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批判的矛為何就不能指向自己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8-11 08: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編輯,個人喜愛不應該影響價值判斷。所以,儘管我對央視並無多少好感,依然感覺在海霞「解說門」和央視清理臨時工事件上,輿論確實冤枉了央視。本著尊重事實的態度,刊發了央視同行鄭根嶺先生《一個央視人的抱怨:網路為何總妖魔化我們》一文,告訴公眾海霞被冤枉了,人家根本沒面帶微笑略有些激動地說「災區老百姓像過年」。

  事實澄清了,輿論的反應卻讓我失望。沒有人關注事件本身,沒有人對真相感興趣,沒有人為製造和傳播了假新聞而道歉,沒有人想到對被冤枉的海霞說對不起,沒有人嚴肅地反思媒體的浮躁——網路中充斥著對鄭先生文章和央視的攻擊和謾罵,迴避錯怪海霞的事實,轉移話題強詞奪理。網站在轉載此文時,故意篡改標題歪曲事實製造對立,刺激網友的對抗情緒,把作者往輿論的陷阱和火坑裡推。緊接著,我收到不少有關此事的時評,在不理性中再次將矛頭指向央視,亢奮無比地展開了新的批判。

  作為一個同以批評為業的人,我對此感到羞愧。這是怎樣一群網友啊,當陳凱歌在雲南拍電影破壞當地環境被曝光時,當郭德綱替偽劣產品做廣告時,他們站在高高的道德優勢上充滿正義感、毫不留情、步步緊逼地要求陳凱歌和郭德綱們低頭道歉。這是怎樣一些媒體啊,當央視的李詠或朱軍主持中說錯句什麼話,當哪個品牌的產品出了質量問題,它們會連篇累牘、毫不寬容地要求犯錯者承認錯誤。這是怎樣一群時評家啊,當某地百姓喝的水被污染,當某地出現了災難,當官員犯了錯誤,他們會正義凜然、以激烈的言詞批評政府部門,要求官員道歉並承擔責任。此時,我從中看到了責任、擔當和正義的力量。

  可當媒體犯了錯誤,傳播了假新聞;網友和時評家聽信了假新聞,傷害了無辜的人——當事實澄清的時候,自己為什麼不道歉,不尊重真相,不坦蕩地向被自己傷害的人說聲對不起?難道習慣了自以為正義捍衛者的媒體、網友和時評家,就擁有某種豁免權?不要動輒批這個傲慢批那個缺乏懺悔意識,可能,我們與自己日常批判的那些人——不喜歡認錯的明星、拒絕懺悔的余秋雨、傲慢的外企、缺乏道歉習慣的官員一樣,難以擺脫拒絕反思、拒絕懺悔的文化劣根性。我們日常掛在嘴上的道歉和懺悔,向來只指向他人,從來都是當做攻擊別人的矛,而不指向自己。

  比如談法治觀念,似乎人人都討厭違反法律的行為。但我們呼籲尊重法律時,大多都只是處於受害者、權利被侵害者的弱勢地位,希望權利缺乏保障的自己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希望一切依法而治。但當同一個人,處於施害者、侵害別人權利的強勢地位時,就不會守法,不會期待一切依法而治了,骨子裡希望自己是個可以違法的特權者。

  比如反對專斷,似乎人人都籲求自由和寬容,反對專制和霸權。不過,很多人籲求自由、寬容、多元,也只是處於弱者地位時才這麼喊。當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掌握某種話語霸權、壟斷了某種資源的強者時,就不要自由了,以霸道和專斷剝奪別人的話語權。前段時間的「讀書換帥」事件中就是如此。許多號稱信奉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聯手整掉一個他們認為有「新左派」傾向的雜誌主編。殊不知,自由首要的承諾就應是「給每個人話語權」,可某些號稱自由派的人一掌握某種話語權,首先做的就是剝奪自己論敵的話語自由。

  反腐敗上也是如此,似乎我們都極端討厭腐敗、反感走後門,可很多時候,當自己參與某種利益分配時,又不得不託關係走後門送點禮。濫用權力也一樣,似乎人人都反感別人濫用權力,可當自己手上有點兒小權后,就習慣性地當起老爺來。還有許多我們常常掛在嘴上的道德,都只是希望別人遵守,而自己能豁免,這就造成了一種集體的人格分裂。於是,我們的輿論語境中就有了那麼多暴力和對抗,有了那麼多充滿正義快感和道德幻覺的傷害和報復。

  崔衛平在《我們自身的限制與批評的限制》中寫過一段讓我感動的話,她說:如果再讓我去從事批評,我將對我的批評對象說:和你一樣,我並沒有第二個出身、第二種起源,我們的雙腳是同時插在同一個歷史、同一片土地之中的。我並沒有離開你太遠。也許你的疾病正是我的疾病,你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那使你陷入不幸的也正是我難以跨越的障礙。

  是的,反抗不等於正確,苦難不等於正義,弱者不等於道德優勢,受害不等於無錯。真正健康的批評,不僅只是正義凜然地指向別人,而是一種能同時反省自身的批評,一種檢視自己靈魂、鞭撻自己骨子裡劣根性的批評。當下中國的許多問題,不只在官員和強者身上,不只在強權和精英身上,可能存在我們每個庸常的人身上。社會的病痛是我們每個人的病痛,官員的疾病也顯現在你我身上。要改必須大家一起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期待別人對待自己的要求平等去對待別人,這樣的批評才是正義的,這樣的社會才會前途無量。

  
中國青年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16: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