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首楞嚴經七處破妄 (七處征心)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1-30 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凡是讀過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本經的發起因緣,是阿難尊者,示現墮落淫室,備受摩登伽女的困擾,將毀戒體,心念如來大慈,能不救我?當時正在王宮接受波斯匿王供養的釋尊,己經知道阿難被困淫室,齋畢即回祇園精舍,放光、化佛、說咒,並欶令文殊菩薩,將楞嚴神咒持往淫室,令惡咒消滅,回復阿難的理智,然後提獎阿難,與摩登伽女,歸來佛所。
當阿難尊者,從淫室歸來見佛,即悔恨一向多聞,不慕真修,而請求佛開示,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佛卻先問阿難:當初發心,於佛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目的是要令阿難明白,真心與妄心不同;欲求佛果無上菩提,必須放棄妄想分別的識心,而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為本修因。
阿難答:因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心生愛樂,所以發心出家,願捨生死;阿難果然是用妄想識心,分別佛的相好莊嚴,而生貪愛執著,怎可以進修佛道呢?因此,佛即教誡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
妄想,是指眾生妄想分別的識心;
常住真心,是指眾生原有的本覺真心。
因為迷途眾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來具足一棵靈明覺照的真心,一向習慣使用妄想識心,分別色聲香味觸等六塵境界。順我者貪,逆我者嗔,愛則取,惡則舍,在充滿貪嗔與取捨的生活中,不知不覺造了無邊的罪業,招致無窮無盡的生死,枉受無量的苦惱。現在,阿難既然發心出家,願捨生死,怎可以仍然用妄想識心?所以佛說:阿難呀,如果你真的希望,出離生死,就應該直心,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究竟『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佛提出此問題之目的,無非欲令阿難,直悟此見佛相好的見性,是心非眼。可是阿難卻說:『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顯然是用妄想識心,正是生死根本。因此,佛告阿難:『使汝輪轉,心目為咎。』心目本身,原無過咎,過在眾生不知,目不能見,能見的是心非眼,愛樂亦非真心,只是妄想識心。眾生一向由於識心分別執著,以致煩惱叢生,招來無邊生死,今欲想出離生死,就要知道心目之間,何者是真,何者是妄,然後可以降伏塵勞煩惱,解脫生死。等如國家,盜賊為患,國王發兵討除,一定要知道那個是賊?盜賊藏匿在那裡?然後可以捉賊。所以佛征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然後進而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希望阿難,悟知識心虛妄無體,其體就是真心;若能舍識用根,進修首楞嚴王大定,就可以出離生死,成就佛果菩提。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1-30 04:54 編輯 ]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1-30 04:57 | 只看該作者

1.破妄計心在身內

阿難示同迷情,一向認為攀緣的識心,是在身內,並引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以證明自己執心在身內是正確的。佛見阿難一直執迷不悟,非徹底破除他的妄想執著不可。但又恐阿難與法會大眾,因識心被破而引起惶恐不安,是以在破妄顯真之前,特別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先告訴阿難與法會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路超出妙莊嚴路。』以表示欲進修大定,非破除妄想識心執著,舍識用根不可;同時亦令知妄心雖破,非同斷滅,仍有大定可修,有佛道可證。

三摩提譯名正定。『大佛頂』,是正定所依的理體,『首楞嚴王』,是稱性所修的妙行。以其稱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能出生無量三昧,為一切正定的總體,一行具足無量行,因名『具足萬行』,亦名普賢行,又名般若行,或如來行。十方如來無不依此行門,超越一切因位,直趨佛果菩提。菩提是能莊嚴,涅槃是所莊嚴,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理智不二,唯是一心,故言:『妙』。路,是指別教所立的五十五位菩提路,今此大定,是圓頓法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不立位次,無須經歷五十五位菩提路,故言:『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並要阿難留心諦聽。然後繼續破妄顯真。

