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大代表呼喚廢除高考,稱其公平性已無意義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7-15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范誼第一個呼喚「廢除高考」   記者郝建國攝
    全國人大代表范誼提出:現行高考副作用太大,是一種抹殺人的個性差異、用一把尺子選人的制度;要像揚棄科舉一樣揚棄高考,而不是修修補補
  范誼所謂的「廢除高考」並不是指大學招生不再考試,而是要破除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話,廢除現行的以單一的高考成績「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綜合考察學生的學業因素、非學業因素、社會評價制度取代現行高考

  核心提示
  高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讓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大學教授范誼提出了「廢除高考」論。
  范誼認為,現行高考副作用太大,是一種抹殺人的個性差異、用一把尺子選人的制度;主要是在考智商,是少數智商較高的人對多數普通人的歧視。這位曾受益於高考的大學教授提出:要像揚棄科舉一樣揚棄高考,而不是修修補補。
  范誼所謂的「廢除高考」並不是指大學招生不再考試,而是要破除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話,廢除現行的以單一的高考成績「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綜合考察學生的學業因素、非學業因素、社會評價制度取代現行高考。
  范誼談高考意義
  高考「公平性」已無現實意義
  「我有幸成為"公僕"是要感謝高考的。高考在我短短几十載人生中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雖然它擾亂了我的神經,戕害了我的身體,但多年後我仍認為,它在1977年恢復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一名叫「以犬耕地」的網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恢復高考30年來,像「以犬耕地」這樣感謝高考的人有很多。在百度網站上輸入「感謝高考」的字樣,有82萬餘條之多。但是,在一片感謝聲中,反對的聲音猶如寂靜夜空中的一聲驚雷,喚醒了人們對高考的重新審視。
  「高考的副作用太大,必須廢!」
  「它(高考)多年來一貫如此,但現在應該被廢止了。生活不應當因為一個考試而變得像監獄一樣。3個小時,180道選擇題……我已經完全迷失了……」這是土耳其今年最走紅的一首抨擊高考的網路歌曲。就在這首歌流行的當口,在中國也有人高調喊出了「廢除高考」的聲音。此人叫范誼,寧波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這位在其他代表眼中「個子不高,議案和建議質量很高」的學者要「廢除高考」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輿論關注。但媒體在報道範誼這一主張時都謹慎地使用了「可行不可行」、「時機成熟了嗎」這樣帶有探討性質的語氣。而反對「廢除高考」者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高考制度縱有萬般不是,但它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公平。」「高考真的公平嗎?同等智商、同樣努力的兩個同學,一個在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的重點中學讀書,一個在西部農村中學讀書,他們的高考成績能一樣嗎?同一考生,在北京參加高考和在山東參加高考錄取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以上兩個答案是否定的,說明所謂高考的公平性從來就是神話!」范誼這樣回應。「我自己也是高考的受益者,我本人對高考充滿了感情,可是我們不能感情用事。廢除高考並不是否定高考的過去,它巨大的歷史價值和貢獻也不會因此而黯然失色。但是,人類文明的任何一項成果都有歷史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和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高考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枷鎖,而不是機會。讓我們以揚棄科舉的勇氣來揚棄高考!」
  范誼堅定地說:「有人反駁我,說現行的高考制度是有問題,但只需要改。實際上,新中國這50年來圍繞高考的改革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所以我的意見是現在要徹底改,也就是廢!」
  范誼說,「廢除高考」的建議是自己經過5年的思考、3年的反覆調研,同時在參考了一些發達國家大學招生方面的成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不是說現行的高考不能選拔優秀人才,問題是它的副作用太大。我們沒有理由因為高考曾經的輝煌而犧牲未來的希望。」
  「高考抹殺人的個性和差異」
  「我們必須認識到,現行的高考抹殺了人的個性和差異,用一把尺子選拔人才。比如,有的孩子觀察力、形象思維能力很強,有文學方面的潛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可能弱一些,數學差一些,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這樣的孩子就可能考不上大學,至少是考不上知名大學。」
  范誼強調的這一點,不少人都在強調。在2006年召開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批評現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強,一切只看成績。他以郭沫若中學時代的兩張成績報告單為例說:「這樣的環境和土壤是無法培養大師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為大師的"苗子"也會被扼殺。」
  有網友批評高考抹殺個性時,以吳晗、錢鍾書兩位大師為例。據說,這兩位大師當年「高考」的數學成績都很低。范誼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過去無高考的年代,我們出了那麼多大師;可高考推行這麼多年後,出現了多少大師?」
  范誼認為,現行的高考另外一個特點是高度技術化。他說,靠題海大戰摸到高考技巧的、死記硬背的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績,相反,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的、有服務社會意識的學生往往並不能通過高考。
  關於高考生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的弊端,著名作家、學者金庸有著切身的感受。他說:「我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學位期間,感受到了一些中國學生的問題。中國學生通常第一學年的成績非常好,但到第二學年就會差一些,到第三、第四學年就會落後下來,究其原因,與中國學生只會憑記憶力,光知道背書有關。」
