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大畢業生崛起政治舞台:在任副省部級以上57人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6-15 18: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截至2007年5月底,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
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現任省委書記、省長中,人文社科教育背景官員佔75%以上
北大畢業生「崛起」
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數量正呈上升趨勢。作為一個群體,北大畢業生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未來值得關注。
截至2007年5月底,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
其中新近升任陝西省省長的袁純清、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河北省省長郭庚茂等15人為正省部級官員。
李成,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問題專家,從1980年代起著手建立大陸官員資料庫,研究新一代中國官員。這個資料庫的數據顯示,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在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的57名官員中,1950年代出生,年齡在48-57歲的官員佔39人,正屬於5年前逐漸成為政界中堅力量的「共和國一代官員」。
而在本報粗略統計到的37名正在任上的清華教育背景的省部級以上的官員中,1940年代出生的共有29人,1950年代出生的有5人。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兩座學府,長期以來,關於兩所學校的對比,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在過去幾十年內,清華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很多領導人。政治觀察人士將之概括為「清華現象」,而在最近的人事調整中,這一現象已不醒目。
按照通常的正部級官員65歲、副部級官員60歲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標準,在未來5年內,目前在任的清華教育背景的官員,至少超過一半的人將進入這個序列。
對政治舞台上北大畢業生增多,李成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關注的現象」。
清華畢業生的「輝煌」
在過去20年的政治局常委中,清華畢業的就有姚依林、宋平、胡啟立、朱鎔基、李嵐清等多人,本屆中央政治局的9常委中,亦有4人畢業於清華大學。
中國校友網2007年1月公布的「高校傑出政治校友榜」中,清華大學以擁有41名「傑出政治校友」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34名「傑出政治校友」的北大緊隨其後。
中國校友網相關人士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傑出政治校友」是指:正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和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等。
1980年代末,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在美國留學時,曾對清華教育背景官員做過一些研究,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清華出身的省部級官員佔到總量的40%以上。而據清華大學統計,近10年來,清華至少已培養出300名以上省部級官員。
這是個令人驚嘆的數字。清華背景官員在當時的大量湧現,至少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1952年秋,當時的教育部按照蘇聯高等教育模式,提出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的文理法三學院併入北大,原有文化和科學並重的氣質被改變。在院系調整當年出任清華校長的蔣南翔,將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具有一流科學水平、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一代新人,作為清華的辦學方向。
他提出「兩個肩膀挑擔子」,要求幹部和老師同時擔負起政治和業務兩方面的責任,並抽調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政治輔導員,希望實現「業務工作優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優秀的人又懂業務」。
自1960年代以來,清華歷屆校系領導中多數在學生期間擔任過政治輔導員,而清華畢業生中成長為高級別官員的,也有不少人擔任過政治輔導員。
蔣南翔還倡導「各按步伐,共同前進」的政策,要求清華人認識「我們的事業是集體主義的事業,任何工作都要靠同志間的團結與密切合作」。每次留畢業贈言,「謙虛謹慎,注意合作」是他必寫的內容。
事實證明,在這樣的校訓指引下,清華人長於實幹、為人謙和、有合作精神,適合擔任社會管理者角色。曾在北大和清華兩校任教的趙曉力對此頗有體會。
趙曉力表示,在清華下去搞法律援助,訂票之類的事,學生分工明確、井井有條,老師扛著腦袋跟著學生走就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徐湘林認為,改革開放后,處在工業化進程的社會急需工科人才,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清華正好能滿足這一需求。再加上清華人在學校所受的訓練,較易獲得用人機構的好感。
北大傳統與官場共性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這是北大早年校歌《燕園情》中的一段,「浪漫氣質、自由情懷、高遠志向」充溢其中。北大老校長蔡元培當年倡導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至今還被稱作北大精神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也一直為老北大人所津津樂道。
儘管建國后,這樣的風氣一度喪失,而改革開放以後,相比其他大學,北大的傳統依然頑強。亦有觀點認為,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成分稍重,很多北大畢業生個性張揚。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張揚、視野開闊、能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進程,但和官場穩重務實的氣質有較大差異。從北大畢業10年的中文系學生林宏(化名)說,他有幾位進入政界的同學,至今還只是科級幹部。
事實上,北大也正在改變和政治「保持距離」的傳統,越來越多的官員願意到北大接受培訓,並取得北大的學位,北大似乎也願意接受他們。如徐湘林供職的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對官員的吸引即很強烈。
