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歸10年 香港最受益的8個行業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7-16 1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年前,當香港回歸祖國時,很多人對香港的前途心存猶疑,美國《財富》雜誌甚至發出了「香港之死」的驚世預言。十年後,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推出長達25頁的封面文章,坦承其姊妹雜誌《財富》當年的預言落空,並確信「香港比以前更有活力」。

  回歸十年,「東方之珠」依然璀璨,香港人的「北望」情結也越來越濃。越來越多的香港人跨過深圳河,經商、置業、求學、就業、定居。我們改變著時代,時代也改變著我們。

  「香港不需要負擔國家任何支出,但中央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儘力為香港的前途著想,香港人應該珍惜國家的寶貴扶持。」香港首富李嘉誠說。

  香港回歸十年來,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及金融市場的震蕩,但在中央政府推出的多項「挺港」措施實施中,香港享受到了祖國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及實惠。

  回歸十年來,香港的很多行業都從中受益,尤其是在與內地簽署了CEPA之後,有的行業從低谷走向繁榮,有的行業加強了與內地的合作交流,有的行業更發展成為全球領先者……

  香港股市:躍居全球第二大IPO市場

  

     7月9日,一名市民從香港灣仔一家銀行的恆生指數電子顯示屏前走過。當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報22817.43點,升285.69點,創收市新高,成交額達1027億港元。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如果問「回歸十年間,香港的哪個行業受益最大?」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香港股市」。

  十年間,香港股市的總市值從3.2萬億增至16萬億港元,恆生指數從6500點左右升至22000點之上。2006年,香港首次超過紐約,躍居全球第二大IPO市場,並逼近居首位的倫敦。

  「大陸企業來了」

  1993年7月15日,張亞東站在香港聯交所的大廳里,期待而興奮地望著面前的顯示屏。作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在等待一個數字的出現:0168,這是第一家登陸香港證券市場的中國內地企業——青島啤酒H股的證券代碼。

  但當時的張亞東可能並未意料到:HK 0168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

  由青島啤酒開始,國內掀起了赴港上市的熱潮。H股也因香港回歸概念,受到了投資者的瘋狂追捧。1997年回歸當年,赴港掛牌的H股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6隻。

  但由於缺乏經驗及歷史條件所限,最初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並嚴重影響了股價。比如青島啤酒的資產結構中竟然包括投資者完全不能理解的武裝部。而第二隻H股——上海石化(HK 0338)的上市資產中,更為滑稽地出現了動物園和法院。

  之後的亞洲金融危機、SARS等因素使得H股數度低迷。但儘管如此,內地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熱情也在更深更廣泛地延續著。從最初的以國有企業為主,赴港上市的公司類型越來越多樣。2001年,首家民營企業浙江玻璃(HK 0739)在港上市,掀開民企赴港上市的第一頁。

  根據香港交易所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經有超過370家的內地企業(包括H股、紅籌股,以及非H股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30%左右。在1997年6月底,這個數字只有83家。

  這些內地港股企業的總市值60170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48%,而在1997年回歸時,這個數字只是16%。其成交額佔香港整個證券市場的比例,也從1996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近60%左右。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轉變。以往香港股市主要面對的是本港的公司,數量有限的瓶頸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隱憂。但隨著祖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大批優質企業走出國門,源源不斷地為香港股市注入「新鮮血液」。

  「香港比以前更有活力」

  十年間,香港證券市場在一路向好中走過的是一條崎嶇的路,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侵襲、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等重重磨難的洗禮之後,渡盡劫波、嘗盡酸甜。

  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香港。恆生指數應聲從1997年8月7日的最高點16820.31點,下挫至1998年8月12日的6544.79點,下跌超過10000點,跌幅近60%,連續下跌時間超過一年。

  1998年8月,時任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毅然決定動用了1180億港元外匯基金入市護盤,而中央政府更是派出了兩名央行的副行長加入了這場鏖戰。

  結果令人欣喜。1998年8月開始,恆指逐漸回穩至8000點以上。2000年3月22日,恆指超過1997年高點至17560.69點。之後,隨著1999年香港創業板成立和科技股大幅飆升,港股似乎已經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

  但香港股市的回升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在2001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後,恆生指數迅速下滑。2003年初暴發的非典,又是一次對香港股市的沉重打擊。2003年4月25日,恆生指數再度回到8000點附近。

