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獨分子,你能講出別樣的「台灣歷史嗎」

[複製鏈接]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7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併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台灣后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后,開始謀划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來)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劉銘傳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鬥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轉自http://news.xinhuanet.com
我以我眼看世界

2

主題

32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8
沙發
huky 發表於 2007-8-17 11:01 | 只看該作者
國家和領土主權方面,堅決站在中共一邊。自八國聯軍以來,是中共的統治,不是台灣的民主讓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抬起頭來。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台灣要想獨立自主,拿人頭換,還得打得贏!
喜歡看虎子系列,才登記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3
junxu5 發表於 2007-8-17 1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222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0
4
wangqian 發表於 2007-8-17 19:16 | 只看該作者
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5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0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台灣人民在反抗中國的殖民統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6
junxu5 發表於 2007-8-18 0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miaugogo 的帖子

請問很多台灣人回大陸祭祖怎樣解釋?!

老祖宗的墳都在中國大陸,談什麼「殖民統治」。「台灣人民在反抗中國的殖民統治」此話很不負責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7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03:13 | 只看該作者
鄭成功與清王朝的對抗可以看作滿漢之爭,現在台灣抗爭大陸算什麼?據台「內政部」1990年底的人口統計,「山胞」人口有34.5萬人,佔台人口總數的1.6%,那些口口聲聲以本省人自居的台灣人,有多少是在這可憐的1.6%里呢。就像李敖先生說的,在台灣被日本統治50年間,有骨氣的台灣人都被殺掉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沒有骨氣的台灣人。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02:30 發表
台灣人民在反抗中國的殖民統治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8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03:15 | 只看該作者

台灣哪些民族是原住民

在網上找到的資料
 台灣的原住民在大陸被稱為高山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56個民族之一。台灣則稱之為「山胞」,根據所住地域不同,又分為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目前,島內將台灣的原住民分為雅美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賽夏族、泰雅族、邵族等十族。台灣的原住民長期生活在台灣寶島,不少在人種學上屬於南島語系,現在更有學術考證,一些台灣原住民的部族屬於越王勾踐之後。

  台灣原住民大多數屬於原始的母系社會,婦女在社會中享有崇高地位,並在生產中擔任主導角色,而男子的主要任務則是打獵。飲食以稻米、玉米、番薯為主,魚類和肉類為副食。原住民的服裝很獨特,多穿麻布和鹿皮製作的衣服,並有斷髮紋身的習慣。但現在的日常衣著已基本與漢人相同。原住民的住房較為簡陋,通常用木材、石頭和茅草築成。

  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和靈魂崇拜為主。直到荷蘭侵台時,原住民仍是台灣的強勢族群。以後,隨著鄭成功收復台灣,大陸移民的大量擁入,不斷相互通婚同化,原住民的數量逐步減少,在台灣總人口中比例也逐漸降低。日本在侵佔台灣的51年間,共發動了160餘次所謂的「剿蕃戰役」,對原住民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政策,使原住民部落近乎滅絕。據台「內政部」1990年底的人口統計,「山胞」人口有34.5萬人,佔台人口總數的1.6%。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03:16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9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03:18 | 只看該作者
英雄都死掉了,剩下的都是什麼?
原帖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03:15 發表
日本在侵佔台灣的51年間,共發動了160餘次所謂的「剿蕃戰役」,對原住民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政策,使原住民部落近乎滅絕。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主題

3145

帖子

158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6
10
jeffersonforest 發表於 2007-8-18 03:2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02:30 發表
台灣人民在反抗中國的殖民統治



老二,據我所了解,這世界是拳頭硬說話才有用呀?你沒聽說伊拉克在反抗美國你老爸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11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junxu5 的帖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deFfTHFsQM

See what The Great Mao said before......

[ 本帖最後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03:3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12
junxu5 發表於 2007-8-18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miaugogo 的帖子

What I see is Edgar Snow said, It wasn't Mao said, and I don't think Edgar Snow could understand Mao's thought very well, even Mao's language.