佛認為如果識心,真的如阿難所說:是在身內,則當我們看見外界一切境象時,應該『先見身中』的五臟六腑,『后觀外物』。等如阿難身在講堂之內,『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一樣。若然心在身內,而不能見身內的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又怎能知外?今既知外,亦應見內,若不能見內,可知識心,非在身內;故佛以不能見內而破其『計心在身內』的執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1-30 05:12 | 只看該作者

王治平居士譯釋

正文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
譯文  佛說:『很好!阿難!你們應當知道一事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就在生死當中,輪轉不休,都是因為不知道常住不變的真心,清凈光明的本體,只知道用一切妄想。』
解  佛家所說的『心』有兩重意義:一是『真心』,二是『妄心』。
『真心』就是一事眾生的本性。也就是宇宙人生的本體。此心常住不變,雖假名為『心』,實際上含義並不同於一般人所謂的心。此心永恆不變,不動不壞,永遠清明凈潔,能出生萬物。但妄想一起,此心即被遮蔽,不為人所覺察。一般人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以妄想為真心,誤認妄想為真實,因此輪轉生死(妄想即是妄心)。


正文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譯文  妄想生滅不息,並非真實。於是產生輪轉不息的生死。
解  妄想永遠生滅變化,無有休息之時。眾生既誤以妄想為真實,於是隨妄想的生滅,輪轉於生死之中。妄想永遠不息,生死也永遠不會斷絕。

正文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譯文  你今天既然要想研求無上菩提〈注一〉,發明你的『真心』『本性』〈注二〉,你應當『直心』答覆我的問題。
注一  就是最高的佛果,
注二  本有之真性,清凈明潔,『真發明性』,換言之,就是說把你被遮蔽的本性發掘出來。
解  『直心』就是心當中不摻雜其他的心思,諸如『虛偽』『做作』『應酬』等,『直心』就是純一真實心。


正文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譯文  十方如來,都是以同一的道路,出離生死,這條道路就是『直心』。
解  因為直心,不雜其他雜念,所以心專一。專一之心,自然純真。同時,力量自然猛利。

正文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譯文  不但現在應直心酬答我所問,從初發心一直到最後成佛,自始至終,乃至中間都一直『直心』到底,永遠不能有絲毫委曲相。
解  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今天既然要求無上菩提,必須先端正態度,既然想得成佛的大『果』,『因』上就必須純一真實。假若在『因』上有絲毫不『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將來必然沒有結果。《維摩詰經》上說:『直心是道場』,又說:『直心是菩薩凈土』。『三世諸佛,皆以直心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天如來既然要宣講證到無上菩提的道路,首先就要提醒阿難,一定要作好準備,先端正態度,才能接受如來的教誨。這個正確的態度就是『直心』。不但現在要『直心』,乃至中間,直到最後成佛都要『直心』到底。不能有絲毫委曲相。又怕阿難忽視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又特別指出十方如來都是同以『直心』出離生死,沒有第二條路。

正文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譯文  阿難:我現在問你,你當初發心學佛,是因為如來的三十二相,你用什麼看見的?感到羨慕和喜愛的又是誰?

正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譯文  阿難答佛說:『世尊!這個愛樂的心情,是用我的心和我的眼睛產生出來的,由眼睛看見如來殊勝的相貌,再由心裡產生出愛樂感情,因此我發下志願,願意捨棄世間的生死,出家學佛。

正文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譯文  佛告訴阿難:『如你所說,真正這個愛樂的心情起於心和眼睛。假若你不知道心和眼睛在什麼所在,那你永遠不能降伏外界一切『塵勞』〈注〉。
注  『塵勞』就是外界六塵。從我們有生命以來,就和我們的感官『六根』結合在一起,使之產生種種喜怒哀樂的情緒,一直到我們生命結束。我們始終疲勞於這個『六塵』境界中。它支配著我們的一事思想行動,無時或休。因此要出離生死,首先要降伏『塵勞』。

