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訴大家:「鄭州」的「人造雞蛋」是假新聞。
【網摘】
最近,由河南出現一則報道,聲稱在市面上出現假雞蛋,報道有聲有色,還配了照片。看上去似乎確鑿無疑,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發現這則報道是漏洞百出,寫作者連起碼的常識都不明白。
本才子這裡給一個判斷:這則新聞是不折不扣的假新聞。
一,假雞蛋的傳聞
近日,河南鄭州日報出現這樣一則報道,報道是這樣寫的:
「雞蛋的蛋清、蛋黃和蛋殼全部是用化學原料製成,沒有一點天然的成分,這些你能相信嗎?昨天,經營食品添加劑的王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在某夜市小吃攤的遭遇。併當著記者的面,現場用海藻酸鈉等幾種化學製劑製作出了一個有蛋清、蛋黃和蛋殼的完整「雞蛋」。」
「王先生說,前幾天,他在中陸廣場的夜市上吃飯時偶然發現,小吃攤上的雞蛋不像是天然的,憑著多年經營食品添加劑的經驗,他斷定這些「雞蛋」是由某種化學藥品合成的,於是專門買了一盤假雞蛋做的菜,然後把老闆叫到一邊質問其到底是怎麼回事。開始老闆還不肯說,但聽說王先生要到有關部門告他,只好說了實話:原來這些「雞蛋」都是人造的,是從專門的造假者手中買的,並說該造假者每天最少生產3000到4000枚這種雞蛋,都賣到了這些夜市攤點上。最後,小吃攤老闆還把假雞蛋的製作方法告訴了王先生。 」
然後記者還來了個「實地訪談」:
「11日晚10時,在王先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中陸夜市和長江夜市大排檔,在其中一些小吃攤上,確實看到了這種用化學原料製作的假雞蛋。 」
記者還詳細了解了所謂的假雞蛋製作技術:
「了解假雞蛋的詳細製作過程,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王先生家,王先生現場演示了假雞蛋的製作方法。他拿出一些已經浸泡過的海藻酸鈉水溶液,調節濃度,攪拌均勻,一會兒就形成一種看上去微白透明,和蛋清一樣有黏度的液體,這就是「雞蛋清」了。 然後,他把這種液體分出一部分,加入少量的檸檬黃食品色素,調節顏色的深淺與雞蛋黃的顏色近似,然後,將這些液體用球型容器裝了,迅速放入溶解了氯化鈣的水中,不到一分鐘,「雞蛋黃」外面迅速形成一層透明的凝固物,「雞蛋黃」就成形了。然後他將「蛋黃」放入「蛋清」中,再放入事先用碳酸鈣做的蛋殼中,封口后,一個用化學原料製作的完整「雞蛋」就呈現在記者面前,前後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王先生說,有的造假者為讓「雞蛋」看上去更逼真,會在「蛋黃」和「蛋清」中加入一些明礬和明膠,有的人甚至在「蛋黃」中加入澱粉、麵粉或蛋黃粉,以便使「雞蛋黃」煮熟后口感更逼真,根據蛋黃顏色的不同調節,還可以做出變蛋和咸雞蛋等。」
記者們還當了回成本會計:
「王先生算了筆賬:現在1公斤雞蛋在6.5元左右,而1公斤的海藻酸鈉只需要42元錢,能製作出150公斤的假雞蛋,加上其他費用,1公斤假雞蛋的成本才0.55元左右。」
最後文章來了段高調:「在此提醒市民注意,本報將進一步關注假雞蛋的動向,並希望有知道其生產窩點的市民,及時向我報或相關部門投訴,以便杜絕其繼續危害市民。 」
文章還附錄了如何識別真假雞蛋的方法:
