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港的失落

[複製鏈接]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華 發表於 2007-6-21 1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香港的失落
2007年06月21日13:08

鄔宏遠

下月香港特別行政區將迎來其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日,香港政界商界的領導人無疑將會志得意滿地慶祝一番,畢竟他們的資本家天堂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非但沒有像《財富》(Fortune)雜誌1995年所預言的那樣成為一潭死水,反而正在崛起為「亞洲國際都會」,一如香港政府最近所宣傳的那樣,香港將繼續成為通往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門戶,其地位無可匹敵。

對於才從前幾年的經濟困境中走出來的香港,雖然如此大張旗鼓地宣傳可以起到提振民眾士氣的作用,卻也在不經意間暴露出了香港商界、政界精英們的「鴕鳥」心態,他們中的許多人似乎對於香港行將面對的激烈競爭熟視無睹。近來的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10年內,香港自詡的角色地位在虎視眈眈的大陸兄弟城市面前將難以保全,這些野心勃勃的大陸城市大有取代香港之勢。

以倉儲和物流業為例。自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中,香港一直是倉儲物流業的咽喉要道,並逐步發展成為大陸進出口業一個最重要的轉運中心。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稱, 中國大陸去年1.8萬億美元的進出口中有約四分之一是經由香港轉口的,而在香港總出口中佔96%的再出口有超過60%要麼最初來源於中國大陸、要麼最終目的地是中國大陸。然而在過去幾年中,香港高昂的經營成本以及大陸各港口的積極擴張使香港一貫享有的競爭優勢有所削弱。香港集裝箱碼頭運營商的收費通常比其深圳同行要高出50%。《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最近引述香港貨櫃碼頭商會(Hong Kong Container Terminal Operators' Association)的話說,香港與大陸的成本差距確實正在使其失去競爭力。該商會還警告說,如果不在降低成本方面採取補救措施,香港的增長速度在不久的將來將降至為零。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以上海和深圳為代表的各港口卻一直在實施大規模擴建計劃,它們毫不掩飾自己爭當中國外貿集裝箱船運中心的雄心。上海雄居經濟蓬勃發展的長江三角洲最東端,通過洋山大型深水港的建設,上海市政府正在努力將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港口,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早就不在其話下了。

上海港的發展速度令人震驚,它在2007年第一季度取代香港正為世界第二大港,僅次於新加坡港。上海港今年第一季度的集裝箱吞吐量較去年同期躍升了28%,達到588萬標準箱(TEU),而香港同期的集裝箱吞吐量只增加了2.3% ,升至550萬標準箱。行業分析師們預測,到年底時上海的集裝箱吞吐量仍將領先於香港。同樣,為了能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際貨運市場獲得更多份額,深圳也在蛇口、赤灣和大鏟灣進行著大規模的集裝箱港口建設。鑒於深圳港今年第一季度的吞吐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2%,達到426萬標準箱,香港付貨人委員會(Hong Kong Shippers' Council)悲觀地預計,深圳明年就將取代香港成為世界第三大港。

在金融服務領域,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宣傳香港的融資中心地位,稱其在幫助大陸企業融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儘管在過去幾年中,大陸企業越來越多地到紐約、倫敦、新加坡等海外市場上市融資,但直到最近,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在經歷多年低迷后重新煥發生機、大量家庭存款競相湧入市場,大陸本地股市的魅力迅速顯現。大陸股市的迅猛發展從其總市值增長上可見一斑。今年4月11日,滬深兩市總市值越過一個重要里程碑,達到1.81萬億美元,有史以來首次超過香港股市1.79萬億美元的總市值。(到目前為止香港股市是全球第六大交易所。)

為了從質量和數量上加強尚不成熟的滬深兩市,中國證監會從4月中旬開始引導企業先在滬深兩市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然後再考慮批准它們到香港發行H股。雖然證監會這樣做的本意是想提高大陸上市公司的質量、吸收滬深兩市過度的流動性,但可能會導致到香港股市進行IPO的大陸企業數量大量減少,從而在無意間削弱了香港股市的融資力。這不僅對於香港交易所是個噩耗,對於那些依靠H股IPO賺取承銷費用的國際投資銀行自然也是個壞消息。去年,共有59家公司在香港市場進行IPO,共籌集資金415億美元,其中41家為大陸企業,它們共融資386億美元(93%)。

