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屢審屢犯」成頑疾:李金華打雷 誰來降雨?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6-28 1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月27日,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作關於200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與以往報告相比,今年的審計報告評價更為客觀,結構更加嚴謹,內容更加豐富。從報告中不難看出,中央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決心和能力。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6月27日,李金華作200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報告。審計發現的問題依然觸目驚心:環保總局、煙草局、民航總局3個部門多報多領財政資金8489.2萬元;發改委、文化部等25個部門所屬的92個單位挪用財政資金和其他專項資金等 27.54億元;民航總局、信息產業部等4個部門所屬的5個單位存在未經批准和超標準、超概算建設辦公樓、培訓中心等問題,涉及金額17.39億元。(6 月27日新華社)
遙想2003年審計署開始逐漸披露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時,來勢迅猛的「審計風暴」何等振奮人心,及至今日,曾經雷霆萬鈞的「審計風暴」似乎漸呈頹勢。審計依然繼續,風暴卻已不再。去年審計報告的「不點名」使很多人失望不已。面對如期而至的審計報告,民眾今年的反應卻出奇的平靜,除了繼續憤慨於「屢審屢犯」之外,多數人都提到了同樣一個問題——這次恐怕還是「光打雷不下雨」。
「屢審屢犯」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眾所周知,我國審計實行的是行政模式,審計機關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雙重領導,其本身行政執法權有限,主要職責在於發現問題,也就是「打雷」,而解決和處理問題之類的「下雨」,則需要訴諸於司法監督或是相關的行政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顯而易見,自身定位決定了李金華只能「打雷」而無法「下雨」。
顯然,與審計署的雷厲風行相比,有關司法機關與監督部門的步伐明顯滯后,因此才會使超前的 「雷聲」顯得格外突兀。此次審計報告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李金華詳細披露了2005年度審計發現的106起重大違法犯罪案件處理結果。審計署的職責在於公開信息,而不是懲治犯罪,為什麼審計署兩年前審計出的問題,最終還要由自己來披露結果?審計已然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倘若每次都要審計署自己來全程追蹤報道問題處理結果的話,真不知道既要「打雷」還要「下雨」的審計署究竟能有多少精力?
「審計年年有,問題年年出」,每年審計出的問題驚人地相似,而某些部門更是「屢審屢犯」年年上榜,其主要負責人難道毫無責任嗎?令人遺憾的是,除了追究經濟、行政上的漏洞和缺陷之外,好像還沒有聽過哪個被審出問題的責任人引咎辭職,或是被追究法律責任。問責的缺失不僅縱容了類似問題的出現,而且給審計署自身的工作帶來壓力。
公眾之所以關注「審計風暴」,不僅是希望看到有哪些部門存在問題,更渴望看到其負責人因此而承擔一種什麼樣的責任,以及怎樣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從這種意義上說,「下雨」其實比「打雷」更重要。李金華再次如期「打雷」,誰來為之適時「降雨」?(趙志疆)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27日披露,今年審計56個中央部門及其所屬單位,共發現問題資金468.8億元。其中中央部門本級存在問題資金348.53億元;中央部門所屬單位存在問題資金120.27億元。此報告為本屆政府公布的最後審計報告,還直接點名通報財政部、發改委、教育部、海關總署、環保總局等24個部委。

  自本屆政府2003年颳起審計風暴以來,歷年審計報告都備受海內外關注。今年是本屆中央政府5年執政期最後一年,審計署公佈的審計報告也被認為是本屆政府最後一個年度審計報告。此間觀察人士指出,是次報告與05年審計報告相比,更為嚴厲、直接地揭露中央部門存在資金管理問題,通報部委數量更多、審計範圍更廣。

  新華網發表評論員文章說,遙想2003年審計署開始逐漸披露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時,來勢迅猛的「審計風暴」何等振奮人心,及至今日,曾經雷霆萬鈞的「審計風暴」似乎漸呈頹勢。審計依然繼續,風暴卻已不再。去年審計報告的「不點名」使很多人失望不已。面對如期而至的審計報告,民眾今年的反應卻出奇的平靜,除了繼續憤慨於「屢審屢犯」之外,多數人都提到了同樣一個問題──這次恐怕還是「光打雷不下雨」。

  文章說,「屢審屢犯」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眾所周知,中國審計實行的是行政模式,審計機關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雙重領導,其本身行政執法權有限,主要職責在於發現問題,也就是「打雷」,而解決和處理問題之類的「下雨」,則需要訴諸於司法監督或是相關的行政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顯而易見,自身定位決定了李金華只能「打雷」而無法「下雨」。

  顯然,與審計署的雷厲風行相比,有關司法機關與監督部門的步伐明顯滯后,因此才會使超前的「雷聲」顯得格外突兀。此次審計報告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李金華詳細披露了2005年度審計發現的106起重大違法犯罪案件處理結果。審計署的職責在於公開信息,而不是懲治犯罪,為什麼審計署兩年前審計出的問題,最終還要由自己來披露結果?審計已然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倘若每次都要審計署自己來全程追蹤報道問題處理結果的話,真不知道既要「打雷」還要「下雨」的審計署究竟能有多少精力?

  「審計年年有,問題年年出」,每年審計出的問題驚人地相似,而某些部門更是「屢審屢犯」年年上榜,其主要負責人難道毫無責任嗎﹖令人遺憾的是,除了追究經濟﹑行政上的漏洞和缺陷之外,好像還沒有聽過哪個被審出問題的責任人引咎辭職,或是被追究法律責任。問責的缺失不僅縱容了類似問題的出現,而且給審計署自身的工作帶來壓力。

  公眾之所以關注「審計風暴」,不僅是希望看到有哪些部門存在問題,更渴望看到其負責人因此而承擔一種什麼樣的責任,以及怎樣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從這種意義上說,「下雨」其實比「打雷」更重要。李金華再次如期「打雷」,誰來為之適時「降雨」?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6-28 21:49 | 只看該作者
「下雨」其實比「打雷」更重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59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3
3
非常想你 發表於 2007-6-29 09:28 | 只看該作者
能聽到打雷就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