「有關部門對這些食品添加劑,輔助劑的用法、用量都有明確規定,而這些原料在人造雞蛋中卻成了主要成分。此類物質長期食用會造成人的大腦記憶力衰退、痴獃。記者從有關專家處了解到,辨別真假雞蛋有幾個方法:假雞蛋蛋殼的顏色比真雞蛋亮一些,但不太明顯;用手觸摸假雞蛋蛋殼,會覺得比真雞蛋粗糙;在晃動假雞蛋時會有聲響,這是因為水分從凝固劑中溢出的緣故;用鼻子細細地聞,真雞蛋會有隱隱的腥味;輕輕敲擊,真雞蛋發出的聲音較脆,假雞蛋聲音較悶;假雞蛋打開后不久,蛋黃和蛋清就會融到一起,這是因為蛋黃與蛋清是同質原料製成所致;在煎假蛋時,會發覺蛋黃沒有攪動便自然散開,這是因為包著人造蛋黃的薄膜受熱裂開的緣故;假雞蛋煮熟后嚼在嘴裡有點像橡皮,不僅沒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樣有顏色分層。」
為了表示報道的真實性,鄭州日報的幾名記者們還列了幾張照片,不過非常有意思,唯獨沒有假雞蛋的外觀的照片。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假雞蛋」的流言其實已經傳播了很多年,這裡有一段才子從網上找到的很久以前的描述:
「行內人士介紹,人造雞蛋的蛋殼是用碳酸鈣做的,蛋黃和蛋清則是用海藻酸鈉、明礬、明膠、食用氯化鈣加水、色素等製成。其做法先將一定量的海澡酸鈉倒入一盆溫水內攪拌成蛋白狀物體,用明膠拌勻,再加苯甲酸納、白礬等其它化學品混入製成蛋白,而蛋黃只是加些檸檬黃色素,再加氯化鈣混合倒入模具形成蛋形,產生蛋的薄膜,蛋殼則是用石蠟、石膏粉、碳酸鈣等製成。人造雞蛋所用的都是化學成分,主要是利用海藻酸鈉的鈣化,頂多就是一個凝膠體,其中的明礬、明膠等平時只是作為食品的添加劑、輔助劑,而國家標準對添加劑用法、用量都有明確規定,在人造雞蛋中卻成了主要成分,對人體沒什麼好處,營養角度上與真雞蛋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有關專家指出,氯化鈣也分食用級和工業級,色素也是一樣,而這些人造蛋廠家都是地下工廠,很難說這些工廠用些什麼原料。 危害:人造雞蛋毫無雞蛋味,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會造成大腦記憶力衰退、痴獃等
如何識別人造雞蛋
1、"人造蛋"蛋殼兩端有穿孔痕迹。
2、在晃動時"人造蛋"會有響聲,這是因為水分從凝固劑中溢出的緣故。
3、"人造蛋"打開后不久蛋黃、蛋清就會融到一起,這是因為蛋黃與蛋清是同質原料製成所致;
4、打荷包蛋時,蛋黃、蛋清在鍋里會散黃。」
很有意思的是,鄭州日報的報道跟這個很久的傳言非常雷同。
二,描述的漏洞
看了前面的描述,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的漏洞。
第一個漏洞,按照鄭州日報的報道,假雞蛋是以海藻酸鈉為主要原料加上明礬和明膠製成的。,這裡就不能不說一下海藻酸鈉是個什麼東西。海藻酸鈉又名褐藻酸鈉、海帶膠、褐藻膠、藻酸鹽,是由海帶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碳水化合物。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紡織、印染、造紙、日用化工等產品,作為增稠劑、乳化劑、穩定劑、粘合劑、上漿劑等使用。海藻酸鈉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而且可作為仿生食品或療效食品的基材,由於它實際上是一種天然纖維素,可減緩脂肪糖和膽鹽的吸收,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血中甘油三酯和血糖的作用,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現代病。它在腸道中能抑制有害金屬如鍶、鎘、鉛等在體內的積累,正是因為褐藻酸鈉這些重要作用,在國內外已日益被人們所重視。日本人把富含有褐藻酸鈉的食品稱為「長壽食品」,美國人則稱其為「奇妙的食品添加劑」。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假雞蛋是真實存在的,其中的主要成分海藻酸鈉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
