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跨出深水埗──「阿燦」在香港

[複製鏈接]

1281

主題

2944

帖子

508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sun8b 發表於 2007-7-19 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跨出深水埗──「阿燦」在香港


為了想過好日子,中國「阿燦」們帶著夢想來到富裕香江。過去幾十年來,位居九龍西北,佔地約9.5平方公里的「深水埗區」,一直是他們來港主要的落腳之地。然而,香江夢的起點往往是嚴峻的考驗。  



為了想過好日子,中國「阿燦」們帶著夢想來到富裕香江。過去幾十年來,位居九龍西北,佔地約9.5平方公里的「深水埗區」,一直是他們來港主要的落腳之地。然而,香江夢的起點往往是嚴峻的考驗。早在定居前,多次持「雙程證」探望先生的陳太太,就對此地高得令人咋舌的物價心存畏懼。

計算過工資和物價水平後,她力勸丈夫回珠海。緊鄰澳門的珠海,近年雖然經濟起飛,物價和房價仍遠遠低於香港。

「不過,每次跟他談起這件事,他總是一句,『好不容易出來了,怎麼能隨便回去』!」陳太太說。

拗不過好面子的丈夫,2003年,申請多時的「單程證」(港澳定居證)批准後,她帶著年紀分別為16和12歲的兩個孩子跨過珠江來港。

香江夢醒


簇新的高樓前,收容新移民的板間屋公寓逐漸凋零。(攝影/莊坤儒)

新移民剛入大都會,就業和經濟問題最為迫切,陳家自不例外。

食指浩繁的一家人,靠著陳先生「打地盤」(建築工)薪水過活,每個月只有5,000港幣不到(約合台幣2萬1,000元)。這個數字即使在全港18區中平均月收入最低、僅達1萬4,000港幣的深水埗,仍顯得微薄。如果再對照香港為數眾多的外籍主管們動輒300萬港幣以上的年薪,更可看出「放任式自由主義天堂」的殘酷特質。

根據特區政府的定義,所謂「新移民」,指的是來港居住未滿7年,尚未獲得永久居留權的移民。

然而,「在港人心中,只要走不出深水埗,一輩子都是阿燦、都是新移民,」輔導移民最有經驗的「香港社區發展組織」(SOCO)幹事施麗珊指出。這個有「香港哈林區」之稱、令新移民愛恨交織的深水埗,與台北縣的土城、三重類似,是香港早期的工商業中心之一。在輕工業盛行的1960年代,這裡聚集了大量的紡織、製衣、罐頭及副食品批發零售業。不過,當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曾經繁榮的輕工業景象就慢慢沈寂下來,工廠家數由高峰的6,000多間,跌至目前不足一半。

也因此,SOCO的調查指出,該會在此地輔導的新移民案例當中,大多數家庭只靠一份薪水支撐,其中又有超過6成,其收入完全仰賴「地盤工」,或是工資水平相當的「看更」(大樓管理)和清潔等粗重低薪工作。

艱困的經濟條件,不僅讓深水埗屋舍更新的速度在全港殿後,許多專門租給新移民和弱勢者、空間狹小的「籠屋」(只有一個床位,四周圍上鐵籠以防遭竊)和「板間屋」(隔板屋)在此群集,更是富裕香港最令人難堪的一面。

距離陳太太居住的公共屋9不到10分鐘步行路程,另一位從廣東中山縣前來的方太太一家,處境更顯艱難。

看不見深水埗

面對移居香港的內地人,早期港英殖民政府採取「過關留人」的策略:在人道考量下,只要內地人通過海關抵達香港,就給予居留權。

1983年,港英政府開放內地人依法赴香港「依親」,並在住滿7年後可獲得香港護照和永久居留權。97年後,英規中隨的特區政府簽發的「單程證」數量提升到每日150張,等於每年有超過5萬名新移民在香港落腳,至今總人數已超過50萬人,而同期香港人口也不過才增加70萬人。近3年經濟帳面亮麗的香港貧富差距拉大,新移民更是首當其衝。2004年時,當年的特首董建華就公開承認,貧窮擴大的危機是富裕香港極大的社會問題,他提出計劃,以成立「扶貧委員會」和「廣建公屋」來解決彼此緊密連動的新移民和貧窮問題。然而,隨著董建華請辭下台,這些構想並未完全落實。

在種種不利的經濟條件外,如影隨形的歧視,更讓新移民有如芒刺在背。

尷尬的注視

「新移民身分揮之不去,一直到我進入港大就學都還受到影響,」在香港一家國際航空公司擔任主管的Lisa說。1983年和母親一起來港的她,是「依親」開放的首批受惠者。為了讓她接受香港主流教育,Lisa甫自國小畢業,經濟不寬裕的父母就咬牙把她送出深水,就讀以英語授課的基督教銘賢書院。1990年畢業後,Lisa也不負父母期望,考上第一志願香港大學。

承繼英國傳統的港大,同樣學到了大英上流社會注重階級的勢利作風,以學生背景分配的住宿生活即是一例。講究競爭與榮譽的宿舍間不僅有各種體育和其他專長的對抗,「老鬼」(畢業的學長姐)更會時時刻刻拜訪在學學生,維持情誼。


繁忙的街道上,求溫飽的新移民揮汗送貨。繁榮香港的另一面,殘酷大街故事多。(攝影/莊坤儒)

「但你住在哪個宿舍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根據你的家庭社經背景安排的。」說起自己只被分派到沒有顯赫歷史、離校又遠的RC LEE HALL,Lisa口氣仍帶著遺憾。

此外,雖然每年湧入香港的上千萬名大陸觀光客創造了超過2百億港幣的經濟效益,商家和大陸客起衝突的事件仍時有所聞。「在香港,英語高級,廣東話親切,但要是說普通話,商家通常沒好有臉色,」一位旅港的台灣作家說出她的經驗。

正視融合問題

這樣講當然不厚道,也不是事實。中國的競爭企圖和能力早已震撼全球,而來港「阿燦」們想自食其力的心也比誰都迫切。何況對港人來說,中國雖然意涵複雜,但總歸還是自己賴以生存、享盡他國艷羨眼光的生產基地和獲利市場。

彭家發認為,「港人對同文同種新移民的隔閡,其實不是一種族群差異,而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歧視和經濟階級的歧視。這種歧見是可以靠著雙方的努力來破解的。」

再往裡推,說不出的歧視根源,或許只是反映出港人的尷尬與不甘:自己歧視的「阿燦」們,哪怕本質沒變,但若換一種階級出身,不也就是那些血統純正、可以在政經上支配香港的中國「新主人」嗎?

10年回歸,港中融合的課題惱人。要繼續擁抱中國的香港,這堂課沒有缺席的權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