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聖經高等批判-- 趙剛

[複製鏈接]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6-10 1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啟蒙運動以來,一些人相信人的理性至上,否定啟示的可能。因此只把聖經當作一本人的作品,並常常用比歷史學家們對待其他歷史文獻嚴岢得多的標準(有時甚至到了荒謬的程度)來研究它。它不是證明了沒有神;相反,它以沒有神(或者即使有神,祂也不可能在歷史中向我們啟示)為基本前提。
高等批判在學術史上經歷了幾個階段:歷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cism)、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編撰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以及現在學術界方興未艾的文學批判(literary criticism)等等。它們「不證自明」的前提都包括:聖經的記載都做了「宗教美化」,所以要去宗教化;聖經都是東拼西湊拼出來的,所以要找出原始的材料;等等。最後的訴求都是「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言外之意則是,我們都被早期基督教(有意或無意地)欺騙了。

由於其根本前提所限,高等批判大多數時候只關心聖經在歷史中的出現、成典、和傳承等問題;對聖經本身所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則根本否定或忽略。伴隨聖經的高等批判而來的,就是自由派神學。這也就是很多人讀那段時期的神學著作,發現與聖經經文和內容關係不大的原因。不過,雖然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人的理性充滿信心,人的理性卻讓他們失望。在一次次無功而返之後,隨著自由派神學的衰落,高等批判也開始轉移注意力,越來越關心聖經本身的信息了;此即文學批判,即單從聖經文本的角度來研究聖經。

所以從事早期高等批判的學者,即使在他們自己的陣營里,市場也越來越小。有人懷疑這就是當初這場本在學術界的爭論被拿到大眾來炒作的原因。這大約就是發現《猶大福音》的全部意義。那《達芬奇密碼》呢?切,人家不告訴你這是「文學作品」嗎?可那不又有話說:人不是聲稱有「嚴格的歷史考證」嗎?廢什麼話!當然有「歷史考證」:其最有份量的部分,充其量就是現在被學者們丟在垃圾桶里的那些東西。「嚴格」與否嗎,就看對什麼人來說啦:對有心吸引眼球或要進行「宣傳教育」的人來說,這當然是嚴格的;但對真心尋求真理的人來說,就不值一哂了。

但還有另外一種聖經學術,即傳統的聖經研究。它相信聖經是神在歷史中,藉著祂所揀選的先知和使徒,直接向人類所啟示的話。因此雖然聖經也有人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但與其他在歷史文獻不一樣的,乃在於它擁有「神為其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特性。或者說,聖經的獨特之處乃在於它擁有神和人這「雙重作者」的身份。
因此,傳統的聖經學術雖然肯定歷史背景,包括偽經、次經的研究,可能對我們理解聖經有幫助(有時也沒有),但其研究重點乃在於神藉著聖經對我們所說的話。更重要的是,它的知識論是建基在「以信求知」的知識論上面。在其最近出版的「改革宗知識論」三部曲中,普蘭丁格證明,只有這種「以信求知」的知識論,才可能是現代科學的根基;無神論並不能提供這種根基。[1]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沙發
研究 發表於 2007-6-10 11:43 | 只看該作者
即使您給老七放耶穌復活的錄像(如果有的話),他也會說「那是偽造的,都什麼年代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3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7-6-10 1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同往錫安 的帖子

您所說的這種傳統聖經研究現在是興旺發達呢還是日薄西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4
 樓主|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6-10 1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從不迷路 的帖子

起碼現在正統教會是採取這樣的聖經論,沒有敗落的痕迹,也從來沒有敗落過,只是有些人耳朵發癢,以理性至上來看神的話,興旺一時,結局慘淡而已。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5
 樓主|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6-11 07:17 | 只看該作者
以信求知。
神超越我們,我們需要憑藉信心去認識他,接受他的啟示。

有人試圖以人有限的知識認識,了解無限的神,結果可想而知。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6-11 10:18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6
朽木 發表於 2007-6-11 10: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同往錫安 的帖子

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7
 樓主|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6-12 06:16 | 只看該作者
朽木介紹的轉一節, http://www.apologeticspress.org/articles/2780

為什麼聖經批判無功而回, 因為他們發現大部分經文的出入只是關於小的事情, 對一個人得救的教義沒有影響.... 相反, 聖經批判成功證明了現在用的經文, 跟原稿沒有多少區別.

In one sense, their work has been unnecessary, si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textual variants involve minor matters that do not affect doctrine as it relates to one』s salvation. Even those variants that might be deemed doctrinally significant pertain to matters that are treated elsewhere in the Bible where the question of genuineness is unobscured. No feature of Christian doctrine is at stake. Variant readings in existing manuscripts do not alter any basic teach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Nevertheless, textual critics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demonstrating that currently circulating New Testaments do not differ substantially from the original. When all of the textual evidence is considered, the vast majority of discordant readings have been resolved (e.g., Metzger, 1978, p. 185). One is brought to the firm conviction that we have in our possession the New Testament as God intended.

The world』s foremost textual critics have confirmed this conclusion. Sir Frederic Kenyon, longtime director and principal librarian at the British Museum, whose scholarship and expertise to make pronouncements on textual criticism was second to none, stated: 「Both the authenticity and the general integrity of the books of the New Testament may be regarded as finally established」 (Kenyon, 1940, p. 288). The late F.F. Bruce, longtime Rylands Professor of Biblical Critic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England, remarked: 「The variant readings about which any doubt remains among textual critics of the New Testament affect no material question of historic fact or of Christian faith and practice」 (1960, pp. 19-20). J.W. Mc­Garvey, declared by the London Times to be 「the ripest Bible scholar on earth」 (Phillips, 1975, p. 184; Brigance, 1870, p. 4), conjoined: 「All the authority and value possessed by these books when they were first written belong to them still」 (1956, p. 17).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