再看看明膠,明膠是一種從動物的結締或表皮組織中的膠原部分水解出來的蛋白質。它具有許多優良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如形成可逆性凝膠、黏結性、表面活性等,在食品工業中廣泛地用作膠凍、乳化劑、穩定劑、黏合劑和澄清劑等。食用明膠富含人體所必需的二十一種氨基酸,可用作食品生產中的添加劑,被廣泛地應用於糖果、冰淇淋、嗜喱、糕點、各類奶
製品等生產中。
再看看明礬,通常情況下老的油條製作方法中就有明礬,傳統正宗油條的特點應為香脆可口,其「脆」來自膨發劑中的明礬。明礬又稱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十二水硫酸鋁鉀。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在食品中,明礬通常用於膨鬆劑(比如油條等),或者是是增加食品的韌性(比如粉絲等)。由於含有鋁,在國外有研究者認為明礬對人體有害,會造成人體大腦組織衰退。其實這裡本來就有爭議,同樣有很多研究表明,由於硫酸鋁不能被人體的酶分解,明礬裡面的鋁很難被人體吸收。
看到這裡,不難發覺,所謂的「長期食用(假雞蛋)會造成大腦記憶力衰退、痴獃」就是指明礬的危害。其他成分都是無害甚至有益的成分。
看到這裡,才子笑了,如果這樣的成分的「假雞蛋」對人體有較大危害,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的油條、粉絲、豆腐,那全國不都成傻子了啊。
第二個漏洞,就是配方的比例問題,「王先生算了筆賬:現在1公斤雞蛋在6.5元左右,而1公斤的海藻酸鈉只需要42元錢,能製作出150公斤的假雞蛋,加上其他費用,1公斤假雞蛋的成本才0.55元左右。」如果熟悉海藻酸鈉的人就會笑了,按照1:150配製出來的海藻酸鈉溶液粘度極大,形象地說吧,如果將1公斤海藻酸鈉溶於150公斤水,在容器內將形成一個很大的溶膠團。比我們日常用的粘書籍的那種膠水還稠得多。這樣的成分做成雞蛋狀,打開后,絕對是一團膠水狀物質,而不會像真雞蛋那樣散開。
第三個漏洞:就是海藻酸鈉的顏色,「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王先生家,王先生現場演示了假雞蛋的製作方法。他拿出一些已經浸泡過的海藻酸鈉水溶液,調節濃度,攪拌均勻,一會兒就形成一種看上去微白透明,和蛋清一樣有黏度的液體,這就是「雞蛋清」了。」海藻酸鈉是一種像粉劑的成分,為粉劑的時候是白色,很像麵粉,但是它的水溶液是無色透明的,如果按照1:150配置出來,放在礦泉水瓶里,如果不留意溶液的粘度,完全會把它當成礦泉水,根本不存在什麼白色。
第四個漏洞是搞笑的蛋殼,如果真的有「假雞蛋」,想賣出去,消費者不可能一個個打開,肯定只能看外表,如果「假雞蛋」外觀不能做的很像真雞蛋,那是肯定賣不出去。而要製作蛋殼形狀,還面臨一個加工上的大難題,就是蛋殼的模具如何製造,才子在這裡請大家留意一下諸如乒乓球、網球、籃球等,大家會發現他們中間有一道環繞一圈的拼合痕迹,也就是說每一個這樣的球實際上是兩個半球組成的,然後中間對何粘在一起。這是由於加工的原因決定的,因為這些球衝壓或注塑加工時的模具不光要考慮如何成型,還要考慮模具如何退出,如果後端的部分小於最大的直徑,那就像酒瓶一樣,瓶口一緊縮,退不出來了。成我們看看市面上賣的雞蛋,誰見過「纏條腰帶」的雞蛋?
也許有人會說,燈泡不是沒有拼合痕迹的嗎?呵呵,這是由於燈泡的特殊性,燈泡等不是用衝壓或注塑的模具製造的,是吹出來的,很多塑膠也是這樣加工的。這種只適合可以熔化並且熔化後有較高流體粘度的材料,比如玻璃,塑膠等。那麼我們來看看所謂的「假雞蛋」外殼是什麼?