  祖國再一次給了香港最強有力的支持。隨著CEPA的簽署,2004年中開始,香港經濟又開始重回正軌,並步入嶄新的發展年代。

  目前,港股市值由1997年的3.2萬億元,升高到目前的逾16萬億元,10年凈增超12萬億,升幅高達3.6倍,全球市值排名也升至第6位。(孫冰)

  香港廣告業:20萬創意人才內地「生根」

  1997年是香港廣告創意行業的分水嶺。那一年,不少專業人士選擇離港到海外,而堅守下來為數不多的廣告創意產業人逐漸在更為寬廣的內地市場尋找到更大的舞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香港約有近20萬人從事跟內地業務相關的廣告創意產業,已經佔到全香港人的4%左右。隨著廣告創意產業的外延不斷擴大,以廣告為主,包括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時尚設計等都成為創意產業的活躍因素,目前全球從事廣告創意行業的人有1億到1.5億人,而在內地取得巨大成功的香港廣告創意人也成為全球一流的專業精英人士。

  劉小康,曾經的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也是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主席,也有人把他稱為設計界的「全能冠軍」。1997年的香港,對他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當年,他獲得獎項無數:以設計師身份獲頒香港藝術家年獎;榮獲全港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獲得韓國第三屆國際海報三年展全場大獎。1997的成果,是劉小康人生第一個輝煌高峰。

  1997年,當時身邊很多同行、專業人士選擇了英國護照離開香港,而劉小康思考再三,決定放棄英國護照持香港特區護照,「這是對我自己一個身份的肯定,我還是一個中國人。」

  決定做一個中國人的劉小康開始將自己的專業特長往內地發展,當時的香港人才走了一批,而本地市場也日漸局限,劉小康便將目光鎖定在了內地市場。

  有了這種想法后,劉小康開始將以前所積累的廣告創意經驗在內地很好地發揮出來。他開始頻繁地在內地和香港之間穿梭,希望能找到好的合作夥伴。2001年,他受邀參與北京申奧海報設計比賽,作品以第一名獲選並印製成官方宣傳品;這幅海報還於同年榮獲芬蘭拉赫蒂第十三屆國際海報雙年展之最佳體育海報獎。

  因為奧運海報的成功入選,使得劉小康在北京的名聲大振。

  「現在完全可以將我的國際經驗和內地的廣告創意平台進行互動交流,除了國際專業人士,更多香港的廣告創意力量也開始加入到內地,可以共同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劉小康說。

  劉小康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廣告創意人才帶到內地,在做好每一個項目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做成國際水平,不斷超越每一個目標。

  如果說,劉小康只是眾多來內地發展廣告創意產業專業人士的一個縮影,從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間,不斷有更多的廣告創意人在內地尋找到自己的位置。作為長期推動香港與內地經貿往來的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葉澤恩,見證了香港回歸10年來創意產業變化發展的整個過程。

  葉澤恩在香港貿易發展局已經工作了20多年,對香港的廣告創意產業有深入的了解,他認為,香港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就在於人才。

  葉澤恩表示,隨著內地市場的開放以及兩地經貿間不斷融合,內地消費者對香港產品的認知度不斷提高,很多內地消費者甚至願意多付30%來購買香港創意設計的產品。 (林深)

   香港高校:12所大學內地招生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的高校十年前也許不會想到,他們可以在十年後如此吸引內地學生的目光。而在十年前,內地和香港又有哪個學子會想到,自己可能會去香港或者內地上大學?

  隨著兩地在教育上的不斷合作,兩地教育間的各種差異,正在逐漸漸少並開始互為融合。

  近年來,香港高校內地招生日趨火爆。據悉,去年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8所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計劃招收1300人,但內地報名人數卻突破了3萬。今年又有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珠海學院等4所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至此,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已增至12所,涉足內地25個省份。

  其實,香港大學早在1998年開始就向內地招生了,迄今已將近十年。今年僅廣東省報考香港大學的就有2200多人,其中經過香港大學挑選最後進入面試段的有540多人。

  為了吸引內地學生,香港大學可謂花費了很大的心血。 據介紹,香港大學在內地設置的全獎入學獎學金名額大概有60個,占內地入學學生總人數的1/5。總獎學金最大限約為2700萬港幣。而內地學生獲得香港大學全獎入學獎學金的,第一年在內地委培院校進行學習時獎學金是3萬元人民幣,從第二年到香港大學學習開始,每年獎學金是14萬港幣,四年的獎學金共45萬港幣。

