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漫話見過的幾個憂鬱症患者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7-7-15 2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亦文


上周聽到紐約法拉盛兒科醫生陳照堂患憂鬱症自殺的消息,心裡像被什麼東西噎住了,傷感了好一陣。我和陳醫生相識於十六年前。那年我大女兒出生,婦產科郭醫生說,嬰兒出院之前,要做一次體檢,給我們介紹一個兒科醫生,叫陳照堂。開始我們還不喜歡他,覺得他太原則,每次小孩感冒發燒,到他那去看病,幾乎都是叫我們去買點小兒Tylenol,想讓他開點消炎藥,總說不需要。他認為,一定要經過化驗,確認有炎症才能用消炎藥。後來我們也慢慢適應了,覺得這是對病人負責的態度。以後,我的老二出生,也認他為家庭醫生。直到老三出生,家裡事情實在太多,加之每次從長島開車到法拉盛,經常要為找停車位傷腦筋,才在附近另找了一個兒科診所。

他和他太太都待人友善,禮俗周全。一次送了他們一把自己園子里種的豆角,幾個月後帶小孩去打預防針,陳太太還忘不了送幾本書給孩子們。

陳醫生和陳太太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十年前,我岳父在長島北岸醫院做了個前列腺手術,血流不止,轉為敗血症,送急救室搶救。我告訴他們,我岳父的眼中,流露出恐懼和焦躁的神情。他們告訴我,大多數基督徒患病時都神態安祥,與醫生配合良好,康復較快,康復的比例也比較高。我覺得言之成理,人的年紀大了,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更需要精神寄託。我岳父出了急救室之後,我們借了當時最流行的一本基督徒經歷死亡的書<<Embraced By The Light>>,中文譯為<<我有死亡的經驗>>給我岳父看。同時, 我們也與教會聯繫請他們到醫院給予指導。老人精神上有了超越生死的追求,沒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心態也變得輕鬆得多。沒過多久,血也不出了,燒也退了,可以出院了。出院后,他很快就洗禮成了教徒,如今處處以教徒的標準要求自已。把老人交給了基督,等於把他們送進了精神療養院,我們之間少了許多爭吵,也省了我們無休止地解釋和費力不討好的安慰。他一安定,我們也清靜了許多。

如今,我岳父還在陳醫生和陳太太啟示的大道上健康地享受著晚年,陳醫生自己卻沒有闖過憂鬱症這一關,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陳醫生的憂鬱症,不知道生前有沒有得到適當的藥物治療。好多年沒與他們聯繫過了。從結果來看,一定是某個環節被忽視了。

我周圍的中國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身體上的其他疾病,往往很重視,醫生看得很勤,而對憂鬱症這類不痛不癢的病,卻不當回事,以為不是病。憂鬱症可發於各年齡層的人,書上說大都發生在性格不開朗的人身上。然而據我觀察,這種說法並不全對,上了年紀的憂鬱症患者,很多在患病前性格都很開朗,而且非常聰明。正因如此,很容易被家人忽略,以為只是一時情緒低落,過一陣就沒事了。

記得一九八二年下半年我在武漢讀研究生時,去看我的一個堂兄。他住在東湖邊一棟被稱之為「高知樓」的套房裡。據說,這是湖北省為照顧武漢一些有名氣的知識分子蓋的,不記得是三房還是四房一廳,房間不大,沒有電梯,好像連暖氣都沒有。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只是一棟很普通的公寓。吃完晚飯後,來了個看上去六十來歲的老頭。他衣著整齊,黑白相間的頭髮梳得一絲不苟,典型的老式知識分子的模樣。一進門就風趣地叫我這個堂兄的岳母:「老太太,趕快把糧本拿來,遲了就領不到糧票了」。原來這棟樓是每戶輪流收取各家的糧本去糧店把糧票領出來,再發給各戶,用糧票去買米或其他糧食製品。我至今沒想清楚,為什麼各戶不直接用糧本去糧店買糧食,要多此一舉。

