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這幾篇文章透視中國文人在信仰、理性和感性之間的掙扎

[複製鏈接]

6

主題

13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abird 發表於 2007-6-12 1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楊恆均:你準備好了嗎?

我原來以為自己這一輩子都會飄泊不定,不是為生活所迫,而正是我從小的理想和追求。現在見到的年輕人中十個中有九個羨慕我的生活方式,可見我當時的選擇是大勢所趨。看看這樣的生活吧:從一個地方漂到另外一個地方,從一個國家進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半球飛到另外一個半球,——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像空中的白雲,隨風飄動,一飄就是十幾年,再也沒有停下來。直到最近見到朋友,他們問起我住在哪裡時,我還是猶猶豫豫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們。父母說幸虧我是一個窮光蛋,否則肯定要去搞什麼太空旅行,跑到地球外面去了。

我原本以為自己會一直這樣飄下去,而且樂此不疲。可是,這些年我開始對這種漂泊感到絲絲厭倦,覺得有些累了,當然不是指身體和體力方面的,而是心和精神上的那種累。

記得第一次出國,是參加工作后不久到美國去出差。出發前一個月我得了重感冒,發燒和咳嗽不止。但這好像並沒有減低我第一次出國前的興奮,我發燒了一個月,準備了一個月,咳嗽了一個月,興奮了一個月。出國前兩天還到醫院去掛了點滴。到了美國,咳嗽還沒完全停止。記得站在紐約世貿中心樓頂上時,由於劇烈咳嗽,我有種自己和腳下的世貿大廈在隨風飄搖的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出門旅行或者搬家之前的準備期間反而是最令人激動和興奮的,那時對未知的目的地和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憧憬和幻想。一旦腳踏實地地到達了目的地,興奮和激動反而會被忙亂的瑣事沖得煙消雲散。也許是年輕氣盛,也許是心中充塞著太多的理想和幻想,那時的我只要心中有了下一個目的地,就全情投入、旁若無人了。想一想一次次興奮地開始我醉心的漂泊前,身邊有多少親人關切的目光、依戀的友情和難分難捨的感情被我有意無意地忽視,心中就感到不安。我只知道一意孤行,拋棄這一切,走自己的路,去實現永遠無法滿足的願望,去追求也許永遠無法到手的追求,為此不惜放棄了已經得到的那麼多……有時想起來,心中不覺充滿了惆悵……

這些年對旅行和搬家生出的累也大多源於臨行前的準備和收拾,也許是人到中年,變得婆婆媽媽了,每次出門特別是搬家前,都發現有那麼多的東西難以放下,從而失去了年輕時把背包往肩膀上一甩、頭也不回的瀟灑。放不下的當然不儘儘是家裡的傢具、留有記憶的擺飾、收藏和各種身外之物,更多的是親情和友情。雖然留下一句「到時來看我」或者「我會來看你們的」,過往的經歷和內心深處都清楚地知道,從此以後,大家都成了對方的記憶。

記得以前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我又要搬家時,她最關心的一句話就是,你的那些傢具呢?又賣了還是丟掉了?我自然是一笑置之,不要說舊傢具,就是舊友情和愛情也無法帶走的,新的地方總有新傢具和新的朋友,以及其他。

這次回家看到母親對家裡一些舊物的依戀,我深有感觸。快到八十的母親得了白血病,身體很虛弱,我一抽得出時間,就會回到她身邊,陪伴她。當我陪伴母親時,我發現她總會時不時對身邊的舊傢具發出一些感嘆。而且我也發現了母親一直不捨得丟掉那些舊傢具的原因,——原來那個桌子已經用了二十多年了,母親還記得我上大學前一家人圍著桌子慶祝的情景;一張木板床陪伴了母親幾十年……還有那個五斗櫃,每個破舊的痕迹都隱藏著一段故事,大多是關於哥哥姐姐和我的……

人生走過少年和青年,就有了更多的依戀和留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開始戀舊了,不過,以我現在五湖四海到處漂泊的生活,我身邊至今沒有多少舊物可以依戀的。我並不覺得遺憾,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從很小就朦朦朧朧地意識到,人註定是要漂泊的,少一點依戀和留念未嘗不是好事。我們的一生不過是一個驛站,地球也並不是我們永久的故鄉,時間到來的時候,不管你想不想走,我們還得去漂泊,去流浪……

那是哪裡呢?我該如何準備?我又該收拾些什麼?我準備好了嗎?

