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再談人生觀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8-4 07: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人生問題的意義

  人生觀,是我對於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個人立身處世的態度的一種看法或見解。

  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於各人的環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對人生的見解亦各異。

  譬如說,有人認為人生快樂,有人認為人生痛苦。有人積極進取,有人消極悲觀。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們是及時行樂,盡情享受呢?還是悲觀厭世,追求解脫?我們是努力進取,發奮創造呢?還是憑天由命,得過且過?

  再進一步說,生命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生命的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難道說一個人竟是無緣無故的生到世間,昏昏昧昧的度過一生,然後三寸氣絕,一切斷滅嗎?

  生命如果當真如此,則生命還有什麼意義?人生如果僅只為了享受,或終生充滿痛苦,則生命還有什麼價值?

  關於這些,多少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個答案,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並且都還沒有說出它的究竟來。

  進化論者說,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高級動物既是低級動物進化而來,也就難怪唯物論者要高呼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因而導致出人類鬥爭殺伐的悲劇了。

  某些宗教家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創造,人的窮達禍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祗主宰,則個人的行為意志尚有什麼價值?

  早在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謂外道六十二見--外道對人生問題的六十二種見解,我們來看看最著名的幾位大師,他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

  一、富闌那迦葉--他是一位懷疑論者,他以為人生的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因社會習慣而來。因此,社會習慣所謂善惡,未必就是真善惡,所以為善為惡不應有業報。

  二、末伽梨拘舍羅--他是主張宿命論者,他以為人的行為及命運,皆受自然法則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所以人若求解脫,只有聽其自然,到了命中注定該解脫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因此他主張一切聽於命運。

  三、阿夷多翅舍欽婆羅--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論者,他主張人生由四大棗地水火風四種物質構成。物質之外,便無生命。人死之後,一切斷滅。所以他主張人應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倫理道德。

  四、浮陀迦旃延--他主張心物二元不滅論,他說人生由七種要素棗地水火風苦樂生命棗合成,生死僅為七要素集合離散現象,七要素本身並不因此而有生滅。

  這些見解,或為無因論,或為斷滅論,皆有所偏,而非中道。

  千古以來,能說出我人的生死由來,人生的價值意義的,只有釋迦牟尼世尊。他以至高無上的智慧,洞見三界有情的因果,六道輪迴的真相。

  把宇宙人生之迷,作了個圓滿的解答。世尊對人生問題作何解釋呢?這應先自人的生死由來說起。

  二 佛性與妄心

  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世尊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世尊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智慧德相是什麼呢?原來智慧德相,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

  佛性又稱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實相等。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

  這種本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它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但由於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使具足的德性不能顯現。

  這好比一面光明的鏡子,蒙上了塵垢,蓋沒了鏡體固有舀勺光明。不過鏡面雖蒙塵垢,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沒有損減,一旦揩去塵垢,光明依然可以顯現。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來靈明洞徹,萬德萬能,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六道。

  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無明梵語尾爾,意思是指暗鈍之心。暗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別、認識、對境攀緣的妄心。

  事實上。佛性與妄心,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

  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這其中雖有動靜明暗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的本性,只因妄想執著,成為妄心。

  這妄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

  總之,無明、業障、習氣、煩惱,都是虛妄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

  關於妄心的作用,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

  這就是說,我們萬德萬能,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為妄想執著,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棗無朝,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熏習不已,便成了阿賴耶識。

  因此,就使我們原始清靜純真的本性,變成了染凈交參的識,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稱為阿賴耶識中的見分。

  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佛法上稱為阿賴耶識中的相分---這樣一來,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

  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幻相,這時,本性已因無明的污染而成識,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想,又稱相分;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見分。

  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后,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末那識的生產。

  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執著見分為我---我之能見;執著相分為我所---我之所見。

  如是執著不已,攀緣不息,由這個錯覺的我而攀緣,分別,取捨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愛,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惡。

  於是由此中更產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意識。意識出現之後,喧賓奪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並把阿賴耶識和未那識也置之腦後。

  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去胡作亂為。同時,意識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識。

  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嗔、痴、慢、疑諸煩惱。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業。

  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只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阿賴耶識,何以是因業受報的根本呢?