正文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譯文  比如國王,被賊人侵犯,要發兵去討賊,一定先要知道賊人在什麼地方。

正文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譯文  從無始久遠以來,使你流轉生死,其主要原因,就是心與目作怪。我現在問你,你可知你的心與目在什麼地方?
解  心能知一切事物,目能見一切事物。假若心目不動,那麼,外界塵勞雖眾,一點作用也不能起。所以我們雖然困在塵勞中,流轉生死,其主要原因,還該歸罪於『心目』。

正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譯文  阿難答佛:『世尊!一事世間十種不同類的動物(佛經分世間動物為十類),他們能夠理解外界事物的心,都在他們的體內,他們的眼睛都長在面上,那怕是佛的青蓮華眼〈注〉,也是長在佛的面上的。』
注  佛眼細長,猶如印度的青蓮華瓣,所以佛眼名為『青蓮華眼』。又佛經中『花』字,都作『華』字。

正文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譯文  我現在看這『浮根四塵』〈注〉,只在我的面部,而能知能覺的心,實是在我的身體內。
注  就是眼耳鼻舌四根。

正文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凈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譯文  佛問阿難:『你現在坐在如來的講堂內,看祗陀林現在什麼地方?』阿難答道:『世尊!這座大的重樓清凈講堂,在給孤獨園內,祗陀林就在這座講堂的外邊。』

正文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譯文  佛又問:『你現在堂中,先看見什麼?』阿難答道:『世尊!我在堂中先看見如來,然後看見大眾,再望出去,才看見外面的林園。』

正文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譯文  佛又問:『阿難,你看見外面的林園,是什麼緣故看見的?』
阿難答道:『世尊!因為這座大講堂的門戶和窗子都是開著的,因此我在堂中,能夠遠遠看見堂外的園林。』

正文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
譯文  這時佛在大眾中,為了慈愛和憐憫阿難,因此伸出了金色〈注〉的手臂摩阿難的頭頂,同時告訴阿難和在座大眾。
注  佛的全身都帶金色。

正文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譯文  有一個修禪定的方法,名叫大佛頂首楞嚴王。
解  『三摩提』含義為『等至』,前文己講過,這裡再談一談。
《智論》上說:『一事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三摩提』還有『總持』的意義,就是總持一事禪定。『大佛頂首楞嚴』解見前。『王』字的意思,就是超出一切三昧之上,為一切『三昧』之王。『三昧』就是『正定』。

正文  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譯文  此法具足一切不同的作用,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都是走這樣一條同樣的道路。最後得成無上佛果。
解  阿難因為限於水平,只能問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於是佛告訴他,十方如來同一成佛的道路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正文  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譯文  『你現在仔細聽著!』阿難馬上頂禮〈注〉,伏著聽佛的慈悲宣示。
注  是一種佛教的禮節。就是把頭和手足都伏在地下。

正文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譯文  佛告訴阿難:『如你剛才所說,身在講堂,因為門窗開放,所以能遠見外面的林園。但另有眾生,在這個講堂內,看不見如來,只能見到堂外。』阿難答道:『世尊,在講堂中,看不見如來,卻能看見外面的林泉,沒有這個道理。』

正文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后觀外物,
譯文  佛說:『阿難,你就是這樣的,你的心靈一切事物都明白。假若你眼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確實在身內。那麼,你現在應該先知道身體內部的一切。是不是可能有眾生,先看見自己的身內,然後再看見外邊的事物?』

正文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譯文  縱然不能看見自己體內的心肝脾胃等,那麼指甲的生,頭髮的長,筋脈的搖動,那應該知道吧!為什麼又不知道呢?既然對體內的事物一無所知,何以又知道體外的事物?