想到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次出遠門,只身前往未知的終極歸宿和永遠的故鄉,我就有一種無助的感覺。特別讓我惆悵的是,我該收拾些什麼,我該如何準備?真是毫無頭緒。傢具是帶不走的,存摺到了那邊也沒有用,還有那些收藏和珍藏,都帶不走,他們說如果真想帶走,只有燒成灰……更不用說親情、友情和愛情,都讓人撕心裂肺地不忍——

這就是人生,不管你多麼樂觀,不管你有如何高超地顧左右而言他的本事,你總歸是無法迴避的,你得準備,你得收拾,因為最後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要離開這裡——你留戀的地方,離開你的親戚朋友——你依戀的人,出一趟遠門,而且是遙無歸期的孤孤單單的單程旅行。

這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人類對死亡問題的思考和隨之而來的抗爭產生了哲學、宗教和科學。人類用科學來延年益壽,用哲學來領悟現世,用宗教來思考來世。我想,也許這些就是人類出遠門前的準備工作吧。

作為人類中的個體,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去為最後一次的旅行做準備,看看最近兩位出遠門的女性,可以領略一二。

香港的小甜甜,那位亞洲第一富婆龔如心出遠門了,留下了一千億港幣的遺產和兩份不清不楚的遺囑,用這種方式讓我們仍然對這位富婆議論了一陣。不過,時間不會太久,她一去不回頭,世人也會很快忘記她的。她無法帶走一生的積蓄——一千億港幣,隻身離開。按照常人的觀念來推測,她走的時候比我們這些人要痛苦得多,因為她留下了太多無法帶走的東西。

第二個離開我們的女人是扮演林妹妹的陳曉旭,去年她皈依佛門,當時就有人斷言她得了絕症。按照我們民族的習慣,只有得了絕症的人才會去皈依佛門或者走進教堂,這也算是出遠門前的準備吧。要知道,人要離開時最難以捨棄的就是對身外之物的留戀和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依戀,佛教教導我們要無情無欲,達到了這一個境界,我們也就沒有放不下的東西了,我們也就準備好了,可以隻身上路了。

按說陳曉旭一個女人家,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弄了五千多萬的身價,加上扮演林妹妹得來的名聲,可謂名利雙收,著實了不得。任誰都不能否認,這樣的人生也不枉活了。然而,且慢,她卻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皈依佛門,因為她顯然覺得不管是名還是利,都無法為她下一程的旅行做好準備。這就讓我對她另眼相看了,說明她深知人要出遠門前一定要有所準備的。

這道理和我每一次出門旅行或者搬家前做準備是一回事。只是,為這麼多次的出門做了準備,我還是不願意去直面最後一次的單程旅行,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去準備,如何去收拾。不過,想迴避是一回事,是否能夠迴避是另一回事。對於我來說,我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那最後一次的旅行,而且每當意念及此,我就感到人生是悲壯和崇高的,有時甚至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在為這最後一次出遠門做準備,於是我認為自己有責任不讓這一生浪費掉,更不想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結束這一生。這樣想來,我愈益覺得人的一生應該是很悲壯的,也應該是很崇高的。這大概也算是我的一種準備吧。

這幾天,我又要出門了,開始收拾行李,準備行程。記事本上記下的要帶的東西還有一長串沒有收起來,可行李箱里已經塞得滿滿的;把走前要聯繫的朋友電話號碼輸進了電話里,卻不知道從哪一個號碼打起;還有電腦里沒有完成的論文,筆記本上匆匆記下的感想和日記,都需要小心收拾起來,帶在身邊;還沒有決定帶幾件衣服,帶什麼顏色的皮鞋,是否還帶上舊領帶;是帶支票呢,還是信用卡……

