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人,你們該怎樣看待鄭成功、施琅?

[複製鏈接]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7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網上找了一些鄭成功、施琅的介紹,通過他們的事迹可以看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無論朝代更換都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台獨分子們,你們整天吵著要正名、要去中國化,你們能舉出台灣在歷史上有過一個獨立的王朝嗎?不能吧。鄭成功對抗滿清建立王朝(名義上借著明朝的旗號)但他是福建人,他反對的是當時看做異族的滿洲人,而不是把自己當作台灣人,更不會否認自己是炎黃子孫。如果他活到今天,恐怕也不會贊同您們的去中國化。施琅被你們看做叛徒,但他是怎麼對待你們這些台灣人的。當清政府考慮把你們的祖先全部遷移到內地時是他死諫康熙,是他讓你們的祖先能夠在這個小島上安居樂業。去中國化,能去的了嗎? 剝離了中國歷史的台灣,自己還有什麼歷史可言?

----------------------------------------

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   
鄭成功,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1653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鬥,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鬥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台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 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於1662年舊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於台灣,終年39歲。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中國福建晉江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曾三次變節。其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彪,領清軍來台平定朱一貴。
施琅本為鄭芝龍屬下,自稱「十七歲做海賊(今之海盜)」。1645年黃道周由福建進軍江西時,施琅料此行必敗,於半道脫逃回閩。

1646年(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施琅隨鄭芝龍降清,此為施琅第一次變節。降清后施琅跟隨李成棟進攻廣東。在李成棟軍中施琅甚不得志。1648年(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李成棟在廣東反正,施琅又跟著回到明軍陣營,此為施琅第二次變節。同年八月,施琅離開李成棟,投入鄭成功麾下。

后施琅因傲慢跋扈而與鄭成功交惡。1651年(明永曆五年),鄭成功領兵進攻清軍控制的潮州,施琅拒絕前往,被鄭成功免職送回廈門。隨後施琅擅殺鄭成功親信曾德,鄭成功大怒,派人捉拿施琅。施琅畏罪潛往清軍控制區,此為施琅第三次變節。於是鄭成功將施琅之父施大瑄與胞弟施顯處決。

施琅甫投清營,不受當朝信賴,初無所作為,遭北京冰凍二十幾年無兵權,甚至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期間鄭成功在台灣去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繼嗣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1681年,鄭經薨,經過一番血腥鬥爭,先王幼子鄭克塽被得勢權臣馮錫范擁立繼位。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疏認為攻台條件成熟,並推薦施琅。康熙帝採納了李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 「相機進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台的部署準備,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施琅上疏,以[台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經典名言說服康熙,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對意見,決定攻台,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提督施琅,進取澎湖、台灣」,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俱受姚啟聖節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明鄭水師獲得大勝,后鄭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賜謚襄庄,贈太子少傅銜。

施琅於收復台灣后,雖成功殺施琅父兄,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的延平郡王鄭成功墳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禱詞予成功,意略曰: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鄭成功父親)提攜有恩於施氏父子,既佩服成功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父兄仇琅也需背負;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長達40年國讎家恨糾葛終於至此,感慨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陳台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經營台灣,台灣首度納入一統治全中國之帝國的版圖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7 10:11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