在這個過程中,北大也將越來越多的官員請到學校任職。2003年5月,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兩周年之際,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的徐光春,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王晨,新華社總編輯、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振中等被北京大學聘任為兼職教授。
有人認為,北大的職責應該為國家、民族培養更多「仰望星空」的人,培養政治領袖不是北大的傳統。
大部分北大畢業生並不以仕途為追求,現在居於政界中堅位置的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不少人是通過學生、青年工作的渠道步入仕途。
例如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武,畢業於北大國政系,1983年進入共青團中央工作。陝西省省長袁純清,1978年在北大法律系學習期間,曾任校團委副書記、學生會主席。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1982年後曾出任北大團委書記,共青團中央常委、學校部部長兼全國學聯秘書長等職。
畢業於北大法律系的范亞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批北大人在校時就以穩健、謙和、低調的特點為人所公認。
確實,目前在職的北大畢業生多給人以低調感覺,例如,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的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被新華社下屬一媒體記者「追到」樓道里也堅決拒絕,並表示,不接受專訪是自己的一個原則。
其他官員,如李克強(北大法律系畢業)、李源潮(北大經濟管理碩士學位)等官員也很少在國內媒體上公開展示更具個性的一面。
人文社科背景官員佔主體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九成多就讀於文史哲、法學、經濟、政治等人文社科專業。在上述57名官員中,僅有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鄧楠、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兩人就讀於北大的物理、化學系。
與此相對應,在整個官員群體中,文科背景的官員所佔比重明顯增加。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07年5月末,全國31個省市區的省委書記和省長中,擁有人文社科類教育背景的官員佔總量的75%以上。
「出現這種現象的大背景是隨著社會管理的複雜化,國家對人文社科背景官員需求量上升的結果。」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表示。
北大原校長丁石孫從一個更廣範圍的視角來解釋這種現象。他說,世界變得如此之小,但所有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別非常之大。「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快地去了解別人,學習別人,而不是簡單地照搬?首先應該是互相了解,互相比較,這樣一來,人文學科就大有作為了。」
多年前,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江平每年要對該校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每次他都樂觀地鼓勵學生:具有人文社科專業背景的官員總有一天會成為社會管理者的主體。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大量出現,則是這個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但1978年進入北大政治系讀書的徐湘林提醒記者注意,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其他具有人文社會學科優勢的院校也會出現類似現象。
在中國校友網的「高校傑出政治校友榜」中,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均排在前十名之列。
「隨著社會對文科官員需求的增加,北大這樣具有文科傳統優勢的綜合性大學,在未來政壇上的表現還有相當的潛力。」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姚欣保更傾向於作此推測。
「據排行榜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運營總監趙德國介紹,『2007中國高校傑出政治家校友榜』以我國普通本科高校的畢業生成長為傑出政治家為數據基礎統計得出,是衡量高校黨政人才貢獻能力的重要尺度。」
「『傑出政治家』是指現任國家級正職領導、國家級副職領導、省部級等正職領導,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和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等,這些人才都是我國優秀黨政人才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治黨治國治軍的中堅力量。」
「治國方略的某種調整」
2005年1月,《中國新聞周刊》曾根據當時的省部級官員調整做分析,認為隱含著治國方略的某種調整,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全國8個省(區)、2個國家總局、1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黨政一把手發生變動。8個省包括:遼寧、河南、福建、安徽
、西藏、青海、陝西和吉林,2個國家總局是體育總局和廣電總局,1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是國家地震局。
人事變動涉及18人,其中14人履新,4人退休,其中一人將在「兩會」之後卸任。
這次人事變動中離任的4名高官,除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專業是體育以外,其他3人——遼寧省委原書記聞世震,吉林省原省長洪虎和國家地震局原局長宋瑞祥(曾任青海省省長)均為理工科出身。
履新的14人中,5人出身理工,分別是福建省省委書記盧展工、安徽省省委書記郭金龍、吉林省代省長王岷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及新任國家地震局局長陳建民,相比較而言,文科背景的新任官員比例佔七成。
這與一段時間以來,理工學科背景的官員比重較大相比,似有不同。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劉啟雲表示,工程師——經濟學者——法學學者(后兩者可被統稱為社會管理型學者)的代際變化,隱含著治國方略的調整。
劉啟雲認為,在計劃經濟年代,為適應「直接」管理經濟的需要,社會管理型學者相對被邊緣化;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適應「間接」管理經濟的需要,社會管理型學者可以更多運用法律和政策的槓桿進行調控。
中國一年前(2004年)已實現人均GDP1000美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由社會管理型學者進行社會事務管理,無疑在整體上可增加社會的平衡和穩定因素,因為協調與組織能力,正是他們的所長。 (作者 楊中旭)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