丁指出。

  1995年,弗蘭克·莫考斯基等76名參議員、37名眾議員聯名邀請李登輝訪美。短短數月中,全美竟有200多家媒體刊登廣告,發表評論,為李登輝訪美造勢。一時間,李登輝似乎被塑造成全美「翹首企盼」的人物

  1995年5月2日,美國眾議院以396票對0票,5月9日參議院以97票對1票通過李登輝訪美決議。柯林頓不得不允許李登輝訪美。

  在強大的公關攻勢之下,美國的大門開始向李登輝緩緩敞開。

  此後,1998年對台軍售案通過,陳水扁過境美國,台灣推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等重大問題,都有卡西迪旗下說客的忙碌身影。

  據台灣中央社披露,陳水扁上台後繼續加強對美公關。每每與美國簽約,台灣都以「民間機構」出面。2000年陳水扁拍板,由林誠一的台灣政經研究所出面,以235萬美元與卡西迪續約一年。而交付卡西迪的任務就包括「促成台灣領導人訪美,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而隨後,陳水扁也得以「過境美國」。

  2005年3月4日,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遠赴華盛頓,以「政府」名義與美國另一家遊說巨頭BGR的總裁羅傑斯(Rogers)簽約。這是台灣近50年來,第一次公開以官方名義與美國公關公司簽約。

  張亞中指出,官方的「明崗」是台灣駐華盛頓代表,包括李大維及其繼任者吳釗燮,負責日常「外交」事務,官方的「暗崗」是「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負責官方的秘密公關,民間遊說外交主腦則是誠泰銀行的林誠一,以「民間機構」出面。台灣對美遊說的「三駕馬車」互不隸屬,各司其職,從三人身份推斷,其共同的「頂頭上司」,也是對美遊說的總決策與總策劃只可能是一人,就是「台灣總統」陳水扁。

  巨額資金流入公關公司的腰包后,又如何花到議員和高官身上?鈔票要最後「生效」,當頭橫亘的最大障礙就是美國嚴格的法律。

  美國舊金山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郭麗蓮介紹說,為避免外國政府雇傭的遊說公司影響美國國家利益,美國法律對遊說管理得十分嚴格。議員接受每人政治獻金數額不能超過2000美元,捐給該議員所在政黨的選舉委員會的總額不能超過20000美元。1996年通過的《遊說公開法》規定,不能向議員贈送價值超過100美元的禮物,甚至不能請議員單獨吃飯。

  對於遊說頗有研究的吳東概括了台灣對美遊說的特點是:戰略上高度重視、遊說對象上全面滲透、遊說主體上立體作戰、遊說戰術上不擇手段。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當年的職業說客理查德·羅丁這麼說。「台灣遊說集團」在華盛頓遊說圈內的手段精細而靈活。不能為遊說而吃飯,如果說客和議員是「老朋友敘敘舊」,似乎「無可厚非」。如果不能請個人單獨吃,就辦宴會,請大家一起吃。

  不方便把錢直接交給個人,就以各種名義舉辦餐會,邀請議員前來演講,以演講費形式付報酬,或者以結集出版新書為名,向政要邀約文章,以稿酬形式付錢。目前,美國議員演講報酬的行情是,年輕議員出席餐會,發表演講的價格都在500美元以上,而資深議員則可以拿到2000美元以上。

  對競選者本人的贊助有限制,就把錢捐給黨的競選委員會,同時請競選委員會分期付給議員本人。

  據了解,台灣駐全美各處12個大城市的同類機構,其工作內容都有舉辦介紹台灣風情物產的圖片和實物的展覽活動。「美國各界人士,包括一些聯邦和地方議員,也會來捧場。」而展覽大多免費,議員差旅費由說客墊付,回公司「報銷」。

  台灣大學校友會洛杉磯分會會長張碚評價說,台灣在華盛頓的公關手段以細緻著稱,無孔不入,且「潤物細無聲」。

  五管齊下:兼有官方、民間、公開、秘密

  對於遊說公關有所研究的吳東介紹說,台灣影響美國外交決策,並不只遊說美國議員一途。

  目前來看,主要有五大管道:「外交部駐美辦事處」,負責官方交往;「國安機構」,主要秘密與美國公關公司簽約,或向美國提供情報;「政經研究院」,以「民間機構」面目出現,自詡代表台灣民意,既出面聯繫美國公關公司,同時開展「美台平民間」的民間外交。而前文所述「三駕馬車」,分別是這三個管道的負責人。