正文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譯文  因此你應當知道你剛才說能知能覺的心,住在身體內,這話是不正確的。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1-30 05:15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1-30 05:44 | 只看該作者

首楞嚴原文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凈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后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1 07:35 | 只看該作者

2.破轉計心在身外

阿難轉計,心在身外;卻說:『我聞如來,如是法音,俉知我心,實居身外。』譬如燈光,如果燈是放在室內,一定可以照見室內所有物象,然後從門窗之處,照見門外之物。現在眾生的心,不能看見內的臟腑,可知心不是在身內,而是在色身之外,等如燈光,燃在室外,不能照室,這種說法,是同於佛所說的了義大教一樣,是不會錯的了?佛言:若心在身外,『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如諸比丘,一人食時,眾不能飽。我今示你,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阿難說:是呀!當我眼看見佛手時,心隨即分別,知是佛的手。佛言:既然眼見,心即分別,證明身心相知,怎可以說:心在身外?所以佛又以『身心相知』而被其執心在外。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1 07:51 | 只看該作者
阿難問:「聽了佛的分析,我認為我和人們能知能見的心,在身外。譬如一盞燈光,燃亮在室內,這個燈光,應該首先用室內的一 切,然後透過門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間的人,事上不能自己看見身體內部,只能夠看見身外的一切景物。猶如光本來就在室外,??圓荒苷占?夷凇!?(阿難第二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外。)
  佛問:「剛才我們大家餓了,就去吃飯。試問,可否在餓時派一個代表去吃,這個代表的人吃飽了飯,我們大家就可以不餓了呢?」阿難答:「每個人的身體各自獨立,各自存在,若要一個代表大眾吃飯,而使人人能飽,絕無此理。」佛說:「你說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存在身外,那麼身與心就應該各不相干,心所知的,身體不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感覺在身上,心就不知道。我現在你身外一舉手,你眼睛看見了,心內就有分別的知覺嗎?」阿難答:「當然有知覺。」佛說:「既然身外一有舉動,你心內在就有知覺的反應,何以認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外是錯誤的。)。

  阿難說:「依照這樣辨別,在身內既見不到心,而在外面的舉動,內心就有反應,確見身心事實上不能分離,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錯誤。我再思維,心是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以眼睛舉例來說,就如一個人戴上玻璃眼鏡,雖然眼睛戴上東西,但並不障礙眼睛,眼的視線與外界接觸,心就跟著起分別作用。人們不能自見身體的內部,因為心的作用在眼神經的根里,舉眼能看外面而無障礙,就是眼神經根里的心向外發生的作用。」(阿難第三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並舉眼神經視覺作用來說明。)
(注九)精舍:以供眾僧精修梵行之舍。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2 07:22 | 只看該作者
正文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譯文  阿難又重新頂禮對佛說:『我聽見如來剛才告訴我這樣的法音〈注〉,我已明白我的心實在是在我身體的外面』。
注  說法的聲音。

正文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后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譯文  為什麼呢?譬如燈光,點在室內,那麼,這燈的光必然先照著室內。從房門照出去,再照到院中。一切眾生見不著自己的體內,偏能見到體外的事物,也正如燈光點在室外,所以照不見室內。

正文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譯文  我想這個道理一定是正確的,應該沒有什麼疑惑了吧!這完全和佛的正確看法一樣,大概沒有什麼錯吧?

正文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譯文  佛告阿難說:『現在這些比丘,剛才隨我到室羅筏城依次乞食,現在又回到祗陀林,我已被留吃過齋飯了。你看這些比丘,一人吃飯,眾人肚子飽不飽呢?』阿難答道:『不啊,世尊!何以故呢?這些比丘雖然是阿羅漢,他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和性命都不同,怎度能夠一人吃飯,眾人的肚子都飽呢?』
解  佛家分眾生的食為四種,『摶食』是其中一種,又名『段食』。后當詳解。

正文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譯文  佛告訴阿難:『假若你能覺能知的心,確在身體外面,那麼,身體和心各在一處,互不相干。心裡所知道的事,身體不能知覺;在身體上的感覺,心裡也不能知道。』

