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私募今非昔比 三個重要差異值得關注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6-26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私募的話題很熱,到處都是私募找資金和資金找私募。記憶中私募的蓬勃發展是在當年上證指數上沖2245點的時候,不過這次私募的發展與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三個重要的差異值得關注。

  其一是主體不同:上次私募主體以個人為主,地點往往設在證券營業部,名義上多以不倫不類的工作室冠之;現在的私募一般以類似資產管理公司的形式出現,主體是有限合夥制的公司而並非個人,地點往往選擇在高樓大廈中。其二是募集資金的對象不同:上次募集資金的對象以市場原有資金和新加入的個人資金為主,對象從散戶到大戶都有;現在的募集資金多數來源於場外的大資金,比如一些法人的資金,其中很大一塊來源於民營企業的富餘資金。其三是私募的收益不同:上次私募的收益有運作獲利后的分成和券商傭金提成兩塊組成;現在的私募只有獲利後分成這一塊,只有極少數的私募還有管理費的收入。

  這些差異的出現有其客觀原因:上次新進入市場的個人資金以中老年為主,單個私募規模有限,幾百萬甚至幾十萬規模的都有,個人操作完全可以對付,而且募集資金的對象基本上都在營業部,地點也就只能設在營業部;這次新進來的個人資金以上班族為主,根本不到營業部,因此募集難度較大,而且這些新手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未必輕易認同私募的投資能力,因此靠這一塊難以發展;不過持續的賺錢效應也吸引了場外的法人資金,這就成為私募的主攻方向,最近市場大跌過後很多原來自己操作的民營資金也開始積極尋找私募來進行打理。

  這一切變化的重要特點是募集資金對於風險和收益認識的巨大差異。當大量的個人資金進入市場的時候看中的是預期收益,幾乎沒有想過虧損。實際上由於個人靠出賣勞動力和智慧獲取報酬,所以很難有虧損的經歷,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是打工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最多就是工資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的遭遇。但作為民營資本就不一樣了,由於有過實業投資的經歷,一般都會有較強的風險意識,對於風險的重視程度遠高於收益。換句話說,個人進入股票市場是先看能賺多少錢,而對於民營資本來說則首先是虧錢的風險有多大。這一特性將對私募的運作產生強大的制約作用,從而會改變以前私募追漲殺跌的個性,帶給市場更多的穩定。(潘偉君/上海證券報)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