  國際化的交流在香港的高校也有著更多的機會。據悉,從今年開始,獲得全獎入學獎學金的內地考生,香港大學會保證其到國外進行交流的機會。

  10年間,香港與大陸在教育領域開展了各種層次、各種模式的合作交流。目前,香港赴內地就讀學生已超過8000人, 比較受青睞的內地高校,包括北大、清華、復旦、中大、中國政法大學等,流行的專業有工商管理等,中醫也成為研究生報考的熱門。

  回歸10年來,香港的大學生每年到內地實習人數也由幾十人升至逾千人,實習地點也逐漸由深圳開始北移。據了解,僅香港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去年到內地實習的學生就有500多人,香港大學今年也首次安排30名學生前往上海實習。

  如今,香港特區政府資助8所學校與內地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在學生交流、合作辦學和共同開發科研項目等方面都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各自領域承擔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有10位優秀的香港大學生,遠赴湖南湘西貧困山區中小學支教。(宋雪蓮)

   香港零售業:從逐年遞減到年增長28%

  

  內地遊客來港旅遊,購物當然是主要節目之一。(資料圖片)

  香港的零售業向來是香港經濟發展趨勢的風向標。回歸10年來,由於香港的零關稅政策和優美的購物環境,到香港購物,已經成為內地遊客的首先。僅此一項,就帶動了香港零售業收入的逐年增長。

  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布的統計報告稱,香港2006財年的零售業總收入比2005財年大幅增長28.4%,達208億港元。

  而在1997至2003年,香港零售業曾跌入低谷。2003年,香港零售業比1997年下跌了26.4%,平均每年遞減5%。在2003年之後,隨著CEPA的簽署,香港零售業收入才開始增長。

  如今,內地遊客到香港購物的現象,在黃金周期間更為明顯,每年的黃金周長假,香港各大商戶都擠滿內地遊客,成為除傳統新年和聖誕以外新的消費旺季。

  據香港莎莎國際控股公布的2006-2007年中期業績顯示,他們每年幾十億元的營業額中,就有近40%來自於內地顧客的消費。同時,內地人青睞的購物品種也從金飾和日用品,擴大到手機、電腦、數碼產品以及名牌服飾。

  近年來,隨著香港商鋪租金不斷上升,已經使不少香港的零售商選擇轉戰內地市場。

  CEPA中有關商業零售服務的條款給了香港零售業極大的鼓舞,主要包括「允許香港投資者以獨資形式在內地設立零售商業企業;降低香港投資者在內地設立零售商業企業的准入條件;允許香港公司在內地設立零售企業的地域範圍擴大到地級市,在廣東省擴大到縣級市」。

  新世界百貨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家獲得國家商務部批准赴內地開辦獨資百貨企業的集團公司,主攻中、高端百貨。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十幾大城市開設新世界百貨分店。由於內地遊客消費能力的日漸增強,香港迪生創建集團也看好大陸零售業務。董事長潘迪生指出,集團在2006年增開65間精品店,當中有44間位於內地。 (宋雪蓮)

  香港建築設計業:內地項目佔了60%

  回歸十年裡,香港的建築業伴隨著香港地產的興衰也曾一度走入低潮。但與此同時,回歸十年裡,特別是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協議的四年來,香港有越來越多的與建築相關的企業和人士進軍內地。

  背靠內地廣闊的建築市場,香港建築業在短暫的低迷之後迎來雪中之炭。

   建築業失業率曾達10%

  「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香港建築設計行業曾一度低迷。我覺得正是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才使得香港的建築設計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香港人楊先生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2003年,楊先生在香港的建築設計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楊先生被派到北京工作,一直到現在。 回憶起香港建築業的低潮期,楊先生依然記憶憂新: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建築業的工作量就在逐漸減少,建築業界和工人「無啖好食」,一部分工人甚至要去澳門做黑工。

  據香港建造商會秘書長陳永桐介紹,香港建築業曾經非常紅火,建築業所僱用的人數曾佔到全港總工作人口的9.2%。前些年每年完成的工程總額在800億~1000億港元左右,建築業占當地生產總值(GDP)的5.6%及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40%。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經濟遭受重創,香港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受到削弱,建築業也隨之一度陷入最低潮。

  楊先生回憶說,2003年,香港的失業率達到8.7%,建築業、飲食及酒店業和清潔服務業的失業率不斷上升,其中建築業是失業的重災區,甚至達到了10%。

  「那個時候,我們公司業務量很少,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我們開始以顧問或諮詢的形式與內地合作,同內地的設計師合作承攬設計工程。但在當時依然存在一些執業許可權、承包範圍等方面的限制。」楊先生說。

