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侯東民:全球工業化矛盾考驗剩餘勞力轉移難題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6-26 10: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全球看,中印崛起正顛覆國際貿易摩擦性質,而這種顛覆一個可能的意義是,原來從有限區域發展經驗得到的西方經濟理論及其發展觀念的影響,將受到挑戰,那種西方流行與傳播的無視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看法,將不攻自破







  近來,關於我國勞動力短缺時代即將來臨的討論,已經引起輿論的關注。甚至有文章認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勞動力即將出現「大量」短缺。這種預言,以及可能蘊含的要求放寬人口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含義,使人深感不安。

  只使用年輕農民工

  目前我國仍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剩餘,為什麼一些地區出現「民工荒」,箇中原因複雜。作者曾在6月5日的《第一財經日報》評論版《勞動力剩餘下的民工荒》一文指出,城市企業只利用勞動力之勞動生命最年輕時段的傾向,是形成目前剩餘勞動力大量存在與二、三產業可利用(是願意利用的)勞動力之間發生某種背離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開放后,對農民進城的限制逐步瓦解,農業勞動力無限供應不再是理論上的,而演變成為了現實,企業只利用勞動力生命最年輕時段的現象應運而生,導致城鄉兩方面都出現了新形式的剩餘勞動力問題。

  但在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形勢下,在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升高的背景下,認識中國剩餘勞動力問題,實際上還不能僅就國內論國內。從國際市場角度繼續分析一下這一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中印崛起拷問工業化生產能力超出本土需求問題

  中國目前城市化水平僅40%多,有9億農民,在農業勞動力中,轉移到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僅2億多,但中國商品對全球市場的衝擊,已經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與此同時,人口很快將超過中國的印度,近年也在崛起。在中印崛起、全球加速工業化的過程中,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及貿易衝突,已迅速凸現出反傾銷及控制資源產地的新特徵,國際貿易摩擦性質正在發生重大的轉變。這種現實值得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戰略與人口戰略家深思。

  在中印崛起迅速推動全球工業化的背景下,人們可能會重新關注工業革命早期曾經出現而似乎已經解決的一些問題。毫無疑問,從一開始,工業化的本性就表現為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以至於一個工業化地區或國家能為幾倍於本土的人口提供產品。儘管今天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交融,無法分清你我,但在現代技術推動下,生產能力(包括一、二、三產業)超出本土需求的問題只可能加劇,不可能消失。工業化的本性今天依然不可能有根本改變。如果說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道路,當他們龐大的人口工業化時,生產率超出本土需求的問題,在全球該如何表現呢?

  目前一個微軟、一個Intel屈指可數的員工,已基本佔領了全球市場。如果世界糧食生產效率普遍達到美國水平,世界農業勞動力只需要幾千萬,而不是25億。今天,生產技術自動化水平對就業的威脅,在西方也不斷受到工會抵制。而中國在發展中正不斷輸入這種技術,不斷發展這種資本密集而非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只有如此,其家電等產品也才會達到國際市場標準的品質)。看一下中國汽車、家電、電子、紡織等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發展,這種趨勢非常清楚,而且會繼續發展,必然成為今後中國新增經濟力量的主流。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經濟總體質量還存在各種問題的情況下,我國勞動生產率仍在六年中提升了63%。

  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初期也曾很快就遇到了生產率超出本土需求的問題,「機器排斥人口」成為當時較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這一問題後來銷聲匿跡,其解決方式是西方以世界市場為市場,因而建立起了可以大大超過本土需求的工業規模。當前,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口80%,他們走向工業化時,其生產自動化水平已經不是西方早期所能比擬。今後僅中國、印度兩國勞動力人口可達到20億,而世界人口不過100億,假設中印勞動生產率達到現代生產率水平,不管勞動者生產力平均供給能力按一人比幾人計算,應該有為幾個地球提供幾乎所有工業品的巨大生產潛能。

  因此,在全球工業化背景下,由工業本性決定的生產率超出本土需求的矛盾,將如何表現,其對未來中國經濟過程的影響如何?已經值得中國經濟戰略保持一份清醒,及早予以關注。

  國際貿易摩擦可能加劇

  這裡還沒有討論,以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規模追逐西方生產、生活水平,國際上一些學者從世界資源問題出發所認為的「需要幾個地球」的問題。有關資源方面的預測認為,本世紀20年代中國大宗礦產就基本將像日本一樣面對進口,而世界資源容量無疑始終是爭議很大的一個問題。2007年,僅中國進口鐵礦石有望達到3.6億噸,近年國際市場資源價格已經成倍上揚,各國對資源產地的競爭,已經不是箭在弦上的問題。

  以上問題是否意味著在中印崛起,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過程中,以反傾銷及控制資源產地為特徵的國際貿易摩擦及貿易衝突,有可能進一步加劇?而國際貿易摩擦原來似乎是基於無限擴展的市場,可能在發生某種微妙的實質性改變,這是不是全球加速工業化的必然?

  儘管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會有種種爭論,例如,對第三產業在發展中的作用等,但討論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和剩餘勞動力問題時,這一問題不該是話外問題,更不應盲目樂觀,而應予以明智的考慮與討論。

  在全球工業化背景下,中印要發展,佔世界人口2/3的其他國家也要努力保持並繼續發展其工業生產能力,尋求產品的外在市場。這樣,中印在發展中,在彼此對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對世界貿易市場形成的衝擊必然日益增強,中印內部的城市化過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過程,實際上將不可能不受到外部反制約因素的影響,會遇到以往所未曾經歷過的問題與阻力。

  解決剩餘勞動力不容樂觀

  因此,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解決,當前有種種矛盾,未來有相當多的變數。中國經濟同樣有種種矛盾,未來存在相當多正反面的影響因素,宜以戰略眼光謹慎認識、對待。根據以往經驗,根據西方以往工業化道路,斷言我國勞動力大量短缺時代即將來臨,這種對中國人口問題及經濟發展問題樂觀有餘的看法,作者很難輕易苟同。

  從全球看,中印崛起正顛覆國際貿易摩擦性質,而這種顛覆一個可能的意義是,原來從有限區域發展經驗得到的西方經濟理論及其發展觀念的影響,將受到挑戰,那種西方流行與傳播的無視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一類的看法,將不攻自破。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