這樣的收拾和準備已經越來越讓我感覺到累,不過我知道比起人生最後的一次旅行——那次旅行你什麼也不需要帶,你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這樣的收拾和準備還是可以容忍的。說到那人生最後一次的旅行,我真是很鬱悶,不知道該收拾些什麼「東西」帶著,不知道「準備」得是否充足……。你可能和我不一樣,你平時討厭出門,或者沒有機會出門,你沒有收拾行李和做準備的煩惱,可是,你和我一樣,最終都要孤獨地去進行那一趟單程的旅行,只不過時間早一點,晚一點而已,你大概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或者你正在追名逐利,也許已經功成名就,但我想告訴你,對於最後一次的出門,這些準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其他的什麼東西——

你準備好了嗎?

(楊恆均為著名的間諜小說作家,代表作致命系列三部曲)

6

主題

13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0
沙發
 樓主| iamabird 發表於 2007-6-12 10:14 | 只看該作者

把上帝放在心中,而不是大腦

有朋友來信問我,在《伴你走過人間路》第一部里,我三次提到的「把上帝留在心中,不讓他進入大腦」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在字裡行間,我已有多處闡述了這個問題,這裡不妨提出來說一下。

基督教雖然是解決三個問題: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現在應該怎麼過,但在我的理解中,我始終認為基督是關於愛的,是人間的大愛。我雖然不是教徒,但我接觸基督教之早,在我的家鄉和那個時代是少有的,記得從初中一年級起,我就開始偷偷收聽台灣電台,當時有一個叫「荒漠甘泉」的宗教節目,這個節目每逢星期六晚上都廣播一本叫《荒漠甘泉》的書的片段(考門夫人著),我是固定要收聽的,那對我影響一定很大,因為我至今還記得書中的一些句子,這些句子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力量和鼓勵。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沒有入教,但我卻始終對基督教以及各種宗教敞開胸懷。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覺得自己對宗教的認識也越來越多,離上帝也越來越近,有時覺得他就在我身旁,有時甚至感到他已經進入我心中。

母親的病讓我更加貼近上帝。過去多少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讓父母入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迄今沒有做到。我說種種原因,是否也包括我自己都沒有入教,又如何能夠帶著父母入教這一條呢?我想可能有此原因。

我沒有入教,但我相信已經把上帝裝在心裡了,上帝的大愛,是無法取代的,當一個人把上帝裝在心裡時,他不但會更加無拘無束地去愛,也能夠更加徹底地感覺到愛。只有裝著一個上帝的心才能接受和給予大愛,我想要愛,也想要給予愛!

我很功利主義吧,我的部分特別是心裡已經接受了上帝,為的是愛和被愛,我無疑是很功利的。這也沒有辦法,誰讓我用了大半生的時間去尋求愛卻仍然碌碌無為呢?!

可是,我卻仍然沒有入教,沒有全身心的拜倒在教堂的台階前,你以為這對於已經把《聖經》讀過三遍,沉思徘徊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前的我是容易的嗎?!我想去相信,但又怕自己徹底地相信了。畢竟我們也算是過來人,我和大多數人都徹底地相信過、崇拜過,結果不用說了。我想在另外一次徹底地相信之前,能夠好好思考一番。

我固執地認為,此時此刻暫時把上帝留在心裡是最明智的,我不能讓他進入我的大腦。我用心去愛和接受愛,而我要留著大腦去思考,去獨立地思考。

我不是不明白,我這小小一撮灰色的腦細胞又如何能夠去獨立思考?又如何能夠思考透一些問題呢?我知道,但我還是堅持了。

這些年,我見到一些華人教徒,他們大概入教不久,但卻讓整個腦子被上帝佔據。他們不但用被上帝佔據的腦子為自己思考,也讓被上帝佔據的腦子為他人思考。不幸的是,在很多時候,這種用上帝的腦袋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但沒有讓人感覺到上帝之愛,反而讓人感覺到一種壓迫和無奈。如此相反的是,這些年接觸的白人絕大多數是信教的,可是很少人在勸說我入教時讓我感到某些華人帶給我的壓迫感和無力感。前段時間本來想走進澳洲的教堂,可是 接觸了一些華人教堂,哪裡想到他們談了沒有兩句就「威脅」上了,彷彿不聽從他的今天就入教,明天就會跌入地獄,聽得讓人毛骨悚然。我想,如果有偽基督徒,這大概應該算是一種。他們忘記了,基督首先代表的是愛,是大愛,而不是仇恨和威脅之類的。

