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黨報批網路輿論暴力 呼籲政府提高處理能力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8-11 0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黨報《人民日報》8月10日發表文章批評網路輿論暴力時指出,儘管大多數網民的出發點是為了弘揚正義、懲奸罰惡,但表達方式和所採取的實際行動是否理性值得探討,鑒於輿論暴力事件日益增多,文章呼籲政府應加強處理網路事件的能力。

網路通緝的暴力


  報道稱,近兩年,類似的「網路輿論暴力」事件已發生多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些事件呈現出的特徵是,針對毫無還擊之力的個體進行道德審判;行為上通過網路追查並公布、傳播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同時煽動網民以暴力語言進行群體圍攻;結果導致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遭到嚴重傷害。

  對此,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主任謝新洲認為,「網民的反應是有正義感的人所應該表達出來的態度,證明了『社會道德與良知的底線仍在』。」 「提出所謂『網路通緝』等過激手段的畢竟是少數,各種聲音(包括那些非理性的聲音)的爆發、各種輿論場的出現,在網際網路這個『多中心』的傳播時代是正常的現象,都為事件最終真相大白做出了貢獻。」

  然而,沒有人否認「網路輿論暴力」現象的客觀存在。儘管大多數網民的出發點是為了弘揚正義、懲奸罰惡,但其表達方式和所採取的實際行動是否理性值得探討。

網路成宣洩釋放口

  報道稱,對於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心理壓力又無處宣洩的人來說,網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釋放出口。由於「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只狗」的網路隱匿特性、開放特性以及出於「法不責眾」的心理,網民在網路上的行為更容易放縱和過激;還有一些人在網路匿名「馬甲」的掩護下到處起鬨,以發泄在現實生活積累的情緒和怨氣。

  在傳播學者看來,人作為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更傾向於積極大膽的表明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一個以佔上風觀點為主的輿論場。網民一開始有某種偏向,通過交流使得傾向性得到加強、擴大,形成「群體極化」,最終可能形成極端的觀點和行為。

  不少網民在網路輿論中盲目跟風,反映出一些網民的從眾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時,有學者認為,「網路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過是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在網路中的折射」。「網路輿論暴力」現象反映出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問題。「網路輿論暴力」深層次的根源還在於國民的性格特徵,是民眾「道德審判」和「道德民兵」的傳統在網路上的折射。

專家吁宜疏不宜堵

  針對「網路輿論暴力」,有學者認為,應創造更多更好的渠道讓民眾表達他們的意見,更全面的意見表達和反饋機制,可以沖淡、中和那些極端言論,使人們得到更廣泛的信息,從而在判斷上趨於理性。謝新洲教授說,謠言止於公開,當公眾能夠獲得關於其所生存的社會的充分信息,在一個事件面前能夠掌握足夠的 「事實論據」去駁斥謊言,網路流言必然不會有多大的生存空間。

  專家指出,政府應加強處理網路事件的能力。有些政府部門對媒體具有排斥和「怕媒體怕網路怕炒作」的心理,反映出政府部門還沒有做好妥善應對網路事件的準備,哪怕是流言或謠言。應對媒體突發事件、網路輿論引導、網路公關應成為政府部門的必修課程。

  專家認為,中國網際網路法制建設總體上還不適應網際網路普及進程。據介紹,正在起草的侵權責任法對網際網路上的侵權問題會做出更詳細、更完善的規定。中國有關部門也在探討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法。健全法治規則,依法治網是規範網路行為的根本保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