[ 本帖最後由 junxu5 於 2007-8-18 06:0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222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0
13
wangqian 發表於 2007-8-18 0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miaugogo 的帖子

聽毛主席的話,跟黨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14
junxu5 發表於 2007-8-18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miaugogo 的帖子

我個人認為英美媒體主流大都是報道中國負面新聞的,所持立場也是以反華為主。因為他們還是沉湎於舊時代列強瓜分中國的年代,希望歷史重演。

蘇俄分裂,中國已逐漸成為美英等西方列強的最大的抗衡體。顛覆中國政府是西方諸強的「夢想」,從而達到英美在世界範圍內「一家」獨斷的格局;而「台灣」就是西方妄圖削弱中國實力的一個棋子。但這是違背全世界「中國人」意願的。

中國經濟正日益強大,同時也伴隨著軍事的強大,這是有目共睹的。歷史會證明一切,台灣將永遠屬於中國。「中華帝國」正在崛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15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junxu5 的帖子

「中華帝國」
That's  why 台灣人民在反抗中國的殖民統治

[ 本帖最後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16:5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16
junxu5 發表於 2007-8-18 1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miaugogo 的帖子

你又在混淆前提。

你定義下的「殖民統治」應該是指「馬關條約」以前中國歷代政府對台灣的統治;當然我並不認同你的觀點。

國民黨政府逃亡台灣后對台灣的統治是不能定義為「殖民統治」的。

台灣人民反抗「殖民統治」,應該是反荷,反西班牙,反日才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17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滿清征服了台灣,將明鄭這海寇徹底消滅後,欲將台灣所有的住民約二十萬餘人,全部遷移至大陸,如此才可稱為完完整整地征服。所以清廷從北京派來的蘇拜侍郎在福州主持,召開「台灣善後會議」,參加人員除蘇拜外尚有閩浙總督金鋐及施琅等。他們再也不需擔憂,所以當時高唱著「棄台論」,因征服台灣的目的不是在領土的佔有,而在消滅鄭氏一族而已。 所以對台灣是否要保有,仰是放棄台灣有正反兩面的說詞。
反對保有台灣是基於以陸權為主的國家,保有海外孤島,不痛不癢,所以上至皇帝下至許多大臣,以贊成放棄台灣,其說法 : 
「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跌共守,日費天府而無益,不如徙其人空其地矣。」
「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
閩浙總督金鋐認為「台灣土地狹小,人口稀少,財賦無多,又遠隔重洋,鞭長莫及,若派兵守之,徒浪費糧食。不如守澎湖,徙台灣人民而棄其地。」
北京的言論是「宜遷其人,棄其地」,
康熙帝也認為「…海賊 ( 指鄭氏 ) 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但施琅堅持保有台灣,在十二月有一份奏摺「恭陳台灣去留疏」中強調台灣地位之重要,況且守台灣並不須內地的錢財支援。

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也就是等了八個月之後,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
施琅雖然佔有台灣,但是他的佔有是消極的,限制移民來台,對於潮州、惠州人民即禁止來台。又未曾釐訂建設台灣方計,清廷所派來台官員、士兵,三年一任,六年一換,不準攜眷,視台灣為異域,以殖民統治之手段,只知壓搾、奪取,如此台灣進入了滿清據台時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18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滿清官員對台灣人的敲詐勒索