正文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譯文  我現在把我的『兜羅綿手』〈注〉給你看,當你眼睛看時,心裡能辨別嗎?』阿難答道:『是這樣的,世尊。』佛告阿難:『假若眼睛看見,心裡就能辨別,可見身體和心是相干的,那麼心怎麼可能在體外?是故,你應當知道,你說應當覺知的心,住在身體外面,這話是不正確的。』
注  是印度一種極柔軟的綿。佛的手極為柔軟,所以稱為『兜羅綿手』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3 13:57 | 只看該作者

3.破轉計心潛根里

阿難再次轉計,心潛根里,如人站在門內,面向門外,是以不能見內,而能見外。並舉例說明:如人戴眼鏡,眼在眼鏡之內,仍然能看見山河大地;喻心潛根里,故能隨眼根見外物時,心即分別。此計若成,將救前二失。因為心潛眼根里,如人站在門內,背內向外,所以不能見內而能見外;以其身仍在屋中,可以說是在內,而在室中之人觀之,亦可以說是在屋外。

但戴眼鏡的人,向外觀看時,是先見眼鏡,后見外物;心若是潛在眼根里,當看外物時,應先見眼根,后見外物,故佛再以『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而破其妄執心潛根里。若不見眼,則法喻不齊,心非潛根里,如琉璃合眼;若能見眼,眼則同於所見之境,失去能見的功能,不得成就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的道理,又怎可以說:此了知心,潛在根里,如琉璃合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4 07:44 | 只看該作者
正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譯文  阿難對佛說:『世尊!如佛剛才說的,心不能見體內,因此不在身內。心和身體又彼此相關連,並不相離,可見心並不身體外邊。我現在重新考慮,知道心在有一個地方。』

正文  佛言:處今何在?
譯文  佛說:『那你說在什麼地方?』

正文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佇。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譯文  阿難說:『這個能知能覺的心,既然不能知道體內,卻能看見外面的事物,我考慮這個心一定潛伏在『根』〈注〉里。恰如一個人拿玻璃碗蓋在眼睛上,雖然有東西蓋在眼上,然而並不阻礙視覺。眼睛隨便看什麼,心裡就能辨別。』
注  就是感官。

正文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譯文  然而我能覺能知的心,不能看見體內,是因為它潛伏在感官里。就是因為它潛伏在感官里,所以它看外面的事物很清楚。

正文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譯文  佛告訴阿難:『如你所說,心潛伏在感官內。如玻璃碗把它蓋著一般。那麼此人當他用玻璃蓋著眼睛時,當他看見外面的山河大地時,還看見玻璃沒有呢?』

正文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譯文  『是的,世尊!此人當他拿玻璃蓋著眼睛時,其實他是見著玻璃的。』

正文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譯文  佛告訴阿難:『既然你的心潛伏在眼根內,就像被玻璃蓋著一般。那麼,當你看見外面的山河大地時,為什麼不看見自己的眼睛呢?假若你能看得見自己的眼睛,那麼你的眼睛已成外境,不是感官了。就不可能如你剛才所說:隨便看什麼事物,隨即就能分辨出來。』

正文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佇,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譯文  假若你看不見自己的眼睛,那麼你怎麼能夠說能覺能知的心,潛伏在感官里,如像被玻璃碗蓋著一般?因此你應當知道,你說能覺能知的心,潛伏在感官內,如像被玻璃碗蓋著一般。這話是不正確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6 01:54 | 只看該作者