我不排斥在思考自己的問題時,讓心中的上帝偶爾進入大腦,對我的人生來一番指手畫腳,但我會時時記住,在對於他人的事情上,我會更多地使用被上帝佔據的心,而不是用大腦。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上帝給的,都有它自己的作用,不用別人去指引。

如果你還有大腦,而這個大腦沒有被人切除,沒有被人洗腦,沒有被人強佔的,你最好能夠保持一個獨立思考的大腦,特別是在思考他人的問題時。

對於我來說,這個問題尤其重要,在我回到家鄉湖北隨州時,我發現親戚朋友中竟然沒有一個基督徒,甚至沒有一個願意嘗試接受上帝的。在我和當地天主教的張神父深談之後,我也認為,宗教確實能夠解決目前家鄉父老鄉親面臨的很多問題,特別是道德和信仰危機,如果一直蔓延下去,中華民族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小處說,我的母親得了絕症,我的父親身體也不好,最近作CT時,發現腦袋裡有一個腫瘤,我能如何安慰他們呢?我早就有辦法了,雖然很功利主義,——只有上帝能夠救我的父母,只要他們能夠和我一起走進教堂,死亡會成為一個新的起點,而不是一切的結束。

可是我沒有做到。母親有自己的辦法,她身上掛滿了神符,每天練功打坐,五套功法練得一絲不苟,醫生說的所謂半年期限已經過了,她竟然跑到廣州去旅遊;她就是無法相信上帝,對那個外國人長相的上帝有天生的抗拒;至於父親,一輩子被人折騰來折騰去,他什麼也無法相信了。

至於我,用X file (X 檔案)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I want to believe!」 (我想要相信!)問題還是,我畢竟信過,也絕望過;在再一次相信之前,我得獨立思考一段時間,為自己,更是為我的親戚朋友和父老鄉親(他們離上帝太遠了)。再說,我還不知道,我是否能夠真正相信,如果我無法真正相信的話,我一定不會假裝自己相信。我想,上帝會原諒那些還無法相信他們的人類,但卻絕不會放過那些假裝去相信他的人。

然而,我不諱言,上帝是個好東西,我會用心把他老人家留在我心裡,讓他暫時不要進入我的大腦,我用心去愛,留著大腦去思考——獨立思考,也許我最終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最終我還是會拜倒在他老人家的腳下,然而,我畢竟獨立思考過,我思,故我在。總算沒有白活,這就足夠了,上帝也會理解和原諒我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3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0
3
 樓主| iamabird 發表於 2007-6-12 10:16 | 只看該作者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林妹妹走了,今天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陳曉旭。不是我不喜歡這個演員,而是我從來不想知道我喜歡的角色的真實名字,這樣有利於那些演員扮演的角色比較久地留在我心裡。這就是我讀書、看戲和看好萊塢大片的習慣。對於我喜歡的書,我從來不去打聽作者的隱私,對於我喜歡的好萊塢大片,我更不想了解那些演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你看一部好萊塢大片,看一個英雄人物,你看得熱淚盈眶,看得渾身起了好幾次雞皮疙瘩,看得暗中發誓自己也要當一名英雄,不知不覺中,戲中的那個角色就成了激勵你的動力——且慢,如果你恰好知道這個扮演英雄的演員,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他不但不是什麼英雄,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色情狂,是一個醉酒駕車、打女人、從來不參加慈善活動、把自己關在好萊塢豪宅里和未成年男女混在一起的混蛋,你有什麼感覺?