  今年6月6日,路透社在刊發的一篇介紹中國高考的報道中也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批評高考鼓勵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給超負荷運轉的學生帶來太多壓力。」
  范誼就此得出結論:「現行的高考主要是在考智商,而多數人的智商都在100點左右,達到140點的只是個別。也就是說,高考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智商較高的人的對普通人的歧視,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歧視,所謂的公平也只是對於少數人的公平。」
  應試教育已使教育迷失方向
  范誼指出,「高考的本義不過是服務於大學招生的一種手段,但最終被異化為凝固化的社會文化中等級觀念的產品,一些人靠此受用終身,但更多的人卻深受其害。」范誼認為,教育的根本屬性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民族的創新能力,為了凝聚、和諧、富有進取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其他目的和功能的實現都不能長期以犧牲教育的這些根本屬性為代價。
  據報道,今年四川省綿陽市城區高考考生體檢結果表明,參加體檢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僅883人,合格率不到7%。如果除過40%~50%考不上大學的考生,大學新生的體檢合格率就更低了。專家分析,造成90%%以上的高中生身體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因為這種體制下,學生、老師、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高考分,至於其他的德、智、體、美、勞等統統變得可有可無。
  范誼說:「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應試教育已經使我國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靈魂;它使我們的兒童失去了天真和幻想,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能力;它使我們的青年戴上了思維的枷鎖,只能對規定知識反覆記憶和辨析,扼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創造衝動;它使我們的民族習慣於接受和模仿,一個曾經最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今天必須重新學會創造。」
  西安一名家長頗有感觸地說:「女兒小學三年級前很愛學習,經常得滿分。到五六年級的時候,為了考上重點中學,只好不停地寫、不停地背,特別是所謂的"奧數",有時連大學畢業的父母做起來都覺得困難……後來"重點"考上了,孩子卻越來越不愛學習了。」
  「過分強調公平性已無現實意義」
  范誼認為,高考的合理性是在兩個基本歷史條件制約下形成的。他說,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當年全國高考錄取率只有4.7%%。這種情況下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就成為超越教育的其他任何重要屬性的首要問題。另一方面,那時我國高等教育的定位以選拔精英人才和培養幹部為目的。
  幾十年過去了,這兩個歷史制約因素已經不復存在或正在消失。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除了全日制大學以外,還有成人大學、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高等教育資源已經能夠較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2006年,我國普通大學高考錄取率達56.85%,這還不包括成人教育。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年滿18周歲的青年將為2008萬人,比2008年減少600多萬人。這種青年人減少的趨勢將一直持續到2017年,屆時年滿18周歲的青年只有1149萬人,比2008年減少56%。在這樣一個人口基數上,現有的大學只要保持目前的招生規模,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到那時,幾乎每個高中畢業想上大學的孩子都有機會上大學。
  「如果想上大學的孩子絕大多數能上了大學,上大學的"機會"和"公平性"問題就不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因此,現在還一味強調高考的公平性已經沒有現實意義。」
  范誼認為,高考合理性的第二個條件如今也不復存在,這就是高等教育定位的轉變。高考曾經承擔著非常重要的選拔職能,主要是選拔精英人才和選拔幹部。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者的等級身份地位以及附加的其他各種利益逐漸被剝離,「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已經在改變。「教育改革必須有超前意識,我們不能等到2017年高等教育的供需完全平衡的那一天才開始設計改革方案。當前,首要的問題是形成共識,接下來才是制度設計,研究一種能夠取代現行高考的新的大學招生制度。至於大家關心的問題,比如廢除高考後,好的大學的校門會不會只對有權、有錢人家的孩子敞開,那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范誼反問,「實際上,就是在今天實行的這種被稱為最"公正"的高考面前,不正之風難道不存在嗎?」
范誼批高考弊端
  現行高考的4大「罪狀」
  罪狀一:要求學生具有「匠人」素質
  高考的考試內容面向過去,而不是面向未來。
  它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非常精細和熟練(匠人的素質),不允許學生有獨立或反常規的思想(創新的素質);它只能告訴我們一個學生對過去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學生是否具有勝任大學某專業學習的思維、分析能力,它甚至不能告訴我們這個學生的性格、人生態度和對所選專業的愛好程度。通過高考只能間接地推斷,這個學生中學知識掌握得不錯,他對大學學習「可能也行」。
 罪狀二:引發機會主義心理膨脹
  一次高考不能測試出一個青年人長期磨練和教化的成績,反而會引發青年人的機會主義心理膨脹——平時的學習和思考不重要,只要最後大量做題,在高考中超常發揮就可以「鹹魚翻身」。因此,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
  高考的不公正性還表現在惟分數取人,與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完全背道而馳。那些熱心公益、服務集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責任感的學生,可能因為幾分之差敗給那些無公共服務經歷和興趣或者一些個人中心主義、性格孤僻的人。
  罪狀三:強化了全社會等級意識
  高考把全體考生通過分數排名,讓所謂的「重點大學」優先錄取,其他大學等而下之。這種招生制度固化了學校的等級性,也把學生分成了不同的等級,從而強化了全社會的等級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和現代社會的教育公平、發展公平的理念也是相去甚遠。在現行招生制度的保護下,一所不思進取、管理混亂的重點大學仍然能夠第一批招生,一所積極上進、管理有序的普通大學卻只能在別人招剩下的學生中選人,這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也是不相適應的。