4.破轉計見內

阿難又思維:『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那麼,『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此無異最初計執,心在身內,佛為破此執,先定『對與不對』二義,然後破之。佛的意思是:閉眼所見的暗境,若與眼對,則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言眼所見的暗境,無論是在眼前或在眼后,但見暗相即是見內;然則人居暗室中,所見暗相,皆應是人身中的焦腑了,但事實不然。若言此暗境,不與眼對,又如何成見?即使是說:閉眼所見的暗,是離對外之見,而是反觀身中,由內對所成,故不應說暗室之暗,皆是人身內的焦腑。然則開眼見明之時,亦應反觀,看見自己的面;今開眼見明之時,既不能反觀,看見自己的面,則閉眼見暗時,亦應該不能反見,自己身內的臟腑。如果強言:開眼見明之時,亦可以反見自己的面,則此能知之心以及眼根,皆應在於虛空,怎可以說:閉眼見暗名為見內呢?再說:若然心眼都在虛空,自然已經不是屬於汝阿難的心眼了。

佛又恐阿難言:不管心眼何在處,但能見我面的,就是我的心眼。佛說:今我如來,與法會大眾,都能看見汝阿難的面,都應該是汝阿難的心眼了?何況汝在虛空的心眼,巳經有知,在地下的身體,就應該沒有知覺。若在虛空的心眼,與在地下的身體,二皆有知,豈不變成兩個知覺?汝阿難真的有兩個知覺,那麼,汝阿難一身,不是將來可以修成兩佛?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汝不應該說:閉眼見暗名為見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10 08:17 | 只看該作者

5.破轉計隨生

阿難三番轉計,皆被佛破,不敢再妄自作主張,唯有引佛昔日言教:『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為例,轉計『隨所合處,心即隨有。』古人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無時心亦無,』眾生由外境牽心,遂起分別;再由心取境,故有種種造作,例如心想創業,即進行籌備,申請註冊,入貨,顧員,開張等操作。義通四教,若心若法,皆因緣生,緣生諸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是藏教義。若悟緣生諸法,當體即空,原無生滅,是通教義。如果說:無明不覺生三細,是心生法生,境界為緣長六粗,是法生心生,故有十法界假名假相,無量差別,是別教義。若言心生法生,法本無生;法生心生,心亦無生,若心若法,皆清凈本然,不可思議,是圓教義。阿難引佛昔日言教,以證明自己妄計,故言:『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殊不知此思惟心,細則第七識,恆審思量,粗則第六識,對境分別,都是虛妄無體,屬於三界煩惱。阿難示同凡情,竟執此虛妄的識心,為自己的心性,而言隨妄想識心,所合之處,心即隨有;心緣於內,心即在內,心緣於外,心即在外,心緣於根,即潛根里,若心緣於身內,心即在身內,所以心不一定是在內,在外,在中間,但心有可能在內,在外,在中間,此番妄計成功,將救前四失。
佛為破此執,先定有體、無體、一體、多體,遍體、與不遍體等義,然後逐一而破之。若說:隨根所合之處而有的識心,是本無實體的,怎可以與有實體的物合呢?若無體之心,能與有體的物合,無異是十九界與七麈合。若說:此識心是有自體的,所以能與物合,則汝阿難,試以手按摩自己的身體,看看此能知的心,是從體內出來,抑或是從體外而入?若是從體內出,仍然同於初次所執『心居身中』,何以不見內的臟腑?若是從外來,應先見面,如人從外入內,必先見門。今俱不見,可知妄心無體,既非內出,亦非外入,豈可以說:隨眼根所緣之處,心即隨有?
一般凡夫,皆以眼能見而非心,心只能知而不能見,故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佛以門不能見,能見的是在室中之人,以喻眼不能見,能見的是心非眼。佛又恐人難言:人是有情,門是無情,豈可為喻?故再引死人為例,若眼能見,則已死之人,尚有眼存,何不見物?或言:安知死人不能見物?佛言:若能見物,云何名死?既己名死,當然不能見物。
又此隨境而有的識心,是一體呢?抑或是多體?如果說:人的四肢是同一個心體,則『以手挃一肢時,四肢應覺。』而今不然,但一處覺,觸頭頭知,觸手手知,挃有所在,故一體之義不能成立。若說識心是多體的,則汝阿難將變成多人,應有眾多阿難,而在眾多阿難的心體中,那個心體是屬於汝阿難所有?
若說心體只是一個,但能遍滿全身,其義與前四肢共一心體同。若說心體,不能周遍全身,而僅局限於所按摩之處,則當頭與足同時被按摩時,『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但事實上頭足同時被按摩時,同時都有知覺,可知心非不遍全體。由於心體,非在內出,非從外來,非一非多,非遍與不遍,就不應該說:隨根所合之處,心即隨有。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15 02:50 | 只看該作者

