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亦愷和他的母親
[揚子晚報網消息] 兩年前,王亦愷以高考632分的高分被東大建築系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在買電腦的路上遇車禍當場昏死,一周內進行了五次開顱手術,由於右半邊腦袋幾乎全部損壞,接近於痴獃,生活不能自理。
兩年內,經過六次針對腦神經網路進行「刺激」訓練,加上母親對他的悉心照顧,王亦愷奇迹般地恢復了。除了左手活動不自如外,他生活自理,智力奇迹恢復。尤其是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突然提高,變得伶牙俐齒、口若懸河。
國際慣用的韋氏智力測試(言語部分)滿分140分,正常人一般能達到100到120分就很聰明了,他得了138分,這個結果讓康復科醫生吃了一驚。醫生給出的評價是:高智商,相當於受過高等教育的水平。
再過幾天,21歲的王亦愷就要頂著有兩塊肽合金「補丁」的聰明腦袋,走進東南大學的校門。
車禍:車禍撞「丟」了記憶
王亦愷小時候就聰明過人,他母親是丹陽醫院的護士,父親是數學老師。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王亦愷從小對數字就很敏感,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參加鎮江市舉辦的智力競賽,獲得二等獎;上學后他又屢獲各種數學競賽獎,江蘇省小數報競賽一等獎、全國華羅庚金杯賽銀牌、江蘇省數學競賽一等獎,他被保送當地最好的中學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進入強化班學習,他對東南大學建築系一直情有獨鍾。
2005年7月,這個夢想就要實現了,他以高考632分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東南大學建築系錄取。7月11日,錄取通知書寄到了家,全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並答應次日為王亦愷買一台電腦。然而,命運和這個躊躇滿志的少年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19歲的王亦愷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7月12日中午王亦愷買電腦回來,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彎道口,被一輛違規疾駛的白色賽歐小轎車撞倒,當即昏死過去。
已到中午12點,家人正等他吃飯,左等右等都不來,母親就打他的手機,卻是一個陌生人的聲音,說:你家孩子出事了。母親跌跌撞撞跑到小區門口,就看見兒子躺在馬路邊,扒開孩子的瞳孔一看,發現瞳孔都散大了。「我兒子沒有命了——」她瘋了似地聯繫車子,打電話給醫院請求安排緊急搶救。很快,王亦愷被送上了手術台,他的左右腦都有出血病灶,當天就開了兩刀,清除顱內出血。因嚴重的腦外傷,在重症監護病房搶救了整整十天,血無法止住,他又被轉到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在腦袋上又開了三刀。短短一周內王亦愷連續進行了五次開顱手術,父母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伴隨著一張張病危通知書,母親的精神幾乎崩潰,不吃不喝也不睡,她堅持不肯用安定鎮靜,生怕上帝會趁著她睡著的間隙將兒子從她的身邊掠走,為了防止她精神分裂,同事們不得不強行注射安定。過重的傷勢讓醫生們束手無策,最後一次手術后, 主治醫生也無奈地擺擺手說:「我們已經儘力了,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好心的人們默默想勸母親「長痛不如短痛」。此時母親已經徹底倒下了,躺在床上滴水不進,除了眼淚只有一句話:「我兒子是優秀的,他會創造奇迹的,他不會離開我。」她半年不敢上街,看到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就想哭。
一個月後,他終於從死亡線上掙扎出來,被送到省人民醫院康復科進行治療。由於右半邊腦袋幾乎全部損壞,他的腦功能評分非常低,只有20分,接近於痴獃,生活不能自理。「愷愷,你能認出我來嗎?我是媽媽啊——」但是王亦愷卻連母親也認不出了,只是一個勁地喊媽媽為「阿姨」,喊爸爸為「叔叔」。.
因腦積液,他被送到上海華山醫院,在腦袋裡裝引流管。醫生還用肽合金修補兩側手術去掉的顱骨。九月,本該是到東南大學報道的日子。東大建築系領導在獲知王亦愷的不幸遭遇后,答應將保留其學籍一年。「媽媽我身上疼」,半年後,王亦愷終於醒了過來。媽媽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愷愷,你聳聳肩,動動腳呀。」兒子動了動肩膀和腳。看到兒子突然清醒過來,夫妻倆激動得抱頭痛哭。
康復:腦刺激「喚醒」意識
頭顱CT顯示,王亦愷右半腦四分之三腦葉損壞,四個腦葉(頂葉、枕葉、顳葉,額葉),只有枕葉相對較好。額葉、頂葉、顳葉均受到損傷,枕葉控制視覺,因此他視覺功能比較好,但有偏盲的問題。額葉的運動功能和計劃、執行能力,顳葉的聽覺功能、短期記憶,頂葉的感覺和空間整合功能都出現了障礙。王亦愷除了出現左側肢體偏癱
外,還有空間障礙、視力偏盲、執行功能障礙等問題。
從事腦高級功能障礙研究的省人民醫院康復科江鍾立教授解釋道,人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形象一點描繪,左腦就像個雄辯家,善於語言和邏輯分析,又像一個科學家,長於抽象思維和複雜計算;右腦就像個藝術家,長於非語言的形象思維和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間想像力極強。我們日常生活用的最多的就是左腦,王亦愷傷及右腦,是不幸中的萬幸。
大腦在受衝擊時會出現「短路」,記憶通常會丟失。江鍾立教授說,通過腦刺激可「喚醒」患者的意識狀態。腦外傷會造成大量腦細胞的凋亡,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但是,腦細胞在智力方面並非起決定性因素,人的認知能力主要靠腦細胞之間神經纖維的相互「網路」連接。當腦細胞損傷后,通過對腦神經纖維「網路」刺激,可以將「網路」重新接通。
康復訓練就是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刺激手段,促通大腦這個「網路」系統,對缺損的大腦網路進行重塑,將大腦代償潛力激發出來,從而幫助恢復意識。
江鍾立教授對王亦愷實施感覺統合訓練,體內的感覺器官都讓他得到刺激,大腦皮層受刺激后,對這些感覺器官進行分析,可進行網路的重新建立。
在近兩年多時間裡,王亦愷前後六次住進康復科針對腦神經網路進行「刺激」訓練,治療師用冰水、針灸、木棍、腦電療等進行溫、痛、覺刺激;通過幾何拼圖、搭積木培養空間能力;背誦英語單詞、記電話號碼提高記憶力。大腦皮層對這些感覺器官進行分析,重新建立「網路」系統……醫生們欣喜地看到,王亦愷的智力到體能都在飛快提高。他的腦功能評分從20分接近痴獃,到正常,再到超常,肌力從不能坐起來,到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言語從不願說話,到口若懸河,心理上從抑鬱到自我承認……
為了節約費用,母親當起了兒子的家庭康復治療師,幫其按摩推拿、牽伸,家裡有好多簡易的康復鍛煉器械,他每天要練習七小時以上。為矯正腿部肌肉痙攣,他必須靠牆站在一個斜板上站半小時,常常痛得汗直淌。注射肉毒素,一次要打20多個針眼,他一聲不吭。由於刻苦鍛煉,他的四肢肌肉一點沒有萎縮。康復一段時間效果變慢了,母子倆就再到醫院康復科學習新的方法。患病兩年裡,媽媽陪了他一年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