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常事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2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常行事即修行       遠 塵

與傳統的靜坐觀心,攝心一處的修行觀相比,禪宗所推崇的修行方法更為開放和廣泛。禪宗不僅認為靜坐參禪是修行,而且主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事都是修行。
  最先打破以坐禪為開悟唯一途徑的是六祖惠能大師。他針對當時禪宗推崇的坐禪開悟的說法,指出「禪由心悟,不在於坐」的觀點。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並非只有坐禪一途。他本人也並不是因坐禪而開悟,而是在參禮黃梅五祖,踏錘舂米的勞作過程中開悟。
  永嘉大師也是一位推崇日常行事即修行的一代宗師。他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全面反映了永嘉大師的禪宗思想。其主旨思想之一就是主張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來修行,而不僅僅局限於靜坐。
  歷史上有很多大德高僧,多是在破柴做飯,種萊耕田中而開悟。溈山靈祐禪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靈祐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弟子,他曾跟隨懷海禪師多年,師徒之間曾以「爐中有火否」的相互問對,成為禪宗史上有名的公案。
  當時,有一個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到百丈山,對百丈禪師說,他在湖南尋得一山,名為大溈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住的處所。司馬頭陀想在百丈禪師徒眾中選一人前去住持。其時華林覺為第一首座和尚,曰:「這個人怎麼樣?」司馬頭陀讓他大咳一聲,然後走數步讓他看看。華林覺按他的做過之後,司馬頭陀說:「不行。」百丈禪師後派人找來靈祜禪師,司馬頭陀一見靈祐禪師,大為驚嘆,說:「這個人正是溈山的主人。」靈祐禪師在那時只是一位在齋堂服務多年的典座,並不為人所知。見司馬頭陀如此賞識靈祜禪師,百丈禪師便對靈祐禪師說:「我在這裡化緣,溈山是一處絕妙勝境,你應當在那裡住持,弘揚禪宗,廣度有情。」
  此後,靈祐禪師便遵從師命,遠赴溈山,營宇立像,開法傳禪,使溈山成為盛極一時的禪宗道場。
  司馬頭陀選溈山住持時,並不是看他職務的高低,而是看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下。溈山靈祐禪師雖為典型,他為大眾燒菜做飯也是在修行,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佛教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自古祖師多從大寮中出,靈祐禪師正是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開了悟。因此,司馬頭陀一眼就相中了他。
  有則佛教故事,也說明了修行在日常行事中的觀點:
  有一天,有一位女士來找印峰禪師,埋怨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出家好了,以後不用再面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
  印峰禪師對她說:「生活不就是修行嗎?你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那又怎麼樣?」
  她「哦!」了一聲,無言以對。
  印峰禪師開導她說:「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職責,如果生活你也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例如寺院的清規和刻苦等。你要明白為什麼公司要雇傭你,為什麼你的上司要賞識你?你的職責就是為公司解決難題,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職責,你可以嘗試去了解你上司的煩惱。如果你明白,懂得處理他現在面臨的難題。你覺得很難交給下屬處理工作的情況也一樣,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麼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訴對方,對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工作也是這樣,你要解釋給你的下屬知道,要怎麼做和為什麼這樣做,你給她們方向,他們才明白應該如何做。其實日常的行事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們的職責。如果我們馬馬虎虎,下次還可以接到新的定單嗎?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屬,只要做好盡到我們的職責,就是修行的不動心。」這位女士聽后現出喜悅的神色,頂禮而去。
  印峰禪師這番話對於處於俗世中的人而言,如果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一位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品質高尚的人,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在修行,並非一定要出家才算修行。
  修行在我們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在家還是出家,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勤奮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為眾生做,這就是在修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對修行有個全新的理解。

                                   摘自《正信》2006年第4期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2 10:02 | 只看該作者
五戒與現代社會      凈 蓮 

