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碟 名:拉威爾-波萊羅舞曲Ravel, Maurice / Boléro La Valse & Other Works (Jesús López-Cobos-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出版商:TELARC
●CD編號:CD-80171
●指揮:羅培茲─柯博斯
●演 奏:演奏:辛辛拉提交響樂團
●出版時間:1988年
唱片簡介: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既不展開也不 變奏;
3、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 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
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
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覆共進行了九次。這裡選用的是音樂後半段呈現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
「這首曲子非常著名,而且因為它的簡潔而常奏常新。他的主旋律——東方色彩,而不是西班牙風格的——如行雲流水。它象徵著女性,柔軟而熱烈,非常獨特。而節奏則充滿男性色彩,自始至終都保持一樣的節奏,這大大地增強音樂的力量和強度,並在曲子的結尾處將旋律吞沒。」 莫里斯·貝嘉
在1928年初,莫里斯·拉威爾來到了美國,進行了四個月的巡演。在即將離開的時候,埃達·魯賓斯坦問他能不能為自己的芭蕾作曲,而此時,拉威爾並不想自己作曲,相反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為阿爾貝尼茲的作品譜管弦樂。根據他的習慣,在計劃與實施之間總要有一段時間。從美國回來,他在聖-讓德魯茲度過整個七月。交響樂團指揮Arbos來找拉威爾,並表示願意將阿爾貝尼茲的後人交給他的演奏大師名作「伊比利亞」的特許權利轉讓給他。但這已經太晚了,拉威爾說「總之,我更願意為我自己的音樂譜交響樂,而不是其他」
他向Gustave Samazeuilh解釋說,「魯賓斯坦夫人讓我寫一部芭蕾。您不覺得譜這個旋律更為迫切嗎?我已經嘗試了很多次,盡我所能一邊提高樂隊的水平,一邊重讀旋律,但是都沒有一點進展。《波萊羅》最初的排練非常艱難,兩段刻板的舞蹈旋律配以毫無新意的和弦,除了結尾部分,沒有任何變調。(我得承認,任何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只要他能為此曲的變調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他就能跟我一樣成功)」於是,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增強管弦樂部分配置,在增加了新的配器如長笛、單簧管、雙簧管、長號和薩克斯之後,在每段主題回歸的時候,樂曲有了新的色彩,較之原來單一的、不間斷的清脆鼓點讓人感覺更有生命力。
1928年11月22日,埃達·魯賓斯坦芭蕾舞團在歌劇院首演《波萊羅》。編舞Bronislava Nijinska,布景和服裝Alexandre Benois。
[MUSIC]http://www.1tchina.com/music/sea6340/061129106.mp3[/MUSIC]
[ 本帖最後由 sea6340 於 2006-12-15 19:15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