   CEPA讓香港建築業起死回生

  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決策讓楊先生和他的建築設計同行們「倍感振奮」: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正式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有資料顯示,從2003年開始,香港陸續興建了約5萬個酒店房間,這些項目創造了超過10萬個建築業新職位,而香港迪斯尼樂園、亞洲博覽館的建設和啟用,則持續為建築和服務行業注入了活力,新的就業崗位不斷增加。

  「媒體稱這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兩份大禮,但在我看來,這是使香港建築設計業起死回生的雪中之炭。我們公司就是那個時候正式進入北京的建築設計市場。」楊先生說。

  記者了解到,自2000年12月建設部頒布《建築工程事務所管理辦法》以來,香港建築事務所便已開始和國外建築設計機構一道大舉搶灘內地市場。不少香港建築事務所通過與內地設計院合作,打入內地市場。

  「『CEPA』協議對香港放寬了17個行業市場的准入,其中位列第五的就是建築及房地產,它充分體現了『自家人』對『自家人』的關心和扶持,有足夠的理由使得香港的建築業同行們為之振奮。」著名建築專家、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科協副主席陳祥福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在他看來,「CEPA」簽署后,香港建築業取得了比其它服務業更多的成果。香港建築業得以「早著先機」,比其它外資公司更早及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香港建築師得以在大陸市場找到更多商機。「面對如此的優惠政策和巨大的市場,他們沒有理由不過來發展,沒有理由不從中得到實惠。」陳祥福說。據了解,去年,在CEPA簽署三周年之際,內地與香港建設行業專業人士資格互認工作取得突破。目前,已經有五個專業簽訂了互認協議,即房地產估價師(即香港產業測量師)、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規劃師,以及造價工程師(即香港工料測量師)。

  「CEPA」的實施,為香港建築設計等服務行業開始大張旗鼓的內地之旅帶來了發展機遇。據香港貿發局統計,目前香港建築師承接的中國內地項目,佔了香港建築設計服務輸出市場份額的60%以上。

  大批香港的建築設計公司進入內地,設計建設了許多大型項目,如香港王董國際有限公司建築設計了上海廣場、嘉華中心、不夜城二期等;香港協興建築(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的上海、北京、廣州、順德、蘇州、大連、瀋陽等多處城市總承包大規模的工程,承接的工程合約總值為港幣50億元。

  「背靠內地廣闊的建築市場,我感覺很踏實也很有信心。如果說香港回歸之前,我們的感覺更多的象『孤兒』一樣,那麼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有家』的感覺。」陳祥福說。(牛建宏)

  香港旅遊業:內地遊客10年增長475%

  

      7月1日,以「火樹銀花慶回歸,香江十載萬象新」為主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大型煙花匯演在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行。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環環相扣的關係。香港回歸10年來,隨著內地放寬出境政策,內地遊客已成為香港的最大旅遊客源。

  1997年,內地訪港旅客占訪港總客量的21%,2006年已增加至50%。在香港過夜及即日往返的內地旅客的消費額占本港旅遊業總收益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29%增加至2006年的56%。無論是旅客數量或在港的消費額,內地遊客已在本港旅遊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6000萬港人到內地旅遊

  香港世紀旅行社主管曾錦發親身見證了10年來香港旅遊業的巨變,「香港與內地旅遊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內地開放了個人游,而個人游開放的重大意義就是把旅遊業的收益變成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經濟收益。」

  「作為一個香港公民,最明顯的感覺是個人游開放以後,香港的人流更旺了。」 曾錦發說。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內地遊客的大量來港讓外國旅遊機構看到內地遊客旅遊消費的巨大能量,越來越多的出境游目的地開始和香港爭奪內地遊客。

  曾錦發說,內地遊客大幅增漲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香港人對學普通話的熱情明顯高漲,以前很多香港人聽不懂普通話,但現在每個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不會講普通話要吃大虧。

  由於兩地旅遊交流機會的增加,香港居民到內地旅遊的熱情有增無減。「目前,香港每年有7000萬的出境遊客,其中6000萬要經過廣州、深圳。除了公務旅行,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到內地旅遊休閑。」

  實施近4年的「個人游」對香港經濟起著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不少香港市民表示,這是中央各項「挺港」舉措中,香港受惠最明顯的措施之一。

