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美國的一次要錢的經歷

[複製鏈接]

122

主題

145

帖子

20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彼岸的風 發表於 2007-7-21 2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倩到美國不久,就參加了單位的新員工培訓,拿著那一疊厚厚的規章制度,翻來翻去,無意中就看到了《義工制度》(Volunteer), 好奇心大發,感情美國做好事還有專門的組織和制度呀!做好事者也不用表揚了,因為那是義工!仔細地看了關的規定后,倩就到人事處報名當了一名義工。



倩去養老院照顧過老人,也去陪伴過臨終病人,還去孤兒院給孤兒當過臨時媽媽,更多的時候是在單位的社區里義務勞動。最讓倩難忘的是一次「要錢」的經歷。



倩工作的單位是一家有名的癌症中心,其資金多數都來源於捐款,其中最大的基金是JIMMY FUND,是六十多年前為了救助一個12歲的癌症患者而成立的。



倩經常在醫院裡遇到那些可憐的孩子們,讓人心酸不已。所以單位每次組織活動給JIMMY FUND募集基金,倩都會去參加。



    這次說是去電影院幫助賣票和維持次序,倩估計這樣省下的人工費就可以捐給JIMMY FUND了吧。



波士頓有很多的電影院,倩本來想選在住處或單位附近,誰知去晚了一步,所有市內和近郊的電影院都已經有人選了,她別無選擇地去了離家很遠的影院。時間是星期六,電影院一般是上午11點開門,倩提前吃了午飯就趕了過去。



先去影院辦公室報到,遇到了另一名義工,每一家影院有兩名義工。



影院負責人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就給每人發了一件印有JIMMY FUND字樣的白色大T恤,都是一樣的尺寸,倩穿著一直及到膝蓋,把她那天特意穿的漂亮的衣裙遮得嚴嚴實實。還發了個沒有蓋的大罐頭盒子,原來他們這次來不是幫助賣票和維持次序的,而是去向觀眾「要錢」!



倩的臉當時就紅了,覺得很不好意思,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她寧願去掃大街,也不想拿著個罐頭盒子去要錢!畢竟大家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捐款的,而且事先也不知道要捐款,好象有點騙人的感覺。另一名義工似乎也有同樣的感覺,倆人你看我、我看你,卻又都不好意思吭聲。商量后,決定硬著頭皮要一次,如果那感覺太難受,就自己去換零錢來,把罐子裝滿,然後溜之大吉。



這是倩來美國后第一次進電影院,和國內的完全不同。那家電影院很大,進了大門后,有不同的通路,通向很多的小影院。倆人在裡面轉了一圈,決定一起行動,互相鼓勁,也好互相照應。



每個小影院里不同時間放不同的電影。倆人在每部電影放映前,就提前進去分坐在第一排的兩頭。



電影正式開始前,會有一些廣告和新片預告。為了配合他們的「要錢」行動,在正片開始前,影院會放映一段紀實的短片,紀錄醫院裡生病的孩子們,特別是一些生命垂危的年幼的孩子們,很多孩子的病是天生的,他們一出生,還沒有來得及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被送進了急救室,小小的身軀上插滿了各種治療管,那慘象令人心痛、催人淚下。



    短片一結束,倆人就從第一排起身,面對觀眾,做個很短的自我介紹,並表示對大家支持的感謝,就拿著罐頭盒子一排一排地要過去、、、、、、、



讓她吃驚地是在美國電視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竟然還會有這麼多的人願意買電影票來看電影!讓她欣慰的是絕大多數觀眾都會支持她,硬幣、紙幣,一分一毫都代表著一份心意;有帶了孩子的一家人,不僅大人給,小孩子也會給;夫妻倆人的,丈夫給了,妻子會再給;情侶的,男的給了,女的也不落後、、、、、、不能夠給的也會說聲對不起。



倆人很快就被人們的熱情感染了,忘記了羞怯,感動得不停地向每個人道謝!



    幾場下來,罐頭盒子就滿了,拿回辦公室把錢倒進一個封閉的大紙盒裡,再去要、、、、、倆人不僅沒有逃走,而且後來為了多「要」些,還分頭行動了!



連著幾個周末,倩要了多少錢,她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她知道自己為孩子們盡了一份微薄的力。



就象活動的組織者說:不在乎給的錢多少,主要是想引起人們對癌症患者的關心;也提醒人們要注意自身的健康;更告誡那些還沒有做父母的年青人們,愛護好自己的身體,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生命。



讓倩感慨的不是「要錢」這件事本身,而是他們健全的義工制度,把做好事、為社會服務日常化和社會化了,而不是當作一件特別的事件來渲染樹典型。做的人自然而然,看的人心態平和。



     二、



倩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她有著「做好事無門」的親身經歷。



倩喜歡做好事,並不是因為來了美國的原因,而是源於她從小受到的教育。那是個正統的年代,只有大公無私,沒有物慾私慾,學習雷鋒爭做好人好事的思想根深蒂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人人睜著眼睛找好事做,不僅做,還要做的不留名不留姓。倩和小朋友們常常是掃完了自家的地,又掃整棟樓的樓梯和走廊,再掃大院子,然後就浩浩蕩蕩地去掃大馬路,當然還會不怕臟不怕臭地去掃公共廁所,去照顧孤寡老人、、、、、、



     那時候雷鋒是受人們歡迎的,他們也總迎來眾人讚許的目光。可後來,倩也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看他們的目光變了,冷漠的、嘲諷的、厭惡的、、、、、、好心想扶老弱病殘過馬路上公共汽車,人家反而把你當賊提防;自覺自願地去打掃公共衛生,被人罵成傻瓜白痴,沒有幾個人敢光明正大地去做好事了。