老頭拿了糧本,看見我好奇地望著他,又看了一眼我們剛吃過飯還沒來得及收拾的飯桌,對我這親戚笑道:「來客啦,做這麼多好吃的!」我堂兄的岳母趕忙把我叫過去,「我來給介紹一下,這是咱們的大作家徐遲老先生。」我趕忙走去和他握了一下手。他聽說我是到武漢來讀研究生的,好像有點感概,一連說了好幾句「還是年輕好啊!」。

老太太見徐遲興緻不錯,請他坐會,喝杯茶。閑聊中,我告訴他,在大學里曾讀過他的大作<<哥德巴赫猜想>>,寫得很好,影響了我們這代人。大學里的學生不僅成了陳景潤的崇拜者,也成了他的崇拜者。當時粉絲這個詞還不流行,否則用這個詞更貼切。聽了我的吹捧,徐老並不顯得特別高興,只是輕描談寫地說:當時要搞篇東西,我們去中科學搞了個調查。其實現在又把這篇東西抬得過分了。即使這樣寫了陳景潤,也不是要鼓動年輕人一窩風地學他。

此後,又去過這棟樓做過幾次客,但再也沒碰到過徐遲了。幾年前,與我在武漢的一個親戚拉家常,他告訴我徐遲得了憂鬱症,早在九六年就跳樓自殺了。真沒想到一個這麼樂觀,直爽,頭腦清楚的人也會得這種病,以這麼不可思議的方式結束自已的一生。我想,徐遲患憂鬱症的診斷,一定是在他跳樓之後。

無獨有偶,我的這個堂兄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堂伯父,那個時候也得了憂鬱症,選擇了與徐遲同樣的方式了斷塵緣。他是個英文教師,人很聰明,五八年時,一次在課堂上教英文,要學生把地主剝削農民的肯定式改寫成否定式,搞得全班的作業本上都是地主沒剝削農民。被領導發現后,認為他故意搞名堂,定為右派。現在想來,也許他真是故意惡搞也不一定。平反后,他原來的學校正缺英文教師,要他回去,他堅持要退休,不做打工崽,要自己做老闆。他是最早在武漢租場地辦補習班的,掙了很多錢。他的子女也很爭氣,女兒當了武漢某局長,兒子做了教授。真是苦盡甘來。有一天,他忽然覺得人活著沒意思,想要自殺。自此之後,經常跟老婆和家人談到要尋死。說多了,家人也沒當回事,以為他老了,想要找點事說說,引起關注。誰也沒想到,這是憂鬱病患者的表現。我堂嬸聽他老說這種話還很生氣,「你去尋死倒沒什麼,可不要連累你的兒女,以為家裡人對你不好,他們現在可正當紅啊!」想不到我這堂伯還真往心裡去了。尋死之前口袋裡還放了份遺書,說家人對他都很好,他的死是自己覺得活膩了,與家人無關。

從我看的這幾個自殺的憂鬱病患者來看,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生理方面的病變。像陳醫生,精神上有了寄託,也許藥物治療方面沒能跟上。而徐老和我那位堂叔應該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不論是哪個年齡層次的人出現了憂鬱癥狀,切不可不當作是病,要及時看醫生,接受精神和藥物的治療。

昨天,和一朋友聊天,他說,有些一天到晚在網上泡,把上網當作唯一去處的人,其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憂鬱。但網上的交流,又從精神層面減輕了憂鬱症的癥狀。我覺得這種說法也不無一定道理。以後如果看到某些網友,每天發五六篇文章,大家行行好,千萬莫橫加責難,權當是憂鬱病患者的自救性治療的一種。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沙發
天子 發表於 2007-7-18 17:41 | 只看該作者
不論是哪個年齡層次的人出現了憂鬱癥狀,切不可不當作是病,要及時看醫生,接受精神和藥物的治療。
有道理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648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3
記憶中的橡皮擦 發表於 2007-7-19 18:23 | 只看該作者
屈原很有可能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要不太忙沒有和別人深層次的溝通,要麼突然受了很大的打擊。
蹣跚學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