   內地「黃金周」成了香港「消費周」

  7月9日,在呼和浩特舉辦的第7屆「中國北方旅遊交易會」上,來自香港的旅遊界人士顯得異常活躍,「把香港遊客帶到大草原,再帶內地北方遊客去香港度假,來去不空手。」香港某旅行社的梁先生對記者說,「這些年,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內地的旅遊『黃金周』變成了香港的黃金『消費周』。」

  據了解,香港的化妝品零售店「莎莎」是內地遊客最愛光顧的地方之一。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面的分店,常常會擠滿用普通話詢問的顧客。店裡負責人表示,在每年黃金周的幾天時間裡,平均銷量較平時增長約25%。

  香港有名的金行「金至尊」商鋪,黃金周期間,每天都有數百個旅遊團到訪,其中80%是內地遊客。商鋪負責人表示,自個人游實施以來,「金至尊」展覽廳每天接待超過3000人,較以往增加了1000人左右。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近29萬內地遊客到港旅遊,帶動了香港吃、住、行、游、購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香港市場,激活了香港經濟。

  另外,香港旅遊發展局從2006年開始全面推廣「精彩香港旅遊年」,將新景點與原有的獨特旅遊產品結合起來,重新包裝后推出一系列的旅遊新選擇,滿足了不同遊客群的需要。2006年,到香港的內地遊客達1359萬人次,增長了8.4%。而到200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360萬人次,比10年前增長了475%。目前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客源市場,內地遊客占訪港遊客總數的半壁江山。 (崔曉林)

    香港會展業: 10年迎來35萬內地買家

  「雖然在中國的版圖上,黑龍江和香港是相隔最遙遠的兩個地區,但是,我們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很強,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我們已經在香港舉辦了兩屆『香港周』活動了,現在看來,效果相當好。」7月2日下午,黑龍江省商務廳廳長葉曉峰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說,「通過在香港舉辦活動,先後有22300餘家香港企業、香港各界人士13500人次來黑龍江省參觀考察。」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06年共有52500多個內地省份、城市及公司在香港舉辦展會活動,會展營業額超過100億港元。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表示:「內地各行業的展銷、展覽、商貿洽談等活動,加上內地各地方政府在香港舉辦的各種『香港周』活動,令香港會展業迎來一個超大的『牛市』。截至今年年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所有展館都已排滿展覽,「還有3000多家公司不能參展,只能被列入等候名冊。」

  「回歸10年,內地各省市地區政府及企業似乎已經習慣在香港舉辦各種商貿活動,而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擁有國際、港島各類公司達十萬多家,在香港舉辦各種各樣會展效果好、信譽佳。」在7月1日舉辦的慶祝回歸10周年酒會上,香港海翔電子有限公司職員林先生對記者大發感慨,他告訴記者,在海翔公司任職8年,相識並保持穩定聯絡的內地朋友不下100人,而參與的會展活動數也數不清,「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大陸與香港早已融為一體了。」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在10年前就將無污染、高效益的會展業作為服務業的發展重點,「會展經濟」的概念也由此而生。「10年來,伴隨著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運行,會展經濟得到蓬勃發展。」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認為。

  6月20日,香港時尚匯展在北京開幕。在國貿中心琳琅滿目的展廳里,四面八方的參觀者認真捕捉著展會所帶來的各種訊息。展會的主辦方之一,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葉澤恩先生表示,該展旨在向內地買家和同業展示香港設計時尚的產品和創意服務。

  香港卓思鐘錶珠寶有限公司的謝女士向記者表示:「通過參展我們的商品已被很多的內地消費者所識知。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內地飾品市場南北方的差異性。」

  香港展會能花落內地,得益於2003年CEPA的簽署。CEPA涉及服務業的17個領域,其中包括允許香港會展公司以獨資的形式在內地舉辦展覽會或提供會展服務等。

  在國內的企業家看來,香港具有很特殊的優勢——低稅且交通便捷,加之香港商貿服務完善發達,擁有健全及為西方企業家所熟悉的法律制度。這些利好吸引參與香港參會的內地企業不斷增長。香港貿易發展局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1997——1998年度,共有7494名內地買家參觀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展覽會;2006——2007年度,則有80138名內地買家參觀,升幅約10倍;過去十年,共有358517名內地買家參觀貿發局的展覽會。(崔曉林)