  三 阿賴耶識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為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賴耶。八識中的前六識,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

  六識中的前五識棗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而第六意識,則是由前五識所引,助他們發生作用的。

  譬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至於這色是黑是白,則有於意識的分別計度。耳之聽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賴於意識的分別計度。

  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為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第七末那識,譯為意,但因恐與意識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譯音。

  末那識的作用,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為我,而恆審思量之,所以它的特點,是「執我」和「思量」,因為執我,所以與我痴(因無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為真我),我慢(因我見而有居傲自高的心理),我愛(於所執我而生之貪愛)這四種煩惱相應不離。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一個念頭,所以就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八識中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也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此識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義;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是妄心。

  梵語阿賴耶,意為無沒,我國譯為藏識。稱無沒者,是因它歷劫生死流轉,永遠不滅壞;譯為藏識者,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業力棗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一切眾生,每有起心動念,或發為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都熏習寄藏在此識中,所以有能藏義。

  前七識的心、心所法,是能熏能緣,每八識是前七識的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

  第七識恆執定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此識最先生起。為諸識之首;但若由末歸本則言,則排居第八。此識為識之總體,亦為一切善惡業力之所牽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

  眾生死亡前七識雖滅,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於第八識中,所以受生之後,依然又起惑造業,使業種繼續積存,因此阿賴耶識常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永無出頭的一天了。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四 十二緣起的生命觀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

  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復惑,因惑復造業,復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循環。在這循環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阿賴耶識。

  生命的來源,由於無始以來本性生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識中,此識復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迴升沉。

  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
 
   生命自六道而來,復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眾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是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其中,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三界六道,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命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為對象。

  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卵結合而成生命。

  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若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於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會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

  然而過分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為了求得快樂,又不免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捨己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

  但人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念,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升,惡者沉淪,一切皆由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祗支配。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三因的愛、取、有三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受果,仍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續無盡。

  五 業與輪迴

  業的梵語是羯磨,為造作之義,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發之於身體語言的善惡諸造作,俱名為業。

  佛經《俱舍論》中說:「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中阿含經》中說:「思業與思已業」。思業即是意業,思已業即由思而發之於身語的動作。這三者,合稱為身、語、意三業。

  業有善、惡、無記三性。善業能招致樂果,惡業能招致苦果,無記業既不是善又不是惡,故不感果。

  身、口、意三業,能感果的是善惡二性,這三業善惡的內容如下:

  十善業

    身業:放生、布施、凈業。

    語業: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

    意業: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

  十惡業

    身業:殺生、偷盜、邪淫。

    語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意業:貪慾、瞋恚、邪見。

  以上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主。身語二者,皆受意之支配。蓋在意念上若無貪嗔痴之意念,行為上則不至有殺盜淫之惡行也。

  關於業,使人頗難於了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念,皆成業種,且又永不磨滅,恆久存在,遇緣則起現行。

  我們如果勉強作一個比方,不妨說是我人意識里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動念,以及語言行為,不拘是善是惡,意識中必留一印象---這就是業種印入八識田中,八識田,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我人身心行為給意識中留下的印象雖然有深有淺,但並不因時間的久暫而磨滅。對於某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終身難忘,且每因對此事之印象而影響及我人的心理及行 為,

  但即使印象至淺至微者,也將永久存留於意識中。現在心理學解釋夢是潛意識的活動。在我人意識上已不復記憶存在之事物,而在潛意識中仍然存在,這固然證明印象不滅,同時也表示業力亦是不滅的。

  我國大學者梁啟超先生,在《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文中,對於「業」有一段頗為詳盡的解釋今摘錄如下,以助我們對業的了解:

  「業梵名Karma,音譯為『羯磨』。用現在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僅就支配命運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是「色身」(物質所構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而聚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造業,並不因物質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換狀態名曰輪迴。懂得輪迴的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業的形相究竟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為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內容便發生一次變化,茶吃完了,茶葉倒去了,洗得乾乾淨淨,表面看來什麼都沒有,然而茶的『精』漬的壺內。  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過二次三次乃至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衝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從前打過獵的人,看見獵槍會手癢;浸迷於跳舞的人,聽到音樂聲腳底發癢。沒有玩過打獵跳舞的人,就沒有這個感覺,這就可以說明業的存在,和遇到現境所起的作用。
  
  業力並不因肉體的死亡而消滅,肉體死亡之後,業力寄託於阿賴耶識中,此識復受業力的支配,再與物質結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是飛禽還是蟲蟻,阿賴耶識本身不能自主,全受業力的牽引。佛經上說業力牽引阿賴耶識的情形是「譬如討債,強者先牽。」那就是說那一方面的業力最重,就偏墜到那一方面去。

  三界有情,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因受苦復迷惑,這惑、業、苦三者,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但因惑斷造之業有善惡輕重之分,因之其獲得的果報亦有六道中苦樂之別。業識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六道輪迴。

  所謂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三者稱三善道,后三者稱三惡道。

  其中天道福報最厚,樂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人道苦樂參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阿修羅道福報如天,而瞋恚心重,鬥爭不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

  下三道之畜生道,愚痴無知,吞噬虐殺,系造下品十惡所感之果。餓鬼道常受飢餓,故曰餓鬼,其痛苦甚於畜生,是造中品十惡所感之果。最下者為地獄道,系造上品十惡,召此極端痛苦的果報。

  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樂福報亦繁殊萬端。如人之有富貴貧賤,窮達壽夭。畜之有飛禽走獸,蟲蟻魚蝦。鬼道中有無財、少財、多財諸類。天道中分欲界、、無諸天,總之皆是業力之所召感,善升惡墜,理所固然也!

  六、佛教的人生觀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認識了生死流傳的根本——阿賴耶識,和支配此識的力量——業力。了解了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後,再來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及我人立身處世的態度,這樣就有了一個準則——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諸立場,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我們自因果的立場來看人生:因果,具足應說是因緣果報。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法則的特點,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說必有所造之因。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惡兩面,種善因獲樂果,種惡因獲苦果,因果通於三世,有因必將有果,所謂「欲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我們現在的境遇美滿,固不必躊躇滿志,我們現在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  由於過去的善因使我們現在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續種善因,未來必然困苦,由於過去的惡因使我們現在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因知果,明乎此,對於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可以思過半矣!

  第二,自業力方面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眾生的業力所招致。前者是由於眾生的共業,後者是由於個人的別業。所謂業力,也就是過去行為的結果。我人有身、口、意三業,這三業,可以為惡,亦可以為善。言惡者,意念上的貪慾、嗔恚、邪見;行為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善者,意念上的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行為上的放生、布施、凈行;語言上的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而這些善惡之業,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間的差別。所以,如何凈化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未來生命的  環境,這是我們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三,自阿賴耶識的立場來看人生,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萬法的本源。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含有凈染兩面。在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它的本體,雖因污染而長在六道,但若凈化亦可超登聖域;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  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恆存在。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享樂而在永恆生命本體的凈化,凈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凈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慳貪、毀犯、嗔恚、放逸、散亂、愚痴。這六弊凈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複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恆的解脫。

  第四,自佛性的立場來看人生:我們各人所具的萬性,原是萬德萬能,與佛無異,只因一念無明,為煩惱習氣所纏縛,才輪迴六道,沉淪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佛性終無損滅,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眾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眾生」。我們具有佛性,未來終當成佛,則生命的價值是何等的崇高?我們豈可自暴自棄,輕視自己?孟子說:「堯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當如是。」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應當如何的努力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無明煩惱,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以期還我本來面目,達於覺者——佛——的境界。這是我們人生價值最高的目標。
  
   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它要我們鑒因如果,避惡趣善,凈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果能人人如此,則娑婆國土也就會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8-10-7 19:51 編輯 ]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沙發
sumw 發表於 2007-8-4 10:51 | 只看該作者
善哉,  善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3
3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7-8-4 10:5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大師的集中討論人生觀,存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