「蛋殼是用碳酸鈣等製成」,才子在網上找到的那則技術說得清楚:「蛋殼則是用石蠟、石膏粉、碳酸鈣等製成」,這裡就很搞笑了,工業上用碳酸鈣都是不同精細程度的顆粒,像麵粉那樣。這樣的成分是直接無法加工成大塊固體的。
生石膏CaSO4•2H2O(天然二水石膏),生石膏加熱就是熟石膏(研磨后也就是石膏粉),石膏粉成分是CaSO4•1/2H2O(熟石膏),專業名稱叫b型半水石膏。同樣是一碰就散的。有興趣的不妨可以找個石膏像,用力多摸幾下,看看手上是不是一手白灰。
至於石蠟就更搞笑了。
總之,無論是以碳酸鈣還是石膏粉,還是石蠟,無論如何按比例配置,其都不具備製造像雞蛋殼那樣的性能,只能是像餅乾、巧克力那樣。
不過鳥類的蛋殼的主要成分確實是碳酸鈣,蛋殼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約佔89%~97%,另有少量的鹽類和有機物。有意的是,估計編造者便以為憑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可以把碳酸鈣加工成蛋殼。事實上,真正的蛋殼成分如何形成結構仍然是一個謎,還需人們進一步探索。如果人類能造出碳酸鈣蛋殼,那麼也就能造出成分一模一樣的人體骨骼了。
按照記者們報道做蛋殼的技術,可以領先世界了。因為無數科學家都想作出像蛋殼那麼結實,那麼薄,那麼輕的材料。
這裡有一則與鄭州日報報道不同的蛋殼生產方式,也是非常詳細的描寫:「 至於假蛋如何化作蛋形, 其中奧妙, 原來全是靠一個塑料模具, 以及含有「氯化鈣」的「神仙水」。塑料模具有兩個凹位, 一個橢圓形, 一個圓形。女導師邊做邊說:「圓形的造蛋黃, 將蛋黃倒入模具, 再倒入混有氯化鈣的水在面上, 就會產生一層薄膜,包圍蛋黃就可以定型, 留意看, 現在變魔術啦 ! 」女導師將蛋白倒入橢圓形的模具內, 加入成了形的蛋黃, 再倒上另一層蛋白蓋面,照辦煮碗浸神仙水, 令蛋的最外層產生薄膜, 很快蛋形浮現出來。她說:「看來好神奇, 其實好簡單。雖然雞蛋模只有半邊, 不過一浸入神仙水, 在浮力下蛋白會在模裡面晃來晃去, 慢慢變成蛋形。至此一隻只光脫脫的無殼雞蛋呈現眼前。接下來到了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包殼」階段。女導師以明火煮熔「食用石臘」再混入「石膏粉」攪拌, 溫度要控制在50℃, 將假蛋放入白色溶液內反覆轉動, 撈出冷卻風乾后, 完整的有形雞蛋便大告功成了「如果想蛋殼做得精細些, 可以用勺子舀一些溶液淋在蛋上面, 不過那樣會浪費時間一些。」 」
這裡的描述同樣是搞笑,先形成一個外面硬化的蛋黃,然後再形成一個外面硬化的無殼雞蛋,再在外面形成一層石蠟加石膏外殼。這樣一來是什麼樣呢?先是一個「熟」的蛋黃,然後又是一個「熟」的蛋白,最後來一層開水裡一泡就壞的外殼。
第五個漏洞就是所謂的熟雞蛋口感,如果是以海藻酸鈉為原料,無論如何煮都不會像普通雞蛋那樣凝固,反而由於加熱,會釋放出大量的水分,因為「假雞蛋」就是海藻酸鈉的水合物啊。原膠狀物會變成一灘水和一些粉末。像報道中說:「假雞蛋煮熟后嚼在嘴裡有點像橡皮,不僅沒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樣有顏色分」,這純屬胡扯,
第六個漏洞亦是搞笑,凡是學過小學課本裡面達芬奇學畫課文的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雞蛋,如果統一模具製造外殼,那麼這些「假雞蛋」就一模一樣了。誰見過市面上有兩個形狀一模一樣的雞蛋?
第七個漏洞就是缺乏樣本,鄭州日報的記者們拍了那麼多照片,為什麼偏偏沒有成型的「假雞蛋」呢?拿上幾個,大家一嘗,不就明白了嗎,就像前段時間的「紙包子」一樣,就是沒成品。為什麼這些記者不去拿幾個出來展示一下?
三,謊言是如何來的。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所謂的「假雞蛋」報道就純屬胡扯。又是一則假新聞。
那麼我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假雞蛋」傳言流傳了這麼久。事實上很簡單。我國傳統上雞是家養,也就是所謂的「土雞」,這些雞由於大多是散養,主要飼料是糧食和野食,沒有食品添加劑.激素之類化工成分.生長周期長,同時基因差異較大,肉質細膩鮮嫩,因此是補身健體的上等食品.對人體無副作用 可稱之為綠色食品。大量養雞場的肉雞和蛋雞俗稱生產雞,大多為圈養,飼料以合成飼料為主,其生長周期短,肉受合成飼料的影響,同時由於選種原因,基因單一化,於是出現通常所說的「肉柴」,也就是說沒有味道,
於是,這些吃起來沒什麼味道的雞蛋,便被某些人以訛傳訛成了人造蛋了。
看了本文的分析,不知您作何感想。想想北京的「紙—包—子」事件,其實稍微動腦袋想一下就明白,紙經過燒鹼處理過後就是紙漿,難道連紙漿味道也吃不出來?如果還有懷疑者,不妨可以在家裡做一個實驗,拿一捲紙巾,用清水泡上,由於紙巾容易分解,過一兩天後就成紙漿了,不妨抓一點放在餃子或包子裡面,看看自己能不能吃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