6.破轉計中間

阿難又引佛昔日與文殊等法王子談實相時,曾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而轉計:『當在中間』。實相即諸法的本體。若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無相,無相即實相,是藏教義。若言:實相無相,無男女相,無長短方圓等相,而名實相,是通教義。若言:實相無相,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煩惱亦無菩提等相,超越空有二邊,凝然不動名為實相,是別教義。若言: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法法無非實相,是圓教義。本經明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性,藏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無所不在,豈可說是在內、在外、在中間?阿難不解佛意,曾聞佛說:心不在內,不在外,故憑自己妄想思惟,若心在內,不應內無所見;若心在外,身心應不相知。今因內不見臟腑故,心不在內;身心是相知的,亦非在外,那麼,應當是在中間了。但未說清楚:中指何處,故佛追問,此心是在身體之中?抑或是在外境一處之中?若是在身體的正中,則同前所執,心在身內,應先見內的臟腑;若在外境一處之中,究竟是有所表,抑或無所表?若無所表,則等於無;若有所表,則東看成西,南看成北,反之,西看成東,北看成南,無一定中間之相。此表示中間的物體,既然四方混亂不清,則在此中間的心,亦應雜亂不定。

阿難辯言:我所說中,非在身內之中,亦非在外境一處之中,而是如佛昔日所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殊不知佛所說:『眼色為緣』,是指眼的勝義根,由色心二法所成,色指最初一念無明不覺時所引生的相分,心是以下十番所顯的見性。見性無形,因塵而顯;是色為眼緣,由麈發知。色不自知,因見方知;是眼為色緣,因根有相,此眼色互為因緣,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眼根對色塵時,不落分別,即是見性,若有分別,即是眼識,此眼識是從眼色為緣而生,故眼色為能生,眼識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義亦通四教,今略而不談。

佛即破言:若汝阿難的心,是從根塵而生,則此根塵所生的心體,是兼有根塵二種,抑或不兼?若說此根塵所生的識心,是兼有根塵兩種的,但根是有知,塵是無知,二者混合,能不雜亂?又塵之物,既非根的心有知,豈不是知與無知,相對兩立?識生其中,應該一半有知,一半無知,而墮於二邊,云何為中?如果說:此根塵所生的識心,不兼有根塵兩種,則此識心,既非同於根的有知,亦不同於塵的無知,離卻根塵,識心實無體性,汝阿難言:『識生其中』,此識心究竟是以何為體相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2-15 02:54 | 只看該作者

7.破轉計無著

最後,阿難又引佛在般若會上,與四大弟子,共轉法輪時所說,以證明自己轉計:『一切無著,名之為心』。昔日佛在般若會上,敕須菩提,為諸菩薩,說甚深般若,富樓那,舍利弗,目建連等三人,起座提問題,所以說:『四大弟子,共轉法輪。』般若說諸法皆空,如空中花,水中月,本無實體,徹底虛妄,義亦通四教。若心無實體,內外境空,無住無著,是藏教義。若心無實體,當下即空,空故無住無著,是通教義。若心即藏性,超越空有,故無住無著,是別教義。若心即真如自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故無住無著,是圓教義。阿難未解般若真空妙理,心仍然有執著,不過,以為此分別的識心,既然不在內、外、中間,應該是『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了,但屢次被佛推翻自己的見解,今次不敢肯定的說,而征問佛:『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又按其情執,追問此心究竟是有,抑或是無?若此識心,離世間一切物象,本無所有,如龜之毛,兔之角,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又何必說住與不住?若離一切物象,另有心在,就不可以名為無心。既有心當然有相,有相則必有所在,有所在即有所住,怎可以說: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三、再次征心