  罪狀四:高考「螺螄殼裡做道場」
  高考的價值取向是精英人才,它的功能定位是區分和選拔。然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從培養少數高級人才向提高國民素質、優化人力資源、培養創新人才轉化。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面向全體人民大眾的素質和能力教育。
  高考是「螺螄殼裡做道場」,強調知識的精細化和規範化,強調答案的標準性和惟一性,完全是一種僵化的教育和思維導向,不利於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不利於學生髮展個性、提高綜合素和創新能力。
  范誼論高考存廢
  什麼樣的制度可以取代高考
  范誼一再強調,他所謂的「廢除高考」並不是指大學招生不再考試,而是要破除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話,廢除現行的以單一的高考成績「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綜合考察學生的學業因素、非學業因素、社會評價制度取代現行高考。
  在范誼設計的一套取代現行高考的新制度中,主要措施包括:還大學自主招生權利,增加學生自主擇校的機會,結合學生的學業記錄、社會服務和技藝特長,用日漸完善的高中畢業會考加全國大學招生學術潛力考試取代高考。
  重視特長考查學生「學術潛力」
  大學招生考核指標體系的基本構架為:學業因素佔50%,含高中畢業會考和學術潛力考試成績;非學業因素佔30%,含考生社會服務記錄、學校社團活動記錄、藝術技能發明競賽獲獎;社會評價20%,含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
  學術潛力考試以考查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為主,如觀察能力、篩選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分析能力、演繹能力、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邏輯推導能力和虛擬想象能力等,同時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策略,即考生的情感控制力和行為自制力,學生可以帶計算工具和字典入考場。
  招生學校在評價考生時,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專業特色對個別指標特別突出的考生予以傾斜。大學招生要從培養熱愛學習、奉獻社會、善於創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角度評價學生,以承認差別、重視特長、鼓勵創新的思想培育和張揚學生和學校的個性。
  大學自主招生並受社會監督
  各大學根據教育部規定的辦學條件,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和社會需求,自定招生名額,報主管部門批準備案。主管部門根據當年財政預算、該校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生師比)和社會用人需求趨勢進行審批。招生計劃批准后,學校向全社會公開當年招生名額、招生專業、錄取條件和招考方式,以便接受監督。
  部屬重點大學招生名額應面向全國,按省級行政區劃定招生人數和專業,招生人數根據該省當年高中畢業生在全國應屆高中畢業生所佔比例確定,實現全國考生公平競爭,學校自主錄取。
  省屬大學在完成本省的招生計劃后或在本省生源不足的情況下,鼓勵跨省招生。
  大學招生不再以高考成績為錄取標準,而是以高中會考成績和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基礎依據,由大學參考其他因素和方式自主招生。大學可另設其它考查方式,如面試和專業測試,也可參考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的學業、競賽和社會表現。
  學生根據自身條件申請上大學
  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公布各類學校招生的最低學業要求,高中會考各門功課的成績分為5個等級,其中90~100分為A級,80~89分為B級,70~79分為C級,60~69分為D級,60分以下為E級。大學錄取最低標準建議為:8D(高中畢業會考有8門學科成績在D等級以上,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各大學對本校的各專業規定最低錄取標準,報教育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如高職類大學的標準為高中畢業會考成績6C以上,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500分以上;專科類大學為5B以上,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550分以上;省屬普通大學為4A以上,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650分以上;省屬重點大學為6A以上,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700分以上;部屬大學為8A以上,學術潛力考試成績為750分以上。考生根據自身學業成績和其他條件自行申請。
  記者手記
  一般人反對高考,比較害怕被「酸葡萄定律」傷著———自己沒考上大學或者沒考上好大學卻要怪高考!范誼大概是有所防備,所以他接受訪問時首先強調自己就是高考受益者。
  平心而論,除了剛剛恢復高考的那幾年,社會對高考的批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高調喊出「廢除高考」的,范誼是第一人。此話一出,有掌聲,也有臭雞蛋,而且扔臭雞蛋的人更多。當然了,一種認識是否正確、是否能推動社會進步,簡單拿人氣指數來說事似乎並不是一種科學方法。試想,當年小崗村提出的「土地承包」如果公開表決,那麼整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很可能就要推後幾年了。
  高考是一根指揮棒,這句話大家即使沒有聽說過也領教過。在中國,這根指揮棒有著魔幻般的感召力,它指揮著我們的整個基礎教育系統,從老師到家長,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都在圍著它轉。這就是為什麼教育行政部門天天在喊素質教育,可一到學校還是應試教育佔了上風。如果不信,請看看今天的那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是怎麼做廣告的,能離開「狀元」、清華、北大和一本上線率這幾個貼著應試教育標籤的詞嗎?
  范誼十分執著地認為,「反對我的人大多沒有全面理解我的意思———一部分人可能是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另外也有傳播的問題。我相信支持我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1

主題

27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沙發
添風 發表於 2007-7-18 19:39 | 只看該作者

無稽之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0: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