中國證監會的這項舉措已經讓數筆醞釀中的H股IPO計劃落空,包括西部礦業股份公司(West Mining Co.) 6億美元的IPO,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Tianjin Lishen Battery) 1.5億美元的IPO以及重慶市商業銀行(Chongqing City Commercial Bank) 2億美元的IPO。上述三家公司現在均轉向滬市上市。

由於以後還會有更多的H股上市計劃落空,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已無情地預言稱,香港市場今年的IPO金額將較去年大幅減少50%,至200億美元,而相應地中國大陸股市IPO金額將飆升50%,達到250億美元。《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談及香港面臨的這一窘境時也悲觀地指出,(中國證監會)鼓勵A股發行的做法將加速香港作為大中華區IPO中心的隕落。

最後、但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香港將來必須克服的第三個挑戰就是:它作為跨國公司大中華/亞太區總部首選地的傳統優勢地位必將會被無情地削弱。香港一直以來都是跨國公司設立其地區總部的首選城市,然而,昂貴的經營成本(超過大陸一線城市逾一倍)、直逼北京、上海的空氣污染狀況、再加上大陸兄弟城市的積極競爭,都讓香港的這一霸主地位朝不保夕。外國公司一直抱怨稱,在香港開展業務成本過高,寫字樓租金、員工工資等方面開支都不菲,成了影響他們在港業務的一大障礙。

如今,妨礙外國公司進駐香港的主要因素還必須加上空氣污染一項。《金融時報》將空氣污染稱作是香港面臨的「一大威脅」,污染問題將會嚇跑外國投資和外資管理人士。《金融時報》還警告稱,作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所在地,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正在讓它的種種優勢變得黯然失色。當然,香港政府也想方設法試圖淡化污染問題對香港的不利影響。然而,正如《財富》雜誌所言,中國大陸的經營成本那麼低,要是香港空氣污染又和大陸一樣嚴重的話,為什麼不幹脆把總部搬到北京呢?

香港的官方投資促進機構投資推廣署(Invest Hong Kong)最新一次年度調查顯示,有1,200多家外國公司在香港設有地區總部。這一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因為在該項年度調查中受訪公司只需自願作出自我選擇的回答,調查沒有用客觀、量化的標準來衡量這些所謂地區總部的實際職責。

雖然從這一統計數字看香港似乎仍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熱門落腳點,但北京、上海甚至還有廣州對跨國公司前往設立地區總部的吸引力卻越來越大,因為這三座城市(還有中國商務部)都公布了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前去落戶的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賦予分銷和進出口方面的特別權力以及擴大市場准入等。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和聯合利華(Unilever)都率先在上海設立了大中華/亞太地區總部,此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柯達(Kodak)、霍尼韋爾(Honeywell)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的地區總部也紛紛進駐上海。

據《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導,過去幾年來,已有多家跨國公司將原本設在香港或新加坡的地區總部遷到大陸,比如高級微設備(AMD)、Americ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富士施樂(Fuji Xerox)、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固特異(Goodyear)和聯合包裹(UPS)等。截至2006年末,有154家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落戶上海,181家落戶北京。雖然這些數字還不是很驚人,畢竟這股潮流才剛剛開始,但隨著廣州、南京、天津等其他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紛紛加入這股大潮,這些數字勢必還將迅速上升,而結果必然是香港日漸受冷落。

面對雄心勃勃、幹勁十足、充滿活力且表現出一定遠見的大陸,香港政界和商界精英們是否擁有足夠的技巧和靈活性,在來自大陸城市的面對面的激烈競爭中扭轉他們的城市日漸被冷落的局面?

截至目前,香港政府以及商界主要人士仍指望依靠公共關係口號而不是具體、可靠的針對性措施來解決問題。香港特首曾蔭權經常宣稱,這任政府的使命是將香港提升為「遠東的紐約或倫敦」。不過,有一點很清楚,如果香港仍繼續沿著目前的道路走下去,拿不出有助於保護香港這個品牌的具有連貫性的戰略計劃,那麼,曾先生覬覦的這頂桂冠恐怕只能是個空想。

針對國際社會過去對香港的批評,香港政府一直自負地表示,打賭香港會衰敗的人最後都錯了。這真是十足的傲慢。我的預期則是,從現在起,十年內,香港作為連接大陸與外部世界的樞紐這一無可爭議的角色將被顛覆。這一結局固然無情,但已不可避免。

(編者按:本文作者鄔宏遠(Friedrich Wu)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副教授,同時兼任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東亞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本文譯自《遠東經濟評論》)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