   香港電影業:「香港電影不死」

  香港街頭,張達明被劉青雲脫了個精光,在眾人的圍觀下惱羞成怒。而劉青雲一臉茫然,不知所去。他剛算了一命,算命先生告訴他,北上,東去,兩個選擇,是福是禍,自己保重。

  那是1996年,《一個字頭的誕生》。導演是杜琪峰。

  還是那一年,「香港電影之死」,這樣一個醒目的標題出現在了香港的《明報月刊》上。當時的影評人認為,年產80多部的香港電影市場,對於在香港電影錄像帶熏陶下成長的一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回歸祖國也已有十年的時間,香港電影仍舊在掙扎著向前方行進。「不同的是,回歸之後,和內地電影之間的融合,能夠讓香港電影找回一點點自己的模樣。」前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說 。

  回首這十年來香港電影所走過的艱難路程,對於許多經歷過「錄像帶時期」的人們來說,仍有許多值得留戀的地方,這,也許就是「香港電影不死」的明證。

  

  《無間道》劇照(資料圖片)

   走來走去

  「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之後,香港電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後來,很多人去了加拿大、新加坡,有的人甚至賣了香港的房子,當然,現在他們都後悔了……」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感慨頗多。

  「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回歸前後的港產電影中,能看出香港電影人的徘徊和迷惘心態。」 香港浸會大學的卓伯棠教授說。

  陳果的97三部曲、陳可辛的《甜蜜蜜》、王家衛的《春光乍泄》,都做了最好的詮釋。「那個時候,走出去,是很多香港電影人的想法。」吳思遠說,其中就包括周星馳,當時也想移民加拿大。吳宇森的《變臉》和《碟中諜Ⅱ》把他捧到了好萊塢的巔峰 。

  而演員中,周潤發的《安娜與國王》、成龍的《尖峰時刻3》、楊紫瓊的《陽光計劃》也表現不俗……但是好萊塢是個白人佔主導地位的地方,並不會給華語電影人絲毫照顧,一輪輪殘酷的競爭之下,他們在商業與藝術的漩渦中起伏,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新鮮感之後,香港電影人在好萊塢的一切也陷入低谷。吳宇森在2003年拍完《記憶裂痕》之後再無新作問世。成龍自從《尖峰時刻2》登上票房高峰之後,其作品也是一部不如一部,他曾抱怨:「他們給我的劇本全都像是《尖峰時刻》,我根本不喜歡那種電影。」周潤發自從2003年演完《防彈武僧》后,在好萊塢就再無戲拍,直到今年才在《加勒比海盜3》中以配角的身份亮相。

  隨後,大家發現這幾年香港越來越繁榮,於是吳宇森回來了,李連杰回來了,成龍回來了。

   那一年,香港電影完了

  香港電影圈裡流傳著一個聽上去很悲情的故事——2001年年底,聖誕節前的一個晚上,在尖沙咀一家酒吧里,一位老導演過生日。酒過半巡,老導演7個徒弟中的5個忽然各端一杯酒,雙膝跪下,哽咽著說:「師傅,我們對不起你,這一行實在沒辦法混了,我們要找別的生路。」 那一年許多人都說,香港電影完了。

  「真正讓香港電影陷入低谷的原因眾多,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港片衰落的端倪就已開始顯現。港片輝煌之後複製品太多,創作上缺乏開拓和創新。劉德華就曾笑稱在自己拍攝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六七十部演的都是同一個角色。包括韓國等都出台電影保護政策,海外電影市場萎縮,人才流失,題材匱乏……」吳思遠說。 而這回歸的十年,正值好萊塢商業大片橫掃全球最猛烈的時段,加上網路下載、盜版的泛濫,一向以低成本「短平快」著稱的香港電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

  香港電影有了「家」

  「事實上香港電影目前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大華語電影。」黃秋生的說法代表著許多香港電影人的觀點。

  2004年,CEPA正式生效。「從今天看,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相當明顯,一是香港影片進入內地不再受進口影片配額限制,在內地放映時還可以在廣東等地放粵語版本,二是內地電影市場向香港打開,允許在內地獨資或者合資投資電影院,組建電影發行公司,這些已經取得良好效果。」一位電影局官員說。

  CEPA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希望,香港電影已經出現轉機。2005年,當年香港與內地合拍電影30部,《功夫》香港票房6000萬,內地超1.5億,徐克的《七劍》在香港收800萬,內地卻高達8000萬。2006年底,劉偉強的《傷城》香港票房2000萬,未達期望值,內地希望有5000萬,但超過8000萬,超過期望值。2006年,中國內地票房前10的中國電影,7部為合拍片,票房前四全為合拍片。2007年,合拍片數量將突破40部。面對這種「無縫融合」,吳思遠興奮地表示,內地超過13億人口的大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電影的大後方。(劉永剛)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