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爆記憶」的日本視角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8-13 2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張望  

  每個民族都有其難以忘卻的歷史創傷。在美國,那是9.11;在中國,那是南京暴行;在日本,則是廣島長崎的原爆。
  在不少人眼中,美軍對廣島長崎的核轟炸加速了戰爭結束,大大減輕了盟國軍民的傷亡,是支持反侵略戰爭的正義力量。然而,在日本,「原爆記憶」卻是戰後日本社會反戰和平主義的基礎,並成為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受害者意識的象徵。
  在日本,「反核」意識最早可以追溯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當時,為日方辯護的律師意圖以制裁甲級戰犯的兩條法律,「反人道罪」與「反和平罪」對美國的「原爆投下」提出動議。結果,檢察官以不涉及侵略戰爭及與審理議題無關為由駁回。
  1954年3月,美國在南太平洋進行核試驗,期間波及了一艘在核試區外的日本漁船,導致多名日本人因受核輻射身亡。對此,美國雖向日本道歉,但卻無意停止核試,激起日本民憤,該事件轉而成為日本反核運動的起點。日本一些大學生至今仍積極組織反核簽名運動,提倡「東北亞無核化」,可見即使沒有戰爭體驗的日本年青一代也相當認同這一理念。
  日本民眾的原爆史觀,也浸透了「受害者意識」。戰後初期,日本國內其實也不是沒有討論戰爭責任問題,但其反省的方式是內向的。日本對亞洲受害國的加害責任起初並沒有進入普通民眾的反省視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日軍對亞洲各國的殘暴行為。追究「軍國政府」對「日本國民」的戰爭責任,成為了當時的主題。
  1945年8月28日,當時日本首相東久邇宮提出「一億國民總懺悔論」,提倡要重建日本,一億日本國民都不得不對過去的戰爭做總懺悔。此論一出,隨即引來民間反彈。日本民眾當時普遍感到被騙:政府告訴他們「聖戰不敗」,因此他們經歷空襲、忍耐飢餓、挨了原子彈,更要承受失去親友的痛楚。打了敗仗,士兵平民必須高呼「天皇萬歲」飲彈玉碎以示忠心愛國。然而,天皇及軍政大臣卻出爾反爾輕易轉向,和美國人握手言歡。「一億國民總懺悔論」要求日本國民和政府承擔同等戰爭責任,他們無法接受,被害者意識由此而生。
  今日看來,「一億國民總懺悔論」的主張本身並非毫無道理。在戰時,相當一部分日本民眾積極支持軍國政府,其自身並未感到被政府「強迫」參戰。日本民眾在戰爭中的身份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然而,在戰後初期,「一億國民總懺悔論」,成為了軍國政府逃避承擔戰爭責任的代名詞。
  「一億國民總懺悔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而阻礙了日本民眾對亞洲各國加害責任的反省。冷戰的揭幕,天皇被免問罪、社會精英的世代更替,更進一步風化了民眾的戰爭記憶。建基在「受害者」意識上的「原爆記憶」,因此在日本社會得以留存。
  日本的「原爆記憶」,就是在建立在以上錯綜複雜的歷史認識之上。它是進步的,因為即使連世界超強的美國也不輕言反核。「不要讓廣島長崎原爆重演」,成為了崇高的道德訴求,奠定了戰後日本社會和平主義的基礎。它又是保守的,因為它滲透了強烈的受害者意識,只看到戰時來自美國和日本軍部的加害,卻沒有看到廣島長崎的人間悲劇也是緣於由日本國民組成的軍隊對亞洲各國的加害。
  「戰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日本仍未結束。
  (作者為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6: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