滿清據台後,不僅是政府本身重賦苛斂,而且,貪官污吏只知中飽私囊,為非做歹。在滿清的政府文件中亦顯示出如下的文章:
在一八四八年(道光二十八年)分巡台灣兵備道徐宗幹的「斯未信齋文集」說:「各省吏治之壞至閩極,閩中吏治之壞,至台極矣。」,
沈葆楨在其「請移駐巡撫摺」中說:「始由官以吏胥為爪牙,吏胥以民為魚肉。」。
這樣,官場的吏胥(又名「書吏」,或「書辦」,官場之差役,或皂快),乃狐假虎威,任意敲詐勒索,無所不為。
在周鐘瑄「諸羅縣志」風俗志)中說:「胥役各處所有,台屬為盛。…見事生風,非欺官以脧民之膏血,何以飽其蹊壑乎。」。
藍鼎元「鹿洲初集」致巡視台灣御史.吳達禮論治台事宜中說:「台中之胥役,比內地更熾,一名皂怏,數十幫丁,一票之差,索錢七十貫,或百餘貫不等。吏胥之權勢甚於鄉紳,皂快之恆赫甚於風憲。」
所以台灣的諺語中出現「衙門八字開,無錢不用來」。
劉家謀的「海音詩」中說:由於滿清政府重徵苛斂,尤其是地賦重,台灣本地人每年的收成幾乎不足以繳納賦課,善良的百姓很懼怕強徵米穀的班役,稱為「虎老爺」,他們倚勢凌虐,荼毒萬狀。「一甲徵租近一車,賦浮那得腹言加,多田翁比無田苦,怕見當門虎老爺。」
既然官員是成群的貪贓枉法,從中國調來的兵卒也依樣畫葫蘆,進行敲詐台灣百姓,發財後,再放高利貸給台灣本地人,一旦窮百姓借了,每百錢按日繳五文,停繳一日,即把前繳利息全部抹消,稱為「五虎利」,若無力償還即把其妻子劫去等,如此怎麼能不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只要有人高舉義旗,不分南北,大家一起反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19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對台灣的佔據,有如上的班兵及台灣不築城政策下,對台灣屬滿清的疆界也有其不同於現代人的特別作法。
一.滿清對台灣的佔領並不情願,所以對土地的佔領也漫不經心。滿清政府佔領台灣原本絕大多數人是贊成「棄台」包括當時的康熙皇帝,他們棄台時的配套措施是將大約有二十萬的漢人,全部遷移至中國本土。(請參閱p2滿清據台並不情願)
二. 與原住民劃分疆界視為外邦 禁止漢人入山墾殖,建立蕃界土牛以警示漢人不得侵入蕃界,不可與原住民發生糾紛。
三. 設立隘勇即是邊防軍之意。
四. 對非漢人居住的地區如現今的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及中央山脈等山區非但沒有設立行政機構,在名稱上只統稱為後山,連一個正式的名字也沒有。
五.對宜蘭縣的劃入國土有明確的歷史記錄。滿清政府雖視原住民所居之地為外邦,但是來台漢人自行進入開墾宜蘭,在一八○八年吳化等人將業已在宜蘭開拓的人製作住民戶口清冊,攜至台北艋舺呈繳給閩浙總督.方維甸。要求把蛤仔難編入滿清政府版圖。於是,方維甸轉呈北京清廷「奏請噶瑪蘭收入版圖」(請參閱p75)。經過督臣阿林保等查奏,滿清政府即於一八一○年(嘉慶十五年)核准設「噶瑪蘭廳」,廳治設在五圍(今之宜蘭市)。 (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噶瑪蘭的地名才改為「宜蘭」。) 換句話說滿清政府從一六八三年入台經過一百二十八年才將宜蘭劃入版圖。當時台灣其他地區如花蓮縣、台東縣及山區尚未入版圖。(請參閱p73吳沙移殖宜蘭平原)
六. 從涉外事件中及滿清政府的言行
甲、 美國欲購台灣 一八五四年(咸豐四年),派遣海軍提督.麥爾理(Matthew Perry)率領麥西土尼安號(Maccdonian)及薩婆賴號(Supply 的兩艦航來雞籠,並命李約翰(G.Jones)勘查煤礦資源,之後,麥爾理建議美政府佔領台灣。其請求報告謂「中國之冶權並不能及於整個台灣,大部份為番人所有,美國如將雞籠佔領築城。不致引起華人之反對,台灣對於美國之貿易有重大關係,佔領之後,對於中、日及南洋之交通可獲更多便利。(請參閱p97)
乙、 美船羅美號(The Rover)事件一八六七年 羅美號事件在國際造成一個事實,即是台灣並非全島屬滿清的領土。台灣原住民與美國直接的談判是台灣不屬於中國版圖的俱體事實。(請參閱p99)
丙、 英德墾殖台灣東部大南澳(一八六八年) 這是英國、德國不認為大南澳是屬於滿清國土。(請參閱p100)
丁、 日軍侵台的「牡丹社事件」(請參閱p102) 一八七三年三月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命柳原會見滿清軍機大臣吏部尚書.董旬,及吏部尚書.毛昶熙,為牡丹社事件開始交涉。毛昶熙答之曰:「生番皆化外,猶如貴國之蝦夷,不服王化,萬國之野蠻人大部如此」。柳原再曰:「生番殺人,貴國拾而不治,故我國將出師問罪,唯番域與貴國府治犬牙接壤,若未告貴國起役,萬一波及貴轄,端受猜疑,慮為此兩國傷和,所以予先奉告」。毛昶熙答曰:「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奪」。柳原後叮嚀曰:「…唯係兩國盟好,一言聲明耳」。西鄉置之不理,於一八七四年(同冶十三年,明治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從瑯喬灣(車城灣,今之射寮村)登陸,枋寮巡檢王懋功,千總郭占熬雖差兵守候訊,卻未予以阻止。此後,日軍三千六百餘人六月二日分三路開始進攻牡丹社。行同海盜,亦等於對台灣不宣而戰,也符合滿清官員毛昶熙的言論「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奪」。這就是滿清中央政府要員所認定台灣的國界。

七. 滿清據台時,其自認的版圖,是從羅漢門(旗山附近)至莊內門,西至澎湖,南至沙馬磯頭(鵝鑾鼻),北達雞籠。但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國界是只到朴子離溪南岸,南到下淡水溪北部末及東部中央山脈外側。根本不是擁有全台灣島。

由以上七點來看,就很清楚得知滿清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認定範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0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6: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滿清據台的基本政策