你有什麼感覺我不好說,對於我,我覺得至少對不起我購買那張盜版磁碟的五塊錢。同樣的道理,你看章子怡在《卧虎藏龍》里多有性格,可是如果你轉眼看到現實中的章小姐一會往成龍大哥的大腿根上坐,一會在進軍好萊塢時又進軍到洋導演的大腿上,多多少少會有些倒胃口吧。

看書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作者在寫書和文章時擲地有聲,深明大義,不要提那一幅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有時簡直就頂天立地了,可是當你認識了作者后,發現眼前的作者只不過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小男人,看到女人的胸部就流口水的傢伙、心胸狹窄得比針眼還小時,絕對會影響你對人生和社會大道理的認知和接受。這些年我認識了不少作者,文如其人的就有很多,但人如其文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所以,在我想更好地吸收知識、信息和新觀念時,我不是那麼想知道作者幹了些什麼的。

想起一件趣事,就在我寫《致命武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很多讀者也被帶進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間諜大世界里,不但是讀者,就連我自己也開始緊張書中主角的命運,有時我也時空顛倒,儼然以書中主角自居了,就在這時,突然有一個讀者在網路連載的小說後面留下這樣一段話:別聽作者在哪裡瞎吹亂編,好像他無所不知、很了不起一樣,說不定,那傢伙現在正在為一把青菜犯愁,正在為孩子換尿布……

哈哈哈,真是一針見血,我當時除了編小說,就是上街買青菜和照顧兒子!!

記得在大學時,迷上了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有段時間,晚上睡得最甜的時候,一定是睡前幻想了一段自己作為郭靖的精彩生活,當然也少不了幻想了一通黃蓉。後來聽說扮演黃蓉的演員(還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在新加坡自殺了,我心裡很坦然,認為,這位演員入戲了,而且無法走出來。你想一想,如果你一旦過了那麼一段神仙般的黃蓉的生活,現實還有什麼值得留念的地方嗎?

聽說很多名演員在現實生活中過得都不如意,有些還自殺了,我想她門很多都是因為無法從自己扮演的角色里自拔出來,把現實生活和戲搞混了。這些人很多都是最優秀的演員。

而我肯定是最「優秀」的讀者和觀眾,我不去關心演員的生活,不去看娛樂八卦,每次看電視劇和電影時,都全情投入,最大程度地吸收電影和書本里傳遞的信息和理念。當然也有很為難的時候,例如有些演員名氣太大,象成龍,他的新聞到處都是,你能不無意中看到嗎?他還總喜歡扮演感情專一的好警察,讓我很難堪,總想到這哥們包了個女人,還生了個女兒,一邊破壞一夫一妻制,又為了自己的名氣不敢公開承認,不承認也就算了,可一邊又在那裡當年輕人的導師和大使,裝出一幅大義凜然的樣子。

據報道稱陳曉旭扮演的林妹妹形象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她42歲的人生中只出演了兩部戲,一部《家春秋》,一部就是《紅樓夢》。她扮演林妹妹之所以成功,就她自己說不是因為演技好,而是她和林妹妹本來就非常象。一個演員如果能扮演和自己非常象的人,沒有理由演不好的。

我還是有些疑問,例如,陳曉旭扮演林妹妹時才二十歲,她雖然也瘦弱,性格也象,但她和封建時代破敗大戶的林妹妹怎麼會象呢?

我還有一個疑問,陳曉旭是因為象書中的林妹妹而成功扮演了林黛玉,還是她自從扮演了林黛玉后就越來越象林黛玉?她二十歲扮演林妹妹以前的生活不清楚,也沒有多少和林妹妹相似之處,但自從扮演了林妹妹后,她的後半生還真讓人無法和她扮演的林妹妹分開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部分人在人生中演戲,一部分人則想把導演好的戲搬進人生。

我羨慕的是把現實生活象一曲戲一樣精心編排、並自任主角來演出,或者說把自己理想中的戲搬進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3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0
4
 樓主| iamabird 發表於 2007-6-12 10:19 | 只看該作者
我一直追著看楊恆均的間諜小說,這兩年卻沒有新的,偶爾朋友介紹,才發現他轉寫其他的了,很顯然,這其他的遠遠沒有他的間諜小說吃香。

細讀了作者幾篇文章,發現了一些問題,彷彿看到作者正在一些泥潭中針扎。我選的這幾篇文章作為代表。楊恆均的思想當然不能算深刻,卻很有代表性。大家注意那篇「吧上帝放在心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在信仰面前的掙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