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探討一下我們在這裡所採用的基本觀念,那就是所謂的「坑洞理論」(the Theory of Holes)。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坑洞」。坑洞到底是什麼?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從最根本上來看,我們真正喪失的其實是我們對本體的覺察。如果無法察覺到我們的本體,它就會停止顯現,然後我們就會感到匱乏不足。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們本體的某個部分不見了。這可能意味著某種本體的品質不見了,譬如愛、價值感、與人聯結的能力、力量等等。雖然我們已經無法覺察到本體的某些部分,但並不意味它們從此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消失蹤影的,你只不過是和它們斷了聯繫。
讓我們來談談價值感和自尊的問題。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
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慾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慾望和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們的作為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甚至遭到攻擊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便是坑洞和匱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