上了高中后,僅有的一次做好事是大一時,正值學雷鋒紀念日,學校組織大家去了一次養老院。倩本來分配去給一個老人的房間打掃為生,可老人說:「姑娘,我自己可以清掃,你就陪我聊天吧,一年到頭也沒有個人說說話。」老人無兒無女,是個老革命。倩就一邊打掃衛生一邊陪他聊天。臨走時,老人說:「有時間來看看我好嗎?」倩說好。隔端時間,倩就過去陪老人說說話,老人很開心。可老師卻找倩談話說,學習那麼緊張,不能夠為那些事分心。那是所重點高中,升學率不僅關係到學生的前途命運,也同樣關係到了老師們的升遷漲薪。倩明著不去了,暗裡照去。後來她進入了外地的大學,還不忘給老人寫信,假期回去探望,直到老人去逝。



     倩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只是覺得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上了大學后,社會進入了個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年代,如何展現個人最大的價值成了最熱門的話題,如何賺取更多的財富成了最新的潮流,學雷鋒爭做好人好事不僅已經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且被某些喪盡了天良的人利用詐騙,做好事的人自然也被人當作了傻瓜白痴了。



有人剛探親回來,在廣州火車站換車。時間還早,就到處逛逛。走到郵局門口時,一對夫妻迎了過來,倆人穿的都很得體,女的挺著個大肚子,懷有身孕。他們說剛才在隔壁商店買東西時,把行李放在腳邊,結果行李就被人偷走了。她相信了,就同情地問對方自己能夠幫他們什麼呢?他們說想給家裡人打個電話,但沒有錢,問能不能借點錢給他們呢?到時一定還。她很同情那孕婦,因為她自己才做了母親。就說沒有問題,把身上僅有的幾十元現金都給了他們。看到他們進了郵局,不禁在心裡罵著那些小偷。轉了幾圈后,沒曾想又遇到了那倆人,正在和一個女人說著什麼。她就上前想問候一下,誰知倆人一見她就趕緊跑了。她明白自己遇到了騙子。諸如此類的報道新聞一傳出,有多少人還敢去做好事當傻瓜呢?


倩當然沒有勇氣去做個離經叛道的人,不過心裡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好在大學剛畢業,團中央發起了「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動,倩深深地被那些貧困的沒錢上學的孩子們打動了,毫不猶豫地捐出了自己工資的一半,成為「希望工程」的第一批捐款者,獲得了團中央頒發的證書。可是沒有過多久,就有報道說那些錢並沒有資助給孩子們,而是去了不該去的地方。籌款處也停止了籌款,讓一對一地直接資助學生。倩就又開始定期地給幾個有名有姓的學生直接匯款,不時還能夠收到孩子們的成績回報單,心想這回該不會有假了吧。誰知沒有多久,就又有報道說那些信都是村裡鄉里的一些人組織寫的,目的是為了拿到贊助。



倩聽了挺傷心,可又不願意相信,她討厭那些寫報道的人,更討厭那些做假騙人的人。她的心裡已經堅信了孩子們的存在,擔心不寄,讓孩子們失望,所以她寧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照寄不誤,直到那些孩子們高中畢業。



單位里也常會有些捐款的活動,要一個個地登記姓名,不捐不行;捐也要捐得恰當,不能多過領導,不能少於員工。好事做的不情不願、不快不爽。



    後來倩就開始獻血。原因是先看到報紙上說血庫的血不夠用,號召大家獻血,接著就看到街上有了很多的獻血車。每隔幾個月,午休時間,倩就跑到樓下的獻血車上去獻血,每次獻400毫升,一直堅持到她出了國。獻血的人很多,每次都要排隊,後來新聞說由於廣大獻血者的支持,本市血庫的血不僅能夠完全滿足本市的需要,而且能夠支持其他城市的急需,儲血量成為全國第一,有效地防止了不衛生血源導致的疾病傳染。倩看了,也感到些自豪,彷彿自己也參與了救人。當然她也得到了回報,每年血站在她生日的那天都會郵來生日賀卡和感謝信。



事事靠政府,政府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社會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令人欣慰的是後來市裡發起了一個「自願到貧困山區支教」的活動,是到貴州的貧困山區當老師一年,每個月只發基本的生活費。條件要求挺高,特別是經濟條件,估計是不希望你支教一年回來后,失去了工作和經濟來源,反而又要別人來資助你了吧。倩立刻就去報了名,可結果她落選了,因為她沒有教學的經經驗。也就是說自願報名的人很多,想做好事為社會服務的人很多,只不過是沒有機會而已,即便找到了機會,也不敢去做,怕被人當傻瓜恥笑。現在有這公開組織的做好事的機會,當然不能夠放棄了,即便是要冒著失去工作、失去發收入的風險,也沒所謂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在美國不是有義工制度作後盾,不是人們對義工已經習以為常,倩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拿著個罐頭盒子去「要錢」的,估計不是被人趕齣電影院,就會被人當作騙子和要飯化子取笑辱罵的,即便說其目的是為了那些可憐的孩子們,也不會有人相信。



    所以如果我們也能夠把為社會服務日常化、社會化,讓人們的愛心盡情地表達出來,得到愛心的人再坦然地獻出自己的愛心,旁觀的人即便不參與,相信也不會冷嘲熱諷了吧?這樣,人世間是不是就會變得溫暖一些了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