  大教東流已數千載矣!夫末法時期,世間濁惡更甚。國際局勢動蕩,眾生惶惶不安。觀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世風日下,人心扭曲。在虛擬網路世界中的人們,更是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大覺世尊早在數千年前,就為弟子闡明「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的道理。人身難得啊!現今世人對佛教存在很深的誤解,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戒律是束縛人們的精神枷索或是宗教的禁忌。而另一方面,人們以所謂的「民主、自由、開放」為借口,恣意放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給無辜的眾生帶來了無窮災難。
  慈悲的佛陀為了教化此世界之頑愚眾生,以無礙平等的智慧觀機說法,目的就是教導我們過幸福的生活,進而成就圓滿智慧,永脫生死輪迴。試問有誰不想過最幸福的生活?但如何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呢?佛陀對弟子們宣說了五戒,依此修持,現世不僅幸福美滿,來生更可保人身不失。這正與我國儒家「五常」不謀而合。不殺生,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
  社會道德要靠文化習俗、優良傳統的長久積澱,從而形成的社會風尚和個人情操來加以維護。佛教五戒與社會道德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於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戒的不殺生,不僅包含不殺人的意義,更要愛護一切動植物,培養仁慈博愛之心,尊重生命,愛護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民眾,反對民族歧視和迫害,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不偷盜,不僅指不盜竊別人的財物,更不允許以不正當手段騙取別人的財物,並且反對強國以不公正的貿易乃至其它強制手段掠奪貧弱國家的財富,此戒致力建立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的新秩序;不邪淫,除禁止個人發生非正當的兩性關係外,還制止各種危害婦女、兒童和成年人的色情買賣等社會醜惡現象;不妄語,不僅包含不對他人進行欺騙,更提倡人際之間的誠信關係,而且也反對國際間製造謊言,以訛詐和恐嚇的手段達到政治企圖的做法:不飲酒,對於個人不僅是希望飲酒不可過量,以保持清醒的頭腦,還包括禁止吸食一切精神麻醉品(毒品),更要制止危害公眾的環境污染和精神污染現象。
  民國時期太虛大師極力提倡建立「人間凈土」,並提出了「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目標,號召人們積極改造這個濁惡的世界,創造美好的人間。
  有人可能要說:「就憑你們這些佛教信徒就能扭轉現今社會的局面嗎?你們佛教不是提倡苦修來世的嗎?」這實為世間人對我們佛教誤解。的確,他們誤解的原因是由於我們自身某些消極的做法造成的,我們應該自我反省才對。
  需知,社會像大海水,而個人就是這海水中的一滴。我們每人都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個有著相互聯繫整體,況且佛教更是提倡犧牲奉獻精神的。. 如果我們佛弟子每個人都以身作則,嚴持五戒,奉行十善,為世間眾生做好榜樣,必定可以轉變世人對佛教的誤解,轉變當今社會的風氣,人間凈土的實現就不再是人們心中的夢想。            摘自《正覺》2007年第2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2 10:13 | 只看該作者
心靈的漏洞         落 俗
  許多年前,有個求道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不辭辛勞,長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訪有道之士,尋求答案。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覺得自己一點收穫都沒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麼原因。
  後來,他聽一位私塾先生說,在距他的家鄉不遠的南山裡,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關於人生的各種疑難問題。於是,他連夜起程,沿途探詢這位高僧的住處。
  一日,他來到南山腳下,見一樵夫擔了一擔柴從山上下來,便上前詢問:「樵夫大哥,你可知道這南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居住在何處?何等相貌?」
  樵夫略微沉思片刻道:「山上確有位得道的高僧,但不知道到底住在何處。因為他常常四處遊歷,隨緣度化世人。至於他的相貌,有人說他佛光普照,面貌清奇;也有人說他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謝過樵夫,年輕人抱定了決心,不顧一切地向深山裡前進。後來,他又遇見了農夫、獵戶、牧童、採藥人等等,就是一直沒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點人生迷津的高僧。
  絕望之下,他回頭下山,在路上遇見一位拿著破碗的乞丐,向他討水喝。年輕人便從身上取下水袋,倒了一些水在碗里。還未等乞丐去喝,水就流光了。無奈,年輕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並催促乞丐趕緊喝。可碗剛端到乞丐的嘴邊,水又流光了。
  「你拿個破碗怎能盛水?怎能用它來解渴?」年輕人不耐煩道。
  「可憐的人,你到處請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謙虛。但你在內心中判斷別人的話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納不合你意的說法,這些成見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你永遠無法得到答案。」
  年輕人一聽恍然大悟,連忙作揖道:「大師可就是我要尋找的高僧?」連問數聲無人應答,抬頭再尋那乞丐,已無蹤影。
  心靈有漏洞嗎?當然了。成見就是心靈的漏洞,嫉妒也是,猜疑、懦弱、浮躁、仇恨等等無不是心靈的漏洞,只不過每個人的心靈漏洞不同罷了。
  心靈有漏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而不去彌補,那樣只會越漏越大,貽害人生。有了漏洞肯於去彌補的,心靈才顯得可貴。心有漏洞都可以彌補,人心又有什麼不能彌補的?
  彌補心靈需要有良好的心態,求索的心智。多思索不合己意的語言而少衝動,多鎮定而少浮躁,多寬容而少嫉妒,多仁愛而少仇恨———如此,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摘自《曹溪水》2005年第3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9: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