因為阿難所執著妄想分別的識心,屬於遍計執性,是生死的根,若不捨棄,即使是小乘聖果,亦難證得,何況佛道?所以佛一一破之,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乃至無著,七處俱非;使其妄想情盡,棄生死根本;然後十番辨見,顯見性真實,示涅槃根本…..。阿難若能因此放棄妄想固執,舍識用根,進修大定,必然可以速證佛道。可是阿難猶未明識心虛妄無體,雖然七處被破,仍執為心,但恨未知其處所在,故再次述迷啟請:『奢摩它路』。佛因而於面門放光現瑞,詳細說明,生死與涅槃二種根本,指出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的主要原因,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生死根本,是指阿難以及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以來,背覺合塵,不知見相二分,虛妄不實,攀緣三界,諸幻化相,成分段生死的根本;三乘聖人,不了生死涅槃等如空華,皆是屬於身心的幻影,別攀涅槃之緣,成變易生死的根本;菩薩不達萬法唯心,舍空有二邊,攀中道之緣,成為微細變陽生死的根本。佛初次征心,繼而七處破妄,無非是破此攀緣之心,令阿難與眾生,捨棄妄想識心,逆生死流,順涅槃本。

涅槃根本,是指眾生的如來藏性,藏性就是具有菩提覺智與涅槃真理,在生死不染,在煩惱不污的真如自性。此性不變而能隨緣,因隨染緣,而起見相二分,見分是心法,相分是色法,亦即宇宙萬有諸法;自此眾生但見能緣所緣諸法,分別取捨,胡作妄為,隨業流轉生死,而不見此識精元明的本體,致使真心不失而似失。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反妄歸真,速證佛果菩提涅槃,所以真心,就是涅槃的根本。

佛說:如果你阿難欲想知道奢摩它路,願出生死,現在我再來問你,隨即屈指為拳,問阿難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又追問:你將誰見?阿難答: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又問: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此推窮尋逐,於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此非汝心。

前面七番破妄,顯示識心虛妄無體,現今佛再次征心,目的在顯示見性圓明,才是涅槃根本。可是阿難仍然以推窮尋逐的意識為心,故被佛斥:『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佛的意思是說: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以來,迷真起妄,又認妄作真,隨著妄想識心,作種種業,由業牽引,流轉生死,致使元本常住的真心,非失似失。可是阿難仍然認為識心,作用廣大,無論是學佛修行,抑或是謗法墮落,皆屬於識心的功能,今佛斥為非心,豈不是『我乃無心,同於草木?』是以再求佛詳細開示。

佛隨即安慰阿難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世間依真心幻現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體性,何況此為一切法所依的清凈真心,怎麼會反而無體?不過,汝阿難仍然執著,此妄想分別前塵的識心為心,當離開前塵時,此心即同於龜之毛,兔之角,沒有體性,你又憑甚麼來修證佛道呢?但亦不能只怪責你阿難,認妄為真,就是世間諸修行人,即使是已經進入九次第定,尚且還執著此妄想識心,以為真實,致使不能斷盡見思煩惱,得證阿羅漢果。以三果聖人的境界,尚且不是真心,何況你阿難位居凡夫,一向但求多聞,未曾切實修行呢!所以你阿難雖得多聞,仍未得成聖果。

阿難聞佛詳細開示,至今始知識心虛妄無體,但又不知甚麼是真心,不禁悲從中來,悔恨自己身雖出家,心不入道,縱然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而再三求佛『哀憫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於是佛又從胸卍字,放光現瑞,允許為阿難『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凈明心,得清凈眼。』遂有十番辨見,亦名十番顯見。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