滿清據台並不情願


一六八三年在東寧王朝鄭克塽降清時,滿清政府對台灣的佔有並沒有領土的野心,所以產生了對台灣的「留」與「棄」的問題。滿清政府將處理台灣的事務交由駐在福建的官員。絕對多數的人認為只要將居在台灣約二十萬的漢人全部遷至中國,放棄台灣島嶼。將此島讓其荒蕪,如此就絕不可能再產生如鄭成功祖孫三代的人,據有台灣島嶼造成滿清多年的夢魘,造成對海權薄弱的滿清帝國沿海無窮的後患。

在這種觀念下,滿清官員設計將台灣所有的住民約二十萬餘人,全部遷移至中國。如此做了才是符合也可以稱得上是完完整整地征服了台灣。滿清為此事從北京派來蘇拜侍郎在福州主持召開「台灣善後會議」,參加會議的滿清政府大員有閩浙總督金鋐及征台大將施琅等。此次會議滿清官員不再擔憂台灣這海島,所以會議中大家高唱著「棄台論」。 這個觀念是因征服台灣的目的不是在領土的佔有,而在消滅自一六四六年鄭成功起兵與滿清惡鬥近四十年的鄭氏一族而已。
滿清政府於一六八三年八月十五日將此對台灣的「棄與留」問題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而會議的結論是:「台灣應棄、應守,俟鄭克塽等率眾登岸,令侍郎蘇拜與該督、撫、提督合同酌具奏。」
反對佔有台灣是基於中國歷年來是陸權國家,以逐鹿中原為目的,對海外的島嶼如何與大陸比較,不痛不癢,所以上至皇帝下至許多大臣,全都是在一片贊成「放棄台灣」的論調中。贊同者包括當時的滿清皇帝康熙。

在棄台論響徹雲霄之時,征台大將施琅堅持獨樹一格,他認為應該保有台灣而不是放棄台灣。尚有一留台的原因是施琅個人的因素,他為了滿清政府立下了曠世大功,對勝利品的台灣怎捨得就如此拋棄。
為了挽回頹勢,所以就以各種方法將保有台灣的益處大加擅揚。他發揮了文書專長在同年十二月就向皇帝提出一份奏摺「恭陳台灣去留疏」。在疏中強調台灣地位之重要,又佔據台灣並不須動用到中國的錢財支援。
康熙皇帝對不須動用到中國的錢財支援並不感到是有利的因素,他所擔憂的是少數民族的滿人派不出兵到台灣,又他並不能信任的前明朝漢人降兵,讓這些降兵到台灣,有可能是一件高度危害到滿人統治權的事。
施琅善於揣測,再次上書,其中能打動康熙皇帝的心是「掌握台灣是中國沿海四省的屏障」,以不久留的「班兵」制度、加上「不攜眷」、「不築城」等的配套措施,將康熙所擔憂的漢人降兵可能造反之事化解。所以康熙更改決定將台灣收入大清的版圖之中。也就是據台並不情願,因此台灣的統治有許多根本上的缺陷。

施琅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入台灣,到次年(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才定案,遷延不決有八個月之久。才決定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於是派遣到福建處理錢糧侍郎蘇拜,會同福建督、撫、提督疏言:「台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應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分為水、陸八營;澎湖應設副將一員、兵三千,分為二營。每營各設遊、守、千、把等官。」如此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

台灣雖然劃入成為滿清的版圖,但滿人卻也不來台灣,全權交由征台大將施琅處理。但是施琅對台灣的佔有首先先求自利,就是對土地的掠奪,他個人如此就佔據擁有七千甲土地(田、園)。又對台灣人民的處理是以消極的態度,如限制移民來台,又以海盜多為理由禁止潮州、惠州人民台。依據上書的治台理念,視台灣為敵境,對所派來台灣的官員、士兵,以三年一任,就是軍人的「班兵」制度,又不準帶家屬。如此對台灣進入了滿清的殖民統治,滿清官員士兵來台只知壓搾、奪取,台灣不幸陷入了黑暗的滿清據台時期二百一十三年。

西元一六九七(康熙三十六年) 台灣被滿清所佔據已達十四年之久,在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紀遊」中說道:台灣是「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也就是十四年後還是在贊成棄台的論調。

由於施琅請「留」台灣的重大原因是指出由海上防衛的觀點,為中國沿海四省的屏障,而引起留台灣的,而不是在擁有土地利益。又對台灣經濟上的重要根本不知道。如此,據台後其政策上的許多措施是根本不在乎台灣人民的生活。簡單的說佔據台灣是為了中國東南沿海四省的安全而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