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軍紅:日本第三次崛起路在何方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6-19 1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6月19日國際先驅導報


                                                                   日本第三次崛起路在何方 邱炯/漫畫

  【作者】劉軍紅(作者系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日本的重新崛起之路缺少了正義的靈魂,讓人難以把握其崛起的方向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當世界全面關注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時,人們似乎忽略了日本已經悄然再次崛起。6月14日,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發文指出,日本已快步走上了「第三次崛起」之路,並對其崛起的屬性、方向及「國際貢獻」表示深切的關注。

  走向新的「甲子周期」

  對於日本的前兩次崛起和衰敗,國際社會已有共識。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主動迎接世界列強主導的全球化,第一次走上「脫亞入歐」型崛起之路。在這個「崛起」道路上,日本經過「甲午戰爭」,攫取了中國2.3億兩庫平銀,藉此一舉跨入「國際金本位」之列。之後,又經過「日俄戰爭」打敗一個歐洲強敵,摘取了「世界列強勳章」。而後順勢對朝鮮半島和台灣展開殖民統治,最終走向法西斯戰爭。這可謂是日本第一次的崛起與衰敗的過程。

  1945年,二戰結束,在美國佔領及庇護下,日本選擇了「和平發展道路」,一舉實現了「經濟趕超」,走上「和平發展型」崛起之路,由此,確立了世界經濟強國地位。這堪稱日本的第二次崛起。但自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沉湎於泡沫升騰和由此產生的「金融擴張」的虛幻膨脹,最終被冷戰結束后的新的全球化大潮淹沒,陷入10年衰退的歷史黑洞。

  2005年是日本戰敗60周年。這對於在思想意識底層極度迷信「甲子周期」的日本而言,無疑是歷史性轉折點。日本朝野都希望將戰後趕超過程中的「壓抑與屈辱」打包封存,展開新的「國際政治周期」,走「正常大國」之路。所以去年可謂日本走向新的「甲子周期」的元年。代表新興政治勢力的安倍晉三取代承上啟下的小泉,開始掌握日本「第三次崛起」的航向。那麼,日本是否已經具備了第三次崛起的條件呢?

  已經跨入「第三次崛起」之路

  而今,歷經上世紀90年代的長期衰退和痛苦的體制改革,日本終於再次迎來經濟騰飛的歷史機遇。自2002年初,日本經濟觸底反彈,迄今已連續5年半持續復甦,成功走過歷史拐點,步入戰後最長的經濟擴張期。在此期間,日本經常收支順差連破歷史紀錄,外匯儲備屢創新高,對外債權不斷擴張,重新奪回世界第一債權大國地位。同時,日本的地價、股價等資產價值回升,個人金融資產再創歷史紀錄,泡沫崩潰時期丟失的國民財富全面還原,經濟實力重新擴張,對外干涉能力急劇膨脹。

  在經濟實力快速回升的基礎上,日本開始全面展開地區經濟整合戰略,積極主導東亞秩序,爭扮亞洲領袖。在此,小泉時期,日本便正式提出了構建「東亞共同體」戰略,為參與全球大競爭構建基地,而安倍政府更是提出了「亞洲門戶」構想,用制度、體制和價值觀支撐起「亞洲掌門人」地位。

  而在國內政治上,今年是日本戰後和平憲法實施60周年,安倍政府提出要回到戰後的原點「改變戰後體制」,全面推動修憲運動,力促國會通過作為修憲程序法的「國民投票法」,並將修憲納入即將舉行的參院換屆選舉的爭選核心,旨在形成修憲政治輿論潮流,為實現政治大國奠定憲政制度基礎。

  在軍事上,繼小泉政府成功修訂了「有事三法」、「有事七法」和「反恐特別措施法」等「准戰爭立法體系」,突破海外派兵后,安倍政府進一步將「防衛廳」提升為「防衛省」,構建了完整的「國防體制」,為實現「自衛隊的軍隊化」奠定了制度和法律基礎。與此同時,為掌握「首相一元化主導的國家安全政策控制權」,安倍政府積極籌建「國家安全委員會」體制,獨攬情報、外交、安全戰略制定權,構建「政治大國」的對外干涉手段。

  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日本不僅極力推動聯合國體制改革,促進貨幣體制多極化,而且全速爭奪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通過強化日美軍事同盟,爭取聯合軍事指揮權,追求日美軍事一體化和安全融合;在地區安全架構上,也是積極營建「日美澳、日美印安全對話機制」,推動協同聯防,參與主導海上生命線。同時,在全球環境問題、減災問題、反恐以及核問題上,積極參與,力求主導。

  從這個意義上看,日本確實已經跨入「第三次崛起」之路,而且與二戰後的「和平發展型崛起」相比,表現了不同的特徵。

  崛起之路還漫長

  但作為一個民族全面崛起的先決條件,日本並未明確國家發展的政治方向。

  儘管,安倍一上台便提出了「建設美麗的國家論」,主張「普遍價值觀」,甚至強調「價值觀外交」,而唯獨不明確歷史認識。特別是,其新保守主義和新民族主義性格,與全球化和地區化的時代浪潮相悖;而其主張的「領土意識、國家意識」,以及「日式民主價值觀」,又與平等、互利、互惠和共同發展的亞洲經濟合作理念格格不入。這不可避免地使日本的全面崛起缺少了正義的靈魂。

  回顧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民族、國家的品格是關乎其能否順利崛起的關鍵和靈魂。缺少了這個靈魂,就難以把握崛起的方向。最近,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亞洲》一書中提出,日本要想領導亞洲,必須掌握「亞洲的召集能力」,即樹立「地區感召力」。問題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感召力」僅僅依賴其「絕對優勢的技術、資金以及軍事等硬實力」,很難樹立「國家的政治威信」,更談不上確立「正義的政治威信」。缺乏正義的歷史認識、充分的地區責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義」的利益原則,自然不會形成「地區召集能力」。

  顯然,「政治威信」的缺失,是其「地區召集能力」匱乏的根本。由此,其崛起的過程也將難免出現波折,更無法把握明確的崛起方向。

  如此不明方向、又擁有巨大實力的日本的第三次崛起,對中國以及亞洲的和平、發展與安寧,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也將是不確定的。這或許也是約瑟夫·奈對日本第三次崛起的「國際貢獻」表示疑問的根本原因所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