  此外,台獨立場十分鮮明的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the Formosa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負責發動在美國的台灣人,尤其是有影響力者。

  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還與美國國會的親台組織「台灣連線」關係密切。本屆國會期間,還在修改憲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抵制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維持歐盟對華武器禁運、推動台美高層互訪等議題上積極奔走,成為台灣開展國會遊說的最重要管道。台灣連線由眾議員布朗等倡議,在2001年成立;2003年,參議院也成立了台灣連線。目前,眾議院台灣連線議員人數已達150多人,參議院也有近30人。

  台灣對美公關的第五個管道是「行政院新聞局」,負責台灣在美國的宣傳造勢。

  這五條管道兼有官方與民間,公開與秘密,分工不同而又各司其職,對美國政府,國會和民眾持續施加影響力。

  他們為何親台:理念和選票並重

  「台灣遊說美國的最高目標,是獲得美國堅定持久的安全保護。」前聯合國高官林國炯指出。台灣經長期苦心孤詣,已見不少成效。今年7月謝長廷訪美,在國會山接受親台議員歡迎。眾議院「台灣連線」主席柏克莉(Shelley Berkley)當場直言:「我堅決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組織,在國會有一百多名同僚都支持台灣。」

  「一般來說,美國政府看重國家利益,而國會議員更重視民主、人權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北大中國國家戰略中心的於鐵軍指出。除了意識形態,這些議員親台反華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查閱美國眾議院的提案記錄,多個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組織的提案上大多有一個名字——Sherrod Brown(謝羅德·布朗)。

  俄亥俄州選舉民調顯示,他能夠長期在俄亥俄州的選舉中獨佔鰲頭,其票源主要來自工人下層和中產階級。而他在宣傳網站的標語也明確了自身的定位:「俄亥俄工人利益的代言人」。

  俄亥俄州政府發展部信息中心的科克·特雷克(Kirk Trickett)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俄亥俄州位於美國工業區中心,最大的產業是製造業。近年來,俄亥俄州飽受製造業衰退之苦,工人大量下崗,當地有不少人認為直接原因在於中國廉價商品湧入帶來的衝擊。俄亥俄州美台商會的鮑勃·巴克利(Bod Barklay)介紹,俄亥俄還是台灣商人在美國投資最密集的地區,與中國大陸廉價商品帶來的衝擊相反,台灣的投資能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作為依靠本州工人的選票來延續政治生命的布朗來說,親台反華的理由似乎也足夠充分。

  與年僅54歲的布朗相比,年過七旬的前參議員穆考斯基可以算是親台老字輩。「穆考斯基是台灣長期以來最好的朋友,是台灣最堅定的支持者。」李登輝在2005年10月訪問阿拉斯加的午餐會上,曾這樣表達謝意。

  穆考斯基擔任參議員期間,在參議院提出十餘件親台議案,觸及政治、軍事、人權等諸多方面。穆考斯基曾15次正式訪問台灣,並在1995年率先寫信邀請李登輝訪美。

  和其他議員一樣,他的當選離不開本土票源。在阿拉斯加,捕魚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僅次於石油業,而台灣是阿拉斯加海產品最大的出口地之一。李登輝曾在1997年下令動用巨資投資阿拉斯加鮭魚工廠。而陳水扁當政后,也授權台灣的中油公司投資阿拉斯加,協助當地開發石油產業。

  夜幕降臨,華盛頓K街華燈璀璨,高級餐廳之內高朋滿座。衣冠楚楚的說客和議員們或高談闊論,或低聲耳語,其話題中,可能難免隱含「台灣烙印」。K街的暗流之中,觥籌交錯的餐桌下,是購買軍火,是台灣政治地位的議案訴求,甚至「堅決保衛台灣」的信誓旦旦。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姚佳威
look at the star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u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